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349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6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试题重点考查:

宗法制、《诗经》、古代科技特点、古代农业的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行省制度、明代宦官专权、顾炎武的思想、“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太平天国、五四运动、维新变法思想、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加入世贸、婚恋观变化、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题文】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

“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

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

【知识点】A1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

【答案解析】C解析:

材料中“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说明王国维认为现有宗法制,后才有分封制,B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不符合王国维的观点。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的准确分析。

【题文】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

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出现的是

A.《唐风》B.《陈风》C.《郑风》D.《赵风》

【知识点】Q1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

【答案解析】D解析: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由此可知赵风不属于《诗经》。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诗经》中的“风”的来源的准确分析。

【题文】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知识点】Q1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古代科技特点

【答案解析】A解析:

从材料中“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编订农书的传统”可分析出古代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特点的准确理解。

【题文】4.《盐铁论·水旱》载:

“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答案解析】C解析:

材料反映了铁器等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的准确解读。

5.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范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

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6.宋嘉佑年间,王陶曾对仁宗说:

“今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中书、枢密,陛下一无可否,岂为人主之道哉?

”材料反映出

A.宋代把相权分给中枢和枢密使

B.宋代相权有所扩大

C.宋仁宗的权利得到空前强化

D.宋代极力削弱相权

7.杨慎在《文字之衰》中提到明代中期的文学评价。

“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未达到宋朝的高度

B.明代对士人的践踏消磨了文人的创作才能

C.程朱理学在明代取得了统治地位

D.明代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压制士人思想

 

【题文】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他主张: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

”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

【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B解析:

材料所提示的是国家要稳固必须要先养人,即稳定民心,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北魏至唐所施行的均田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经济措施。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中国均田制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题文】9.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答案解析】C解析:

依据表格可知:

表格只是表明贡绢施州的数量,并没有体现贡绢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排除A项;材料中数据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项排除;华北地区早就已有丝织业,D项排除;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华北60、70%以上的州都要缴纳贡绢,说明“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故选:

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的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0.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知识点】A1

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宗法制

【答案解析】A解析:

西周分封制是周天子按宗法制血缘关系分封,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属于贵族政治;而秦汉之后的官僚政治地方官的任命则由皇帝决定,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故二者的不同为A项。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的准确解读。

【题文】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

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答案解析】A解析:

从材料中“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分析出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

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元朝的行省制的特点的准确理解。

【题文】12.(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

“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知识点】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宦官专权

【答案解析】D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宦官权力不断增大的现象。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加强集权,防止大臣擅权,往往重用身边的人。

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在这时通常会受到重用,宦官又利用自己的这种身份,假借皇帝的名义,作威作福。

从本质上来看,宦官专权实际上是专制统治的产物。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的准确理解。

【题文】13.顾炎武说: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知识点】O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答案解析】D解析:

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故选:

D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4.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

”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知识点】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答案解析】B解析:

从材料中“天下有四聚”可分析出A项“统一”说法有误;“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说法当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D项材料中无体现。

故选:

B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

【题文】1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

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

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

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

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