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332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docx

制度经济学整理笔记

第一章

1、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假定?

1)人既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

2)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3)人既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又有诚信的一面。

2、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以交易费用为媒介,研究为什么要生产制度、如何生产制度以及为谁生产制度的一门经济学。

1)A生产什么?

生产制度。

B解释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必然性:

因为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对资源配置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制度的产生是必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稀缺性。

C生产哪些制度?

产权制度等。

2)“如何生产”制度?

自发演进和人为设计(即“生产”出来的制度)。

只有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等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新制度才会产生。

3)“为谁生产”制度?

这里是指具体的人而不是指市场、企业或国家,是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生产或提供可供选择的,有效的,合理的制度与规则。

3、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但这种批判并非全盘的否定,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即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

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问题。

联系:

1)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固定不变,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2)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

3)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对经济制度作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制度变迁的根据。

第二章

交易费用:

1科斯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排他性权利的费用,简单地说,交易费用是谈判、签约及履行合同的费用。

2:

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

从契约的角度出发,交易费用可分为“事前的”和“事后的”两类。

事前交易费用是指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契约的成本,也即是达成合同的成本。

事前交易费用是指起草、谈判、保证落实某种契约的成本,也即是达成合同的成本;事后交易费用是指契约签订之后的成本,它可以有许多形式。

第一,当事人想退出某种契约关系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第二,交易者发现事先确定的价格等合同条款有误而作出改变所必须付出的费用;

第三,交易当事人为政府解决他们间的冲突所付出的费用,如法院费用;

第四,为确保交易关系的长期化和持续性所必须付出的费用等。

3达尔曼的交易费用寻求信息、讨价还价和决策、监督和执行时产生的费用。

4阿罗的交易费用将“交易费用”简明地定义为:

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包括制度的确立或制定成本、制度的运转或实施成本、制度的监督或维护成本(违反制度的惩罚等)、制度的变革成本等。

5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制度成本”

资产专用:

指为支持某项特殊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它一旦形成便很难转移到其他用途上,资产的专用性越强,越需要交易双方建立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契约关系。

有三类:

资产本身的专用性、资产地理区位的专用性和人力资本专用性;

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人们在交易过程中不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自身的利益,例如投机取巧,利用别人的不利处境施加压力等

有限理性:

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的做到这一点的行为。

也就是说通常人们的经济活动的动机是有目的的,有理性的,但仅是有限条件下的理性行为。

1.如何理解交易费用的内涵与外延:

对于交易费用的内涵主要有三类定义。

a直接定义~~主要从解释交易是什么开始的,交易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权利的出让和取得关系,是排他性所有权的转移。

b将交易和费用界定为“经济制度运行的费用”或者“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

c第三类定义,将交易划分为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交易,三种形式,

交易费用的外延,是指他具体包括哪些项目,至少包括下列三项费用:

发现相对价格的方面;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其他方面的成本。

2.试述交易费用决定的因素?

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决定因素: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a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签订的条约是不完全的,因此交易双方的当事人就要耗费资源选择某种仲裁方式,以便合理解决分歧,则其必然会产生费用。

②机会主义机会成本会增加交易费用。

b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①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就越困难专做他用,因而交易费用就越高。

②交易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交易成本越高③交易频率(交易发生的次数)在重复性交易中交易成本随交易频率的增加而递减,但不会趋近于0.

c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交易对手的数量)

六种因素中,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对交易费用的决定性作用,三者中又以机会主义最为根本。

诺斯对交易费用决定因素:

a商品和服务的多维属性在交易前了解商品和服务的属性,要花费交易成本

b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c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第一种简单的人格化得交易,TC不高

第二种非人格化交易形式,市场扩大,长距离和跨文化交易得以发展,交易费用上升。

第三种由第三方实施的非人际交易,分工和专业化大幅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上升。

 

第三章

产权:

产权就是人们对财产这种客体发生的责、权、利关系。

它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还可以总结为:

1.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这种产权关系能够存在,是因为有相应的产权制度支持。

共有产权:

在共同体内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共同的权利,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

私有产权:

私有产权主体是指财产权利完全界定给个人行使,即个人完全拥有对经济物品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排他性权利,即完全受个人意志的支配。

俱乐部物品:

俱乐部物品是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的一种物品,俱乐部物品的产权安排是一种介于私有产权与共有产权之间的中间状态。

1.如何理解产权?

理解产权,要从四种不同的界定方法来理解:

从内涵界定,就是要对产权的本质特征进行揭示,即产权的本质不是人对物的关系,而是由于物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这种定义的特点是,把人与物的关系视为产权发生的直接现象性原因,把产权看作一种行为权,把产权视为一种经济性质的权利。

外延界定:

狭义的定义主要是将产权界定为财产所有权,进一步把财产所有权归结为包含人对物的多方面全能的权利束。

广义的定义是将产权和人权等同起来。

从形成机制上界定:

认为产权是法律或国家(政府)强制性规定的人对物的权利,是一种形成人们对资产的权威的制度方式。

从功能上界定:

这种观点认为,定义要从功能出发,不能只是抽象的解释,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能帮助人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

2.产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举例说明其中一项功能。

激励和约束功能(包产到户):

产权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交易费用,而不确定性的减少和交易费用的降低对产权主体显然有激励作用,如包产到户,而约束功能是一种反面的激励,让人们明白什么不能做,侵权和越权会付出代价;

外部性内在化:

比如建立专利制度,发明创新者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也就是将其外部性内部化,就会给发明人带来极大的激励作用;

资源配置功能:

不确定性的减少,有助于增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

(举例还可以自己发挥)

 

3.产权的保护机制?

无国家社会的产权保护机制。

“无国家社会”指没有正式的政府机构和立法者、法官、警察、政治家、检察官和行政官员等专门职位的原始社会。

针对可能产生的社会困境,要解决这个社会困境,就必须给对策者加以外部约束或内在化价值以改变收益方阵的相互关系,比如改变游戏规则,通过引入一个第三者(一个仲裁者)。

其他一些社会机制也可以发挥作用,如:

复仇群体的存在,补偿制度,横向忠诚。

此外,还包括私人自我保护,如建立自己的暴力机构。

有国家社会的产权保护机制

有国家社会的产权保护由非官方管理转向国家管理,国家具有“暴力潜能”(既包括军队、警察、监狱,也包括权威、特权、垄断权等)优势。

国家在暴力方面的比较优势表现在:

第一,国家暴力是对付暴力的暴力,即对付非法暴力的合法暴力;第二,国家暴力只有在能够实现某种社会合作,并且比其他制度(如市场和其他组织)更有效时才被采用。

国家或政府对产权的保护能增进秩序。

政府的保护性职能也有局限性。

源于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管制来实现的。

第四章

外部性:

或称外部经济效应,是一个经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也可以理解为:

是指某个人效用函数的自变量中包含别人的行为。

1.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思路及其评价?

传统思路有:

可以利用政府力量给产生和造成了正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以补贴或征税,提高产品的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使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趋于一致,实现帕累托最优;

政府直接限制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的产出量,将它限制于社会所认可的资源配置点,或者,干脆禁止它的生产活动。

对于这两种传统思路,存在着不足,主要是:

通过政府干预手段校正负外部性在实践中存在着可能失败的可能性,导致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

政府干预不是没有成本的,如果这些成本大于外部性造成的损失或收益,解决外部性就不值得了;

政府干预效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时滞的存在,政府的干预效果会大大减低;

政府干预的另一个代价是围绕政府活动可能产生寻租活动。

2.科斯定理及其含义?

科斯定理Ⅰ:

指当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允许自由交易,不管产权初始界定如何,最终都能实现社会总产值的最大化,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涵义:

在假定交易费用为零时,外部性完全可以通过损害与被损害双方的交易得到最有效地解决,政府干预不一定能达到最优结果,甚至是无效的;

权利必须界定,交易才有可能进行,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初始界定并不影响福利最大化或产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结果。

不论是谁应对造成的损失负债,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科斯第一定理较为通俗的解释是:

“在交易费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外部性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

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受一种市场理性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科斯定理Ⅱ:

指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可交易权利的初始安排将影响到资源的最终配置。

在引入交易费用以后,对外部侵害的权利调整只有在经过调整后的产值增长大于它所带来的成本时方能进行。

科斯定理Ⅱ有两层含义:

1.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因而产权初始界定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

2.权利的调整只有在利于总产值增长时才会发生,而且必须在调整引起的产值增长大于调整所支出的交易成本时才会发生。

科斯第二定理的实质在于揭示产权界定的重要性,即当存在交易费用时,可交易权利的初始配置将影响交易效率。

科斯定理Ⅲ:

指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效率。

只要产权界区不清,交易成本不为零,市场机制就会由于外在性的存在而失灵。

所以,经济学的任务首先是分析产权,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取决于产权界区的清晰度。

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在企业产权界区清晰的条件下,运用价格机制去实现企业间联系的摩擦就小,交易成本就低,反之,交易成本就高。

第五章

1、委托代理关系:

指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一种责任、风险分担、收益分享的关系。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分布,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被称为代理人,而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被称为委托人)。

2、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的情况下,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行事。

委托人通过对代理人进行适当的激励或约束,以及通过承担用来约束代理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使其利益偏差有限。

3、代理成本:

(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

(2)代理人的保证支出;(3)剩余损失。

4、公司治理结构:

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处理代理问题和减少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有三层含义:

A公司治理的对象是经营者,即公司董事会成员和高层经理。

B公司治理的目的是约束公司经营者的行为、处理代理问题和减少代理成本。

C公司治理的途径是设立组织机构、进行制度安排;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5、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具有哪些特征?

会导致什么后果?

1)两大特征:

A国有产权与公民的个人利益并不直接相关(个人不能任意使用国有资产,也不能直接享有其收益)。

B只有全体公民才是国有产权主体,存在多层级、更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

2)两种后果:

A)国有企业的外部性较大,由产权的非排他性造成的,只要产权安排是非排他性的,都可以导致较大的外部性。

B)代理成本非常高,由委托代理关系的大规模和复杂性所造成。

3)结论:

国有产权安排适用于一些纯粹公共物品的供给与消费,以及一些非排他性的自然垄断行业。

第六章

契约:

指几个人(至少两人)或几个方面(至少两方)之间达成的某种协议,意在做什么。

任何契约安排都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选择的结果。

不完全契约:

指缔约双方不能完全预见契约履行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无法达成内容完备、设计周详的契约条款。

敲竹杠问题:

就是当人们一旦做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事后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款或担心由于他人的行为使他的投资贬值。

也可以把在专用性资产投资的长期契约中当事人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归结为“敲竹杠”行为或契约当事人从他的专用性投资关系中获得的准租值((即某项资产最优使用者超过次优使用者的价值))可能由他的交易对手剥夺。

道德风险:

交易双方在交易签订以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余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的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存在于交易签订之后

逆向选择:

市场的某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对于另一方的信息是自己受益而使另一方受损,那么倾向于与对方签订协议进行交易。

契约签订以前。

剩余索取权就是公司合约有明文规定的利用公司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运营之外的公司决策权。

剩余索取权:

指对企业进行团队生产产生的合作剩余的要求权,或者是对企业总收入中扣除固定契约性保持(固定工资、固定利息)后剩余收入的要求权。

剩余控制权:

在契约中事先不能规定的那份权力。

就是对纯利润的控制权,如使用、支配、处置等权能。

(相对于条款列明的或已作规定的特定控制权来说,它们就成了剩余控制,没有在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并认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有权决定资产除最终契约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的所有用途。

1.试述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企业性质和边界的理论。

▪科斯的观点性质:

科斯从经济协调和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企业的本质,认为企业与市场一样,是作为经济协调工具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存在的。

在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通过企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边界:

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取决于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的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关系。

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成本(交易费用)等于利用企业配置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成本(组织成本),企业的最优边界随之决定。

▪威廉姆森观点性质:

应根据交易的不同属性采取相应的治理结构以降低事前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而企业就是作为一种交易的治理结构而存在的。

边界:

威廉姆森在对纵向一体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综合考察了资产专用性和生产成本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随后从激励强度、管理控制、契约法等维度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边界。

▪产权经济学观点:

企业由其所拥有的资产(如存货、机器)所组成。

企业的本质是一种物资资产的集合体.

边界:

企业的边界取决于纵向一体化收益和成本的权衡。

▪团队生产理论企业被赋予能有效解决团队生产中偷懒问题的“监督机制”含义。

2.不完全契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a有限理性: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了解全部信息。

b交易费用;

c非对称信息;具有机会主意倾向的的契约当事人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逃避风险,把契约行为的成本归结到他方上。

d语言使用的模糊性任何签约得自然语言本身是不完全的,不精确的

 

第七章

1.制度:

凡勃伦:

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

康芒斯:

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

诺斯:

“制度”就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

舒尔茨:

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2.正式制度:

也叫正式规则,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诺斯的观点,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3.非正式制度:

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4.制度效率: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从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来解释制度效率:

制度成本主要包括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等费用;

制度收益指制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给经济人提供的激励与约束的程度

5.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区别:

(1)就表现形式而言,非正式制度规则是无形的,它一般没有正式地形成文字,制成条文,也不需要正式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它存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之中,以舆论、口谕的方式相互传递,世代承传。

而正式制度都有其相应明确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它通过正式、规范、具体的文本来确定,并借助于正式的组织机构来实施或保障。

(2)从变革的速度来看,正式制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变更或废止;非正式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改变较之正式制度也要困难得多。

(3)从制度的实施机制来看,正式制度依据的是政府的强制手段,如通过政府的暴力性手段来实施;非正式制度则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相互作用和他们对某种团体习惯的自发遵从。

(4)从实施成本来看,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实行是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或社会的风尚和习惯,既不需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也不需要雇请特别的人员监督和执行,其实施几乎不要花费太多的社会成本。

而正式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组织机构,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程序,其间不乏讨价还价和营私寻租等活动,这些都要耗费一定的社会资源,因而,其运行成本较高。

(5)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由于非正式制度内在所具有的传统根植性和历史积淀性,使它很难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移植,正式制度较之非正式制度则具有较大的可流动性、可移植性。

6.制度如何发挥功能?

如何发生作用?

制度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1.约束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是造成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高昂的重要原因,而从制度的人为设计来看,人们创立各种制度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规范和约束人的机会主义。

2.提供人们关于行动的有效信息:

信息不完全性也是造成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高昂的重要原因,因而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或缓解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很多制度是适应这一要求形成的。

3.降低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会给人们的选择或决策带来困难,增加经济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生产费用。

制度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人们相互作用时的不确定性。

4.降低交易成本:

科斯论证了企业制度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即交易成本。

除了企业制度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以外,其他制度安排也有节约交易费用的功能。

5.外部性内部化:

对于负外部性,交易费用为零,产权界定明晰时,交易双方的自愿交易就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

交易费用为正时,就需要其他办法来减少负外部性,如税收、罚款。

对于负外部性,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产权界定给正外部性的生产者,交易双方的自愿交易就可以将外部性内部化。

但交易费用为正时,这时就需要专利制度、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奖励制度来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将外部性内部化。

 

第八章

1.制度变迁:

是一种新的、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旧的、效益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制度变迁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谁发动制度变迁、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迁、如何进行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效果如何等问题。

2.制度变迁供给:

是一种新制度的“生产者”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它是制度变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

3.制度变迁的需求,指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

4.制度均衡:

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变迁需求和供给因素一定时,制度变迁的供给适应制度变迁需求、制度安排不再变动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包括制度安排均衡和制度结构均衡。

5.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历史上多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制度变迁需求影响可以从他对生产和交易的作用等方面说明:

•从生产方面看,新的制度安排往往需要利用新的潜在外部性;

•从交易方面看,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

•从分配方面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要素所有者或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流的分割。

市场规模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林毅夫指出,由于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彼此依存,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

.偏好的变化。

偏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偏好,而是群体的偏好,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爱好、价值观念等。

.偶然事件

6.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有哪些?

据此划分的制度变迁类型是什么?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

可以是团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

其中政府或者说国家是最重要的。

类型:

(1)强制性变迁:

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新制度的创造,由个人或群体,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2)诱致性变迁:

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路径依赖

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

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它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2.诱致性制度变迁

按照林毅夫的解释,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新制度的创造,由个人或群体,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3.强制性制度变迁

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

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4.渐进式制度变迁

就是制度变迁相对平稳,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的制度变迁。

5.激进式制度变变迁

被喻为“休克疗法”。

就是在短时间内、不顾及各种关系的协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变迁的方式。

6.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在国家提供的基本规则中,主要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

没有国家权力及其代理人的介入,财产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界定、保护和实施。

即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

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权利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这就是有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