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223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docx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

《观潮》教学计划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

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读写“奇观、农历、据说、大堤、宽阔、笼罩、人山人海、闷雷、顿时、逐渐、形成、犹如、齐头并进、飞奔、山崩地裂、余波、依旧”等词语,摘抄描写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优美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4.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5.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素材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景观。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课文朗读音视频、笔顺动态演示、互动认字)

【教学过程】

内容

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古诗导入《望江台》。

教师口述: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这些诗句都使我们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板书课题:

1.观潮。

指导“潮”书写。

读课题。

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

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

请同学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钱塘江大潮。

展示图片:

你知道涨潮是什么样子的吗?

你们见过钱塘江涨潮吗?

 

教师提示:

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

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二、背景介绍

1.钱塘潮: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

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

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2.钱塘潮的形成: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

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著名的钱塘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汐最大。

3.钱塘潮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最大呢?

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

农历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较大。

特别是中秋节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最大的。

4.学生观看《资料袋》,进一步了解钱塘潮的形成。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盐官镇、屹立、昂首东望、顿时、人声鼎沸、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观潮、据说、据说、大堤、宽阔、笼罩、闷雷滚动、逐渐、形成、犹如

(重点指导生字:

崩:

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注意是后鼻音的字;

堤:

读“dī”,不要读成“tí”

沸:

读“fèi”,不要读半边,读“fó”;

笼:

在本课读“lǒng”,不能读成“lòng”

阔:

三拼音节的字,不要把中间的介母丢掉了;

浩:

不要只读半边,读成“gào”;)

昂:

“昂”和“昴”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①水天相接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

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贯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形容水域广阔。

天下奇观横躺着。

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

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横卧“崩”是倒塌。

“裂”是裂开。

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山崩地裂横着通过去。

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②浩浩荡荡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

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若隐若现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人声鼎沸若,好像,仿佛。

隐:

藏起来,看不见。

现,表露在外面,

使人可以看见。

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

一会儿又看不清。

风号浪吼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头过后)。

(3)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学习“会写字”

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据、堤、盼、滚、犹”都属于“左窄右宽”;“罩、崩、震、笼、余”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小下大;“阔、逐”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顿”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

“潮、渐”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要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罩、震”和左右结构的字“滚”,学生练写。

罩:

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

上边的四字底要写的扁一些。

滚:

右边部分笔画较多,左后一笔是捺,撇捺要舒展。

震:

上扁下长,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左边的撇要长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6-17)

 

(7)(8)

 

(9-15)

 

(18)

 

(16)

 

(17)

 

(18)

 

(19)

 

(20)

 

(21-35)

 

(36)

(37)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4自然段。

2.带领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重点)

4.体会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难点)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内容

页码

1、课前导入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

听!

这是什么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设计意图:

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文,思考: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潮来之前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板书:

天下奇观)

感悟“观”的不同含义。

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

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

“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

3.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

宽阔平静)

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小结:

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

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

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

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此时,观潮的人场面是什么样的?

(朗读:

“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

从哪些词可看出?

(板书:

潮来前:

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从“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了人们急切的心情。

(二)潮来时

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

(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你理解“人声鼎沸”吗?

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

(教师引导:

开运动会时;大型集会时;六一活动等)

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

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总结:

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板书:

声音: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