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006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docx

顺义区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

顺义区2008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

2008-5-22

语文试卷

说明:

试卷分Ⅰ、Ⅱ卷,共25道小题,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Ⅰ卷(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庇护(pì)机械(jiè)破绽(zhàn)伺机而动(sì)

B.迂腐(yū)忖度(cǔn)乘势(chèn)风光旖旎(qí)

C.讣告(fù)威慑(shè)撩拨(liáo)淡泊名利(bó)

D.哺育(bǔ)濒危(pín)咆哮(xiāo)人才济济(j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贷款篇幅星罗旗布甘败下风 

B.掂量符合长年累月再接再厉

C.烦躁引申白璧微暇一愁莫展

D.振灾耗废雷厉风行世外桃源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史素养的养成,靠的是多年的熏陶和。

由于长期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史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一些文化人现在已经到了文史素养相当的地步。

A.积淀轻视匮乏

B.积累漠视匮乏

C.积淀漠视匮缺

D.积累轻视匮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天安门广场欢声雷动,人们为这一振奋人心的大喜事而弹冠相庆。

B.由于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们预定返回的日期参差不齐,会务组很难安排统一订票。

C.破产重整制度可以使一部分陷入困境甚至绝境的大型企业得以复活,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措施及时得当,就有恢复生机的可能。

D.一进家门,孩子们笑脸相迎,太太嘘寒问暖,他感到满身的疲倦全都不翼而飞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病痛的折磨下,我们很难看到这个原本十分漂亮的小女孩笑过。

B.为了寻找野生老虎,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踏遍了巴山的每个角落。

C.书店里很安静,因为这是“新书推介会”的最后一天,顾客寥寥。

D.最近北京市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此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

毛遂曰:

“白起,小竖子耳!

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

”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

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

“亟发兵坑竖子耳!

”帝默然。

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

英布反,书闻,上召诸将问计,又曰:

“发兵击之,坑竖子耳!

”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材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

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从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

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

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

英布固尝言:

“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

”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

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也。

至于陈平,则不然矣。

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

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真一竖子也。

阮籍登广武,叹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

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取材于《容斋随笔》)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举:

攻取

B.亟发兵坑竖子耳亟:

赶快

C.而哙喜其过己过:

超过

D.俗士不达达:

高贵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祖以问诸将

王尝语暴以好乐,有诸

B.安可同日而语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毛遂)使平原君求救于楚

B.(白起)辱王之先人

C.唯陈平以为(汉)兵不如楚精

D.况于(韩信)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之时)

9.在作者看来,真正可以被叫做“竖子”的人是

A.白起B.苏秦C.柏直D.阮籍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遂将曾经打败楚军的白起称作“竖子”,是为了激起楚王对秦国的怨愤。

B.汉朝将领得知韩信谋反,都说要活埋了这个“竖子”,只有陈平没有这样。

C.韩信与彭越死了之后,英布认为汉朝剩下的将领中,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

D.虽然李白也说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样的话,却没能流传下来。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①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②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译: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试题。

(10分)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

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3分)

答:

2这首曲子勾画勒出怎样一幅山中行乐图,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3诗人在这首曲子中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是怎样抒发的?

(4分)

答: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8题)(8分)

①群臣吏民,,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王勃)

③吾师道也,?

(《师说》韩愈)

④,悠悠我心。

(《短歌行》曹操)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

(《琵琶行》白居易)

⑥,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⑦小楼昨夜又东风,。

(《虞美人》李煜)

⑧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苏轼)

⑨?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王实甫)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节选)

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象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

大家知道,数学是2+3=5这样一门抽象的科学。

例如:

“两头牛加三头牛等于五头牛”,“两棵树加三棵树等于五棵树”。

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正是从这类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了这样一个达四海亘古今、囊括宇宙万物的伟大的抽象公式:

2+3=5。

它好比是说:

“两只空筐加三只空筐等于五只空筐。

”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天地间万物。

如果只能装一样东西,倒不出来,那数学的用处就极有限了。

有趣的是,艺术伟力的源泉之一,也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空筐”,其中尤以音乐最为典型。

就是说在一切艺术中,当推音乐“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

如果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在于他们分别提供了两个伟大的“空筐”:

F=ma和E=mc2,那么,贝多芬的成就却在于他向人类文化宝库提供了好几个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的音乐“空筐”:

《英雄》《命运》《田园》和《第九》这四部交响曲。

这些“筐”竟是如此的“空”,它们要求乐队指挥、演奏家和广大听众把各自的内外阅历统统放进去。

因此,有海菲茨的贝多芬,也有梅纽因和小泽征尔的贝多芬,同时还有张三、李四的贝多芬。

20岁欣赏《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聆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很不同的,——如果你在这20年间,饱受事变,经历了坎坷人生的话。

之所以有这种效果,正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空筐”性质。

这种性质的音乐心理学基础,便是自由联想。

所谓“空筐”,正是艺术家为万千观众提供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爱因斯坦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不仅是指理论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而言,而且也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

可以说“空筐”是为想象力而设置的,“空筐”要求万千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再创作。

诗歌的“空筐”的性质也是很显著的。

比如,李商隐的杰作《乐游原》便是一个典型的“空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你有你的“夕阳”,我有我的“无限好”;也许,你的“夕阳”和“黄昏”,比李商隐的“夕阳”和“黄昏”还要丰富得多,这不仅不违背原诗的本意,而且正说明原诗的成功。

我以为诗人的艺术成就如何,全看他创造了多少个“空筐”,李白、杜甫创造的“空筐”恐怕最多,最好。

宋朝学者张炎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乃是“空筐”说的另一种表述。

大致来说,艺术分两大类:

情节类和情态类。

前者的“筐”较“实”,后者则较“空”。

在一生中,我们至多只想把《福尔摩斯探案》这类小说重读三遍,可是在我们一生中,却可以把贝多芬的《命运》重聆一百遍。

因为前者属于情节类作品,而后者属于情态类的艺术,具有恒听恒新的性质;或者说,它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自身的情节,而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不断可以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

一般来说,文化素养较低者更倾向于情节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特别要求观众(读者、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主动地进行再创作。

与此相反,文化素养较高者,则更倾向于情态类艺术作品。

因为他在这类作品中发现了一个驰骋自己想象力的广大空间,发现了一个可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广大世界。

14.下列对“空筐”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是艺术世界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B.“空筐”是艺术家为万千欣赏者提供的调动想象力的空间。

C.“空筐”性质不是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而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

D.艺术家创造的“空筐”的多少和好坏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的高低。

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音乐如同数学一样,也为我们提供了“空筐”,且在一切艺术中其“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

B.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极不相同的,这是因为艺术“空筐”为欣赏者提供的空间是不断变化着的。

C.小说属情节艺术,它为读者提供的“空筐”相对较实,不特别要求读者去主动地进行再创作。

D.情节类作品人们读的遍数较少,而情态类作品人们读的遍数较多,是因为二者的“空筐”中“空”的情况决定的。

16.根据“空筐”理论,请概括叙述欣赏情态类作品艺术的过程。

(3分)

答: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是谁扼杀了哀愁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寞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

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悲怆》、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所以当我听到前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

理由就是:

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殊,是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

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⑧是谁扼杀了哀愁呢?

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了的闪烁的霓虹灯?

是越来越炫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⑨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哀愁啊,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

但内心是空虚的。

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现代生活使我们丧失了哀愁的土壤,人们疲于应付新事物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追求,缺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作者提醒人们找回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

B.哀愁生长的土壤是指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

C.第⑤段作者选取人亡、物毁、景失三种情景,象征人生的种种缺失,这些情景悄然飘入“我”的心灵,成为蕴孕“哀愁”的土壤。

D.④—⑥段的内容围绕着“哀愁的生长需要土壤”展开,通过描写“我”的体验和俄罗斯伟大艺术作品产生的环境,说明这“土壤”的重要。

E.在结尾段,作者把描写、抒情和说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深刻的思想寓于优美、深沉的笔调中,令人回味无穷。

18.多数现代人是怎样对待“哀愁”的?

没了“哀愁”人们会陷入怎样的境地?

(4分)

19.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为什么说“拥有伟大哀愁的民族(俄罗斯)是不死”的?

(6分)

20.⑦—⑧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描绘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对其中画线部分进行修改。

(6分)

沿江两岸,①苍翠的林木,山花吐香,②危崖耸峙,满布奇石,③泉流瀑飞,清风送爽,雄奇险绝中透出清丽妩媚。

(1)划线部分的语序应调整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其中短语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应分别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才能使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3分)

22.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0个字)(4分)

据国家环保总局介绍,除了北京自身因素之外,周边省市的污染物也会对北京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联动,综合整治。

国家环保总局和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等省区市,共同编制了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

这个措施经过专家讨论之后,已经国务院批准执行。

保证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在奥运会之前,六个省区市都要对燃煤污染、火电厂脱硫脱硝、建材、水泥、化工、钢铁等企业进行治理,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任务。

第二个方面,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地区,要对一些企业实行停、限的措施。

山西、内蒙古和山东也要根据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对燃煤污染进行适当限制。

到目前为止,保障措施中所规定的治理任务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大多已经完成,6月底之前会全部完成。

专家预测,保障措施全部到位后,是可以兑现中国政府在北京申奥时的庄严承诺的。

答: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什么是中华魂?

中华魂就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

它是坚忍、顽强、团结、奉献、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勤劳勇敢……是“铁人”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

请据此材料,结合近来发生的社会事件,写一篇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顺义区2008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

2008-5-22

语文试题答题纸

第Ⅰ卷(共30分)

一、(15分)二、(15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①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②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译:

12.

①答:

②答:

③答:

(1)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8题)(8分)

①群臣吏民,,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王勃)

③吾师道也,?

(《师说》韩愈)

④,悠悠我心。

(《短歌行》曹操)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

(《琵琶行》白居易)

⑥,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⑦小楼昨夜又东风,。

(《虞美人》李煜)

⑧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苏轼)

⑨?

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王实甫)

四、本大题3道小题共9分

14.()(3分)

15.()(3分)

16.答:

五(18分)

17.()(4分)

18.多数现代人是怎样对待“哀愁”的?

没了“哀愁”人们会陷入怎样的境地?

(4分)

19.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子,为什么说“拥有伟大哀愁的民族(俄罗斯)是不死”的?

(6分)

20.⑦—⑧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绘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样描绘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分)

六、(10分)

21.

(1)划线部分的语序应调整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其中短语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应分别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3分)

22.(4分)

 

顺义区2008届高三语文最后冲刺练习

2008-5-22

参考答案: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C(A庇bì、械xiè,B乘chénɡ、旖yǐ,D濒bīn、哮xiào)

2.B(A星罗棋布,C白璧微瑕、一筹莫展,D赈灾、耗费)

3.A(①积淀:

积累沉淀;积累:

逐渐聚集。

②轻视:

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漠视:

冷淡地对待,不注意。

③匮乏:

形容词;匮缺:

动词)

4.D(A“弹冠相庆:

一人做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B“参差不齐”一般用来表示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能用来表示时间不统一;C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比喻势力大的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余威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5.C(A“在病痛的折磨下”对象不明,“很难看到”与“笑过”搭配不当;B“足迹”与“踏遍”搭配不当;D“推行忌语”不能搭配)

6.D达:

通晓、明达

7.B都是语气词“怎么”“哪里”;A第一个是“众位”,第二个是兼词“之乎”;C第一个是“大约”,第二个是“倦怠”;D第一个表判断“是”,第二个是“竟然”。

8.A应是赵王

9.C

10.D即使是李白这样的人也认为阮籍是在讥刺汉祖刘邦,李白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译文: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

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

“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

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陵、首都郢两城,在夷陵,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

”这时候,白起已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已大获全胜。

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方法,都说:

“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

”高祖默默无语。

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

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

“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

”白起、韩信、英布三人的才能为天下人所知,若视此三人为臭小子的话,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

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

至于象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

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长安中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自称为臣,更何况现在的他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同日而语!

英布本来就曾说

过:

“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

”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

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

至于陈平,则不象其他将领那样。

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

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小子。

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山,感叹说:

“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

”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象古代那样的英雄。

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

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11.①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②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

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12.

1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的变化,更表现了云和山的浑然一体。

②作者在山中行走,不感到丝毫的寂寞,作者写了云山、野鹿、山猿、山草、野花等景物,借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境。

③诗人抒发了自己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

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一方面吟唱“我爱山无价”,直抒胸臆。

13.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