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370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98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docx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

 

以课表为媒,思学科变迁

——由“九张课程表”对南京艺术学院

平面设计专业性质的思考

 

学院设计学院

专业设计理论与策划

 

2016年6月2日

摘要:

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生成线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时期设立的“工艺图案科”,在国内创立时间领先且成为该领域的拓荒者。

而后伴随着其专业名称的更迭便构筑成了一条变化复杂的设计长廊,由“工艺图案”到“商业美术”,又从“装潢设计”到“平面设计”,直至当下构建在信息基础上的“视觉传达”,这些名称映射出对应时期对平面设计的区别解读,它们或平行并进,或交叉反复,在一定程度上都折射出对应阶段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

专业的教育形态。

本文以课程表为切入点,见微知著地揭示出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概貌。

而九张课程表的截取则恰好对应了其发展轨迹的关键节点,一是专业名称的变动,二是教学制度的改革。

课程表是课程设置最直观的具体体现,课程表的组成从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知识与内容的认识,对学理与方法的掌握和把控,或者是对改革与探索的态度,对实验和反思的意象,对批判精神及改革方向的具备。

本文以课程表为叙述分析的基本线索,通过专业名称更替引导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发生的相应调整,以小见大地窥探出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特色发展轨迹。

关键词:

平面设计专业九张课程表学科变迁

摘要I

1.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

2.研究现状2

3.研究方法2

第一章:

平面的张力——课程表中的课程变化3

1.1九张课程表的由来3

1.2课程表中课程设置的增减5

1.2.11980年课程表——独具图案意匠的印刷装潢设计5

1.2.21989年课程表——出现包装设计和书籍装帧6

1.2.31989年课程表——增设的标志设计和广告设计8

1.2.41995年课程表——现代意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10

1.2.51996年课程表——选择性开设三大构成教学12

1.2.62009年课程表——出现主题性、实验性设计14

1.2.72013年课程表——设置信息设计课程群16

1.3课程表反映出课程设置的问题18

1.3.11980年课程表——技法课比例失衡19

1.3.21989年课程表——基础课程配置不均衡21

1.3.31995年课程表——新课程引进的衔接问题22

1.3.42002年课程表——必选与选修课层次问题23

第二章:

课程表对教学制度的及时反馈26

2.1厚积而薄发的“2·2制”教学26

2.2融会贯通的“2·2制+选修课程”教学28

2.3弹性自助化的“完全学分制”教学30

2.4能力塑造的“1+3”教学模式33

第三章:

平面设计教育反思新语境35

3.1不息变动中却依然秉持的教学理念35

3.2课程表反映平面设计专业未来趋势36

第四章:

课程表的有效性——使用者访谈录36

4.1邬烈炎教授访谈记录37

4.2吕文强教授访谈记录38

结语41

致谢44

参考文献45

绪论

 

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在发展中历久弥新,由上海美专“工艺图案科”的拓荒期,三校合并后“装饰设计”的探索期,再到“装潢美术”的实验发展期,数字时代率先响应“平面设计”的转型期,直至当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建构,横跨近一百年的不息变动,也造就了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具有标本性质的研究意义。

平面设计专业名称的更迭、教学制度的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平面设计的区别解读。

面对这一条复杂而冗长的专业变迁长廊,想要摸索出它的发展轨迹不可能就一段时期的信手拈来,而是需要依据线索的顺藤摸瓜,而本文中笔者将以南京艺术学院1980

年到2013年中平面设计专业发生转折的九个节点相对应的课程表为叙述原点,通过课

程表中各项指标之间的对比,例如课目的设置、课时的划分等,通过分析最终指向平面设计专业的演变过程,以及揭示出背后的专业内涵和外延建设。

同时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也为当下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视觉传达专业”提供发展的方向指引,甚至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再次转型提供理论基础与经验。

1.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课程表是教学执行的依据,对专业内涵的解读或是培养目标的侧重在课程设置中都能有所发现,并且课程表也是检验教学的根本,对教学中及时调整甚至专业发展方向趋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课程名称的变革、教学时长的比重安排、教学体制的演变、专业涉及领域的侧重点甚至教师人员变动等都能在课程表中有所体现,并且课程表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教育改革的及时反馈和体现,课程设置的更新替换也是学科教育解决从培养目标到实施的基本依据。

九张课程表的每次更换可以视为一个转折点,横向对比课程表中可以清晰反映出课程名称的增加或消失,对它内涵和外延的解读以及变更原由的探寻,都是成为学术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个学科的成熟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其发展历史的回顾、反思与总结,鉴往可以知今,可以察来。

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九张课程表以时间轴贯穿其中,通过横向及纵向比较,将课程表作为研究起点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该学科的发展脉络,并揭示其独特的发展演绎轨迹,然而对教学经验进行的整理和总结,使我们能够立足历史并审视其过程,给平面设计学科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研究现状

目前针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进行学科转型的研究,还未出现专门系统的理论成果,涉及此课题相关内容的资料和文献概述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完备的梳理,解决人们从整体上认识设计教育的演化进程,例如袁熙旸撰写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二是将南京艺术学院置于全国大背景下,对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进行叙述,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在其中以点状论述出现,没有形成线状脉络型具体的梳理,例如张智铭的《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

—对中国平面设计学科转型的探讨》。

三是基于南京艺术学院背景之下,对八十年代转折时期平面设计专业较为详尽的阐述,例如周华的《变革与实验——80年代转型期南京艺术学院的设计教改研究》。

3.研究方法

以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自1980年的九张课程表为研究线索,通过课程表中课程的区别设置以及对教学制度改革的反馈来较为详细的分析专业的发展历程,另外通过南京艺术学院档案室内部资料获取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务文件、课程总结等等一手资料。

并且通过搜集整理不同时期授课教师发表相关教学理念的论文,以及响应

教学制度改革进行课程实验的文章,还原对应节点的教学环境和授课状态,这些资料的整理都将成为更好解读课程表的辅助信息。

同时也将采取人物采访的方式访谈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以及学生获得一手资料。

第一章:

平面的张力——课程表中的课程变化1.1九张课程表的由来

1925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结合社会需要正式开设了工艺图案科,图案教学成为工艺美术教育的核心。

早期的图案教学包罗万象,囊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最早雏形。

后来由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山东大学

艺术系三校合并而设立的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于1958年迁址南京,并正式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⑴。

三校合并后课程资源的整合对学科名称转型提出思考,图案教育不再以学科名称出现,而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内容,以课程的形式保留,“装饰设计”⑵成了当时背景下平

面设计的代名词。

装饰性在这一时期被着重强调,与现代意味的平面设计所内含的意义有所出入,并且这一时期人们对工艺美术存在某种认识上的模糊,出现“图案”、“实用美术”、“装饰美术”、“装饰设计”等混用的情况,概念的不清晰使得新名称不断更迭,南京艺术学院也在筚路蓝缕的探索期不断前行。

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经济以及技术都处于局限状态,设计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而装饰设计脱胎于图案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画画”思想偏颇严重,设计观念意识薄弱,因此这一时期的教学没有跳开传统绘画思想的束缚。

而1980年张道一教授与冯健亲教授主持进行装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建立在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新的教学大纲,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录取办法等作出相应的改革,是带有实验性质的转折,迈出了走向现代设计范畴的步伐,显示出向着现代设计靠拢的趋势。

1980年的装潢设计可以说是平面设计向现代意味转型的开端,因此笔者以1980年为本课题的研究起点。

然而课程表是教学的执行表,每一年甚至每学期都会有详细的记录,对每张课程表都进行研究太为繁复,因此笔者截取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发展轨迹中相对重要的九个转折点所对应的课程表进行研究。

以专业名称转变和教学制度改革为选取的原则,分别是1980年进行教学实验将“装饰设计”更名为“装潢设计”,1989

图⑴南京艺术学院丁家桥校址校门

图⑵-1、2、3

60-70年代装饰专业图案课程实习单位国营镇江搪瓷厂作品

年教学制度改为“2·2制”,1995年由“装潢设计”正是更名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平面设计”,1996年教学制度在“2·2制”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演变为“2·2+选修”制,1999年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模式,2002年采用“完全学分制”,2009年实行“1+3”模式,2013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派生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这九个节点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起到了转折的作用,名称的

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平面设计的区别解读,而教学制度的改革使得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相应的变动。

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转型关键节点的研究,把握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变化的主要脉络,再从每张课程表入手,探寻课程设置与该时期课程名称的联系,并且在横向细究这些课程表中,可以发现有些课程的增加与消失,从细枝末节中分析原因,从而对每一节点的平面设计有较为清晰的理解。

最后从课程表看对教学制度的反馈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变化,从中梳理出一条带有南京艺术学院特色的平面设计专业史。

以下是笔者文章中所用到的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自1980年到2013年的九张课程表的时间总表,笔者将围绕这九张课程表以小见大地分析并理清这段平面设计专业变迁史。

 

1

1980级装潢专业实验班教学计划课程表

2

1989级“2·2制”教学计划课程表

3

1995级装潢设计向平面设计转型的教学计划课程表

4

1996级“2·2制+选修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表

5

1999级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表

6

2002级完全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表

7

2009级“1+3”学分制教学计划课程表

8

2013级/平面设计二级学科教学计划课程表

9

2013级/信息设计课程群教学计划课程表

1.2课程表中课程设置的增减

1.2.11980年课程表——独具图案意匠的印刷装潢设计

1980年张道一教授、冯健亲教授主持进行装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带有实验性质的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而进行的专业尝试⑶,同时将自1958年以来的原“装饰设计专业”正式更名为“装潢设计专业”,并且专业方向与教学内容也相应压缩了立体设计,并明确教学重点为印刷装潢设计。

而这一切都反应在1980年的课程表上,除去素描、水粉和图案等基础课程训练和专业史论课程之外,最能代表当时语境的“印刷装潢设计”便跃然纸上。

南京艺术学院1980级装潢专业实验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程

一年级(课时)

二年级(课时)

三年级(课时)

四年级(课时)

素描

240

192

168

水粉

120

144

216

基础图案

192

120

144

96

48

美术字

120

72

装饰画

72

144

33

168

印刷装潢设计

48

144

443

专业知识讲座

48

48

48

中国画/

书法

48

摄影

72

印刷工艺

24

专业考察

96

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480

装潢设计由于它同科学技术的结合和对于产品的从属关系,并且带有“边缘科学”的性质,导致它所涉及的面广于其他专业,在生产中横跨许多行业,也接触到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制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有取舍的侧重和专业范围的界定。

在1980年的课

程表中可以看出以印刷装潢设计共占据635个课时,在专业课设置中分得很大比重,并集中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两个时段,其中443课时分配在大四上学期,可见这门课程与毕业生面向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顺应了实际的需要和可能。

并且可

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相应压缩了立体物装潢的训练,如玻璃、陶瓷、硬塑料等包装容器,以及钟表、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机械电化用器的设计,纵观1980年的课程表不难发现课程都是基于平面化的,

1980年教学大纲中也指出立体物的装潢只在有关课程中讲授一般知识⑷,不作练习。

因此在1980年带有实验性质和就业意义的语境下,该时期的装潢设计专业以印刷装潢为重点,即通过印刷工艺所体现的各种装潢设计,压缩立体设计训练的课程安排也使得该专业的“平面意味”凸显。

结合1980年装潢设计专业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印刷装潢设计是一门拔高综合能力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的课程,需要学生运用印刷工艺进行各种装潢形式的美术设计,并且要能够紧密贴合生产、研究材料工艺和消费情况、适应需要,培养出有艺术构思的制作能力。

然而印刷装潢设计服务于商业,因此这个时期的装潢教学聚焦于绘画和装饰手法的形式表达,以“应用”为原由加强装潢的意匠和设计能力的训练。

另外课程表中反映出基础课程的设置以“画”为主,写实的技巧是装饰变形的基础,也是衡量艺术概括和夸张的尺度,课程对图案的写实能力以及美术字体模仿能力要求较高。

从1980年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教学重点倾向于印刷工艺的装潢设计,并且未完全从传统工艺美术中割离开来,“画画”思想根深蒂固,以“画”为“设计”的主要表现方式和前提基础,是一种重技法而轻思考的教学体系。

1.2.21989年课程表——出现包装设计和书籍装帧

1989年南京艺术学院进行了教学制度改革,在学年制基础上发展了“2·2制”教学模式,即前两年不分专业共同学习基础课程,后两年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最后专业方向。

初步呈现了拓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的特征。

1989年课程表也对此及时调整,出现综合能力培养的设计课目以实现学校与社会就业相衔接的教学宗旨,为培养“通才”型设计人才打下坚实契机。

南京艺术学院1989级装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程

一年级(课时)

二年级(课时)

三年级(课时)

四年级(课时)

素描

192

96

96

色彩

96

96

96

基础图案

72

120

102

96

美术字

72

48

制图

96

72

模型

72

标志设计

48

效果图

表现技法

72

96

展示陈列设计

216

48

书籍装帧

96

96

摄影

48

印刷工艺

72

图形符号与字

120

广告

120

(商业)

72

(商业)

48

(影视)

包装设计

192

120

企业形象设计

144

产品造型设计

120

毕业设计/毕业

论文

355

综观1989年南京艺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表,出现划分更为细致具体的设计方向,将原本笼统的装潢设计所囊括的设计本体进行了分类和提取,出现例如标志设计、展示陈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广告、产品造型设计等等具体意义的设计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由此加强,涉及的范围广却能都兼顾到。

包装设计作为装潢设计缩小的一个分支,先前很长时间段内表现出的仅仅为字面意思的包装装潢部分,而忽略于包装形态和包装结构的层面。

然而改革开放的新势力使得设计日新月异,人们求新求异的观念涌动,包装装潢不得不更加注重商品信息的传达和包装的视觉效果显示⑹。

“消息时代的包装不局限于商品信息的单向灌输,而是囊括形态、字体、结构、材料等系列综合显示,传递企业品牌文化和企业形象”1,以达到与消费者产生共鸣触发消费冲动的目的。

1张智铭.从“图案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对中国平面设计学科转型的探讨[D].2010年,33页

刺激消费欲望的产生就使得包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具有交叉性质,需要审美、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等知识的串联和融会贯通的运用。

从1989年的课程表中显示出为包装设计划定的课时数达312个,并且出现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的预热和接轨课程,有着现实的实际意义。

课程表中出现的书籍装帧设计⑺最初以保护内页为目的,进而转向具有审美趣味的视觉装饰,从单一的“画封面”机械无感情的封面名称书写,发展成为包含腰封、封面、封底、书脊以及勒口等内容相互联系的整体设计,成为一本书系统化的风格创造活动。

书籍装帧设计在课程表中的出现担任调动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角色,呼应于细化的专项训练如图形符号与字体,是对小知识的重组与构建。

课程表中体现的书籍装帧不再关注于“画家画画,印工印刷”的单向流程,教学内容也逐渐丰富,将专项训练的知识运用在一起而形成彼此呼应具有整体效应的综合能力的拔高。

1989年的课程表对比上一张缩减了绘画成分的课程设置,植入设计意味突显的训练如制图、模型、效果图表现技法等,课程的设置有梯度区隔,从基础课程到设计意味的专项训练再到综合能力拔高的设计,不再拘泥于单调的绘画技法模仿,而是设计思维的创新与训练。

另外课程表中所涉及的范围广,便形成了各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为打破专业壁垒提供了借鉴的作用,为学生能够接触到相近“边缘”学科提供机会,也为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宽阔的扎实基础。

后两年的课程设置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并脱离纸上谈兵的空洞和不切实际,成为适应社会的“通才”。

1.2.31989年课程表——增设的标志设计和广告设计

南京艺术学院1989级装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表

 

图⑺王道珍《装帧·中国书籍封面集萃》1989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级

课程

一年级(课时)

二年级(课时)

三年级(课时)

四年级(课时)

素描

192

96

96

色彩

96

96

96

基础图案

72

120

102

96

美术字

72

48

制图

96

72

模型

72

标志设计

48

效果图标表现技

72

96

展示陈列设计

216

48

书籍装帧

96

96

摄影

48

印刷工艺

72

图形符号与字体

120

广告

120

(商业)

72

(商业)

48

(影视)

包装设计

192

120

企业形象设计

144

产品造型设计

120

毕业设计/毕业论

355

粗略的看1989年南京艺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表,可以发现课程设置种类比上一张多且详细,对比之前只有最具代表性的印刷装潢设计,这张课程表的内容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不再是以一概括,而是有侧重的提取关键,并形成“均有涉猎”的现象,课程与课程之间差距加大并显示出“交叉融合”的状态。

课程表中出现标志设计,相较于之前的美术字和图案等基础课程,标志设计所内含的设计意义被放大凸显出来,落脚点转而变成设计。

从之前以“画”作为设计前提的状态中割离出来,缩减了临摹和对写实度的要求,而将具有审美思考和灵活运用的设计提上议程,成为学生在基础课程之后和综合能力拔高之前的承上启下的衔接训练。

从课表中可以看出标志设计仅有48个课时,被安排在前两年基础课程的尾端大二下学期的时候进行学习,作为基础课程结束的总结,标志设计充当了学生设计能力拔高的第一阶段,虽然课时数非常少,但对接下来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起到了预热和衔接的作用。

细究1989年的课程表可以发现广告设计的课程设置横跨三个学期,“广告”和“平面”的交叉性明朗起来,并且清晰地分为商业广告和影视广告。

广告的出现将视线不再聚焦于设计,宣传作用和商品信息的传递则更加引人注意,它不能仅依赖于设计这一门课程,

更不是懂得绘画技法或是单凭设计就能成为广告人才,广告作为一种营销工具的同时,就融合了传播学、市场营销以及心理学等等“边缘性质”的学科。

广告设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招贴画,类似于用海报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与扩散,然而1989年的广告设计显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宣传语言⑻,广告的意识逐渐增强。

在课程表中能够清晰标明商业广告和影视广告,根据受众选择来划分广告类别,并进行有针对有区别的设计。

而在课时分配上也做到有的放矢,商业广告占192课时,而影视广告仅占48课时,可见教学的重点在商业广告,旨在训练学生对商品信息的传递方式进行艺术化的渲染和创意。

而影视广告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教学,却也能够作为一个类别进行单独训练,这样有侧重的教学计划使得在掌握好主线的同时涉猎到更广的边缘学科,将学生的接触面逐步放大并且细化,以形成交叉融合的思维。

这一时期的装潢设计显示出充分的延展性,延伸细化出很多具体的课程,丰富的课程设置使得装潢设计的概念得以拓宽,边缘变得模糊。

课时安排与教学的侧重进行挂钩,在接收教学主线的灌输的同时也涉及到小类别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基础课程后有更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