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110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docx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

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

摘要

自1943年来,自闭症(autism)的研究已走过了近70年的历史,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我国有关文献报道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病例逐见增多,引起社会的关注。

发达国家的政府、基金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攻克自闭症的研究和诊疗中。

儿童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s;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它涉及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基本心理发育障碍,是起病于婴幼儿期严重的慢神经精神障碍。

本文主要综合介绍自闭症的三大理论模式,以及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对这些研究给我们留下的未决的课题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闭症认知发展认知语言障碍心理理论情感认知障碍

1.前言

1.1自闭症的界定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s,PDD)的代表性疾病。

它以社会交往、言语及行为(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活动)三种缺陷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需要共同注意的活动,往往也表现出刻板及重复的行为,并且可能抗拒变化,喜欢一些看起来无意义的惯例和形式。

他们会出现口头和非口头交流的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

自闭症个体在非语言能力的任务上有优势,而在以语言为中介的任务上则表现很差。

他们的认知能力可能也受到损害,75%~80%的自闭症患者符合智力落后的诊断标准,其他20%~25%的自闭症患者,其认知风格也是特异的。

某些自闭症个体可能拥有某些领域的超常能力,比如音乐或绘画的能力,或者计算日历的能力。

自闭症在表现型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自闭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自闭症儿童缺失很多种技能,有很多方面的障碍;同时还伴随很高比例的相关行为障碍和精神健康问题;常常还有潜在的学习困难。

因此自闭症的诊断评估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

一般来说,自闭症儿童至少要在3岁之后才能被比较准确地诊断。

1.2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自闭症的症状极为广泛,包括情感、认知、社交及适应行为等多方面异常。

症状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

轻症者的社会交往、语言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都不明显,有时很难被认为是疾病,更像是性格问题。

重症者出现多种心理功能损害,但一般不出现妄想、幻觉及思维散漫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自闭症患者与他人(包括父母)不够亲密,对人情温暖,甚至是母爱,反应冷漠。

患者言语及非言语的理解能力低下。

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常有模仿性言语且语意不清,不能正确理解词性,错用代词、名词或动词。

严重者语言能力发育明显迟滞,甚至不发育,语义形成能力低下,有的患者甚至会制造只有其本人才懂得的词汇。

行为举止方面,常出现仪式样动作、刻板行为、奇异行为及自伤、自残性行为等。

有时会对某一特定物体表现出特殊依恋,不许他人触及。

患者通常情感淡漠,但有时也会情绪反应过度,特别是在别人动了他不许动的东西时,情绪会异常冲动。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抽象能力、衔接概念及整合能力的损害。

患者还常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如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异常,以及视觉或听觉加工能力的发育不全。

有15%~50%的自闭症患儿伴有癫发作。

大多数自闭症患儿的智商都很低,但有些患者却在绘画、音乐或计算等方面有着超常的表现能力,此类患者被称作“高功能自闭症患者”。

1.3对自闭症的认识过程

临床上首次描述自闭症是在20世纪40年代。

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了11例患者,并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earlyinfantileautism)。

他当时描述这个类群的患者特征如下:

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他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

最初,Kanner报道的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

在20世纪40~60年代,又有数人描述了与Kanner报道相似的病例,并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

当时的国际及美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将这类患者归入“儿童分裂样反应”类别中。

对于自闭症的病因学,当时普遍认为是父母养育方式不当造成了自闭症的发生。

Kanner将自闭症患儿的父母描述成一群高学历的、事业心很强但又冷漠无情的人,这一观点在当时似乎很少有异议。

20世纪60~70年代,Rutter的研究指出,自闭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则更为合情合理。

由此,逐渐把自闭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

在此时期,Lotter发表了新的自闭症诊断标准,强调把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和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标准,并舍弃了Kanner诊断标准中关于“特殊技能和吸引人的外貌”等两项。

以后,在Lotter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现在所普遍接受的“自闭症发病率4~5/万”是当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自闭症的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人们开始抛弃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从生物学领域探索自闭症的病因,并在临床症状的识别和临床诊断方面将自闭症与精神分裂症彻底分开。

Kolvin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同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

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童年自闭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之后,随着对自闭症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在一定遗传因素作用下,受多种环境因子刺激导致的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分子遗传到神经免疫、功能影像、神经解剖和神经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人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找到自闭症的致病原因。

但直至目前,仍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从根本上完美地解释自闭症的病因。

2.理论解释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大量无效的治疗个案,唤起了研究者对Kanner理论的怀疑;在对多个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后,研究者们发现自闭症的病因可能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的父母。

Rutter的研究为自闭症儿童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从认知上探究其发展的特征。

从此而引发出的研究,波及了医学、心理学的各个领域。

在医学上,从神经医学、神经化学医学的角度以及对脑电波进行分析等手段,探索自闭症的成因;而在心理学上,则对自闭症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心理特征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其中,“认知语言障碍论”、“心理理论”和“情感认知障碍论”都具有深远影响,以下对这些理论和主要研究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

2.1认知语言障碍论以及相关研究

(一)认知语言障碍论

Rutter等研究者们对1950年至1958年在英国的莫土莱医院的儿童精神病科就诊的63名儿童进行了为期5-15年的追踪调查。

这些儿童的临床表现与Kanner表述的早期幼儿自闭症极其相似。

调查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有以下这些特征:

(1)自闭,即社会性发展障碍;

(2)言语发展迟缓和异常;

(3)总埋头于同样的行为,对变化性动作有抵触。

根据以上的结果,以及对众多的文献进行回顾,Rutter等提出了“认知语言障碍论”。

他们认为,由于先天性器质病变而产生的语言障碍为自闭症的首因性认知语言障碍,由此所产生的社会性交流语言障碍为次因性障碍。

Rutter等研究者提出的诊断标准虽然与Kanner的大致相同,但他们的“认知语言障碍论”所提出的观点却恰好相反。

Kanner认为是由于与人缺乏交往而引起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语言障碍,而Rutter等却认为自闭症儿童是因为他们有认知语言障碍,才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

“认知语言障碍论”提出后,引发了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的一系列研究,其中也包括Kanner(1971)本人对自己的11个病例进行的追踪调查。

一系列的研究,基本支持了Rutter等人的理论。

Kanner对11例中的9例(因2例无法追踪)病例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病例都不可否认地与先天性器质性障碍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母亲的养育态度和其他儿童的母亲的养育态度相比较,也无明显的问题。

以“认知语言障碍论”作为一个轴心进行的大量研究,对自闭症儿童的理解提供了有力工具,使人们认识到所谓的自闭症,是“与某些器质病变有关的特殊发展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是以“认知语言障碍论”为支柱,对“自闭症”下定义的。

这个理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二)对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和认知所作的研究

在“认知语言障碍论”的影响下,许多研究者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

概括起来,主要从言语、注意和记忆三个方面进行。

1.对自闭症儿童的言语能力的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是从“言语的意义论”和“言语的语用论”两个侧面,来对自闭症儿童的言语能力进行研究的。

“言语的意义论”,是在语言学中,专门研究根据语言的形态等特征来传递语言意义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语言交流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将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与唐氏综合症的儿童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自闭症儿童在词汇发展和对语言的理解都显得更为逊色。

自闭症儿童在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时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在会话中,所使用的词汇很有限,学过的词汇不能全部使用;

(2)使用代名词时总是搞反,如把“你”说成“我”等。

Schuler&Priznt(1985)在研究中还发现,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中有85%,是通过反响语言(Echolalia),即反复说那些听到的单词或曾经听到过的话,来获得语言的。

反响语言还可分为“即时”和“延迟”两种。

总而言之,自闭症儿童在理解语言时,只是从字面上生硬地照搬,很难从意义上加以捕捉。

“言语的语用论”,是在语言学中,专门研究社会交流中,通过对语言的选择,给谈话对方所带来的语言效果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语言的社会性功能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同样也发现了自闭症儿童所特有的现象。

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1)在会话中,好拘泥于某一细微处;

(2)在会话中,会对某一话题作无数次的重复;

(3)一个人独占话题,随意打断或改变对方的话题。

Tger-Flusberg(1993)在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不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会话规则,他们无法理解自己与他人是有所区别的事实。

2.对自闭症儿童的注意的研究

研究者们在对自闭症儿童的注意进行研究时,发现他们的注意特征是:

(1)敏感与迟钝同时存在。

这主要表现在,对视觉刺激过分敏感,而对声音的刺激往往是置若罔闻。

(2)过度选择与无视刺激兼而有之。

Frith(1989)在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只对有兴趣的刺激加以注意,而对其他刺激则漠然处之,他们更集中于细微处而忽视整体。

Courchesne等(1994)综合上述各种研究,提出了自闭症儿童在注意转移时有显著困难。

Dawson(1996)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与其说自闭症儿童是注意转移困难,不如说是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只集中那些不足挂齿的细小物体上。

3.对自闭症儿童的记忆能力的研究

在记忆能力的研究中,同样也给我们展示了自闭症儿童的独有的特点。

那就是优势记忆与劣势记忆并存。

他们的机械记忆和视觉记忆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如对列车时刻表,他们能倒背如流,对家里物品放置的位置,稍有变动便能觉察。

Boucher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记忆特征中,有“新近性”效果。

即对新的材料的短期记忆能力较强,而要对以前的记忆材料进行编码(encode)记忆时,则显得困难重重。

在这一点上,与健忘症患者有相似之处。

Kinger&Dawson(1995)在对自闭症儿童的分类能力进行研究时发现,即使是新材料,他们也难以用编码对事物的共性加以概括,即形成“的单一总括表象”(singlesummaryrepresentation)。

由于编码的障碍,可推知自闭症儿童在对社会信息的处理上力不从心,因为他们难以根据社会性信息的规则行事。

2.2心理理论以及相关研究

(一)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TheoryofMind),是SimonBaron-Cohen于1985年为说明自闭症儿童对他人内心世界的认识特征而提出的一个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将对他人的理解视为一种能力,即知道他人与自己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信念、欲望和兴趣。

Baron-Cohen在研究中发现,正常的儿童在3-4岁时已具备了这样的理解力,而自闭症儿童则很难培育出这种能力。

在1980年以后的10年中,这个理论已成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一个主流。

(二)相关研究

Baron-Cohenetal.(1986)还采用图片排序任务来检验自闭症者对不同类型事件的理解。

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对涉及心理状态归因的事件图片排序时,操作成绩显著差于正常儿童和心理年龄较低的唐氏综合症个体。

这说明,在理解包含某种心理状态的社会情景时,需要考虑某人知道什么和有什么预期,对自闭症个体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Baron-Cohen等(2001)让Asperger综合症、高功能自闭症和正常成人被试观看一副人眼睛部位的照片,判断其中所包含的心理状态,并在两个表示心理状态的词中作出选择。

对照任务是要求被试判断照片中人的性别。

结果发现前两组被试在对心理状态进行判断时,成绩显著差于正常成人。

他们认为这种测验是考察了被试的较高级的心理理论能力。

后来,Ruther—ford&Baron-Cohen等(2002)又以Asperger综合症、高功能自闭症以及正常成人为被试,测验他们通过声音“读心”(mind-reading)的能力,即从特写的声音中抽取出其中的心理状态。

给被试用录音机呈现一个简短句子或词组的录音,让被试从两个所给词语中选择正确描述录音所含心理状态的词。

对应的控制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录音中说话人的年龄。

结果发现,Asperger综合症和高功能自闭症被试在判断心理状态时成绩显著低于正常成人,而在对年龄进行判断时他们的成绩却没有显著差异。

以上较细致的研究说明,Asperger综合症和高功能自闭症心理理论能力也是有一定缺损的,而且可能如Baron-Cohen等(1985)所说的那样,自闭症的这种心理理论损伤是独立于一般的认知能力的。

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自闭症儿童缺乏心理理论,即如Baron—Cohen所说的“心盲”(mindblindness),但是,他们的研究也遭致一些批评,比如测量心理理论所用的误念任务和其他类似的任务,对言语的要求很高。

也许是因为自闭症的言语能力受损,才导致他们在心理理论能力测试中失败。

所以有些研究进一步从言语能力对自闭症心理理论表现影响的角度进行了重点探讨。

2.3情感认知障碍论以及相关研究

(一)情感认知障碍论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心理理论”同时成为领导研究潮流的理论就是“情感认知障碍论”。

这一理论是由Hobson提出的。

Hobson在对那些基于“认知语言障碍”论而进行的研究作出高度评价的同时,他认为:

所谓的“首因性障碍”和“次因性障碍”并没在实验中体现出来。

因此,他在实验中设置了两个不同的变量,一是有情感认知参与的,而另一个则是没有情感认知参与的。

他分别进行了实验。

通过实验,Hobson认为,Kanner(1943)所提出的自闭症是“情绪接触的先天性障碍”之说不无道理,他所提出的“情感认知障碍论”便是兼容的产物。

Hobson批判了“心理理论”,他指出,不可能让自闭症儿童自己去发展理解他人内心的“理论”,而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积累了一定的与人接触的经验,他们才会获得对他人理解的知识,Hobson的“情感认知障碍论”强调的是把自闭症儿童的情感认知障碍放到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

(二)相关研究

以Hobson为代表的“情感认知障碍论”研究者们,对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发展及对他人的情感理解能力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Hobson(1992)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对人的带有情感的声音没有能力辨别;在自身的情感表现上,也显得无法控制。

他们会莫名其妙地嬉笑和哭泣,还会在公开场合下,做出与现场氛围大相径庭的表现。

Loveland(1994)在研究中还发现,自闭症儿童很难根据指示,自己作出相应的表情。

虽然他们能模仿别人的表情,但如果没有范例在眼前,则无法根据要求来表现出适当的情感。

3.研究展望

正是由于自闭症儿童这种在对信息的意义加工上存在着显著障碍,导致了他们对他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理解困难。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运用信息加工模型来分析自闭症儿童的记忆特征以及尝试建立医学发现与心理理论结合的研究模式,并开拓自闭症儿童情感认知研究的新领域。

尽管目前还未发现有任何方法能够治愈自闭症,但各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改善自闭症的症状,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对于全面认识这种综合症,认知理论似乎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有助于行为干预(诊断、管理和教育)和探寻脑基础,也可能有助于确认自闭症及相关病症的遗传机制。

在认知功能和认知缺损的定位研究方面,最新的进展来自于大脑成像技术的发展。

PET,SPECT和功能性MRI等技术,使我们可更好地测绘各种活体脑活动状况。

目前这些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自闭症研究。

自闭症具有脑神经基础,只有了解自闭症的生物基础,我们才可能确切地了解自闭症。

但我们对自闭症这种发展障碍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它的脑神经生物基础。

不过,认知神经发展研究,为探究脑异常和自闭症症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富于前景的道路。

我们相信,认知理论的发展,结合脑功能成像和遗传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的研究将会有巨大的发展。

4.参考文献

1.Courchesne,E.,Townsend,J.P,Akshoomoff,N.A1994Anewfinding:

Impairmentinshiftingattentioninautisticandcerebellapatients.InH.Broman&J.Grafman(Eds.)Atypicalcognitivedeficitsindevelopmentaldisorders:

Implicationsforbrainfunction(pp.101-137).Hillsdale,NJ;Erlbaum.

2.Dawson,G.1996Briefreport:

Neurophysiologyofautism:

Areportonthestateofthescience.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Disorders,26,pp.179-184.

3.3.Kanner,L1943AutisticDisturbancesofaffectivecontact.NervousChild2,pp.217-250.

4.4.Kanner,L1971Followupstudyofelevenautisticchildrenoriginallyreportedin1943.

5.5.Rutter,M.,&LockyerL.,1967aAFivetofifteenyearfollow-upstudyofinfantilepsychosis:

Descriptionofsample.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Vol.113,pp.1169-1182.

6.6.Schuler,A.,&Prizant,B.1985Echolalia.InE.Schopler&G.Mesibov(Eds.),Communicationproblemsinautism(pp.163-184).NewYork:

Plenum.

7.Tager2Flusberg,H.1993Whatlanguagerevelsabouttheunderstandingofmindsinchildrenwithautism.InS.Baron-Cohen,H.Tager-Flusberg,&D.J.Cohen(Eds).,Understandingotherminds:

Perspectivesfromautism(pp.138-157).Oxford,England:

OxfordUniversitypress.

8.Happe,F.WechslerIQProfileandTheory0fMindinAutism:

aResearchNote.Journal0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1994.35:

146l一1471.

9.Frith,U.&,F.Alltism."beyond‘Theory0fMind’.Coglition,1994,5o:

115—132.

10.Kjelgaard,M.&Tager—Flusberg,H.AnInvestigation0fLanguageImpairmentinAutism:

Implicationsforgeneticsubgroup.

11.LangdellT.Faceperception:

Anapproachtothestudyofautism.1981

12.DawsonG.&AdamsA.ImitationandSocialresponsivenessinautisticchildren.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12.1984

13.DuchanJ.Clinicalinteractionwithautisticchildren:

Theroleoftheory.TopicsinLanguageDisorders,4。

1984

14.HappeF.Autism:

anintroductiontopsychologicaltheory.UCLPress,1994

15.蔡蓓英、孔克勤《:

自闭症儿童行为评定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23卷,第3期,269-274。

16.周念丽,方俊明.自闭症幼儿的视觉性自我认知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27(6):

1414–1417

17.周念丽,杨治良.自闭症幼儿自主性共同注意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28(5):

1063–1067

18.李咏梅,邹小兵,李建英等.高功能自闭症和Asperger综合症儿童的执行功能.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

168–170

19.杨娟,周世杰等.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

475-4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