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16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五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第15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案

第15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

[考纲要求]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考点 分离定律的发现及应用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都为纯种。

②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方法

图中①为去雄:

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

套袋隔离:

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

图中②为人工授粉:

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

 ↓

再套袋隔离:

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授粉后所结出的

 

2.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即“假说—演绎”过程

3.基因的分离定律

 

4.分离定律的应用

(1)农业生产:

指导杂交育种

①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

利用杂合子选育显性纯合子时,可进行连续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②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

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③优良性状为杂合子:

两个纯合的不同性状个体杂交的后代就是杂合子,但每年都要育种。

(2)医学实践:

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率;为禁止近亲结婚和进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归纳总结 分离定律核心概念间的联系

1.判断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的叙述

(1)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 )

(2)F1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直接真实地反映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验证当时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 √ )

(3)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 )

(4)“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 )

(5)“F1(Dd)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D和d)”属于推理内容( √ )

(6)孟德尔在检验假设阶段进行的实验是F1的自交( × )

2.判断下列相关概念的叙述

(1)小芳的直发和小美的短发、兔子的长毛与黑毛都是一对相对性状( × )

(2)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出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 )

(3)“F1的短毛雌兔与短毛雄兔交配,后代中既有短毛兔又有长毛兔”体现出了性状分离( √ )

(4)杂合子自交后代没有纯合子,纯合子相交一定是杂合子( × )

(5)具有隐性基因的个体一定表现为隐性性状,具有显性基因的个体一定表现为显性性状( × )

3.判断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内容及相关适用条件的叙述

(1)F2的表现型比为3∶1的结果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 )

(2)基因分离定律中“分离”指的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 √ )

(3)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单体分开( × )

阅读教材第29页图3-2豌豆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图解,思考问题:

(1)若F1所产生的雄配子D∶d=2∶1,雌配子D∶d=2∶1,则F2中高茎∶矮茎=8∶1。

(2)若D对d为不完全显性,杂合子为中等高度茎,则F2中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中等茎∶矮茎=1∶2∶1。

(3)若F2中只得到4株豌豆,则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值一定为3∶1吗?

提示 不一定。

(4)F1所产生雌配子总数(D∶d=1∶1)与雄配子总数(D∶d=1∶1)的大小关系一般是否会影响3∶1的出现呢?

提示 不会影响,只要保证每种配子中D∶d=1∶1即可。

(5)结合上述问题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包括如下中的②③④⑤⑥。

①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6)在分离定律现代解释中决定3∶1出现的最核心的内容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命题点一 孟德尔遗传实验科学方法的应用分析

1.为了验证孟德尔遗传方式的正确性,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

在下列预期结果中,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的是(  )

A.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全为红花

B.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全为粉红花

C.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2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

D.红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红花;白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白花

答案 C

解析 孟德尔认为,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F1杂合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虽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内,但彼此保持着独立性,互不融合。

在本题C项实验中,红花与白花亲本杂交,虽然F1只表现一种性状,但后代能按照一定的比例出现花色分离,这就有力地支持了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从而否定了“融合遗传”的观点。

 

2.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

下列有关植物杂交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时需要对父本进行去雄

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

D.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

答案 C

解析 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时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套袋→授粉→套袋;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其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

命题点二 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3.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的比例为1∶1

C.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

D.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

答案 B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则F1(Dd)能产生D、d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

4.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1全为粳稻。

粳稻中含直链淀粉,遇碘呈蓝黑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糯稻含支链淀粉,遇碘呈红褐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

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

请设计两种方案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实验过程中可自由取用必要的实验器材。

基因用M和m表示。

方案一:

(1)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首先让纯种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1杂合粳稻;②让F1杂合粳稻与糯稻测交,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现象。

(3)实验预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

F1中含有M和m基因,且M和m这对等位基因在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最终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方案二:

(1)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首先让纯种粳稻和糯稻杂交,获取F1杂合粳稻;②F1开花时取其一个成熟的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3)实验预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

F1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所含的等位基因M和m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配子,从而直接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 方案一:

(1)测交法 (3)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现型且比例为1∶1

(4)测交中的糯稻为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糯性基因(m)的配子,后代既然出现两种表现型,即粳稻和糯稻,可知F1必然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即M和m

方案二:

(1)花粉鉴定法 (3)花粉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4)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含M基因的配子(遇碘液呈蓝黑色)和含m基因的配子(遇碘液呈红褐色)

“四法”验证分离定律

(1)自交法:

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

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

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4)单倍体育种法:

取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若植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命题点三 分离定律的应用分析

5.(2018·黑龙江实验中学会考)小麦的抗病(A)对感病(a)为显性,为获得纯种抗病小麦,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逐代淘汰感病个体。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小麦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相等

B.经选择后的每代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都发生改变

C.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基因型为Aa的小麦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可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品种

答案 B

解析 基因型为Aa的小麦产生雌配子的数量远远少于雄配子,A项错误;经选择后的每代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都发生改变,B项正确;基因重组至少需要有两对等位基因,而Aa只有一对等位基因,C项错误;基因型为Aa的小麦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的是单倍体,D项错误。

6.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正常(A)对白化(a)为显性。

下图是一个白化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则图中Ⅰ1、Ⅰ3的基因型和Ⅲ1为白化病患者的概率分别为(  )

A.AA、Aa和1/16B.Aa、Aa和1/9

C.Aa、AA和1/4D.Aa、Aa和1/64

答案 B

解析 Ⅰ代四个个体全部正常,Ⅱ1和Ⅱ4为患者,推出Ⅰ1、Ⅰ2、Ⅰ3、Ⅰ4的基因型都是Aa,Ⅱ2、Ⅱ3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Ⅲ1为白化病患者的概率为2/3×2/3×1/4=1/9。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不属于性状分离概念范畴。

2.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A∶a=1∶1,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是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3.测交的原理是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带隐性基因的配子,不能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现,因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分离比能准确反映出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分离比,从而得知F1的基因型。

4.针对完全显性遗传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原因有二:

一是F1中3∶1的结果必须是统计大量子代个体,若子代个体数目少,不一定符合预期分离比;二是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1.黄瓜果皮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同学选取绿果皮植株与黄果皮植株进行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