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624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单元说明

这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由《古诗二首》、《风筝》、《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最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有诗歌《古诗二首》和《听听,秋的声音》;有散文《风筝》和《秋天的雨》。

课文从多角度描绘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表现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美好景色。

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这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合朗读的训练,教师要采取丰富的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同时,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帮助孩子积累语言。

本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联,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物和周围人物的情感,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9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促、忆、异、逢、佳、倍、插”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话说童年:

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幅画,大家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童年的美好记忆,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说说童年的趣事。

(指名交流) 

2.联系旧知:

放风筝、捉迷藏、学打仗……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

我们学过的不少古诗就是描绘童年趣事的,谁愿意为大家背诵《村居》、《小儿垂钓》、《所见》?

(指名背诵。

3.导入新课:

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让牧童迷住了,宋朝诗人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第九课《古诗两首》。

板书: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1)指名读课题。

(2)齐读。

说明: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从对旧知复习入手引入到新课的学习,既能帮助孩子复习整理所学过的知识,又能激起孩子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4、理解题意

(1)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

(媒体“所见”下加点)指名回答。

所见:

所看到的。

(2)题目中的“书”不是书本的意思,而是“写”的意思。

(3)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说明: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

听到什么呢?

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己读读古诗。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轻声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

(2)想一想,古诗写了什么内容?

(3)不懂的地方用“?

”表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

3、反馈自学效果。

(媒体出示古诗)

(1)指名两至三位同学朗读。

(2)结合自学要求1,指名点评朗读。

(3)媒体出示生字“深”和“促”,学习生字。

促:

一字开花。

深:

书空。

(4)齐读古诗。

(5)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读古诗不仅要把每个字,每行诗句读正确,而且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一般而言,七言古诗朗读时,每行诗歌的第一第二字为一组,第三第四字为一组,第五、六、七个字为一组。

媒体出示带上朗读节奏符号的诗歌,全班再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4、指导看注释。

(1)指名交流自学中遇到的困难,老师答疑解惑。

(2)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习看课后注释。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①理解诗歌中序号的意思:

在诗歌或文章中有的词语后面会出现一个序号表示课后对该词语有注释。

②学会看注释:

根据词语后的序号到课后注释表里找到相对应的号码查看词语注解。

(3)练一练,看古诗《夜书所见》的注释。

说明:

给古诗加注释,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花些时间给学生介绍注释是怎么回事以及怎样使用注释。

三、再读古诗,体会感情。

(一)赏析第一、二行诗

媒体出示诗歌

1、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女同学思考:

一个秋天的夜晚,作者在室内写字,他是怎么知道外面起了阵阵寒意?

2、指名交流。

(因为作者听到了萧萧的秋风吹得梧桐树“沙沙”作响,心里便明白了夏天已经远去,秋天已经捎来了阵阵凉意。

理解“萧萧”的意思(媒体“萧萧”下加点):

指名结合注释解释。

板书:

听寒声(秋风声、风吹树叶声)

3、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

(媒体显示“客”变红)为什么说诗人称自己是“客”?

(因为他身在异乡)

4、感悟作者心情。

请大家想想,萧萧的秋风吹得梧桐树沙沙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起刮了萧萧的秋风。

在这样的一个寂寥的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会想些什么?

5、指名回答并试着读好句子。

根据回答板书:

感动客情(思念家乡和亲人)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比一比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7、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二)赏析第三、四行诗

过渡:

正当诗人感到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呢?

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1、默读课文,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媒体出示句子,女同学读。

3、“挑”、“促织”是什么意思?

(媒体“挑”、“促织”下加点)

(1)看注释理解。

(2)(按超链接按钮)媒体出示“促织”的图片,(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其体型。

4、齐读诗句,思考:

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看篱落、一灯明

说明:

也许在这一环节学生会说作者还看到了“儿童在捉蟋蟀”,那么教师就可以跳过“5教师设疑”这一环节,直接进行从

(1)继续开始教学。

5、教师设疑:

在这里想问一问:

“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1)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不能)

(2)那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

(是作者结合自己儿时的生活体验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

)诗歌中哪个字表示这样的意思?

(“知”)

板:

想挑促织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小结:

是的,诗人看见孩子们在夜晚还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时的玩伴。

(板书:

思家乡)

5、感情朗读句子。

诗人看到孩子们玩得兴勃勃,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温暖亲切了,谁能读好句子?

(1)挑战读。

(2)齐读。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7、根据回答介绍解释诗歌的方法。

(1)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现代语言的时候,为了表达清楚意思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2)练一练,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

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读诗的时候除了要读出诗的节奏,还要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

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大家认真地听一听。

1、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

4、男女生赛读。

5、小结:

大家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说明: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

“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夜书所见》这首诗中作者究竟看到了些什么?

听到了些什么?

又想到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看板书回答。

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

(媒体出示)秋天到了,天气凉了,连大雁都要回到温暖的南方去了。

当游子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他们是多么思念温暖的家啊!

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1)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媒体播放歌曲)

(2)让我们试着背诵诗歌。

(3)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也表达了作者的浓浓思想情?

念给大家听听好吗?

说明: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五、拓展作业:

1、抄写生字和古诗。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说明: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附板书:

夜书所见思家乡

宋叶绍翁

听寒声(秋风声风吹树叶声)感动客情

看篱落、一灯明想挑促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忆、异、逢、佳、倍、插”6个生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无尽的思念。

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王维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媒体揭示课题,指名读题。

学习生字“忆”。

指名拼读:

整体认读音节。

忆:

想念,思念的意思。

2、理解题意。

(1)九月九日是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古人有重阳节举家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现在“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2)理解“山东”的含义。

(媒体显示“山东”下加点)

“山东”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3)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过渡:

那么,在这样一个应该团圆的日子里,为什么王维一个人背井离乡,在遥远的他乡呢?

3、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

媒体出示: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说明:

“作者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诗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写作时的情感。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师范读诗歌。

2、自读诗歌,教师巡视。

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诗歌。

(2)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自学效果反馈。

(1)(媒体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2)重点指导、纠正以下两行诗歌的朗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

这两行诗歌生字较多,学生容易读错。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生字教学,帮助学生扫清生字读音的障碍。

(3)分组朗读诗歌,检查学生是否读出诗的节奏。

(4)媒体出示诗歌朗读节奏,齐读。

三、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1、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

这首诗讲了什么呢?

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说明:

第一教时教会了学生利用课后注释来理解古诗的内容,这节课上继续让孩子通过阅读课后注释来理解古诗,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的本领。

2、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3、学习一、二行诗。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交流。

(3)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孤独”。

(4)指名感情朗读句子,齐读。

4、学习诗歌三、四行。

(1)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边读边想: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指名交流。

(根据回答,媒体出示“茱萸”的图片。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因为王维当时————(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能---------(学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

思念

6、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学生自由读。

(2)挑战读。

(3)男女生赛读。

7、学了诗歌以后,你知道吗当时诗人身在何方?

心在何方?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

8、师生带着诗人的孤独一人思念亲人之情齐读诗歌。

说明:

两个想象环节的设计,帮助孩子们营造了诗人写诗时的氛围,让孩子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体会诗人在举家团圆时独自一人在他乡时的孤独与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

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

(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

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说明:

从古至今,思乡之情人皆有之。

无论游子漂泊多远、多久,故乡、故乡的亲人永远是心头的牵挂。

《牵挂》这首歌写出了游子的心声,通过欣赏歌曲帮助孩子升华了情感。

五、拓展作业:

(1)抄写、背诵古诗。

(2)熟读古诗《十五夜望月》

(3)收集王维的诗歌。

附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孤独身在他乡

思念心在家乡

10风筝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学习使用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放风筝带给孩子们的乐趣。

3、研读课文第二小节,学习用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我们曾经学过清朝诗人高鼎写的一首古诗《村居》,你们还能背诵吗?

(学生齐背)

2、诗中“纸鸢”指的是什么,还记得吗?

(对,就是风筝。

3、关于风筝,你还能补充哪些些知识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知识让学生浏览。

(浏览完毕提示学生:

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可以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学习。

4、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贾平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风筝》。

(1)板书课题,提示“筝”的写法。

(2)读题,提示“筝”读轻声。

说明:

从背诵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来感受孩子们放飞风筝时的快乐。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看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

(2)给每小节标上序号

(3)思考: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反馈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学生点评。

(紧扣自学要求

(1))

(3)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

媒体出示生字:

yīxiē     sànɡmòfánɡ(mó)

依然 歇不下来 垂头丧气磨坊(磨)灭

丧:

平舌音

磨:

多音字

(4)媒体出示带音字齐读:

chōnɡjǐnɡlíngpiānpiānbēngshūɡěnɡ

憧憬  凌空 翩翩飞舞 嘣  倏地  田埂

(5)齐读课文,要求:

读正确、读流利。

(6)指名交流: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些事?

根据回答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说明:

老师布置的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习;反馈检查时也要紧扣预习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自学能力。

三、研读课文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用“    ”划出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时很快乐的句子。

2、指名交流,根据回答,媒体出示以下句子。

(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3、精读句(1),感受快乐。

(1)、指名读句子。

(2)、“憧憬”是什么意思?

我们精心做风筝时心中憧憬什么?

①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憧憬”。

憧憬:

向往。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词意。

②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精心做着风筝时,心里想象着我们做好的会是怎样的一只风筝呢?

这只风筝会我们带来怎样的快乐?

(小结:

刚才同学们想象的内容就是课文里这些小伙伴们精心做风筝时满怀的憧憬和希望。

③朗读句子,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指名读。

男女生赛读。

精读句(2),感悟快乐

(1)、自由读句子,思考: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

(2)、你能给“依然”换一个词语吗?

(小结:

除了查字典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

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名字?

说说你的理由。

(4)、齐读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研读,我们体会到了虽然风筝还没有在蓝天上飞翔,但孩子们已经把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寄托在了“幸福鸟”身上,让我们把孩子们内心这份感情朗读出来。

说明: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来感悟课文内容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在这一教学环节,老师通过抓住“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和“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这些重点句子的教学,帮助学生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快乐。

四、复习巩固

1、开小火车朗读词语。

媒体出示:

 依然 歇不下来 垂头丧气磨坊

憧憬 凌空  翩翩飞舞  嘣  倏地  田埂

2、指导书写:

依、丧(共8笔,第6笔是竖提)、磨、坊

五、拓展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收集描写心情的词语。

【板书设计】

做风筝憧憬和希望 依然快活 

10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描写生动的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一、复习巩固

1、媒体出示:

(1)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憧憬(   )  依然(   )  似乎(   )  快活(   )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二、研读课文

孩子们把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寄托在精心制作的风筝上,让我们跟随孩子们一起放飞风筝去吧!

(一)、研读课文第三节

1、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其他同学用“-------”划出描写孩子们放风筝时十分快活的句子。

2、交流,媒体出示: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研读句子,感悟快乐。

(1)、欣赏放风筝的一组照片,问:

同学们,你们在放风筝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最不开心的是什么?

(2)、指名交流。

(风筝一下子就能飞起来而且飞得很高很高。

(3)、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情了!

你们和文中的孩子们的心灵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来看看课文,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而且越飞越高?

请大家在书上点出来。

(4)、指名回答,媒体依次出示词语,学生跟读:

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品读词语:

凌空飞起──风筝离开地面,开始飞起来了!

你此刻的心情怎么样?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表示高兴心情的词语。

如:

快乐、开心、激动、幸福等。

(5)师引导激情朗读: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过渡:

越飞越高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啊!

点红文字:

快活地喊叫着、拼命地奔跑。

(板书)

(6)结合你放风筝的体会,说说他们此时会“快活地喊叫”什么呢?

① 幸福鸟!

幸福鸟!

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

② 幸福鸟!

飞吧!

飞到白云上面去!

③ ……)

(7)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

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

师读: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

4、师生开开心心地配合朗读第三小节?

说明:

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

(二)研读课文4——8小节

过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好景不长,风筝在一阵风后线断了,飞走了。

我们的心情顿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默读课文,用“---------”划出孩子们失去风筝后心情变化的语句。

2、指名交流,媒体出示:

(1)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2)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3)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指名正确朗读三句句子。

4、媒体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下加红点,请学生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查字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自主理解词语的意思。

5、交流词意,感悟心情的变化。

(1)大惊失色:

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是啊,充满快乐与梦想的突然飞筝掉了,多么出人意料,以至于我们原本欢乐的笑脸也紧张得变了脸色,任凭我们千呼万唤,就是不见它的踪影,真令人着急。

(2)千呼万唤:

(千和万的意思是一样的,呼与唤意思也一样)喊了很多遍。

发现心爱的风筝不见了,你会怎么喊?

指名几位同学试着喊一喊。

(注意提醒学生要连续喊很多遍,以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感悟孩子们着急的心情)

(3)垂头丧气: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①请同学耷拉下脑袋,演示“垂头丧气”的样子。

②指名同学联系上下文说说,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