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331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左侧。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把握时间,祝你考试顺利!

第I卷选择题

(每题3分,共60分)

1.清代前期“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海禁

C.抑商

D.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从限制出海贸易等方面可以看出这是反映的清朝时期实行的禁海政策,故B项正确。

A项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不是走私的问题,而是限制海外贸易的问题;CD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故选B。

点睛:

材料“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的题眼是限制出海。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及其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相当严格,而且官营手工业的技术分工细,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效率低下”问题,排除;C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走向市场;D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成本往往比较高,排除。

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及其的特征

3.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项——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B项——唐扬州夜市繁荣;C项——贫穷的盐民被饥饿所驱使,铤而走险,近来盗贼经常出现,劫杀商人,沉毁船只。

本题选D项,反映了农村草市繁盛的景象。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4.明清时,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

这种变异的实质。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B

.....................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出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下列选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

B.苏州丝织业“计日受值”

C.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D.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是指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项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成就;C项反映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一种经营方式;A项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均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项反映了机户与工匠之间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B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6.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C.避免受到外界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D.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B只是从经济方面分析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后果,C只是从政治方面分析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显然都没有全面、深刻反映最严重后果,排除ABC;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故D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7.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

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A.积极发展民营企业

B.鼓励创办国营企业

C.制订经济发展计划

D.禁止官办工商企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

余悉听之民办”可以看出张謇希望能够民营的实业,皆由民营公司办理。

故选A。

官营工商业并非禁止,而是隶属工商部的停办,排除BD;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8.“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

”这是因为。

A.此前未出现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和探险活动

B.远航探险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

C.远航探险建立了从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美洲大陆的联系

D.远航探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显然缺乏史实依据,例如明朝前期出现过郑和下西洋的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排除A;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符合“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故B正确;开辟新航路的远航探险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排除C;D项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但不具有全球意义,排除D。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9.达·伽马远航赴印度期间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回了大量香料。

达·伽马此行的社会背景是。

A.西欧商品经济发展

B.欧洲物价上涨

C.欧洲“商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伽马远航携带的“衬衫”是商品经济中的工业制成品,用来换取欧洲奢侈品,体现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

而选项B.C.D则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名师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必要性:

1.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2.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传统商路受阻——直接原因

3.宗教因素:

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

4.社会根源:

到亚洲寻找黄金.香料等——经济根源

可能性:

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

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3.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

4.西.葡王室的支持——物质条件

10.亚当·斯密说:

“从1630年至1640年…欧洲的白银价值相对于谷物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

”此现象发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A.欧洲出现自然灾害

B.东西方商路被阻断

C.大量的金银涌入

D.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从1630年至1640年……欧洲的白银价值相对于谷物价值的降低,从来没有达到过这种地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金银涌入欧洲导致价格革命的影响,故C正确。

欧洲出现自然灾害,不符合史实及材料信息,故A排除。

东西方商路被阻断,属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不是价格革命的背景,故B排除。

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D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11.导致下表中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6—17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

A.《航海条例》颁行

B.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C.北美殖民地开拓

D.海外贸易快速扩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6—17世纪尼德兰(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大量增加。

《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的海上贸易,不可能导致阿姆斯特丹人口数大量增加,故A错误;工业革命广泛开展在19世纪,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北美殖民地开拓与荷兰阿姆斯特丹人口数大量增加无关,故C错误;由于荷兰海外贸易快速扩展,故作为港口的阿姆斯特丹人口数大量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表格数据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海外贸易发展与港口城市人口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

“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

……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

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

今天真是热得可怕。

”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B.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C.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D.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

……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清朝官员无法理解,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婚姻观念简约文明,故A排除。

婚姻关系不能代表中美文化趋向融合,故C排除。

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政府无法掌控婚俗,故D排除。

考点: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影响

13.据《解放日报》载,“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

‘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

”这种情况。

A.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署有关

B.体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

C.加速自然经济瓦解,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反映出当时美国已独霸中国市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此时期美国的商品充斥了中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通过这个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

B、C、D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4.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在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

B.国家管制,流通减少

C.西方侵略,白银外流

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相对稳定,银价比变化之大,注意时间信息“之后几十年里”。

1807年后的几十年里出现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银价激涨。

因此选择C.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虎门销烟

15.史载:

“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

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D.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佛山针行向称大宗……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反映了西方洋针对佛山针行的巨大冲击,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故C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不会导致“离散殆尽矣”,故A错误;自然经济不断解体也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的后果,故B错误;西方洋针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并不能说明国人崇洋媚外,故D错误。

故选C。

16.洋务运动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活动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创办近代新式海军

D.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有远见”即对以后历史发展产生长远影响的内容,且有“最成功”这一限制词,结合史实可知,D项正确。

兴办新式学堂,首开留学教育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这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ABC三项不具有上述特征。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7.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C.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

D.洋务企业的诱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产物,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瓦解自然经济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排除。

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排除。

洋务企业的诱导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条件之一,故D项正确,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8.列宁指出,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

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

“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的“国际环境”。

A.俄国军队前线出击失败

B.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C.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

【答案】D

19.晚清以来,我国的近代工业集中于东部地区。

抗战时期,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西迁至西南大后方。

这一举动产生的影响。

A.加快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

B.保存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C.粉碎了日本经济掠夺的企图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的侵略,民族工业遭到极大摧残,排除A;此时中国东南沿海已经陷入帝国主义之手,中国抗战力量受到很大削弱,部分企业西迁,保存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B正确;西迁到大后方的只是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未迁的企业势必会遭到掠夺,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工业的西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不是根本改变,排除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

20.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涨,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

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

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加强福利国家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自由主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面临“滞涨”,它宣告凯恩斯主义失灵了,所以必须改变政策,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只会是“滞涨”问题更严重,排除B;加强福利国家制度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名师点睛】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

①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④“新经济”的出现。

第II卷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缓和阶级矛盾);促进政权认同(巩固维护统治、体现统治合法性)

相同方式:

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2)发展: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解析】

(1)第一小问应注意区分社会救济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容易理解,就是救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从根本目的来看,政府的社会救济着眼点还是在于减缓社会矛盾,增强政治认同。

第二小问可从社会救济的参与者、救助对象、救济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材料概括即可。

(2)从材料可知,近代英国的救济制度只针对确实有困难的弱势群体,而当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已经全面覆盖,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且它包含了失业救济、婚姻家庭救济、教育救济等等多种层面;且由于社会财富再分配,低收入者得到的救济力度更大。

点睛: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围绕中英两国福利制度的横向比较,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社会福利制度,大国崛起英国。

(1)问主要运用所给材料,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

(2)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

本考点是考查考生比较能力,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

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共同目的”、“异同”、“发展”这类设问。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年一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基本内容。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

(1)基本内容:

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

政治:

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

经济: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

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

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

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或者:

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创办报刊方面的变化,包括内容、意义等相关问题。

本题解题关键是一定要把握好时代背景来理解和分析题。

(1)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内容提炼材料原因要结合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背景回答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角度考虑.

(2)从报刊的宣传内容可总结报刊的核心内容特点要依据材料中的“报刊约120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在北京……上海……湖南……”“推动……促进……”等信息分角度总结。

(3)需要注意问题的几个限制词“综上材料”“自办”“当时”回答意义时要求依据上述材料而不是回答报刊对社会的所有角度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