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复习资料.docx
《版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数学课程标准考试复习资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在括号中)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也包括(B)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C)。
A、数的认识与计算B、图形与几何C、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B)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A、要求B、不要求C、没有明确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问题解决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C)的教学。
A、概念B、计算C、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A)。
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C、情感态度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C)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A、自我评价B、相互评价C、多样评价
9、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B)的过程。
A、单一B、富有个性C、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B)
A、用数学学习B、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C、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B、明天有人走路C、每天都有人出生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学段。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准”
1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C、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7、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教师成长D、情感、态度、价值观
18、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
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19、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0、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C、开发教材
21、《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的动词。
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C、情感态度目标
22、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
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23、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
A、学生是发展的人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D、学生是独立的人
24、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A、认知内驱力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25、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
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学习模拟测试题
(二)
多项选择题
(本题有两个及以上答案,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括号中,不选、少选、多选不得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ACD)。
A、基础性B、科学性C普及性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ABC)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B、自主探索C、合作交流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ABC)。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评价者
4、符号意识主要是指(AB)。
A、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B、知道使用符号可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C、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ABCD)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B、图形与几何C、统计与概率D、综合与实践
6、“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ABC)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A、问题B、应用C、创新D、发展
7、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评价(ABCD)
A、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B、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C、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D、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8、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ABCD)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价值B、目标C、内容D、教学方式
9、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使学生(ABC)。
A、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B、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C、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D、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10、数与代数在第一学段安排的内容是(ABCD)
A、数的认识B、数的运算C、常见的量D、探索规律
1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B、主动的C、富于个性D、被动的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C)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基础C、经验D、学习能力
1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B、人人都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4、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C)。
A、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B、鉴定学习水平
C、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D、甄别选拨
15、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BC)。
A、符号意识B、应用意识C、创新意识D、推理能力
16、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把(ABCD)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A、知识技能B、数学思考C、问题解决D、情感态度
1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数学教育基本理念实际上就是指导数学教育的课程观、学习观、评价观和信息科技观,它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中对(ABCD)和现代信息技术认识的基本准则,是构建整个课程标准的基石,是数学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
A、数学课程B、课程内容C、教学活动D、学习评价
18、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
除了课后备课、教学后记外,还有(ABCD)等形式。
A、教学诊断B、反思日记C、教学案例D、观摩分析。
19、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ABCD)外,还有引导发现法和练习法。
A、讲解法B、谈话法C、演示法D、操作实验法
20、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包含的基本课型有(ACD)
A、新授课B、讲练课C、练习课D、复习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三)
是非题(对:
T;错:
F)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
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F)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T)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T)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F)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T)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
(T)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F)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F)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T)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T)
1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T)
1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T)
1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
(F)
1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F)
1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F)
16、课标对教学要求有所提升的内容有:
估算、算法多样化、各类知识的应用等。
(T)
17、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T)
18、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量与计量”的内容并入“统计与概率”或“数与代数”等领域。
(F)
19、课程标准在数学学习内容的结构上,将“应用题”拆分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中,结合“数的运算”抽象和理解数量关系。
(T)
20、经验是知识构建的基础,知识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F)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四)
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图形与几何)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
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9、《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0、“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学习领域在一、二学段都设置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种结构形式的学习内容。
22、综合实践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操作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25、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6、“数据统计活动初步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9.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30、课程标准降低了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3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3.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3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35、教师的主导主要。
36、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7、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的推理是(合情推理)。
3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学习领域。
39、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40、小学数学三种基本课型是(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
41、在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应该准确地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不同层次的要求。
42、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依据(经历)、(体验)、(探索)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43、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
44、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
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45、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五)
名词解释
1、课程标准
答: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对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编写教材、教学实施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课程目标
答:
目标就是“预期”,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数学课程目标是对数学学习的预期。
准确地说,数学课程目标是指社会对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之后所产生的行为或心理变化的一种预期。
3、数感
答: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4、空间观念
答:
所谓的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共系、数量关系等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表象。
《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5、教学重点
答:
教学重点是依据教学目标,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一门学科所阐述的最重要的原理、规律,是学科思想或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
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6、运算能力
答: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数据分析观念
答: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因此数据分析观念就是一要有数据意识,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二要能从数据中把信息提取出来、三要认识到需要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8、合情推理
答: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的推理。
9、数学文化
答:
狭义地讲,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广义地讲:
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10、教学难点
答: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清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内容。
也有的学者认为,数学中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
教学难点可以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来确定,也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可以认为是难点,对于那些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困难,或是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难以内化的知识也可以认为是难点。
需要说明的是,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重点也不一定是难点,而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这个班级是难点,而在另一个班级则不一定是难点。
11、应用意识
答: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12、创新意识
答: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创新意识也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
13、教学过程
答: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14、数据
答:
数据就是信息的载体。
这个载体包括言语、信号、图象等。
凡是能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就叫做数据。
15、教学模式
答: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
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
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
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六)
简答题
1、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立足激励原则;
(2)、关注人性原则;
(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2、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那几个阶段?
(1)、第一学段(1~3年级);
(2)、第二学段(4~6年级);
(3)、第三学段(7~9年级)。
3、课程内容(即四大领域)的内容是什么?
(1)、数与代数;
(2)、图形与几何;
(3)、统计与概率;
(4)、综合与实践。
4、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