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4903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docx

高中语文《水浒传》备课参考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水浒传

2.关于《水浒传》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

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

(金圣叹《水浒传序三》)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

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

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

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身份,各有家数,各有光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叶昼《容与堂本》第三回评)

■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

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

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浒”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施耐庵先请高手画师把宋江等以下三十六人画了图像,挂在一间房内,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声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像中都成熟了,然后下笔,故能栩栩如生。

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

因为,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么,他在下笔之前,相对朝夕揣摩的,便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梁山泊好汉的口头文学,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请什么高手画师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图像。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

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

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

为了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

杨志呢,第一次为了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

只有鲁达,他的曹遇却是“主动”的。

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

“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划了三个人的性格。

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

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

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

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

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

“水浒”就是这样通过了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

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

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头无路,下不来决心。

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

“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份。

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

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

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这才使我们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

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

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

“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水浒”的人物描写就说到这里为止罢。

下面再略谈“水浒”的结构。

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

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

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

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

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

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但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

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

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

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

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

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

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划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

再看杨志的故事。

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

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

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

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

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

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

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岚上杨志一定要失败。

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从一连串的一正一反螺旋式的到达顶点。

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

读者此时急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还是“硬取”?

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

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以上是对于“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一点粗浅的意见。

如果要从“水浒”学习,这些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自然,“水浒”也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例如人物的对白中常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因而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又如动作的描写,只用很少几个字,就做到了形象鲜明,活跃在纸上……这些都应该学习,但是从大处看,应当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的,还是它的人物描写和结构。

在这上头,我的偏见,以为“水浒”双“红楼梦”强些。

虽然在全书整个结构上看来,“红楼梦”比“水浒”更近于有机的结构,但以某一人物的故事作为独立短篇而言,如上所述,“水浒”结构也是有机的。

■关于节选部分

这一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

李师师是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往来。

宋江到东京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

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

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下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

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大队人马回了梁山。

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

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开端,李逵、燕青回山寨路过荆门镇,听刘太公说女儿被宋江劫去,李逵大怒,上山要与宋江决裂。

第二部分(第2-4段),故事发展,李逵大闹山寨,发誓要杀宋江,并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去找刘太公对证。

第三部分(第5-7段),故事发展,宋江与李逵同到荆门镇对证,李逵负荆请罪。

第四部分(第8-12段),故事高潮,李逵与燕青捉到假宋江,救出刘太公女儿。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故事结局。

这是一个喜剧片段,刻画出李逵粗莽正直、嫉恶如仇、崇尚正义的性格,即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

说起对宋江的崇敬与忠诚,在梁山泊所有的好汉中,李逵当数第一。

在江州,李逵初见宋江,当他得知面前的“黑汉子”就是他日思夜想要去投奔的宋公明时,他“扑翻身躯便拜”。

不久宋江因写了“反诗”被官府绑赴刑场,在不知道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李逵一个人去劫法场,准备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取宋江的性命。

从此,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忠心耿耿,从未三心二意。

甚至最后宋江让他喝下毒酒,他明白后,仍然说道:

“罢,罢,罢!

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他对宋江的忠诚,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就是对这样一个自己崇拜的人,一旦发觉他做了不仁义的事,李逵也绝对不会客气,选文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

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顿时火冒三丈,回到梁山后,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接着,“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除了矮脚虎王英等几人之外)都不近女色,但他们容不得对女性有半点儿轻侮,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如此,李逵要杀宋江也是如此。

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既正直,又鲁莽。

李逵眼睛里揉不进沙子,耳朵里听不进“奸”字,他对事情的真伪根本不作判断,就采取了行动。

他和宋江立下军令状,并以人头为赌注,后来发现抢夺民女之事并非宋江所为,只好认赌服输,在燕青的劝说下,到宋江面前负荆请罪。

但是,即使在请罪的时候,李逵的嘴也还是硬的:

“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给我们诠释着英雄的本真。

后来李逵戴罪立功,抓住假宋江,为民除害,故事以喜剧的方式收场。

在整部《水浒传》中,李逵的结局很惨。

当宋江喝了御赐的药酒之后,自知必死无疑。

他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派人去润州叫来李逵,也让他喝下药酒。

李逵回来后就死了,死在自己一向奉若神明的大哥之手,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但是李逵在小说中又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他粗卤直率到天真的地步,常常成为人们耍弄的对象;他有勇有胆但没有思想,遇事欠三思而因此常常吃亏;他嗜斗、嗜杀,伴随着他的往往是浓浓的血腥气,也因此常常遭到惩罚。

比如第三十八回,李逵不仅抢鱼,还要打人,被浪里白条张顺诱到水里,呛得半死;第五十三回李逵斧劈罗真人未果,反被罗真人戏弄了一番,把他弄到蓟州府,淋了狗血和尿粪。

这些场面都充满了喜剧效果。

■李晓东\我不喜欢李逵这厮

  《水浒传》是著名的中国古典小说,作为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的李逵家喻户晓。

在几乎所有有关《水浒传》的研究评论中,都对李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即说: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对他们所表现的强烈革命精神和光辉的思想品德作了热情的歌颂”,李逵是“这些起义英雄中间”,“突出的代表”;“李逵性格核心是他强烈的革命要求和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

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使李逵成为招安的坚决反对者”;“李逵对自己弟兄们和受苦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这是他英雄性格另一种光辉的表现”;他的“缺点和他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相比,毕竟是很次要的,而且对于一个农民英雄来说,也是难于完全避免的”。

[1]如此等等。

客观地说,在讲阶级路线、农民起义被全盘歌颂的时代,这些评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能使我信服,因为读《水浒传》给我的强烈感受之一就是:

我不喜欢李逵这厮[2]。

  一、李逵不是农民的代表  

  李逵在《水浒传》[3]第三十八回出场时,戴宗介绍得很清楚:

“姓李,名逵,祖籍是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氏。

本身有一个异名,唤做黑旋风李逵。

他乡中都叫他李铁牛。

因为打死了人,逃走出来,虽遇赦宥,流落在此江州,不曾还乡。

为他酒性不好,多人惧他。

能使两把板斧,及会拳棍,现今在此牢里勾当。

”第四十三回朱贵也说:

“这李逵他是本县百丈村董店东住。

有个哥哥,唤做李达,专与人家做长工。

这李逵自小凶顽,因打死了人,逃走在江湖上,一向不曾回归。

  从这些介绍可以知道,李逵虽出身贫寒的农家,但因为品性不好,赌钱、喝酒、吃肉,游荡惯了,打死人后逃走江湖,深感城市生活比农村好得多,所以就在江州监狱当了一名小牢子。

职位虽低,却有一份稳当的收入,而且可以想像一定比他在农村当长工的哥哥高出许多,所以就乐不思蜀了。

  衙门内的差役尽管表面收入很低,但向犯人索要钱财,这在《水浒传》里是有深刻描写的。

如第三十八回写宋江被发配江州,到了点视厅,“见那节级掇条凳子坐在厅前,高声喝道:

‘那个是新配的囚徒?

’牌头指着宋江道:

‘这个便是。

’那节级便骂道:

‘你这黑矮杀才,倚仗谁的势要,不送常例钱来与我?

’宋江道:

‘人情人情,在人情愿。

你如何逼取人才?

好小哉相!

’两边看的人听了,倒捏两把汗。

那人大怒,喝骂:

‘贼配军,安敢如此无礼!

颠倒说我小哉!

那兜驮的,与我背起来,且打这厮一百讯棍。

’……”这个节级就是戴宗。

五大三粗,能打能闹的李逵,自然是戴宗索取黑钱的打手,而且动起手来决不会手软。

  李逵不仅索要黑钱;而且嗜赌,输了又不认帐,还要抢钱、打人(第三十八回);又喜喝酒吃肉,酒性亦不好。

这种蛮不讲理,缺少理性思考,出手极黑的人,怎么会是农民的代表呢!

  

  二、李逵野蛮残酷,不分是非黑白  

  在《水浒传》中,李逵是以野蛮残酷,不分是非黑白的形象出现的。

  第五十一回,为了让朱仝上梁山,一个“方年四岁,生得端严美貌”,被“知府爱惜如金似玉”的“小衙内”,竟让李逵将“头劈做两半个,已死在那里”。

第七十四回,李逵将追求婚姻自由的狄太公的女儿及其情夫“揪到床边,一斧砍下头来,把两个人头拴做一处,再提婆娘尸首和汉子身尸相并,……恰似发擂的乱挆了一阵”。

第四十一回,李逵活剐黄文炳,“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洒。

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第五十三回,为了让公孙胜上梁山,“李逵抢将入去,提起斧头,便望罗真人脑门上劈将下来,砍倒在云床上,……一个青衣童子拦住李逵,……李逵道:

‘你这个小贼道,也吃我一斧!

’手起斧落,把头早砍下台基边去。

  自李逵出场后,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就抡起板斧砍去,而且所伤的多为无辜群众的事例就多得不胜枚举。

如:

  第四十回,江州劫法场,“人丛里那个黑大汉,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推倒倾翻的,不计其数。

……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

晁盖便挺朴刀叫道:

‘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

’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

  第四十三回,朱贵救出因醉酒被缚送县的李逵后,“李逵赶上,手起一朴刀,先搠死曹太公,并李鬼的老婆,续后里正也杀了。

性起来,把猎户排头儿一味价搠将去,那三十来个士兵都被搠死了。

这看的人和众庄客只恨爹娘少生两只脚,都望深村野路逃命去了。

  第四十七回,梁山泊一打祝家庄,“李逵便道:

‘哥哥,兄弟闲了多时,不曾杀得一人,……量这个鸟庄,何须哥哥费力,只兄弟自带三二百个孩儿杀将去,把这个鸟庄上人都砍了。

’……李逵挥起双斧,往来寻人厮杀。

  第五十回,三打祝家庄,“李逵正杀得手顺,直抢入扈家庄里,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

……将庄园门一把火烧了。

  第六十六回,梁山泊攻打大名府,“吊桥边火把齐明,只见黑旋风李逵,左有李立,右有曹正。

李逵浑身脱剥,咬定牙根,手掿双斧,从城濠里飞杀过来。

……吴用急传下号令去,教休杀害良民时,城中将及损伤一半。

  够了,够了,不用再例举了。

李逵的残酷野蛮,不问该不该杀,一应砍将下去,已经表现得够淋漓尽致了。

  李逵的残酷野蛮似乎都是为着“正义”的事业。

这只是因为《水浒传》作者,特别是宋江故事的最初演说者,是把自己感情倾向都设定在梁山一边的,因此让读者感到李逵为宋江、为梁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正义。

而事实上,梁山所作的并非都是正义的。

李逵更是在与宋江接触伊始,就被宋江的江湖名声以及十两银子彻底买断了李逵的心,本来就没有是非观念的他,此后更是惟宋江是命,野蛮到家。

对李逵的野蛮残酷,鲁迅先生早就说过:

“我却又憎恶张翼德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

”[4]  

  三、李逵的“理想”值不得称道  

  李逵作为社会的下层人物,具有鲜明的反社会性特征,他几次鼓吹打到东京,夺了鸟位,做皇帝、丞相、将军。

如:

  第四十一回,宋江说起江州蔡九知府捏造谣言一事,“李逵跳将起来道:

‘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虽然吃了他些苦,黄文炳那贼也吃我割得快活。

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

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了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

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

’”

  第六十回,晁盖死后,梁山众人推宋江为主,“黑旋风李逵在侧边叫道:

‘哥哥休说做梁山泊主,便坐了大宋皇帝,却不好!

’”

  第七十五回,陈太尉来梁山招安,“李逵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候便打。

……李逵道:

‘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坐大!

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

’”

  有人说梁山起义者是农民起义,有人说是游民起义。

农民也好,游民也好,都是社会的下层人士,因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而被迫造反。

但是,农民或游民,都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权,造反的目的只能是由自己或他人建立一个相对于旧政权减轻一些剥削,使其能够生存下去的“此善于彼”的新政权。

因此,造反不单纯是改朝换代、打江山坐江山,同时还必须与社会进步、生产发展联系起来。

  如果让李逵坐了江山,可以肯定,他的品性必定使他的江山比宋朝还荒唐,这从七十四回“李逵寿张乔坐衙”一回就可以看出。

如果说老百姓在大宋朝廷统治下是“坐稳了的奴隶”,而在李逵统治下则是“坐不稳的奴隶”。

这个“坐不稳”,绝不是意味着老百姓正处在良性转化时期,而是求生不得,求死无门。

正是因为对李逵的了解,所以第一百二十回当朝廷赐死宋江时,宋江专门唤取李逵到楚州,并亲自给李逵的酒中下了毒药,让他随宋江归天。

宋江还对李逵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

”可悲的是李逵竟然认可这么做,临死还特意叮嘱要与宋江葬在一起。

  李逵的所做所为,只能用“反社会性”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李逵本人就是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地痞,跟随宋江上了梁山去“打天下”,任其表演,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搅乱天下;因而根本值不得提倡和歌颂。

  

  四、李逵是与张飞不同的一种文学典型  

  自《三国演义》之后,许多小说都在模仿《三国演义》人物的描写痕迹。

《三国演义》中有张飞,《水浒传》中就有李逵,《说唐演义》中就有程咬金,《说岳全传》中就有牛皋。

这类人物都是猛冲猛打,敢于直接挑战现实社会的秩序和社会流俗,语言憨厚直爽,做事不考虑后果。

但是比较起来,李逵是最不成功的文学人物,因为他的野蛮残酷写过了头,令人厌恶。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嫉恶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这通过怒鞭督邮、古城会拒关羽以及责问刘备迟迟不发兵为关羽复仇等情节予以了突出表现。

但是,《三国演义》并未使人物性格简单化。

张飞虽然粗豪,却有从善如流,敬服君子,粗中有细的一面。

他初见诸葛亮作军师不服气,等到旗开得胜就立刻下马拜伏;初到阳县见庞统怠职,他勃然大怒,等看了庞统判案,立刻就称赞是“天才”。

张飞性格是两方面的结合,从而使他那“快人”的性格显得分外令人可爱。

  《水游传》中的李逵就不同了。

在全书中,除了看到他的野蛮、残酷、不讲理,似乎就没有更多的东西了;留下的印象就是拳头打天下,不分青红皂白就抡起板斧砍去,所伤及的大都是平民百姓。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让人对他爱得起来!

  

[注释]:

[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33-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再版。

[2]厮,本指古代服贱役的人,后用以对人表示轻蔑的称呼。

《水浒传》中处处可见以“厮”称谓。

如第四十七回,“宋江喝(李逵)道:

‘你这厮休胡说!

且一壁厢去,叫你便来。

’”根据李逵在书中的表现,他只配以“厮”来称谓;何况宋江叫得,我亦叫得。

[3]本文所引《水浒传》文,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水浒全传》本。

[4]鲁迅:

《集外集·序言》。

(原载《文史杂志》2006年第6期)

■孙绍振\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名篇。

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为武松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近百年来,还每每选入小学、初中语文课本,英雄神采,更是深入儿童的心灵。

成为民族的精神财富,民族的集体的记忆。

跑到大街上去,问随便问哪一个人,没有不知道武松的大名的,武松就是我们精神价值的一部分。

武松远在古代,又近在我们内心。

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人物,越古,太遥远了,当然越难,但是,越近呢,也越难,就在自己心里,可能是更难。

人可以知道月球上,火星发生了什么事情,可对自己心里的活动,还是一个黑箱。

正是因为武松又远又近,要对武松有真正的理解,真正读懂武松,不是那么容易,不简单。

不理解,读不懂的,大有人在。

不但一般老百姓读不懂,就是很水平的人物,也有懂不懂的。

话说到了晚清时代,就有一个学者,叫做夏曾佑,在近代史上是一个有点重要性的思想家,又是最早的小说理论家,出版过中国第一本《小说原理》,他突然发现武松打虎不可信。

他说写小说很难,难处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写假事非常难。

”他引用《水浒》的评点家金圣叹的话说,最难的是,打老虎,武松、李逵打虎都很粗糙了。

他说,李逵打虎,只是持刀蛮杀,不值一谈。

而武松打虎,就非常不真实。

他说,《水浒》上写武松用一只手把老虎的头捺到地下,另外一只手握紧拳头,猛锤,就把老虎锤死了。

这是不可信的。

他说,老虎为食肉动物,有个特点,就是它的腰又长又软。

你一只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