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2899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docx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

关于洋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交流材料

(赴成都交流材料)

一、洋思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先讲两则故事。

故事一:

墙上的洞。

印度,新德里,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又是一个贫富非常悬殊的国家,发达城市里有很多穷人街,穷孩子们整天玩耍,没有钱上学,那他们是不是就不能接受教育呢?

是不是就不能够学习呢?

于是有实验者在穷人街的墙上开了一个洞,高矮和孩子们身材差不多,大小和电脑差不多,把一台联网的电脑镶嵌在里面,而且有一个触摸屏,如果你触摸这个触摸屏,你就可以上网,但必须懂英文,用英文上网。

实验者们注意了观察,第一个星期,发现很多孩子对电脑非常感兴趣,乱摸,不成功。

第二个星期,一些孩子摸会了,你教我,我教你,几乎所有孩子都学会了用英文上网。

故事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这些孩子是在学校吗?

不是。

他们是在接受教育吗?

不知道。

他们在学习吗?

答案很肯定,他们是在学习。

他们不在学校,但却在学习。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何理解学习,理解教学,理解学校教育。

一、孩子有学习的天性。

开启学生心智大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即启蒙,开智。

二、学习有时候不需要老师在身旁,但需要条件,需要提供一个环境,提供一个支持系统。

就像故事里,提供一个触摸屏,高矮位置差不多。

三、学习的基本要素就是经历。

没有经历就不会学习,也不是学习。

所以让学生学习,首先就是让学生经历。

在过程中去体验,去摸索。

四、经历表现的特质就是变化,与外界联系的变化,行为的变化。

五、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建构。

六,老师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要隐藏起来,老师的伟大之处不是站在学生身旁,而恰恰在于不在学生身旁,而学生学会了学习。

为他一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自主学习是能力的基础。

教给能力和方法,离开了老师依然会学习,会探索,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

说暑假,一孩子作业做完了,爸爸说:

你学习呀,别老玩。

孩子说:

你拿题目来,没有题目我怎么学习,在孩子心目中,学习就是做题,就是训练。

教育需要训练,但这只是一个部分,一个内容,如果我们的课堂全是这样,那是不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官员说:

教育的核心即学习。

同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即学生的学习。

如果教育不是孩子学习的过程那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更不是智慧的教育。

当教学活动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这才是最好的教学。

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让“学”走在“教”的前面,这就抓住了教学的核心问题。

这是智慧课堂最重要的。

故事二:

人体挂图的故事。

有一位老师在教室黑板的旁边挂了一个人体挂图,画的是人体骨骼的位置及主要名称,而在挂的时候这位老师什么话都没说,没有提示,也没要求,就挂在那儿,一挂就是一个月。

一个月后,老师走进教室,取下挂图,接着发下一张考卷,只有一个题目:

请写出人体的主要骨骼的位置及它们的名称。

学生一见说:

“老师,你不能考我们,没有教材,教材上没有。

你也没教我们,连提醒都没有,不考。

”老师说:

“师道尊严,今天非考不可。

”学生们只得忍气吞声,把考题做完了。

可想而知,结果是什么。

老师收完试卷后扔在一旁,说:

“你们今天怎么答的,我很在乎,我在乎告诉你们什么叫学习。

难道学习就是接受老师告诉你现成的东西吗?

老师不教,你们就不学了吗?

记住:

学习永远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这个故事启发教育我们:

课堂教学的核心、本质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不是告诉的过程。

教学需要告诉,但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需要告诉,但不仅仅是告诉。

新课程提出的探究,体验,包括接受性学习,也不是纯粹的接受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主动建构基础上的过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这是教学活动中基本辩证法。

“有法”指教学活动必须遵从一定章法(即规律),“无定法”指教学活动不能机械地被动地死守章法,而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特定的内容、时空出发,艺术化地操作教学活动。

这里有法是前提,失去这个前提,无定法便无从谈起。

无定法则是在掌握了教学章法基础上的一种“自由”。

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自由”,又能促使人们更多更深刻地认识教学规律,进而反过来保证人们获得更多的教学“自由”,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其特定的内涵,而且也有基本完备的体系与操作行为方式。

这里的“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

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试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

“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我们学校的“后教”环节是: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让已会的同学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在10到15分钟,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我们这种模式所包含的理念是: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

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我们洋思的做法是“以学定教”即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在每周初进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集中在一起,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这就需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在教学的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已经会的就少教,要教的是学生不会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

另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都要在备课时加以注意。

可以这么说,这些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教师精讲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

我们在课堂上都是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较少。

上课时,教师在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方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我们在课堂上绝不就题讲题,或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减少了。

我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兵”教“兵”

“兵”教“兵”,是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我们的“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多地体现在课后。

我们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

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一帮一”、“兵”教“兵”不仅解决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生的提高。

优秀学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经历了课前艰苦、复杂的积极“备战”,就可以在课堂上指挥“千军万马”,在思维的王国里“纵横驰骋,冲锋陷阵”,从而“决胜千里”,这正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精义所在,即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师生协作排除疑难,最终达到课堂“学习目标”。

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

语文导入是一门艺术,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精彩的开场白,如同评书的引子,京剧的锣鼓、歌曲的前奏会引人入胜,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吸引课堂上来,直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语文导入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佳导法,要使导入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则要特别重视教师语言的组织和表达。

如《散步》,课前播放音乐,情境导入,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

爸爸、妈妈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用歌声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宽容、幸福是珍惜、幸福是付出。

导入的方式很多,诸如故事导入、热门话题导入、疑问悬念导入、图片导入、音像导入等,有时可以综合几种导入,语言要简洁。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导入,这样课堂更有语文味道。

当然,导入语要简练生动,不可花费太多的时间,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2.揭示学习目标

导入之后,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学习目标,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心中有数,这样学生自学之前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在揭示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好比是驾驶小汽车的司机,学生好比是小汽车,目标明确,学生完全可以加足马力,快速行驶了,而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是立在岔路口的路标,又是能及时发现并排除汽车故障的机修工,以确保小汽车一路顺风,畅通无阻,胜利到达目的地。

3.先学阶段

所谓先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课本进行自学。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一方面学生必须认真自学,掌握基本的知识,并找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普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教提供真实的素材,否则教学就无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先学”这一环节哪?

⑴自学前的准备

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用什么方法自学,通过自学应达到什么要求等

⑵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

我们要明确怎样看书,怎样完成自学思考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问难等具体的自学方法。

一般说来,我们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速读课文,用铅笔圈出要点,在课文旁边作适当的归纳,遇有疑难问题可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解决,同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得最好

⑶学生自学,教师作过细的调查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除了注意端正学生的态度外,更要认真巡视,进行过细调查,找出学生自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等。

比如,我们在学习《枫叶礼赞》时,有的学生对“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泪”这句话的理解有困难,而这正是本课的难点。

这些情况,教师在巡视督查时,要一个不漏的获取,并分清主次,规类整理,以便后教部分有针对性和条例性。

4.后教阶段

所谓后教,就是在学生先学之后,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教学。

这一环节时学生最终能否学会本节课的知识,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方面要弄清楚教什么,另一方面要弄清怎样教

⑴教什么?

教学生自学后还不会的地方,决不能否定学生自学的成果,从领开始,照本宣科。

教师通过指名学生回答思考题,根据先学后暴露的问题教学,凡是学生自学已经解决的坚决不教,,而把时间省下来,重点解决学生自学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对某一人物、观点的评价,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等,这些问题思维量大,学生在后教部分有限的时间内,自学解决确实有困难,教师就重点将这些内容。

⑵怎样教?

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尽量引导会讲的学生讲,开展“兵教兵”活动。

先指名学生回答,若答对,教师作适当的肯定、表扬;若学生回答不全面或有错误,就指名其他学生帮助补充、更正;若其他学生也难以完成,则教师再点拨、提示、讲解。

后教阶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高潮部分,这一阶段运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后教的过程即是全面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的过程,更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不教,而是要更好的教,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这一关键在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如《小石潭记》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学生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不然,课文难以疏通。

5.当堂训练

这一阶段,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都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不少的老师都片面地理解了这里的“课堂作业”。

就我以为,语文课堂的作业不应该如抄写字词那样简单、机械,而应该是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乡愁》一课,我们安排当堂训练的内容是:

(1)作者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你能想出另外的比喻吗?

(2)把余光中的这篇文章与席慕蓉的《乡愁》作比较阅读(3)仿照文章格式、句式,再写一两句新颖的诗句。

这几项训练,不是抄写字词那么简单,它必须是学生在完全理解了原作后的能力的体现,运用这些能力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以上就是我对这种模式的一点简单的阐述。

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科目的不同,甚至是同一科目,也因某一课时教材的特点而采取一些灵活处理。

有“两学两教,当堂训练”、“一学两教,当堂训练”“多学多教,当堂训练”等,但不管怎样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是体现两条线,一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是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特别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目标问题

⑴区分好“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

新课标提出: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因此,绝大多数老师都认识到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很难看出这一点,如“通过讲解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像能力”……其实,这些教学目标颠倒了行为主体,把教师摆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只是从“教”的角度出发,而缺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

“行为目标之父”泰勒曾强调“教学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了某种活动,而在于在学生的学习规范中引起某种变化”。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变化。

洋思的语文课堂目标的设计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散步》的目标一般这样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样的目标我们规范为“学习目标”,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上课一开始,简单的导入后教师就通过多媒体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定向、监控、自我调整,学习就会有目标、有方向,学习就更主动、更自觉、更有针对性。

如果教师“独享”目标,不向学生展示,学生只能在听老师讲授的过程中去体会、揣摩、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

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学生只能在课堂上盲目地听课,机械地学习,缺乏明确的前进方向,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丧失殆尽。

⑵统一好“文”的目标与“道”的目标

“文道统一”一直以来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条原则,具体表现为设计教学目标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洋思的语文课堂严格规定:

既要讲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

如著名散文名篇《散步》,我们一般这样安排学生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含蓄的语言

3.理解文章的主旨

不难看出,这样三个目标中,第一、二两个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品味能力,具体授课时,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讨论、探究,反复地朗读体会来完成;第三个目标侧重于“道”的教育,“尊老爱幼”的主旨显而易见,具体授课时,我们又通过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在感人至深的氛围中去回忆生活中“尊老爱幼”的感人事迹,并对全班进行“亲情交流”,同时布置学生把今天所学的化作“真诚行动”,回家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脚……可以看出,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们“文”的能力和“道”的熏陶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者“文”的目标和“道”的目标统一得比较完美。

⑶结合好抽象性目标和可操作性目标

由于语文课程本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由于新课标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就是模糊的,难以检测和落实,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明晰具体,而以笼统和模糊的表述替代。

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作文水平”等,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空的,有目标跟没目标一个样。

“提高作文水平”究竟提高到什么水平?

怎样才算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这些都没法落实。

教师心中没底,教学中自然难以操作,也难以检测。

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将笼统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有序排列的、操作方便的小问题,用这些小问题架桥铺路,以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在具体设计时,应该把“抽象性”目标和“可操作性”目标巧妙融合在一起。

如《背影》的传统目标一般这样设计:

能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正确把握文章段落的划分。

这样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很好操作,但起产生的后果是学生死记硬背文章中心思想等内容,这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可以这样修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沉的父爱。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这样的目标设计不仅注重了课内,还联系了课外;既立足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迁移和发展。

⑷调整好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

预设性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

它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原有的经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导致教学“意外事件”发生——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而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目标。

这时,教师不能主观武断地批评或无视学生地体验,而应发挥自己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因而,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只能是一个起点,而不是控制课堂教学的“最高指示”。

2.关于“自学指导”

我们学校特别重视自学指导的设计,自学指导设计的精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⑴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有三个明确;

A明确自学内容。

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可据教材内容写清楚自学的范围

B明确自学的方法(默读、自由读、速读、讨论、质疑等)

C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⑵自学指导题要精当,不能零碎

自学指导题要能够统领全篇,要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如《孔乙己》一文,可以这样设计自学指导题:

速读全文,思考:

1、在咸亨酒店发生了哪几件与孔乙己有关的事件?

2、孔的悲剧是什么?

6分钟后比谁的答案最精彩最深刻?

⑶充分用好课文后的练习题

3.关于老师的作用

要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富有实效,一定要做到:

课堂上学生自学的每一步都要有老师精心的组织和积极的引导,确保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的自学。

如:

学生看书时,教师要全身心的关注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安心、紧张地看书,如果教师在黑板上抄写检测题,或者不耐烦,就干扰了学生的自学;学生练习时,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紧张、独立完成,真正准确检测看书的效果;如果教师辅导差生,就会丢了全班,可能使学生不动脑筋,相互抄袭;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遇到实在要老师讲解时,老师的讲要讲在点子上,力求有鲜明的针对性。

当堂完成作业时,教师不得辅导,要像监考,确保人人独立、按时完成。

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导演,是警察……

4.关于后教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a明确教的内容——教学生自学时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学生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b明确教的方式——兵教兵

c明确教的要求,不能就题将体题,要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5.关于范读

不主张一开始就范读,先入为主;一定要精简教师的范读时间

6.关于与课改

叶圣陶“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令学生与课上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的教育思想,钱梦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这一模式走在了课改的前列。

在如今课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火如荼的今天,许多名师都提出了自己关于好课标准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洋思“先学后脚,当堂训练”这种模式比较死板机械。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课?

我以为,评价一堂课好不好,自有一定的标准。

我不代表官方,没有那么多框框条条,就一个字:

实!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

“课堂是‘实’的追求。

”课改前后几轮,我想其实质,或终极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素养。

或者换种说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追求“实”的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的课堂应该表现为以下几点:

1.真实。

赛过不少课,也应邀外出上了不少公开课,可以自豪地说,课前从不喜欢“暗箱操作”,或者预先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我们希望看到的课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教”与“学”双方的情况,不虚假,不作秀,不凑热闹,要“原生态”展示。

2.平实。

好的课堂,不追求“花里胡哨”,不注重形式;太多的老师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上,多媒体技术水平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的老师的幻灯片多达几十张,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常常顾此失彼,课堂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课堂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展示老师的电脑水平,不是欣赏老师的表演才能……,而是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那么,平实的课堂最有效。

“高手过招,无招胜有招”、“大雪无痕”、“于无声处听惊雷”等等强调的都是这种“平实”意境。

3.扎实。

好的课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不虚浮,不牵强,听着舒舒服服,讲究的是扎扎实实。

4.丰实。

好的课堂,绝不单调,更不单一,尤其语文课堂。

我以为,语文课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内涵。

给学生以丰富的审美体验,给学生以高品位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都是语文课沉重而又必须努力完成的任务。

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温床,没有丰实的课堂,如何能产生这些深远的影响?

同时,所有的课应该是二次生成的课,是高于预设的教案的;任何教案都是落后于课堂的。

当然,这取决于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讲究了这几种“实”的课堂,未必“美”,但很有实效。

其实,各人有各人对好课的评价体系,但万变应该不离其宗。

“实”是课堂的目的,以前我提出的评价标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写写练练”是从另一角度而言,说法不一,实质相同而已。

所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与其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思想更为确切。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是实施新课程最有效的手段。

它符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