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829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县政府工作报告

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文件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1日在芦山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芦山县人民政府县长范继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团结奋进负重跨越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县主动有为抓机遇,发展先机不断涌现的五年;是集思广益抓引擎,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的五年;是攻坚破难抓难点,发展瓶颈不断突破的五年;是上下同心抓重点,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五年;是强本固基抓队伍,发展保障不断强化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灾后重建、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区域合作和枢纽建设等有利形势和机遇,积极应对汶川特大地震、世界金融危机、冰雪霜冻灾害等不利影响和挑战,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苦干实干,全力推进和谐小康芦山建设。

五年来,我们围绕“三个加快”攻坚破难。

强力推进“11333”发展战略,累计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5.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6.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82亿元,以新型工业为支撑、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业为新的增长极的三次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结构变优,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五年来,我们围绕重建家园苦干实干。

面对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县人民共担苦难,以坚定的信念抓抢险、抓安置,谱写了众志成城抗震救援的雄壮篇章;以踏破铁鞋的精神跑项目、争援助,落实重建项目412个,项目投资达到32.57亿元,抓住了灾后重建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状态抓难点、抓推进,有效破解了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征地拆迁等难题,实现了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阶段性胜利。

五年来,我们围绕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累计投入5.3亿元资金,改造提升国省干道37公里,建成通乡通村公路278.86公里,完成金花至宝盛110KV线路、铜头至向阳等4条35KV线路工程,振兴路、建设路等4条市政道路和北街农贸市场、南街水果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农村沼气、灌溉渠道、水利工程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巩固提升。

随着路网、电网的不断优化和城乡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加速“变脸”,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五年来,我们围绕富民惠民主动作为。

更加注重覆盖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行路难、饮水难、就业难、上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氛围更加和谐安定。

“十一五”期间,预计我县GDP年均增长17.2%(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7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37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近两倍;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两税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基础上翻了一番,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灾后重建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县开启枢纽建设、经济社会蓄势突破的发展之年。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围绕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部署,以枢纽建设为纲科学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致力于以苦干求奋进,以实干谋跨越,以巧干促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

全年预计实现GDP17.7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00万元,增长7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增长51.5%;农民人均纯收入4646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0元,增长10.5%。

一、强力抓发展,综合实力提升跃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牵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3+2”产业,工业经济形成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增量增效。

全力协调促成贵均纺织、华美包纱、新丝路纺织等一批新项目建成投产,稳步推进飞仙关电站建设,加速推进灵关河电站前期工作,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54家,增加值增幅达到35%;销售收入过亿企业3家,工业产销率达到98%;两税收入达到1.7亿元,其中工业企业实现税收1.1亿元,占全部税收的64.7%;单位土地税收达到10.85万元/亩,单位电耗税收达到0.28元/kwh。

工业经济规模扩大、效益变好,凸显了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更加注重优化结构。

现代轻纺产业“无中生有”“有中做大”,16家纺织企业年产值突破5.5亿元,初步形成了集棉纺、化纤、织布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新诚电子16条生产线年产值将达2亿元以上,香港万裕集团意向投资建设64条生产线,我县电极箔产业将迅速成为支柱和亮点。

在现代轻纺产业和电极箔产业的强力拉动下,普通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上升为62.2%。

更加注重打造平台。

按照省级工业园区的标准,立足打造样板园区,投入近千万元,整体推进寇家坝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向规范化、现代化迈进。

更加注重节能减排。

树立“发展不以环境为代价”的理念,投入资金2.55亿元,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通达、贵均、湘邻等纺织企业通过设备更新换代,提升了产能,降低了能耗;宏浩钢铁炉料有限公司通过配置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环保设备,改进了工艺,减少了排放。

2010年预计我县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8.5%,工业经济循环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发展之基,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三化联动,立足在三个方面做文章,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年来,我们在生态和特色上做文章,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立体农业。

以“射箭坪”和“马牛山”为中心重点打造高山生态茶产业带,新发展茶园6000亩;在稳定魔芋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商品芋面积达到4000亩;竹林面积达到30.15万亩,商品林面积达到72.4万亩,茶叶、魔芋、林竹三大产业实现了优势更优、特色更显。

依托林竹资源积极探索林下养殖模式,绿壳鸡蛋走进了西博会,走出了国门,提升了知名度。

结合扶贫开发项目,连片发展红心果基地2700亩。

大力扶持锦烨、中天地、麦瑞尔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新发展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

一年来,我们在环境和基础上做文章,以8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32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为依据,以列入“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的四个村为示范样板,着力塑造农村风貌,夯实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加快推进。

县级新农村示范村覆盖面达到50%。

新增节水灌面1500亩,新建和整治堤防7.3公里,修复水毁水利工程60处,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200亩,新建农村沼气1052口。

一年来,我们在拓展农民“农外”增收渠道上做文章,加大农民品牌培训、扶贫培训和劳务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协调企业开发就业岗位,转移输出劳动力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9亿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

县政府始终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抓住灾后重建机遇,依托生态、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取得新的成效。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规划是先导,高标准编制完成《芦山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启动《飞仙关茶马官道景区规划》和《大川生态旅游场镇规划》,芦山旅游“一城三区两带”的发展思路和布局更加明晰。

我们坚持基础是前提,整合投入1.5亿元资金,整体推进大川旅游公路、大川防洪堤建设和大川旅游场镇风貌塑造,大川河旅游区实现了重点投入、重点打造;加快龙门洞旅游区二期开发,配套建设的龙门古汉一条街基本完成,龙门洞旅游区实现了提档升级、协调发展。

我们坚持宣传是推力,2010年举办的第四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成功入选全省十大民间节日,进一步提升了芦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坚持服务是保障,加强了红阳山庄等星级农家乐创建工作,完善了芦山宾馆以及龙门洞景区住宿接待设施,以根雕、有机绿茶和龙门花生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基本形成。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亿元,增长43.5%。

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现代服务业焕发勃勃生机,商贸流通更加繁荣活跃,金融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二、倾力抓重建,城乡基础改善展现新面貌

争分夺秒,加快重建。

县政府把灾后重建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精力和智慧,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抢抓机遇,以苦干实干的精神务实重建,以决胜攻坚的决心加快项目实施,列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的412个项目开工411个,完工382个,完成投资29.58亿元。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我们始终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突出特色宜居的理念,推进居民住房重建,飞仙关朝阳村、清仁大同村和大川三江村集中安置点成为三道美丽的风景,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最漂亮的是民居。

坚持严格的建筑标准,高水平推进26所学校灾后重建,除芦山中学等6所学校在建外,12000余名学生进入了宽敞明亮的永久性教室学习,实现了最安全的是学校。

围绕改善医疗环境,着力推进卫生灾后重建,疾控中心等7个项目全部竣工,世行贷款、港澳援建项目加速推进,购置配备了一大批医疗器械设备,医疗卫生环境更优、设备更先进,实现了最现代化的是医院。

抢抓灾后重建机遇,着力推进交通灾后重建,修复重建国省干道及县级公路110公里,恢复重建乡村道路116.3公里,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的交通网络,实现了最便捷的是交通。

与此同时,市政基础设施开足马力建设,能源和水利设施重建全面完成,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有序开展,市场服务体系基本恢复,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标志着芦山提前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大跨越,预示着芦山进入了发展的新起点。

严密监管,规范重建。

坚持规范为要,努力加强灾后重建项目资金、质量和过程监管。

整合审计、财政、监察、重建办、扩建监办等综合监管力量,充分运用多种监管手段,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实现了重建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实行工程质量日查、周巡、月通报制度,发出整改通知101份,处罚施工企业18家、监理单位8家,未发现重大工程质量问题。

对招投标、比选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灾后重建项目招投标、比选工作全部实现信息上网、市上统一开评标。

完善灾后重建项目工程变更审批程序,14个重点项目工程变更通过县政府常务会集体审查。

对项目业主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现场代表进行监管工作专题培训,灾后重建以监管促规范取得实效。

多措并举,高效重建。

围绕高效推进灾后重建,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办法,建立完善了四大工作机制。

完善了领导机制,充分发挥灾后重建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全县人力、物力、财力,对灾后重建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形成了高度凝聚的工作合力。

完善了责任机制,坚持由县级领导牵头联系重建项目、业主单位主体推进重建项目、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服务重建项目,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形成了“县级领导带头干,项目单位主动干,全体干部共同干,目标任务限期干”的良好工作氛围。

完善了动力机制,把灾后重建作为考核乡镇、部门工作和评价干部工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加强效能监督和行政问责,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鞭策,增强了广大干部务实重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完善了推进机制,对灾后重建项目实行倒排工期、定期督查、专题研究,着力推行“情况在一线掌握,领导在一线指挥,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的“四个一”管理模式,良好的工作作风推动了灾后重建工作有效落实,为我县打赢灾后重建“攻坚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奋力抓枢纽,一城两网构建实现新突破

城市建设取得突破。

结合雅安市打造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目标,我们将芦山城市发展定位为生态文化城市。

一年来,我们结合灾后重建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突出生态文化打造城市特色品牌,城市建设实现突破,城市面貌实现“变脸”。

按照“现代与古典结合、个性与共性结合、经济与文化结合”的总体思路,对《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重新修编,城市规划布局更加彰显生态宜居理念。

围绕“三山两河四桥”的建设框架,将县城划分为“旧城、新区、滨河带”三个主题功能区,实施分层次开发。

随着广电中心、体育场馆等大批灾后重建项目主体建筑的陆续完成和四星级宾馆的即将建设,洋溢时代气息的现代新区初具雏形。

随着建设路、振兴路完成重建,水果市场建成投用,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加快推进,以及新区市政道路、农贸市场、联建小区、统建小区建设正式启动,城市基础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随着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文化培训基地的建成,平襄楼的维修保护,以及根雕文化艺术长廊的重新打造,城市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随着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的大力实施,文明美丽生态宜居的芦山城市新形象即将呈现在大家面前。

交通建设大有作为。

交通是发展的脉络和通道。

一年来,县政府主动抓住雅安建设川西次枢纽的机遇,结合灾后重建项目实施,大力推进交通枢纽建设,优化了路网布局,扩大了路网覆盖面。

高水平编制完成《芦山县公路网建设规划》,形成了“一轴四向三环”的芦山交通规划网架。

着眼于融入极圈,重点推进连接成都的四条通道建设,通往大邑县、邛崃市的邛芦路、大和路、油玉路全部竣工,大川至南宝山公路建设提上与邛崃市合作日程。

着眼于区域发展,推进县际通道建设,通往宝兴县的省道210线芦山段、芦灵路全部竣工,通往雨城区、天全县的飞碧路、芦天路加紧实施。

以县城为中心,加快县、乡、村公路网络建设,牛双路、清龙路加快推进,宝大路即将开工,完成通村公路58.3公里,实现了全面通达。

加强客运站点建设,大川旅游车站已经动工,县车站及太平、龙门、思延、双石四个乡镇客运站全部建成。

在枢纽建设的推动下,芦山内成环线、四通八达、连接成都、辐射康藏的交通中转网络初步形成,融入极圈步伐明显加快。

电网建设加快步伐。

电力是发展的要素和保障。

一年来,我们围绕构建安全稳定的输配电网络的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力推进城乡输配电网络建设,实现了布局优化、扩容升级。

编制完成《芦山县电网发展规划》,明确了“以220KV网络为支撑,以110KV网络为骨干,以35KV网络为主体”的城乡输配电网络规划构架。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累计落实电网建设改造资金1.38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苗溪110KV输变电工程进展顺利,将成为我县输配电网络第二个骨干变电站,依靠金花110KV变电站单一供电的局面即将成为历史。

飞仙35KV输变电工程加速推进,金花至寇家坝小区35KV线路成功投运,工业园区供电保障能力提高,制约芦山工业发展的电网瓶颈即将得到破解。

农网完善工程16个项目全面完成,农村10KV及以下配网工程5个项目加速推进,县城10KV配网工程基本完成,城区户表和入户线路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城乡生产生活供电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局部故障导致大范围停电的状况即将得到改善。

随着城乡输配电网络建设的大力实施,电网结构逐步完善,线损率逐步降低,供电质量逐步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四、着力抓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彰显新活力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

全面完成县政府机构改革,推行精编简政,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积极探索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木采伐管理,林权流转秩序进一步规范。

继续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防洪、供水、排水、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水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以“走出芦山,推介芦山”为目标,积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发展理念与时代接轨。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目标,加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县域经济借力发展取得实效。

以“接轨成都,融入极圈”为目标,启动与周边县(市、区)的新一轮合作,与邛崃市在项目规划、交通建设、旅游文化和产业发展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并就建设芦邛快速通道、区域无障碍旅游目的地和人力资源服务基地等具体项目进行深度协商,区域合作更加实质化、具体化。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芦山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招商引资关乎发展速度,关系发展后劲,影响发展成败。

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来抓。

过去的一年,面临国内投资趋好的形势,我们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强烈的攻势,盯紧“长三角”、“珠三角”和香港特区,围绕“3+2”产业发展,把以差别化纤维为重点的现代轻纺产业和以电极箔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方向,有针对性地抓招商、引客商,承接产业转移。

成功引进国内包覆纱行业著名品牌青岛邦源以及菲达包纱、三雅化纤、锦峰化纤等5家纺织企业,加速推进香港万裕集团在芦山投资建厂,引进了中喜石材、立鑫科技、合丰再生资源等一批重点优势企业。

全年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4个,协议投资规模达到11.9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8亿元,同比增长22.45%。

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增量与提质的“双丰收”。

五、全力抓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气象

民生工程利民惠民。

县政府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年投入1.27亿元,以九大民生工程为载体,着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城镇新增就业73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6人,实现成功创业93人,培训农民工5882人次。

实施扶贫解困工程,扶持农村贫困人口3990人,提供法律援助1120人次,城乡医疗救助实现了“应助尽助”。

实施教育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家庭困难学生2528人次。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基本建成,清仁敬老院完成改扩建,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实施医疗卫生工程,为6259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16%。

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民生工程顺利实施,74个惠民项目全面完成。

同时,县政府统筹财力保障了公务员的津贴补贴,解决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事业人员的绩效工资,挤出财力对全县其他事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也给予了保障;通过非常艰辛的努力,实施了对民生供排水公司的临时接管,提高了县城供水质量,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和期盼的重点问题。

社会事业百花齐放。

在基础、管理和环境上着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县财政安排教育发展资金5831万元,教育投入再上新台阶;26所学校加快重建,教育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不断完善教育管理机制,教育质量有所提升;为城乡学校配备了保安和安保器材,将城区学校重点部位纳入“天网”工程,校园环境更加安全。

着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县乡医疗卫生业务用房得到了改造,医疗技术设备实现了更新,卫生人才引进机制基本完善,血吸虫病、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建档率达到96.16%,食品药品、卫生执法监督实现了全面覆盖。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6‰,征收社会抚养费227万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

加强国防动员“五个一”建设,高标准完成民兵调整改革和征兵任务,拥军优属工作成效明显。

基本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调查工作有效开展。

史志、档案、广电等工作迈出新步伐,妇女儿童“两纲”工作、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城乡环境展露新颜。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关乎芦山发展形象,也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

一年来,我们以“一城一线四点三面”为示范重点,以打造山水田园型生态芦山为目标,坚持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分级负责、统筹推进,环境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整合投入7500万元资金,着力加强城乡风貌塑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省道210线沿线风貌初具汉风羌情,国道318线红心果市场广受赞誉和好评。

实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工业带动型的新庄村、乡村旅游型的火炬村、特色农业型的芦溪村和生态带动型的西川村成为引领我县环境治理工作的排头兵。

以城区环境为突破口,强化城市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了网格化、层级式和错时管理机制,城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秩序明显规范。

以“门前五包”治理为重点抓“四化”达标工作,城乡环境基本实现了卫生更清洁、秩序更规范、环境更优美、机制更完善。

社会氛围和谐安定。

建立健全群众信访工作机制,畅通领导接访、“县长信箱”等群众诉求渠道,扎实开展积案化解工作,群众来信件次、来访人次分别下降64.3%和20.9%。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

健全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全县应急资源实现了有效整合和统一调度,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统筹力量、整合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飞仙库区移民工作,确保了库区稳定。

着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治安防控体系和“大调解”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安定。

六、致力抓服务,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步

县政府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和依法行政作为四项基本要素,努力加强四型政府建设,力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服务政府。

加强政务服务和惠民帮扶两个中心建设,9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46个村(社区)级代办点正在稳步推进。

始终坚持以法为度,建设法治政府。

规范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5件、政协委员提案94件;大力支持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开展工作。

始终坚持以实为先,建设效能政府。

完善政府常务会、政府班子联席会、专题会议事制度,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全年集中受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18904件,办结率达到100%。

始终坚持以廉为鉴,建设廉洁政府。

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着力推进廉政建设,对给全县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3个单位和7名责任人给予了行政问责,为53名干部澄清了是非,政府的廉洁形象得到提升。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刚刚走过的2010年,我们始终坚定“敢干”的信念,敢于创新、敢于担责、敢于作为,干出了开拓创新的发展活力;我们始终锤炼“会干”的本领,通过“5+2”、“白+黑”的苦干,脚踏实地的实干和因事制宜的巧干,干出了科学高效的发展水平;我们始终营造“同干”的氛围,全县上下谋事一盘棋、干事一股劲、成事一条心,干出了和衷共济的发展局面;我们始终强化“快干”的机制,一线工作、专班运作、目标倒排,干出了好中求快的发展态势。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的统揽全局、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各条战线同志们的同心同德、共识共为。

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芦山发展与进步付出辛勤努力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芦山发展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反思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大量矛盾和隐忧,尚存很多问题和不足。

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县的根本问题。

县域经济总量小、基础弱,有效支撑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有待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用地、用电、用工等发展瓶颈仍未彻底缓解,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后劲不强。

和谐芦山建设仍然是迫切的现实问题。

城乡管理、环境整治任务十分艰巨,公共服务水平层次仍然较低,人民群众生活尚有诸多不便,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安全稳定的基础工作仍较薄弱。

财政负担压力大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财政收入总量小,财政支出压力大,刚性支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财力增长速度,支持发展的资金短缺,灾后重建也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