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212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46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

《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经济学课件.docx

教育经济学课件

 

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段宝霞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章教育需求与供给

第五章教育与就业

第六章教育投资

第七章教育投资负担

第八章教育投资管理体制

第九章教育成本

第十章教育收益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规律。

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

1.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经济规律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特点

(二)教育投资

(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

1.宏观层次

2.中观层次

3.微观层次

(四)教育成本与效益

(五)教育需求与供给

(六)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

(七)人力资本

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节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教育经济思想

(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1.管仲

2.孔子

3.孟子

4.柏拉图

(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威廉¡¤配第(WilliamPetty)

2.魁奈(FrancoisQuesnay)

3.亚当¡¤斯密(AdamSmith)

4.萨伊(JeanBaptisteSay)

特别强调人才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

认为教育可对人们的性情起陶冶作用,良好的教育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最能增进国家财富¡±。

(三)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李斯特(FriedrichList)

所有关于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都是对现有价值的消耗,但却会促进生产力的增长。

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下一代的教育,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2.马歇尔(AlfredMarshall)

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的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应该再加上教育的因素。

(四)马、恩、列、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二、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一)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科技发展¡ª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ª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ª重视教育¡ª教育发展¡ª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高

世界中学生、大学生和教师数量

时间

中学生教师

大学生教师

1950年

3800万

200万

630万

56.4万

1970年

 

 

2600万

200万

1975年

 

 

3800万

 

2.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增长经济学是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发展的科学。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

经济发展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问题,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问题。

3.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舒尔茨根据美国1929年-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

1929年的国民收入是1500亿美元,1957年的国民收入是3020亿美元,其增长额是1520亿美元。

人力的贡献部分1929年为1125亿美元,1957年为2265亿美元。

1929年劳动力总人数为4920万人,1957年为6800万人,1929年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的人力贡献总额是2287美元。

假设1957年劳动力素质仍同1929年一样,劳动力的生产水平没有提高,则1957年6800万劳动力,只应创造1555亿美元。

但1957年劳动力的实际贡献是2265亿美元,多出710亿美元。

多出710亿美元(劳动力素质提高的结果,即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教育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

1.斯特鲁米林

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是教育经济学创建的标志。

(1)年龄对生产率的影响在早期是起作用的,但如果教育程度不高,到34岁生产率开始下降;

(2)工龄在20年前对生产率的提高是起作用的,然而到了20年后开始明显减弱,后期作用不如早期;

(3)教育程度对生产率的作用比较持久,一年的学校教育与同样时间的工厂训练比较,它所能提高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要大1.6倍。

2.沃尔什:

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

将个人的教育费用和以后收入相比较,来计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他采用的方法称¡°现值计算法¡±。

3.舒尔茨:

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4.丹尼森:

1962年出版《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的选择》;1967年出版了《为什么增长率不同¡ª¡ª战后九个西方国家的经济》;1974年出版了《1929年~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1976年与他人合作出版了《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么快》;提出1929年~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占23%。

5.韦锥:

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三、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

1.筛选理论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3.社会化理论

(二)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

1.高新技术发展与教育关系研究

2.过度教育与生产率研究

3.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

4.学校规模经济研究

(三)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

1.教育和以信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研究

2.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3.教育成本及财政的研究

4.教育经济学跨国家的比较研究

讨论与思考

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4.教育经济学产生时期有哪些代表人物?

5.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对哪些理论进行了研究?

6.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对哪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二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第二节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一节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是把经济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生产力的范畴,考察它对教育的作用。

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

教育规模既是指各级学校受教育者的人数,也是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即三级教育的入学率。

已入学学龄组人数:

要考虑学生年龄的大小,即只包括与分母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人数,大于或小于此年龄段的学生不计算在内。

已入学学生人数:

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只要入学都计算在内。

教育结构

(1)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一般用三级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结构表示。

(2)教育的类别或专业结构,一般指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教育发展速度:

指三级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三级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

表1分国家组别的人均GNP与三级教育入学率

续表

 

表2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与小学入学率

 

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

四、经济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教育对劳动力的作用

(一)规范劳动力行为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

(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

(三)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和多方面合作

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

(一)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

(二)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质

(三)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一)减少人口数量

1.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注重事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注重优生优育

3.教育可以提高首婚年龄,降低出生率。

 

表3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生育状况

 

(二)提高人口质量

(三)改变人口结构

五、教育对自然资源的作用

(一)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

(二)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四)有助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相适应

(一)反映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的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货币表现的国内与国外所生产的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通常由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三部分组成。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则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要素净收入(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等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等收入)

思考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哪个大?

⏹分析日本、菲律宾、深圳GNP和GDP情况。

3.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

⏹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称NI),是指一国的全体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全部产品的价值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之后的净产值。

⏹国民收入增长率是将某一年的国民收入与上一年国民收入相比,计算出来的百分率。

4.人均指标及其增长率

⏹人均指标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额除以该国当时的人口总数所得到的量。

⏹人均指标增长率则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的人均经济指标增长速度。

表4中国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

(二)反映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

1.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其增长率

2.义务教育后升学率及其增长率

表5中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数和入学率、升学率

3.平均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及其增长率

表6中国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单位:

人)

(三)教育与经济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相适应

只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才能保证二者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教育与经济发展在结构上相适应

(一)教育的横向结构适应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构成,世界上多数国家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国民经济结构。

2.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服务业

《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实施方案》

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地质勘察、水利、农林牧渔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综合技术服务、金融和保险事业;

2.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

3.为管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的部门:

国家机关(包括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3.教育的横向结构适应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①教育类别结构:

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②教育专业结构:

学校内部的系科专业设置结构。

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适合各行各业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教育投资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结构的建立或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一般说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表71980~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教育的纵向结构适应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

教育的纵向结构,主要是指教育级别结构,即初等、中等、高等各级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表8中国部分年份技术人员数量(人)

表9中国部分年份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人)

表10中国部分年份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

表11中国、日本部分行业人员素质比较

未来50年教育发展的三步跨越

第一步跨越:

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从40%左右提高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左右提高到20%以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欠发达国家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

第二步跨越:

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达到教育较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向教育较发达国家的跨越。

第三步跨越:

从2021年到2050年,我国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级教育都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跨入教育发达国家行列,以教育人口的绝对规模和普及化水平两个方面,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教育的纵向结构适应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把当前国民经济结构的需要和以后的变化趋势结合起来

2.把整体需要和局部需要统一起来

3.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通力协作

讨论与思考

1.经济在哪些方面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2.教育在哪些方面对经济有推动作用,为什么?

3.教育必须在哪些方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什么?

第三章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析

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

三、人力资本的内容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资本的概念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金、厂房、设备、土地等,只要能带来剩余价值就是资本。

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1.人力资本

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也是人们在自己身上投资所获得的、能够增加个人未来的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能力。

2.物力资本

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物上的资本,如土地、厂房、设备等。

3.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

1.都对物质生产起着生产性的作用;

2.都能使个人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

3.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并且这种投资均具有带来利润的作用。

不同点:

1.物力资本可以转让和继承,而人力资本不行;

2.耐用物力资本可以储存,而人力资本不能长期储存不用。

二、人力资本的特点

1.人力资本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上的劳动能力,与劳动者不可分离,不能转让和买卖;

2.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受人的年龄、精力、偏好等因素影响;

3.人力资本既是一种经济资源,又是一种社会资源。

三、人力资本的内容

1.教育资本

2.健康资本

3.流动资本

4.迁移资本

5.信息资本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2.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收益率

5.教育投资收益率可以测算

公式收益/成本=收益率

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评析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积极意义

1.高度重视人的能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对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

3.提出了一系列人力政策

(1)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应快于物力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

表1公共教育开支占GNP的%

 

1965

1970

1980

1985

1990

1994

世界

各国

4.9

5.3

5.6

5.6

5.0

5.2

发达

国家

5.1

5.6

6.1

6.0

5.0

5.4

发展中国家

3.0

3.3

3.7

3.9

4.1

4.2

表2人均公共教育开支(美元)

 

1965

1970

1980

1985

1990

1994

世界

各国

38

58

142

146

204

244

发达

国家

87

140

461

512

755

1179

发展中国家

5

7

28

27

39

45

 

(2)通过教育实现“收入均等化”,稳

定社会秩序

(3)提高教育系统效率,适应动态经济

需求

(4)加强劳工培训,促进劳动力流动和

迁移

(5)对少数英才进行追加投资

(6)发展中国家应把普及初等教育放在

优先位置

表3按国家类型和教育程度划分的平均教育收益率(%)

 

社会收益率

私人收益率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非洲

26

17

13

45

26

32

亚洲

27

15

13

31

15

18

拉丁美洲

26

18

16

32

23

23

中等发达国家

13

10

8

17

13

13

发达国家

 

11

9

 

12

12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

1.把人力投资资本化,抹煞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把人力投资与物力投资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

3.人力资本理论的“收益论”掩盖了工人受剥削的阶级实质

4.夸大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将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简单化

第三节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一、筛选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三、社会化理论

一、筛选理论

雇主总希望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但他不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只能了解到求职者的一些个人属性和特点。

一是“标识”,即天生而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二是“信号”,即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

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别求职者能力,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不同岗位上的一种装置。

该理论宣称,由于获得较高教育文凭便可获得较理想的职业岗位和优厚待遇,因而大大刺激了人们获得高等教育的欲望,导致许多国家教育的过量发展。

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由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组成,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

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职业岗位,雇员工作稳定,工资较高,晋升前景良好,自主性大;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公司、小企业的职业岗位,雇员工作不稳定,工资较低,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能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上是教育水平较高的男性白人,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是教育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成员、黑人和妇女。

这表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三、社会化理论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结构的等级化和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个性特征的人。

高等工作岗位如经理、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需要独立自主性、自尊心、对事物的怀疑态度及进取创新等个性特征;低等工作岗位如秘书、一般雇员等需要遵守时间、恭顺听话、遵守规章和盲目服从等个性特征。

学校的经济价值主要在于为不同阶级的人培养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个性特征,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机制能正常运转。

讨论与思考

1.什么是人力资本?

什么是物力资本?

二者有何异同?

2.人力资本的特点和内容有哪些?

3.人力资本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4.筛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社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试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析。

 

第四章教育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教育需求

第二节教育供给

第三节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和平衡

第四节教育供求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节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一、教育的个人需求

二、教育的社会需求

一、教育的个人需求

(一)教育的个人需求特点

1.层次性2.多样化

(二)教育的个人需求类型

1.学术需求

2.物质生活需求

3.社会地位需求

4.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三)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

1.个人的天赋

2.就业的需求

3.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4.学杂费的高低

5.社会经济状况

6.个人的教育投资收益率

二、教育的社会需求

(一)教育的社会需求特点

1.可规划性2.层次性和渐进性

(二)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

1.社会人口状况

2.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舆论

4.政策性影响

第二节教育供给

教育供给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机构提供给个体的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

一、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

(一)师资供给

(二)资源配置

(三)劳动力需求结构

(四)教育的单位成本

(五)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二、进行教育供给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谁是供给者

(二)教育供给的结构

(三)教育供给的先后顺序

1.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

2.满足现有教育机构的需求

3.调整教育结构

第三节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和平衡

一、教育的供需矛盾

二、调节供需矛盾的政策措施

(一)建立个人潜能测定和发展制度

(二)通过立法提供某种水平和类型的免费教育

(三)提供财政援助

(四)弹性学费制

(五)提供信息资料

第四节教育供求与社会经济发展

一、教育供求调节与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

二、教育供求的调节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一)调节教育供求的层次、类型

(二)调节教育供给的质和量

讨论与思考

1.什么是教育需求?

教育的个人需求有哪些特点?

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2.教育的社会需求有哪些特点?

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教育供给?

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4.我国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有哪些矛盾,如何调节?

 

第五章教育与就业

第一节教育与就业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第三节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第四节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就业概述

一、教育的就业功能

二、教育与就业相关运行

三、职业培训与劳动力就业

第一节教育与就业概述

一、教育的就业功能

(一)教育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

(二)教育是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

(四)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