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517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

(卢晓中主编版本)

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一般教育学教材关于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本书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教育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的学术定义:

1、教育是一种合乎目的的行动

德国教育家鲁道夫·络赫纳认为:

“教育是一种既有一定的计划性,也有一定随意性,有意识的活动。

2、教育是源于社会所有影响的总和

法国教育家迪尔凯姆、加里宁认为:

“教育是成人一代人对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所施加的影响。

3、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

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5、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代表人物: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

6、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代表人物:

精神科学教育学家斯普朗格

教育学:

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的类型:

根据教育的目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把教育分为:

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从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来看,把教育分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内容,把教育分为: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把教育分为:

学龄教育和成人教育。

教育规律:

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萌芽、创立、发展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

1、古代社会,产生了教育思想。

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

孔子开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孔子主张“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学行结合。

《学记》是我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渊源于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理想国》、《爱弥儿》与《民本注意教育》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苏格拉底首创对话式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产婆术包括:

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柏拉图《理想国》,爱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具有勇敢美德的军人居于辅助地位,第三类人是具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他倡导“寓学于游戏”,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他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

他提倡自由教育,反对教育的功利性,主张以提高一般文化为目的。

古罗马:

西塞罗《论雄辩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奥古斯丁《忏悔录》,强调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提出“原罪论”。

创立阶段:

培根在《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他提出“泛智教育”和“班级授课制”。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

康德在讲课过程中首先使用教育学来论述教育,并审阅出版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论教育许》。

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代表作《爱弥儿》,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提出教学阶段理论和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传统教育学派)

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代表:

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德国教育家拉伊《实验教育学》,还有法国比纳,美国霍尔和桑代克。

其基本特征是:

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批判旧教育注重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的方法,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定量研究的方法)

2、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其代表性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做中学的教育主张。

(现代教育)

3、文化教育学,代表:

爱德华·斯普朗格《文化与教育》,西奥多·李特《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文化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是教育哲学方面的问题,很少论述具体的教学问题。

强调“教育是文化的过程”,通过创造文化来促进人的人格生成和灵魂的唤醒。

4、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代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代表著作布鲁纳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

特点:

1)十分强调认知能力德尔发展,强调教育是一个构造过程。

2)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主张以“结构”的框架去处理大量的信息。

3)提倡“从发现中学习”4)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传授功课,而是组织情境,以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5、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只是是发展的,是学习者内在建构的,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

代表人物有:

格拉塞斯费尔德、斯戴福、鲍尔斯费尔德、杰根、斯皮若、维特罗克、斯泰尔等。

6、终身教育思想,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6、教育学起源的假说有哪几种?

上帝起源论:

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神或上帝。

完全是出于宗教需要的,是一种杜撰,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自然也就创造了教育,这种观点无疑是荒唐的,不科学的。

生物学起源论:

把动物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本能性活动当作教育的基础,否定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的根本区别,它实际上否定了人与动物区别。

动物既不会自觉的改造自然,也不能将改造自然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沛西·能《教育原理》,利托尔诺《动物之教育》。

心理学起源论:

把模仿看作教育的基础,而且把模仿限定为儿童,一方面,肯定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认了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孟緑所说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本能的行为,这又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并把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因而有以偏概全之嫌,同样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

把人的个体发展与人类生存需要结合起来,认为人类生理器官,语言,思维等客观发展与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代代相传的主观要求产生了教育,而劳动恰好发展了人类自身并满足了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教育这种人类独特的社会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恩格斯的劳动说,《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原始教育的特征?

问答

1.教育形式社会化,劳动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

2.教育权利平等化,所有氏族公社成员的孩子的照管和教养都是平等的。

3.教育内容实用化,教育内容组要以生活常识,习俗,生产知识与技能为主,还伴随有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4.教育方法简单化,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模仿的手段教育。

28页

随着社会发展。

学校的存在有什么作用和意义问答

A学校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嬗变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积累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B学校产生的意义?

1.促进了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2.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才

3.推动力学科门类知识的形成与发展28页与29页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生产性

2、普及性

3、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4、科学性

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一方面是指人的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另一方面是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的增强。

人的心理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

儿童发展观

1、自然成熟论

代表人物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成熟时某些行为、能力产生的必须条件,是身心发展的一种准备状态。

2、行为主义发展观

创始人华生,代表斯金纳、班杜拉,华生在发展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他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3、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的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其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人类心理的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限制,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限制。

在幼儿发展问题上,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5、认知学派儿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

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包括文化和教育)、平衡。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问答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38页

学校教育: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教育和经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A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还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

3、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能够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

会观念和行为

B教育的经济制约:

问答

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速度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和与教育结构

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4、经济教育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一些相对间接的影响上,例如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家庭结构,从而影响儿童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影响学校教育的整体运行。

40页与43页

A、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

B、教育的政治制约:

1、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2、政治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资源分配以及教育内资源分配

3、政治影响着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行为和教育思维方式

A、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4、现代教育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B、教育的文化影响: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部的各种因素

2、社会文化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态度

终身教育提出者:

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系统,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中。

教育目的:

一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或作用:

问答

1、导向功能:

无论是对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确保整个教育活动正确的方向基础

2、选择功能:

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此外,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也都依据教育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选择

3、激励功能:

教育活动中具体而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的教育目标,能更好的发挥其激励作用

4、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54页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A“个人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卢梭、伊拉斯谟、马斯洛、罗杰斯

B“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定,它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教育。

代表人物:

朱熹、凯兴斯泰纳、斯普朗格

1、古典自由主义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描绘了三种人:

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只有哲学家才具有智慧,是国家统治者和领导人物。

亚里士多德提出要培养“自由人”,使受教育者的身体、道德、智慧和美感平衡地和谐地发展。

西塞罗和昆体良主张通过演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提倡“天赋人权”“天赋民权”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3、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的教育思想。

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人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儿童的本性、尊严、兴趣和理想。

代表人物:

伊拉斯谟、马斯洛、罗杰斯

4、儒家政教合一思想

代表人物:

朱熹,注重纲常礼教的传统,直接将“五伦”列为教育目的。

代表著作《大学》、《学记》。

5、公民教育思想

乔治·凯兴斯泰纳主张“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

”公民教育由两方面构成:

性格陶冶和职业训练。

6、教育的文化本位论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主张,代表人物斯普朗格,他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面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冲突时,站在人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高度看,“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和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他们对立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中国教育目的的发展

孔子认为:

教育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治人”的封建社会人才。

孟子继承孔子基础上再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继承“五伦观”,结合“天人感应”“阳尊阴卑”,提出“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标准。

朱熹继承儒家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实现“明人伦”。

蔡元培“五育说”: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教育当定宗旨》,首先提出指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宗旨的必要性。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的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教育目的。

1957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秋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普通高中已有25个省份进入新课程。

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

社会主义方向性事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精神

2.坚持培养劳动者。

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的另一个基本点。

体现了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即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观)

德育:

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智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在我国全面发展中,智育居于核心地位。

体育:

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活动。

美育:

是指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确定

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

一方面,人都有追问世界之根本的哲学兴趣;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哲学观念总是会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

2.教育目的还受到思想家们或者指定教育目的的固有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3.教育目的既然是对培养对象的主观设计,就不能不与人格理想相联系。

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水平不同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不同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决定作用。

教育目的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总之,教育目的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基本思想(P60理解)

2.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根本途径是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

教育制度:

(1)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2)一个国家内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一是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二是专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包括有关学校性质的制度、招生制度、学位认证制度、专业设置制度、就业制度、考核制度等

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

1.学习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作用于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社会化教育:

是指教育不再是学校等专门教育机构的事业,而是整个社会的公共事业,表现为社会各行各业都有权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承担相应的教育职能。

2.学制的弹性化、开发性的特征日趋明显

实行弹性化、开发性的学制是世界各国学制发展的共同选择。

德国最早提出“选课自由”思想,1825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选课制。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步入大众化时代,正向普及化放向发展。

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发展的“三段论”。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于精英教育;达到15%—50%进入大众化阶段;5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

4.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使个体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5.现代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1965年,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生教育概念,认为教育不应随着学校学习的终结而终止,而应该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教育政策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

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有:

1)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2)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越演越烈的“择校”“考证”“竞赛热”严重损害教育公益性3)在全国城乡基本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后,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当前保障教育公平的重点和难点之一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5)高考舞弊和招生腐败问题6)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薄弱和落后,成为教育发展的短板。

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1)强化政府职能,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2)建立教育公平的评价制度

3)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对明显损害教育公平的制度进行改革,对不合理的政策进行调整。

4)打破单一的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视角,在大教育、终身教育的新视野中扩大教育公平。

2.学前教育问题

存在问题:

普及率低,入园难,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非配严重不公平,幼儿园收费过高,幼儿园教师待遇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大量非法办园和安全隐患,幼儿教育质量缺乏监管等。

政策重点应放在:

发挥政府提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如农村学前教育、教育经费投入、立法和执法等;促进学前教育的制度改革和模式创新,有教育行政部门纵向管理向多部门横向管理转变,提倡保育—教育一体化、社区—家庭—幼儿园一体化;正确认识和有效管理民办幼儿园;尽快制定幼儿教育法,建立符合法律规范的管理制度。

3.民办教育问题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1)总体规模偏小,处于补充地位。

2)受应试教育、法律保障不足、公立学校挤压等因素影响,民办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创新能力难以发挥。

3)受教师地位、待遇、职称等因素影响,教师问题成为民办教育的“生死劫”。

4)在民办教育政策和法律中“公益性与盈利性”“合理回报”“学校产权”等政策问题混淆不清,制约了民办教育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中国教育政策未来走向:

一是依法治理教育。

二是创新教育理念。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选择

1、双轨型学制(西欧):

背离教育机会均等原则,扩大教育对象

2、单轨型学制(美国):

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和教育民主原则

3、中间型学制(苏联):

又叫分支学制,兼顾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82页

1)葵卯学制选择

2)壬戌学制,标志着近代中国学制建设的体系基本完成(了解)83页与84页

两种学生观

中国学制的沿革

1902年,请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没有实施。

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推行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葵卯学制”)

1922年,在全国教育联合会主持下,制定“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主要采取当时美国一些州已实行了十多年的“六三三制”。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们正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未来我国学制发展的方向将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结构

1、层次结构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2、类型结构

我国学校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平衡各方教育利益、协调教育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3年给北京景山学校“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成为指导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

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教育“有限发展战略”地位。

2010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

联系:

1)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的依据,教育法律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

2)教育法律一旦确定,又会对教育政策产生影响和制约。

区别:

1)执行者不同。

2)执行方式不同。

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