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177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中国必须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维持了亲族间的忠诚

B.封建制导致血缘纽带日益松弛

C.建构的新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D.郡国并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说明确立新的制度是大势所趋,这种新制度应当是不再依靠血缘关系、不再赋予地方较大的权力,因此建构的新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故答案为C项。

根据“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说明宗法制已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是血缘纽带的松弛导致分封制难以维持下去,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据记载,明万历年间,原本不易贩运的“蛙、蟹、鳗、虾、螺、蚌之属”在北京城大量出现,一些珍稀水产如“蛤蜊、银鱼、蛏蚶、黄甲”也“累累满市”,人称“腥风满市應矣”。

这反映出当时

A.北京人居环境急剧恶化

B.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发达

C.北方商业经济得到恢复

D.新兴商品市场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贸易兴盛;导致长途贩运发达,B项说法正确;材料与人居环境无关,排除A项;明末时期农民起义频繁,经济遭到破坏,排除C项;明清时期都市商业区繁华,并非开始阶段,排除D项。

3.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答案】B

【解析】据图片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发生,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这些思想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故B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推动政治制度变革,但不符合数据的变化时间,故A项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但只限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C项错误;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说法过于抽象,且只限于科技方面,故D项错误。

故选B。

4.下图中蒋介石的言论反映出国民政府

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

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

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37年12月”“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

此时对共党应放宽,使之尽其所能也”可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试图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故D项正确。

A项说法有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5.一位农民曾说道:

“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国有制,二者都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关系,故A正确;二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二者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C项;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6.1987年,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说:

“我们过去墨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导致的结果不好……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

”上述言论表明

A.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

B.改革开放的实施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C.邓小平注重利用国际交流发展本同经济

D.民生问题是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答案】D

.........

点睛:

对于材料式选择题,排除选项常用的方法就是看选项是否符合材料的中心。

本题中BC两项就与材料无关。

7.20世纪50年代,对于即将参加的某次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积极准备了方案,并将参加会议的国家除中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外,分为下面表中几种类型。

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

类型

部分代表国家

“和平中立”国家

印度、缅甸、印尼、阿富汗

接近“和平中立”的国家

埃及、苏丹、尼泊尔、叙利亚

接近“反对和平中立”的国家

日本、泰国、菲律宾、土耳其

 

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步人世界外交舞台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积极奉行非集团的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根据表格反映的是亚非国家参加的一次会议来看,这次会议应当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故答案为C项。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1954年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排除B项;D项是万隆会议没有涉及的内容,排除。

点睛: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指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认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

周恩来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8.罗马法中规定:

“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

因为,契约承认附加简约的效力。

”该条款反映了

A.罗马法对债权人利益的袒护

B.要求对过失承担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

C.责任约定以双方自愿为基础

D.简约成为解决债务关系的最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材料“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表明寄托契约只要双方自愿约定就是合法的,故C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9.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

“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

”材料表明

A.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B.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C.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D.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各州由于利益的不完全相同,因而出现了对宪法“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的现象,这说明各州存在着利益冲突,故C项符合题意;各州对制定宪法没有分歧,只是对宪法的相关内容存在分歧,排除A项;这部宪法的对外意义有让敌人感到震惊的成分,但材料无法体现这是制定宪法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信息,排除D项。

10.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B.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C.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D.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14-15世纪正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萌芽阶段,故A项说法正确;B,C,D材料皆未提及,排除。

11.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

“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调节作用

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与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政治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故A项正确,C错误;B,D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随后戈尔巴乔夫将改革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故B,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12.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

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

A.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

B.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

C.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

D.强调捕捉光色微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要抛弃真实描写而要从自我感受利用几何化了的平面去做画,这是毕加索立体画派的特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物情感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现实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光色变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

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

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

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

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

《变革与稳定:

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的“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

“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

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

在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反复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

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它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席卫南:

《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及演变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1)历程:

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

原因:

转到自由主义: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转到国家干预: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破坏;对美国等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借鉴。

转到新自由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涨”;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

(2)相同: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都不断调整与变革,都受到政府干预和影响。

不同:

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本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

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充分,经济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学习苏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解析】

(1)有材料“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

”并结合所学历程:

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再到新自由主义原因:

转到自由主义: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转到国家干预: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破坏;对美国等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经验的借鉴。

转到新自由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涨”;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导致企业失去活力;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

(2)结合材料“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的“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同: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都不断调整与变革,都受到政府干预和影响。

不同:

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是本国经济发展的结果;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

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充分,经济的自我调整能力较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学习苏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

成书年代

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

西汉

《汉书》

东汉

《三国志》

西晋

《后汉书》

南朝宋

列女

《宋书》

南朝梁

孝义

《魏书》

北齐

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

孝行

《陈书》

孝行

《隋书》

孝义、列女

《新唐书》

北宋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

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金史》

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

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示例1:

趋势:

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原因:

学术上,儒学强调纲常名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文化教育上,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纲常名教被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其在正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

示例2:

趋势:

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

原因:

政治上,宋朝之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思想上,宋明理学形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名教,维护封建统治;文化教育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总之,宋朝之后,随着理学形成并成为统治思想,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正史中表彰名教的列传数也大大增加,并且把凸显君权的忠排在孝之前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如:

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宋朝之后正史表彰名教的列传数大大增加,忠排在孝之前;再结合史实即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是封建教育及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宋明理学形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等方面说明这些变化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

15.选修[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

……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

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

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

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

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

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

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的原因?

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答案】

(1)商业思想:

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或重农抑商可酌情给分)。

(2)原因:

重农措施为秦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充足的兵源;奖励军功增强秦军战斗力;严刑峻法严肃了军纪。

后果:

实行暴政,二世而亡。

【解析】

(1)材料中“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

……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

”结合所学可知商业思想:

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