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7172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政府工作报告.docx

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县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新昌成功应对严峻考验、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县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新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依靠全县人民,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合力建设富裕、秀美、创新、文明、和谐的新新昌,较好地完成了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形成了经济稳健发展、城乡加快建设、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我们致力转型发展,产业效益持续提升。

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县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33.57亿元增加到248.21亿元,年均增长10.4%;财政总收入从13.50亿元增加到33.9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5.97亿元增加到16.9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3%和23.3%;固定资产投资从36.10亿元增加到78.32亿元,年均增长16.8%;三次产业结构由7.6∶57.7∶34.7优化到7.3∶54.4∶38.3。

以实业为基石的工业优势更加凸显。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抓好企业培育和总部经济发展,成功创建中国轴承之乡、国家科技兴贸(生物医药)基地、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产值超亿元企业从27家增加到54家,上市企业增加到6家,一批重点成长型企业和创新型苗子企业快速发展,以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2+X”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5.2%。

积极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48万人,申请发明专利1645件,新认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家,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40%以上,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中国名牌7只、中国出口名牌4只。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6.4%,创建为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省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加快产业平台建设,高新园区和新昌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基础配套更加完善,集聚效应更加显现,土地农转用报批1万亩,工业用地出让3954亩。

加快建筑业发展,新增国家一级资质建筑企业5家,建安产值达到120亿元,是2006年的3倍。

以品牌为战略的农业特色更加鲜明。

坚持农业特色化、品牌化,茶叶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大佛龙井”荣膺中国驰名商标,进入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中国茶市被认定为全国百强商品市场和全省十大转型示范市场;小京生、高山蔬菜、名优水果、花卉苗木、特种畜禽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和新发展农业基地3.3万亩,“一乡一品、一片一品”格局初步形成。

“两区”建设全面启动,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

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3家。

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更加提升。

加快景区开发建设,大佛寺景区综合提升工程全面启动,栖光净院、虎尾峡漂流等建成开放,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旅游经济强县成功创建,达利丝绸世界、中国茶市分别成为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天姥山文化旅游节被评为全省最具实力旅游节庆品牌,接待游客年均增长18.2%,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1.4%。

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绿城·雷迪森被评定为五星级饭店,耀达百货、达利商业广场、七星综合市场建成开业,新嵊海关监管点、国际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十里潜溪度假区等大项目成功落地,绍兴银行、浦发村镇银行落户新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

       五年来,我们致力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城乡融合取得明显成效。

以完善功能为核心的城区建设力度加大。

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建成区面积达到19平方公里左右。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鼓山西路、江滨南路、南岩路、新中路北段、新和成路等主干道路基本建成,城北大桥建成通车,体育馆、金融大厦、城东客运站投入使用,江滨公园二期建成开放,江滨南路西段景观带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一批上档次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

城市管理全面加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城市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通过复评。

以中心镇为节点的城乡发展日趋协调。

建立健全发展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中心镇特色镇设施逐步完善,发展全面提速,儒岙镇列入市小城市试点,澄潭镇升格为省级中心镇,其他乡镇立足自身优势,实现联动发展。

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首轮村庄建设整治全面完成,建成通村公路241.2公里,硬化村中道路250万平方米,疏浚河道262.1公里,除险加固水库394座,整治太平塘179座,18万群众饮水条件得到改善,13个中心村特色村完成建设任务,14个村成为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沃洲茶香”美丽乡村示范区启动建设。

深入实施奔小康工程,创新发展“一会三公司”服务体系,统筹抓好联建(购)物业项目,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明显提高。

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的生态建设扎实推进。

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切实强化环境保护,“三江”水质连续三年达到优秀,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和3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

以移民安置为重点的钦寸水库工作有序展开。

各项报批工作基本完成,管理中心、输水隧洞、江拔线新昌段改建等工程加快建设,第一批外迁宁波移民安置工作和安置地建设加快推进。

       五年来,我们致力和谐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顺应民生需求,扎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48亿元,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132元增加到308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7269元增加到13079元,年均分别增长10.0%和12.5%。

以改善民生为目的的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新增就业人员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

切实抓好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5.4%,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深入实施。

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建成经济适用房848套,改造农村低收入家庭危旧住房864户,公租房、廉租房建设进展顺利,住房公积金制度进一步扩面。

以文教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政策,全面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设立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创建市教育现代化乡镇12个,完成校舍改造10万平方米,南岩小学和城南乡中心小学建成使用;持续提高办学水平,高考重点线上线率连年名列全市前茅;建成省体育强镇8个、省体育小康村154个,成功承办市七运会。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完成主体建设,建成12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213个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廉政调腔剧《甄清官》进京汇演圆满成功。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6家,县公共卫生中心、中医院搬迁启用,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三级乙等中医院成功创建,卫生“四大中心”建成使用;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大幅提高,“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以促进和谐为目标的社会管理全面加强。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连续五年被命名为省级“平安县”。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抓好应急管理,连续五年实现事故总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

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史志、妇女儿童、青少年、新闻、统计、科普、气象等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来,我们致力自身建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严格执行县委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89件、政协提案1086件。

顺利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制定实施县政府工作规则,严格执行规划国土联席会议、重大事项决策听证等制度,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行政行为更加规范高效。

完善产业扶持系列政策,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及时兑现企业所得税优惠减免等政策。

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健全督查通报、现场办公等制度,各项重点工作得到较好推进。

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缩短75%,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重抓作风建设,实施组团服务,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活动受到好评。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效能监察及审计监督,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们按照“拓平台谋发展、抓转型求提升、重民生促和谐”的总体要求,全力加快产业转型,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切实抓好民生工作,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7%和2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自营出口增长2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5%和16.1%,城镇登记失业率3.2%,人口自然增长率1.78‰,各项指标均好于预期。

       一年来,我们重抓实体经济。

完善扶持政策,编制产业规划,做强做大产业平台,兑现1.5亿元专项发展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值占比提高近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33.53亿元,增长21.6%,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的做法被中央媒体誉为“新昌范本”;“两区”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378亩,新建休闲观光果园1565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建设,投资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商贸业态更加完善。

我们重抓项目建设。

征迁机制进一步理顺,重点项目涉及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得到较好推进,征迁力度为近年来最大;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绩论英雄”成为共识,“五个十大”项目完成投资32.7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3%;要素制约进一步缓解,向上争取到用地指标692亩、中央预算内资金近2亿元,县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9.80亿元。

我们重抓民生改善。

社会保障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就业、就学、就医等民生工作得到较好推进,保障房建设全面开工。

同时,县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的八件为民实事全部完成:

湖莲潭公园改造工程按计划推进;89辆公交车完成更新,公交IC卡优惠幅度提高到20%;67个村的饮用水安全工程全部实施,受益人口4.1万;84套经济适用房和104套公租房加快建设,完成农村住房改造256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170户;鼓山新村等4个旧住宅小区环境整治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63%;镜岭、巧英卫生院完成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如期完成;新昌江七星橡胶拦水坝主体工程完工。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发展成绩,是县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县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新昌建设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

要做好新昌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要,集中精力,统筹兼顾,咬定目标不动摇,创新举措不停步,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项目为重,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必须始终坚持勤政为民,牢记宗旨,合力干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担当的勇气,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新昌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发展还不均衡,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制约较为明显,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乡镇总体实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政府服务和效能建设还需加强,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抓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优服务的作风还不够实。

所有这些,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新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跨越的重要时期,是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攻坚时期,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虽然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曲折性超出预期,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和稳定,调控更具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为我们促进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和难得机遇。

再加上新昌始终坚持调结构促转型、重投入兴实业、抓项目增后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态势更加良好,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坚定信心,奋勇争先,就一定能够创造新昌发展的新辉煌。

       根据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产业高端化、城市品质化、区域协调化、社会和谐化”战略,全力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高度重视民生改善,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之城、山水品质之城、生态休闲之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综合实力更强。

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工作主线,科学调整产业布局,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工业高新化、农业特色化、服务业集聚化,全面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财政总收入6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左右;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年均增长10%;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5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2%左右。

       ——创新活力更足。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科技创新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到2016年,园区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效益彰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左右,新产品产值率稳定在45%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

       ——城乡发展更快。

坚持把城乡融合作为重要任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品质之城,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

到2016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6%,七星新区基本建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现代新城,南岩区块和潜溪区块打造为宜居宜业新城区和生态休闲度假区,旧城区改造为现代与传统相融的中心城区,新民区块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城北台地加强规划控制并适时启动建设,乡镇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面貌较大改观,钦寸水库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更美。

坚持把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作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今后五年,“亩产效益”导向机制全面建立,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污染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明显下降,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森林新昌”建设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8%左右。

       ——人民生活更好。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自觉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本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左右。

       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承接之年。

我们要按照“兴实业抓转型、重建设提品质、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提升为主线,以“六个十大”为抓手,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韧劲、为民造福的干劲,扎实开展“产业转型推进年、城市品质提升年、社会管理深化年”活动,努力推动新昌发展再上新台阶。

       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自营出口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3‰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指标。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实业主业。

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全面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

强化政策导向,完善推进体系,继续设立1.5亿元扶持资金,抓好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全力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加快轴承、制冷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着力构建“龙头+集群”、“示范区+集群”发展模式,建设好省级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加快高新园区、新昌工业园区基础配套,推进儒岙、沙溪特色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区块,为企业入园、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加快建筑业发展,新拓亿元区域市场3个,实现建安产值138亿元,新增国家一级资质建筑企业1家。

       抓好企业培育。

稳步推进“123”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成长型企业和创新型苗子企业加快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企业梯队,力争培育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家,新上市企业2家。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实施“新商回归”工程,加快新和成、万丰、达利等总部建设,吸引更多企业把研发、销售机构设到新昌。

切实加强中小微企业扶持,引导向“专、精、特、优”发展。

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和境外投资,鼓励医药、机电等产业向外拓展,完成服务外包3000万美元。

       加强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0项,引进科技成果45项以上。

扎实推进企业创新工程,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2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

加强质量强县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争取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3000名,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个。

       加快项目建设。

实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主体的“631”项目推进计划,确保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5%以上,重点实施十大工业投资项目:

①万丰汽车整车建设项目;②日发纺机新型纺织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③京新药业药品制剂质量保障体系升级及年产50亿片(粒)药物制剂产业化项目;④三花股份年产3800万套制冷、空调自控元器件建设项目;⑤新和成新型医药生产基地改造项目;⑥中同科技医药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⑦新柴股份年产15万台多燃料发动机技改项目;⑧泰坦股份年产500台新型转杯纺纱机项目;⑨新宝汽车年产1000万支汽车线束建设项目;⑩五洲新春年产50万套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轴承建设项目。

       

(二)坚持建管并举,提升城市品质。

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管理,丰富城市内涵,努力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品质城市。

       完善城市规划。

认真执行《新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按照“1234”城镇体系和“西建、中优、东延、北控”城市推进计划,科学谋划县域发展,实现城区规划全覆盖。

加强城市重大区块规划编制,强化重点地段、重要节点城市设计,不断优化城市布局,精心打造城市亮点。

严格规划审批管理,突出严肃性,强化约束力。

       推进城市建设。

加快七星新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为“十二五”基本建成打实基础。

加快村级留用地开发,加大拆迁工作力度,加强城中村环境整治,有效提升新区形象。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加快“退二进三”步伐,稳步推进旧城改造,适时启动成熟区块拆迁建设。

科学谋划新民区块开发,完成青山大桥及连接道路前期工作,统筹安排上三高速城南互通前期工作。

重点实施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①全力推进钦寸水库工程建设,完成管理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和坝区对外连接公路建设,加快输水隧洞建设,力争大坝枢纽工程开工;②加快36省道江拔线新昌段改建工程(一期)建设,完成路基工程的20%;③启动秀洲至路桥公路梅渚至澄潭段工程征地拆迁等政策处理工作;④完成体育场路建设;⑤完成演溪路七星路至万丰大道段道路工程;⑥完成桃源路南岩路至江滨南路段道路工程;⑦推进江滨南路东段改造,完成房屋拆迁和道路工程;⑧启动长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工程量的30%;⑨完成10KV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⑩建成潜溪江大桥。

       优化城市管理。

以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市容市貌、环卫保洁、城市绿化等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探索建立“数字城管”工作平台。

深入实施交通畅通工程,科学组织城区交通,改造一批交通节点,实施精细化管理,有效缓解行车难、停车难问题。

       发展城市经济。

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和生态休闲产业培育,做深唐诗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文章,打响天姥山文化旅游品牌,办好第十四届天姥山文化旅游节。

积极引进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探索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及会展经济,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涵。

重点推进十大服务业建设项目,争取完成投资超12亿元:

①加快十里潜溪度假区建设;②推进茶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建设;③抓好世贸广场建设;④完成美盛动漫文化创意基地一期工程;⑤完成大佛寺景区综合提升一期工程;⑥启动新和成大厦建设;⑦推进万丰广场建设;⑧建设达利丝绸文化创意中心;⑨启动馨馨家园养老度假中心建设;⑩启动罗坑山省级森林公园圣水佛茶建设。

       (三)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融合。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强化中心镇村节点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抓好水库移民安置。

举全县之力,进一步落实“三联五包”责任制,加强与宁波方合作,加快安置点建设,完成年度移民安置任务,为大坝枢纽开工创造条件。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增强服务意识,维护库区群众利益,营造水库建设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大佛龙井驰名商标保护利用计划,办好第六届茶文化节,全力建设现代茶业强县;巩固提升小京生、中药材、山地蔬菜等传统特色产业,鼓励扶持蓝莓、香榧、红豆杉等新兴潜力产业,发展特色基地1万亩,土地流转1万亩以上;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规范提升农家乐,新建和改造10个休闲观光果园,完善10条森林休闲旅线,打造高效优质生态的现代农业特色强县。

继续抓好农业主体培育,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

       壮大中心镇特色镇。

深化扩权强镇,创新体制机制,抓好规划落实,扎实推进澄潭凤山大街二期建设工程、儒岙集镇配套综合整治工程、大市聚集镇道路建设工程、0工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