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403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成都实验中学2017级高一(下)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民族,文化内核越强大,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强,文化内核如果削弱甚至消逝了,这个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走向消亡。

认识多元文化,前提是肯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一讲到传统文化,马上就会有人说,现在的时代提倡多元文化,各种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这个认识其实似是而非。

所谓“多元文化”是指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源自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

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文化。

每一个文明都享有平等的尊严,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用来参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文化支柱,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的。

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人制造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文化自尊。

当今,某些西方势力继续鼓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声称唯独西方文明具有普世价值,对其他文明则采取抑制、消解、淹没等。

探讨多元文化,需要抱这样一种态度:

其他文化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借鉴、吸收,但这里面一定有主次、有轻重。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更为频繁,但本位文化依然是民族存亡之根。

在国家利益还将长期存在的时代,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尤其要加强,我们要特别警惕:

有些人用“多元文化”打压本位文化,使本位文化逐渐被消解。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的同时存在让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完善与补充本位文化。

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位文化的存在,如果自已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

如果交流的目的只是把对方作为镜子来置换自己,那就无异于文化自杀。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冲击了很多国家的电影市场。

在法国人看来,电影不是单纯的商品,它同样包含价值观,并且负载着很复杂的文化内涵。

为了保护本土的电影市场,法国曾与美国在电影市场问题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坚定地捍卫法国文化。

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指出:

“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

‘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提议,就文化多样性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得到了60多个会员国的支持。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事关民族存亡,而且事关民族兴衰,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今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是因为本位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它的存在又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导致多元文明之间不能互相交流学习。

B.国家利益长期存在,我们更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综合性。

对于多元文化,我们可以去学习并吸收,但不能全盘吸收。

C.人类文明起源是多元的,多民族的世界必然存在多元文化,作者赞同文化多元性,认为各种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D.民族的凝聚力跟文化的内核有关,民族文化事关民族存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核就可能走向消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多元文化和民族本位文化立论,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民族命运的影响,论述了文化交流应该坚持本位文化的论题。

B.文章通过剖析某些西方势力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本质,论证了他们是真正反对文化多元化这一观点,警醒人们正确认识多元文化。

C.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虽然文章涉及多方面内容,但围绕中心论题做到了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D.文章第六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论述了本位文化是文化交流的基础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用来参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文化支柱,西方文明同样有他们的价值,对唯独他们具有的普世价值,我们应当去了解、借鉴、吸收。

B.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存在多元文化、多元文明,每一个民族,不管大小,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文明也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C.多元文化的交流可以完善、补充本位文化,但不是为了置换本位文化。

要维护国家利益,更要加强发展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D.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保护民族文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了当今文化传播失去了平衡的现象,提出应该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

【答案】:

1.D(A“因果”关系于文无据;B“综合性”不对,应该是“主体性”;C作者不赞同这种观点。

2.D(没有对比论证)

3.A(并不是只有西方文明有普世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纸上故乡

邓 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5.文中说: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

请简述。

(5分)

6.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6分)

【答案】:

4.B

5.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意思对即可。

6①表层含义:

A.其他诗人、乡土作家文字里的故乡;B.自己笔下的故乡。

②深层含义:

A.对家乡的思念,自己从读有关故乡的文字中寻找慰藉,在自己的文字中寄托乡愁;B.故乡给予了自己精神的影响,是自己的精神故乡。

(表层含义2分,深层含义4分。

意思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

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

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

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

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

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

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

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

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

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

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

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

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

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

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

“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

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

“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2017年5月3日《经济日报》记者郑彬)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

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

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

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B.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C.材料一所列数据所表现的只是旅游者的意愿,不同于材料三的数据所反映是旅游的现实情况,所以不具有真实性,其参考意义不大。

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可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B.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最新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新闻价值更大。

C.材料一作为调查报告,内容的条理性强,语言平实准确,注意用数据说话,客观真实,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

D.材料二印证了材料一中部分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这一内容,说明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频发会影响客流量。

E.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比其他两则材料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

9.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4分)

【答案】:

7.A(B“云南旅游业绩下降”说法不正确,扩大范围;C“不具真实性,参考意义不大”错;D“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错,只有三反映了发展趋势。

8.CE(C“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错,主要目的应该是为旅游市场决策者提供依据;E“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不确切,应该是各有其不同的价值。

9.

(1)抓住当前我国旅游业勃勃发展的大好时机。

(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开发旅游资源,占领文化旅游市场。

(4)甄别旅游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服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每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进士。

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

征授刑科给事中。

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

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

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

俄陈矿税之害,言:

“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

已,巡视厂库。

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

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

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

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

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

所部水灾,数请蠲贷。

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

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

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

问达等定议:

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

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

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诏加少保,乘传归。

五年,魏忠贤擅国。

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

顷之,问达卒。

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

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

B.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

C.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

D.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

帝王年号,年号纪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中国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B.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称为“进士”。

C.给事中:

官名。

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D.荫:

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的封赏。

“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

宦官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一旦得命,就敢于弹劾官员,甚至将官员鞭打致死时,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B.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

宁夏打仗,他请求全部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

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

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

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答案】:

10.D11.A12.B

13.

(1)可是各位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答应。

(2)(张问达)起先因为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

【解析】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营”的宾语是“三殿”,不要断开;“有奇”用在数字之后,表示比这个数字多,不要和数字断开;“问达”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1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A项,中国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启用的。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原文是“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1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赀:

钱财、财货;率:

大都、大多;近幸:

皇帝身旁的人;辄:

总是,表强调;以:

因为;秩满:

官吏任期届满;至是:

到这时;疏十三上:

上了十三道奏疏,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

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

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

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

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

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

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

“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

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

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

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皇帝没有回复。

不久,巡视厂库。

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

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

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

提升礼科都给事中。

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

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语词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

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

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

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

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

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

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

接连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

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

张问达等人规定:

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封荫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

(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

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

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

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

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

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

不久,张问达去世。

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

张问达家由此破产。

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4.对节选部分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