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3175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秋学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3.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

确、周密的特点;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法。

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

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位著名的桥梁专家,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曾成功的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

他对石拱桥给予这样一个高度的评价:

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而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位作家茅以升先生介绍的这两座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石拱桥>>。

  

二、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什么是说明文?

  2.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介绍石拱桥的相关知识及走进作者

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

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

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

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

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四、感受中国石拱桥

 1.学习字词:

弧形:

hú    拱桥:

gŏng     陡坡:

dŏu        和谐:

xié     匀称:

yúnchèn

桥墩:

dūn   推崇:

chóng    河堤:

dī       暴涨:

zhăng      惟妙惟肖:

xiào

悠久:

年代久远。

杰作:

出色的、超过一般水平的作品。

雄姿:

威武雄伟的姿态。

和谐:

配合得适当、匀称而协调。

推崇:

十分重视,并作很高的评价。

崇,尊重。

胜景:

优美的景色。

 胜,优美的。

巧妙绝伦:

形容非常灵巧,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

伦:

同类、同等。

就地取材:

在当地找所需要的材料。

五、作业:

画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示意图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延伸拓展,便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同学展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示意图,小组评议,选出最好的,进行全班交流。

 二、游览中国石拱桥

1.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结合文章前三段的具体内容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

明确: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

因为中国石拱桥是石拱桥的一部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和石拱桥的特征是相同的,所以找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时,也可以从石拱桥的特征中找。

2.赵州桥和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作者所举的这两座桥也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从原文中找出来。

 明确:

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也具有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征。

赵州桥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

赵州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表明其结构坚固。

赵州桥“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表明其形式优美。

卢沟桥

    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距今已有800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表明其结构坚固。

    卢沟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表明其形式优美。

 

3.作者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共同特征时,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有哪些?

明确:

⑴桥的造型不同。

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选这两例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石拱桥的概貌。

⑵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说明卢沟桥时,作者除了运用说明的方法外,运用了描写的方法。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⑶说明的侧重点不同。

说明赵州桥时侧重说明赵州桥的结构(第5段);说明卢沟桥时侧重说明卢沟桥艺术价值(第7段)和特殊的历史价值(第8段)。

⑷说明顺序不同。

说明赵州桥时,先介绍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4段),再介绍赵州桥的外形和具体特点。

说明卢沟桥时,先介绍卢沟桥的位置及特点,再介绍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和特殊的历史价值。

4.本文主要是说明中国石拱桥特征的,为什么最后两段还要写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和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明确:

    第9段写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反映了我国石拱桥发展的本质特征。

第10段写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说明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写这两段使文章结构严谨,说明的内容全面。

                            第三课时

  一、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

为什么?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

“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去掉行吗?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1.不能互换。

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

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

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2.“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3.“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4.“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5.“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6.“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7.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总结:

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

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二、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

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三、课堂练习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竹 子

     竹子这个家族非常庞大。

在我国就有250个成员,常见的有毛竹、苦竹、方竹、凤尾竹等十多种。

正像菱角不都是两个角的,还有三个角、四个角、无角的一样,竹子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在形状和“脾气”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竹。

它的躯干又圆又粗,魁梧而高大,可谓这个家族中的“大丈夫”,它生性喜酸,专爱生长在肥沃酸性土壤中。

毛竹具有坚韧、富有弹性等优点。

因而对人类的贡献也最大,现在家庭中的许多竹制家具都是用它做成的。

它还可以供建筑之用,甚至可用来代替钢筋,用于尺寸不大的混凝土构件中。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概括毛竹躯干特点的四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文中加粗字“在我国”三个字的表达作用。

   2.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并思考题目。

   3.选四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

(1)说明对象是竹子。

  

(2)能概括毛竹躯干特点的四个词是圆、粗、魁梧、高大。

  (3)“在我国”三个字准确地指出“竹子有250个成员”的范围,使句意更准确;去掉后,会使人误认为全世界只有250个品种,与客观事实不符。

 四、布置作业

   1.介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写一篇说明文。

   2 收集有关桥的谚语。

桥之美

目标:

1.学会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读懂桥之美,欣赏桥之美

2.品味本文诗一般的描写性语言

难点:

通过分析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的审美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欣赏水平

方法:

朗读欣赏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很高兴有机会和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

人们都说:

停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相互注视就是一种缘分,那今天我们一起在一间教室能面对面交流就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了。

为了珍惜这这份缘,那我们就一起来上好这堂课,行不行?

出示幻灯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大家都读过这两句唐诗吧,美不美?

明确:

对,很美!

美在哪里呢?

我们一起欣赏吧!

这里“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

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都写,他选择了两个点、一条线,和广阔的天空、大地这些块面衬托、配合,于是就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和谐的画面,这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用点线经营诗境空间的方法,叫“点线经营法”。

用此法如果能读出唐代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如点由上落下,“黄河”如线自西往东,那简直就大彻大悟了。

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这种点线经营法也常用在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之中。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桥梁欣赏的文章,看看能不能提高大家对桥梁的欣赏水平。

板书:

桥之美。

这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艺术小品,(别小看吴老先生,他曾有一副作品在拍卖会上卖出了407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当代书画艺术作品之最,想见他也是鉴赏的行家。

在这里他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谈了他对“桥之美”的看法,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桥,他认为有些不美,有些却很美。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先找出作者认为不美的桥?

注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说不美,但从他的语言倾向来看,是并不美的。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三、自主学习

1.分析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不美的原因

不美的原因:

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不协调。

2、既然“孤立、没有周围景物的衬托,不能与其他的景物形成点、线、面的呼应配合”是这些桥不美的原因,那么作者的着眼点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回到课文100页,从“桥,多么美”至第三段3段,找出作者的着眼点。

明确:

小桥流水人家美很美,美在景物之间的衬托、呼应、协调。

如果:

在小桥流水边是一撞现代化的玻璃外墙的高楼,这幅画美吗?

 流水人家边架起一座很高大的钢筋水泥桥,这幅画美吗?

      

 桥与周边的景物要协调、呼应、配合才行。

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那作者主要着眼于什么?

即:

“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就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得出结论前用了三个关联词语强调:

注意:

“并非……也并非……而是……”

(齐读这句话)

四、合作探究

吴老先生还是怕我们不懂,于是又举了好些美丽的桥来教我们欣赏,请同学们看第四段,并找出这些桥。

哪位同学愿谈谈你的发现?

(如果学生沉默,我们可以问班长、学习委员、科代表或者问学生你们想听听谁的思考?

待学生举出例子后,分小组合作探究:

这些桥都美在哪些地方?

(欣赏桥之美的同时也欣赏语言的美)

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每个组先推荐一名代表读小组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确定赏析的中心发言人)。

品味、赏析“桥之美”: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吴冠中先生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事物,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语言赏析: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罢了。

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与周围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明确: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体现。

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赏句: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学生展示后全班齐读这几句)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明确:

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明确: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又和谐统一。

 

     归纳:

(1)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桥与密密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之美

(2)江南细柳下的石桥——桥石与细柳刚柔相济之美

(3)宽阔水面上的长桥——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之美

(4)广西等地的风雨桥——桥与险峰、激流配合的安闲、对照之美

小结:

以上这些优美的文字,展现出了或刚劲或柔美或娴静的各种桥梁的魅力,让我们如沐春风,如品甘霖。

以上四个例子中的桥以及后面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里的小桥,它们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这些关键作用作用构成了桥之美。

5、根据我们对上面一些例子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

桥之美,美在哪里?

明确:

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那么,这个规律我们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明确方法:

个别例子——抽象规律

五、欣赏表达

既然我们已经从文章中归纳出了欣赏桥梁的规律和方法,那么我们何用一用呢?

出示图片,请大家运用我们刚才所探究出来的欣赏桥之美的规律和方法,寻找下面桥梁中的一座(或者你身边的一座也可以),进行赏析。

要求:

桥与……配合构成了…….的美的句式写话或说话。

六、课外延伸

其实,“协调、配合”不仅体现在桥梁建筑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规律。

(可以问一个拓展问题)秀气的女孩子,化妆涂个像张飞那样的浓眉毛,那就不美了,我们云外的校园不是很美吗,那是因为注意了建筑物与绿化的协调、配合。

我们这一堂课只是一个例子,实际上,欣赏艺术的方法是多样的,介绍艺术规律的文章也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去读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的《重复与变化》、日本当代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美学论文《米罗斯的维纳斯》。

小结:

大千世界,可谓精彩纷呈、千姿百态,希望同学们掌握更多的艺术规律,更好地发现和欣赏生活之中的美和艺术之中的美!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如果我们来到江南就不免去苏州的园林看一看,它虽然没有北京皇家园林的庄严肃穆;却也不失江南的婉约与妩媚。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苏州园林,去欣赏那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

 

2、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3、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4、整体感知:

文章是从D角度,抓住A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二、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d.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f.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g.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从七个方面紧扣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  

3、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