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82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docx

精编完整版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研究建议书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建议书

 

附表:

1、《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表》

2、《经济效益评价表》

附图:

1、建设位置示意图

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新疆xxxxx地区xxxxx市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工程

1.1.2项目主管单位:

xxxxx市人民政府

1.1.3主管单位负责人:

穆合亚提(xxxxx市委常委)

1.1.4项目建设单位:

xxxxx市畜牧局

1.1.5建设单位负责人:

李先云(xxxxx市畜牧局书记)

1.1.6项目建设地点:

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点

1.1.7项目建设年限:

3年(2007年--2009年)

1.1.8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1.1.9项目总投资:

总投资9564.245万元,其中:

申请国家资金2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147万元,农牧民自筹6417.245万元。

1.1.10建设规模与内容:

建设规模:

将xxxxx市窝依加依劳牧场、也门勒乡、喀拉哈巴克乡、恰合吉牧场、阿西尔乡、恰夏乡和阿不都拉乡7个乡14个牧业村的1091户牧民,搬迁定居至xxxxx市齐巴尔吉迭牧民定居点,建成1个集养殖基地、饲草料基地、牲畜品种改良基地、奶业基地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内容:

新建高标准牧民定居抗震安居房1091栋,砖混结构,80平方米/每栋;建棚圈1091座,120平方米/座;建青贮池1091座,150立方米/座;建鱼骨式挤奶厅和畜牧兽医工作站各1座。

配套饲草料地5.455万亩,达到户均50亩标准;围栏草场4万亩。

修建砂砾道路40公里,防渗渠道50公里。

1.2项目背景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结束游牧历史、减轻政府压力、推进牧区走向小康的重要途径。

牧民定居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居住方式的改变,更是生产方式的跃迁,社会观念的变更。

xxxxx市齐巴尔吉迭是我市原牧民定居点,也是我市牧区牧业生产的重要区域,目前该区域牧民牧业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为改变这种原始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自1998年开始在以工代赈资金的扶持下,xxxxx市政府着手实施牧民定居工程,至2006年已有部分牧民在此定居。

实践证明牧民定居可以缓解草畜矛盾,有效遏制草场退化,有利于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改善牧区综合效益。

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和缺乏固定的生产、生活场所,目前,xxxxx市牧民定居点在建设规模、建设速度等方面与畜牧业发展速度相比较仍很滞后,以至严重制约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2007年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xxxxx地区地委行署为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进程,2005年提出了将今后三到五年作为地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重点建设和完善畜牧业基础设施。

xxxxx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精神和地区提出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就如何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多次召集各方面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专家们一致提出推行牧民定居工程。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牧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实施牧民异地搬迁定居项目是一项德政、民心项目,市委、政府以创造和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主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多元化融资补充,建设牧民新村,实现牧民和贫困户定居,将使农牧民过上美好、和谐的日子。

2.1.2截止2006年末,全市共完成高标准配套完善牧民定居1079户,尚有多数牧民需要实施定居建设工程;同时,由于牧区乡镇(场)地处山区,地广人稀,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已定居的部分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为恶劣,部分村队至今没有自来水,严重影响了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牧场社会经济的发展,牧户因没有脱贫致富的条件,致使常年贫困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变。

实施牧民易地搬迁定居,是改善当地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当务之急。

2.1.3长期以来,由于农牧民四季游牧、粗放经营的养殖模式,造成市域草场过度利用,保护不足,草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全市共有草场草地面积516.91万亩,现土壤中度侵蚀(退化、风沙、盐害、水害)面积已达到155万亩。

全市14个牧业村拥有草场面积260万亩,过冬牲畜14.66万只标准畜。

由于牲畜未达到配套定居,牲畜主要由冬牧场承载,造成冬牧场严重超载过牧,产草量不断减少,部分草地退化,几乎变成荒漠。

近几年,xxxxx市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约10万亩;由于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xxxxx市草原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改变传统游牧养殖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4拟搬迁定居的七个乡镇(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牧区,又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牧民住房简陋,出行不便,一直存在着生活动荡、就医难、上学难、吃菜难、交通闭塞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改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迫在眉睫。

实施牧民易地搬迁定居项目,使牧民在相对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定居点集中居住,改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文化,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1.5全市14个牧业村的牧民虽已达到定居半定居的生活方式,但牧区冬牧场牲畜越冬问题仍是历年来春季安全生产的重点问题,牲畜饲养未形成舍饲圈养,在春季出现雨雪灾害天气,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往往出现被动抗灾的现象。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完善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可靠保障。

2.1.6因多年以来山区乡镇(场)的畜牧业以传统的游牧方式为主,牲畜随水草而居,常年转场,给及时实施牲畜重大疫病防疫、品种改良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牲畜饲养地距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及加工企业较远,使牛奶、育成畜及皮毛等农牧产品销售不便,销售信息闭塞,农牧民养殖产品无法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以至阻碍了牧民增产增收。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新建一个牧民新村,配套完善的防疫体系和销售网络,可有效的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致富进程。

2.1.7牧民受传统的追求数量、存栏的思想主导,牧区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一直在60%、50%之间徘徊,牲畜单体产肉(奶)量与农区相比,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牧民在饲养过程中,饲养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牲畜饲养模式粗放,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难度较大,普及率较低,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使养殖效益有所降低。

实施牧民易地搬迁定居项目,牧民集中定居,大力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发展农牧业生产及提高农牧民收入奠定良好的基础,极大地促进全市各族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

齐巴尔吉迭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现有可使用土地7.2万亩,地势相对平缓,可满足农作物和优质饲草料的生长,这为牧民定居以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今后生产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2.2项目区草场资源丰富。

齐巴尔吉迭项目区草场资源较为丰富,可进行改良和围栏建设的草地面积达7.68万亩,经考察核实,齐巴尔吉迭区域的草场使用权均属我市所有,且该地交通便利,又有部分引水工程,只要进一步做好续建引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和饲草料地的灌溉问题,完全可以进行牧民异地搬迁定居工程。

2.2.3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市委、政府历年来对牧民异地搬迁定居工作非常重视,通过几年的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全市各族领导干部均对实施牧民定居工作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同时也对搬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

市、乡(镇)场两级政府部门都实行了领导责任制,组织机构健全,由专人抓落实,组织人员到位,并制定了专项优惠政策,市财政为成功实施配套完善的牧民每户补助资金2000元,各乡(镇)场也因地制宜的制定了补助建设用砖、配套饲草料地、减免相关费用等优惠政策,使牧民搬迁定居工作顺利开展有保障。

2.2.4群众积极性高。

由于搬迁定居工程与当地牧民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严重影响到了牧业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广大牧民对牧民定居问题非常重视,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密切配合搬迁工作的实施。

2.2.5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管理已逐步走上正轨。

通过多年的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牧民定居工程在施工建设期均实行三项责任制,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在后期运行管理上,逐渐总结经验教训,各类运行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完善,新的管理运行机构模型逐步启动,为今后牧民定居工程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牧民异地搬迁定居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为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坚强的后盾和保障作用,人民只有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才能上去。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必要和可行的。

第三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3.1自然概况

3.1.1地理位置

xxxxx市地处东经82°4l′1″—83°14′1l″,北纬46°21′—47°14′1″之间,东与额敏县毗邻,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为界,南至额敏河谷与裕民县接壤,南北最长90公里,东西最宽58公里,全市使用土地面积为653.041万亩。

xxxxx市地处塔额盆地的西北部塔尔巴哈台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南倾斜。

中山区海拔1400米——2300米,最高峰2836米,低山区海拔1000米-1400米,黄土丘陵区海拔800米-1000米,山前倾斜平原由海拔800米逐渐降到额敏河河谷的400米左右,坡降由15‰降至2‰。

3.1.2行政区划

xxxxx市属农牧结合市,全市共辖五乡一镇,三个农牧场。

3.1.3气候条件

塔额盆地三面环山向西开口,地势北高南低,为西部潮湿气流的入侵创造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xxxxx市气候虽属中温带气候带干旱气候区。

但处于塔额盆地地貌状态下形成了气温较温和,在干旱地区相对来说降水量较多,蒸发量较少的气候特点,是新疆境内较为湿润的地区。

xxxxx市气候资源分布规律为:

北部,山区热量不足,光照较少,但降雨多;中部平原热量较丰富,光照充足;南部草原受大风影响较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日照:

xxxxx市属常日照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50.4小时,日照率为66%。

日照分布规律为平原多于山区,四季分配为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而夏春两季正值农作物生长阶段,利于作物充分利用太阳能。

热量: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比较大,热量空间分布,由南到北气温随海拔每增高100米递减0.48℃。

山区最高处与南部最低平原年平均气温相差6℃,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39.2℃,最大日较差25.5℃。

平均无霜期北部114天,中部131天,南部110天。

年有效积温2809℃,太阳辐射总量136.64卡/平方厘米。

≥0℃年积温在该市内各处有明显差异性,海拔1400米—2836米一带小于1500℃,无作物种植,生长着良好牧草,为夏牧场;海拔980米—1400米一带,≥0℃年积温在1500—2000°之间,适宜种植马铃薯、大麦、油菜等喜凉作物;海拔冬麦、春麦、向日葵等;海拔390米—620米-带,≥0℃年积温3.1.4水文土壤

大气降水:

xxxxx市降水较多,中部平原年平均降水量为289.3毫米,降水分布山区多于平原,北部多于南部,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少,海拔2200米左右处年降水量为800毫米,海拔1200米左右降水为500毫米,1000米左右处年降水为400毫米,海拔600米左右处年降水量为300毫米。

海拔1000米以上的是xxxxx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