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627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docx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讲稿解读

一、为什么要学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举例:

怎么才能使一堂课的内容易学易记呢?

二三天前你所学的知识,到下星期乃至到明年你能记得住吗?

要掌握的知识之间有些什么不同呢?

你是用哪些方式来进行学习的?

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将要介绍的学习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认知观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计划、集中注意力、设置目标、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激发学习动机、抓住重点以及构建知识的意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贡献: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非认知因素。

4.重视强化的功能。

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

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二、简单的认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

二次大战之前,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霸占了学习领域。

当时对于学习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的内部心理历程。

然而,二次大战中涌现的大量实际问题对之提出了挑战,战争对人的认知与决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时代,以及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的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

这些实际的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兴起。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这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不满,开始放弃行为主义的研究立场,转向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包括:

1、人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

2、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

3、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

4、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

三、观点及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海默首创的,它的兴起比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兴起还早了一年。

铁钦纳最早称它为完形主义,所以后来许多人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

1、代表人物:

马克斯·惠特海默、沃尔夫冈·苛勒、库特·考夫卡

2、接竹竿实验

格式塔关于学习实质的看法,建立在其对猿猴学习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

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作了一系列试验,较典型的有接竹竿实验。

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

然而,黑猩猩思考一会,突然将两根棒子向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把香蕉拨过来。

黑猩猩一旦领悟了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就一次又一次地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末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如下图所示)。

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看出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之,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直觉的重新组织。

这种直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心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于直觉的组织律。

3、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内在性质有所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与这一问题情境不相干的大量随机的、盲目的行动,而且有利于把学习所得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3.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

通过顿悟获得的理解,不仅有助于迁移,而且不容易遗忘。

顿悟将成为我们知识技能中永久的部分。

用现代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顿悟的内容是进入了长时记忆将永远保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

4.顿语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

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

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形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事物的真相,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

5.顿悟说及对尝试错误说的批判

顿悟学习有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问题解决前尚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得迟疑不决,有长时间停顿;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6.创造性思维

7.格式塔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是:

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苛勒指出:

“学习在于发生一种完形的组织,并非各部分的联结。

”这个完形是与新的情景相对应的,反映了情景中各事物的联系与关系。

认知目的说

1、代表人物:

爱德华.托尔曼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认知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

2、托尔曼学习实验

(1)位置学习

托尔曼的实验之一所用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开始时,白鼠被置于起点处,食物放在其中一条通路的一端。

白鼠从起点至食物放置处为一次尝试。

托尔曼在实验中发现,若干次尝试之后,白鼠从起点到达食物处的速度明显提高,结果如右图所示。

托尔曼于1930年设计并进行了白鼠高架迷津方位实验。

在这种迷津中设置了白鼠通向食物箱的长短不等的三条通道(见图3-3)

首先让白鼠在迷津内经过探索,熟悉这三条通道,然后将白鼠放进起点箱内,观察它们的行为。

结果发现,白鼠首先选择通向食物距离最短的通道1,当通道在A处堵塞时,它们便在通道2和通道3中选择了较短的通道2;而通道2必经的B处也被堵塞时,它们才不得不选择较漫长的通道3。

(2)潜在学习

一个迷津学习实验:

三组白鼠A、达到目的地给予食物强化B、始终没有食物强化C、前10天没有强化物,第11天开始有强化物。

结果:

如下图所示

结论:

B组和C组的白鼠在没有得到强化时同样学会了迷津,只是在没有强化物时,学习效果没有表现在外显行为中。

这种学习过程被托尔曼称为“潜在学习”。

3、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有目的的

 托尔曼认为动物学习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获得食物。

他不同意桑代克等人认为学习是盲目的观点。

动物在迷津中的试误行为是受目标指引的,是指向食物的,不达目的是不罢休的。

他认为学习就是期望的获得。

期望是个体关于目标的观念。

个体通过对当前的刺激情境的观察和已有的过去经验而建立起对目标的期望。

       

(2)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他必须认知这条件,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所以,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

(托尔曼用“符号”代表有机体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的形成运动反映,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成“认知地图”。

所谓认知地图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等信息。

这是个较模糊的概念。

总之,目的和认知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两个重要中介变量,所以称他的学习理论为认知—目的说。

4、对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评价

(1)托尔曼重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重视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强调认知、目的、期望等在学习中的最用,是个进步,应给予肯定。

(2)托尔曼理论中的一些术语,如“认知地图”没有明确地界定;对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也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区分因而是机械注意的,这使得他的理论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合理的体系。

归因理论:

1、代表人物:

弗里茨.海德和韦纳

弗里茨·海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是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奠基人。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论或知觉。

韦纳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兴趣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

2、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归因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及其作用,阐明归因的各种原理。

(一)海德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类有两类需要,即对周围世界的进行理解和控制的需要。

认为通过分析可得知人们行动的原因,并可预言人们如何行动。

这就是人们进行行动归因的内在原因。

归因可以分成:

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内归因是行为者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意志等。

外归因是产生行为的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等。

研究表明,人们总是作比较有倾向性的内归因或外归因。

对自己的成绩常作内归因,对他人的成绩出于嫉妒,可能作外归因。

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

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二)韦纳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归因不单由饥、渴、性等驱力或需要所驱使,而且也由其认识(尤其是思维)所控制。

2.从产生不用结果(成败)的原因中确定几种可觉察的主要原因,分析原因的构成成分,并探讨它们与行为和情绪的关系。

韦纳提出了归因的三个基本成分,即部位(内部对外部)、稳定性(稳定对不稳定)和控制性(可控制性对不可控制)。

据此韦纳创立了归因的三因素模式——部位×稳定性×控制性。

用这三成分可构成8种不同原因成分的分类组合。

从这里可以找出归因与行为和情感相互作用的规律。

韦纳发现原因的稳定性影响人的期望,原因的部位和控制性影响人的情感等等。

3.学生成就结果的归因基本上有四种:

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遇。

他们在部位上和稳定性上是不同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要求归因时不仅从行为上进行分析,而且认知(特别是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中来分析。

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方面,为改变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发现学习理论:

1、代表人物:

布鲁纳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发现学习:

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由于布鲁纳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认为从事物变化中发现其原理原则,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故而被称为发现学习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在内容向包括两部分,其一是他对人类认知表征的理论解释,其二是他在发现学习论中的结构理念。

 

图2天平实验

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18”,但是他们对“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