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春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493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瑶族的春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瑶族的春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瑶族的春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瑶族的春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瑶族的春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瑶族的春节.docx

《瑶族的春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瑶族的春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瑶族的春节.docx

瑶族的春节

瑶族的春节

篇一:

瑶族的习俗

瑶族的习俗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

如“勉支”大都行土葬。

“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

“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

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

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

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

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

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

王(盘瓠)保佑赐福。

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瑶族自己的节日有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

每逢节日。

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

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包“荷包扎”。

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

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

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

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

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

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

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

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

篇二:

瑶族的典型文化

论文摘要:

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

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

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和发扬,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

“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263.74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55.81%。

在广西的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

1988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

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

“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2.1民族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

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

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

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艺术性

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

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

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29日(农历)生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

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

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2.3节庆性

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10月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打铜鼓外,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

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健身、娱乐性

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

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

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

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3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

3.1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XX年第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3省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

儿月25日开幕式,)J].体育文化导刊,20XX

(1):

94

(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4]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

[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66

[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XX(8):

117

[7]彭业仁.桂林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XX(3):

26

[8]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49—6o

[9]陈惠娜.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XX

(2):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

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

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

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

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

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

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

因此,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

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

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

"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青年歌贵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实在壮观。

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举行。

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

"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此类活动由同姓宗族组织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以村为单位组织,而且不限于上述节日,国庆节、春节或庆贺丰收时,均可打长鼓。

瑶族民间还流行男到15—16岁要举行具有宗教色彩的成丁仪式,俗称“度戒”。

未经戒道不算成年,不能结婚。

如果一生不举行戒道仪式,被认为生前不能获得神灵保护,死后不能列入祖宗神龛接受供奉。

戒道有度师、度道两个派别。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族系中两派仪式不尽相同。

广西上思县金门支瑶族举行戒道仪式的只限于男子,年龄在15岁左右,由父亲带领拜认师父。

如属度师,拜师一人;如同时兼及度师和度道的,则拜三名师父(师公、道公和二元公)。

然后由师父择吉举行戒道仪式。

度师与度道都要设坛念经,拜请神鬼。

度道所请神祇为三清等,仪式中包括设坛请圣、步虚、宣戒、授受牒文等,需两夜一天。

度师由师

篇三:

瑶族风俗习惯

瑶族风俗习惯

服饰

尽管瑶族长期依山而居,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保持款式多样、纹案古朴、工艺精美的民族特点。

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这些点缀品是用各色丝线经过挑、绣、织、染等工艺制作而成,看上去非常鲜艳精美,各种图案也十分生动逼真。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特别是妇女的头饰,其样式千姿百态,有塔式、钢盔式、平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并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白头帕

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

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瑶族发式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

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

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

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

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

西茶山摇。

顶板瑶妇女的头

饰,因年龄不同而异。

少女梳

梳釵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

中露云髯。

十七八岁的姑娘,

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一套嫁衣要花十多年。

妇女用的背心、围裙、胸巾,甚至脚丝带无不用刺绣和挑花带装饰。

居住

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

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

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

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

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

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

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

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交通

瑶族所居山区,道路崎岖险阻,车马难行,交通不便,常年四季用肩担背负办法,将山区特产带到平原圩镇去出售,又用同样的办法运回所需生活用品。

日常背篓、扁担、箩筐是瑶族人民用于运输的主要工具。

近百年来,滇西、桂西部分山区,瑶族开始圈养马匹,用以驮物,以代替肩挑额负。

但其他边远山区瑶族,常年累月仍沿袭额负、背驮、肩挑习尚。

路遇溪流湍急、水深壁险溪河,一般是涉水越渡,也有架设桥梁,常见桥有藤桥、竹桥、木桥几种。

婚姻家庭

瑶族青年男女恋爱比较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走村串寨机会,通过对唱山歌形式,寻找对象,双方合意,互赠信物,以定终身。

但婚姻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相亲之前,男女双方要合八字,八字相合才能定亲,定亲后择吉日良辰即举行婚礼。

瑶族婚姻有"招郎上门"习俗,这种婚俗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江西等瑶族地区普遍存在,不少地方甚至有女子招郎多于出嫁的情况。

男方到女家上门不受歧视,寡妇再嫁也不受禁止。

瑶族家庭一般由父、子或孙两三代亲系组成,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较

少。

男子在结婚后便和父母、兄弟分家,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重建住房,另

立门户,成立新的小家庭。

家庭一般由父母掌管,直到年迈体弱时,才按照

"先男后女,先长后幼"的原则,让子女主持家业。

老人在家庭中和社会上普

遍受到尊重,日常生活和逢年过节,饮食也先敬老人。

在家庭分工方面,瑶

族男子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如伐木、放排及农耕等,在家庭中居于主要地

位;妇女一般从事种植、养殖和采集活动,在家庭中居于次要地位。

社会组织

瑶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组织,名称有社老、寨老、庙老等,各个地方,各个支系的称法不一,其中最典型的是广西大瑶山瑶族“石牌制”和南丹白裤瑶的"油锅组织"。

石牌制是大瑶山瑶族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秩序,防御外侮和匪盗以及调解内部纠纷,由一个村或几个村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据考证,至少从明朝起,他们就有了石牌组织。

既有一个族系、一个村寨的石牌组织,也有跨族系、跨村寨的石牌组织,还有包括整个大瑶山瑶族的总石牌组织。

总石牌中包括若干个大石牌,大石牌中又包括若干个小石牌,形成严密的社会组织系统。

每个石牌组织都有其头人,石牌头人根据本民族的传统精神,针对当时社会突出的矛盾问题,拟定出若干条律草案,然后定出日期和地点,召开石牌大会,由大家讨论和通过,共同遵守,维护社会秩序。

油锅组织是南丹白裤瑶古老的社会组织。

油锅,瑶语称为"破卜",是白裤瑶的父系家族组织,由同宗同姓的家族组成。

每个油锅少者二三户,多者十几户,油锅组织的头人由有威望的长者或有才干的青年人担任,主要职责是督促和鼓励大家搞好生产,调解油锅组织的内部矛盾,主持油锅会议等等。

丧葬

瑶族认为,人死后其魂魄依然存在,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着,保佑着子孙后代。

因此,瑶族对老人的葬礼十分讲究。

如广西大瑶山一带的瑶族,老人绝气前,家人要将一枚银币或铜钱放在他嘴里,?

"含口钱"。

老人一断气,立即举哀,在门口鸣枪或放铁炮,向寨人和亲戚报丧。

舅父知道后,立即杀一只鸡,备上酒,邀请族内四五个长者和师公前往丧家,替死者做"法事"。

入棺前,子女要给死者洗尸,换上净洁的寿衣。

装洗完毕,即移尸正堂,男尸停放在厅堂左边,女尸停放在厅堂右边。

入棺时,还要请师公作法"净棺"。

除了土葬,一部分瑶族地区还盛行火葬,葬制各有不同。

成丁礼

度戒是瑶族男子必经之宗教手续,过去,蓝靛瑶男于16岁以后度戒,一定要在婚前度毕。

度戒年龄多在16岁至22岁之间。

现在11岁以后即可度戒。

各人的度戒年龄是依据《大同书》择算,冲犯年不举行,如子、午、卯、酉出生的人,十一岁全,十二岁半全,十三岁败,十一岁可度戒。

辰、戌、丑、末年出生的人,十二岁全、十三岁半全、十四岁败。

十二岁度戒最吉利。

寅、申、己、亥出生的人,十三岁全,十四岁半全,十五岁败,全岁度戒吉利。

可以循环推择,若十三岁不度,又是十六岁全,十七岁半全,十八岁败。

照此类推,始终要在结婚之前举行。

红头瑶则不同,他们要在结婚之后夫妻共同度。

蓝靛瑶(含白线瑶、沙瑶)不度戒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被人看不起,并受到姑娘们的耻笑。

不度戒则没有自己的师父,不懂一切宗教礼仪。

度戒之前,被度者住在度师家里,不吃油、不吃菜、不劳动,白天睡觉,走路也必须低着头。

戴上帽子不见天(因见天对不起神)。

在此期间不能与人说话,只有师父讲话可以答应,最必要时可以允许与父母谈一两句话。

否则就一律被认为是"不正",将来"度戒也不好"神也请不到堂",还要被认为是"功德修不圆满"。

学到一定程度,便可回家念经(共13本)打斋。

度戒开始,被度者由度师引上度台,正襟危坐。

然后度师念经,请各方诸神,即家神、土地、灵公、花娘、社皇、盘古、神农、玉皇、山神、谷娘等神至。

度戒人与师父各端清水一碗,各执火捻一条,随师父对天发誓:

"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欺人、等?

?

共有十戒。

"誓毕,掷火捻于碗内,火捻遇水熄灭,表示如违誓言,与此火捻命运相同。

然后由度师事先指定邀请(当场给酒一杯,表示邀请)之成年人(度过戒的)12人抬一网,上铺被盖棉软之物,站立度台之下,作为接应,准备妥当,度师叫一声"度下来"!

被度者即全身作曲,两手围膝,置头两膝之间,从度台上一滚而下,落下藤网之中,即算度过来了。

度戒中较困难的一关即是这个"度下来"。

若自度台下来时,张手舞脚,四肢朝天,则不仅为众人耻笑,而且要被认为是"功德修不圆满",终身引为憾事。

度戒往往需费数天时间,十分热闹。

所以都在十、冬、腊、正月举行,不择农忙之季,因度戒必须邀请全寨,乃至邀请远客,以酒肉相待,并杀牲畜祭神。

所以无牲口是不可以度戒的。

此外,度戒尚有"度天戒"、"度地戒"之分。

度天戒者祭满七日(或二十天或四十九天)之后,可以杀生,度地戒者,祭日虽满,终生不可杀牲。

度戒又有"度师"、"度道"之分。

度道者在家举行,仪式简单。

度师在度台上举行。

度师和度道在职能上有差别,如丧葬之事多由度道者举行,度师者则不一定会。

无论度师、度道,都必须杀牲畜祭神。

红头瑶的度戒,与蓝靛瑶有同也有异,不同之处是男子度戒年龄在刀岁至30岁之间,婚后也可以夫妻同度戒,被度戒者按辈份论,有一戒、二戒、三戒等。

度戒时头上顶着文灯,(蜡烛或油灯),三至七盏不等。

由道公诵经两天才迸人"盘王"为本家人。

末度戒者不能吹牛角号及超度鬼神,度过戒的人死后方能升人天堂。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

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

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

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

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

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