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103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

《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解剖学教案.docx

动物解剖学教案

《动物解剖学》教案

授课时间2006年秋学期教案编写时间2006年9月1日

课程名称

动物解剖学Ⅰ

(Systemicanatomyofanimals)

课程代码

05110330

总学时64

讲课:

48学时

实验:

16学时

实习:

学分

4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

陈耀星等

职称

教授

授课对象

动物医学专业2005年051班级

教材

主要参考资料

1.陈耀星等:

《畜禽解剖学》(第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使用教材)

2.陈耀星等:

《动物局部解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教材)

3.林德贵、陈耀星主译:

《犬猫解剖学彩色图谱》,辽宁科技出版社,2007年。

(参考教材)

教学目的和

教学要求

《动物解剖学Ⅰ》是动物医学专业骨干课程之一,是基础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动物系统解剖学是研究畜禽机体形态结构规律的科学,主要阐明正常畜禽有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等,在完整性及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当联系兽医临床实践和相关课程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和

教学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运动、内脏、心血管和淋巴、神经内分泌、被皮等系统和感觉器官及鸡的解剖。

其重点部分是运动系统(以骨学为主)、内脏、心血管、淋巴和神经系统等。

通过对各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详细认识各器官的形态,熟记各器官的构造、名称和位置关系。

在内容的深度上着重要求学生掌握畜禽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以及与兽医临床实践相关紧密的内容,如内脏位置关系及其体表投影等。

教学进程

第次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授课章节

绪论、骨总论(骨和骨骼的含义、骨的类型、骨器官的结构、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以及全身骨骼的划分)、全身骨的名称

头部、躯干、前肢和后肢骨骼的形态结构特征

骨连接的概念和类型、关节的构造、全身关节的组成;肌器官的构造、肌肉的作用和命名及肌肉的辅助器官

头部和躯干肌肉的形态结构特征

四肢肌肉的形态结构特征

内脏的概念、体腔、浆膜及浆膜腔;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牛、羊的消化器官

(1)

牛、羊的消化器官

(2)

马、猪、犬、猫和兔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雄性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系统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脏位置、形态和内部构造,血管的种类和分支特点

肺循环和体循环概念,全身动脉分布

全身静脉分布,门脉循环以及胎儿循环的概念和特点,淋巴系统

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基本结构,神经系统常用术语,脊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内分泌系统、被皮系统和感觉器官,家禽解剖特征

常用解剖器械的正确使用,鸡的解剖

羊的解剖

学时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备注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观察标本1学时

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重点讲授家畜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学习家畜解剖学的方法;

2.了解并掌握畜禽体的基本结构;

3.了解畜体各部的划分:

头部、躯干、前肢和后肢;

4.掌握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3个基本平面、躯干常用术语、四肢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

一、解剖学的定义:

解剖学(Anatomy)是借助刀、剪、锯等解剖器械,以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和解剖显微镜观察畜体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和相对关系的一门科学。

注:

细胞是生物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

二、解剖学的分支:

系统解剖学:

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新陈代谢,生殖系统→繁殖后代,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对外界反应,运动系统→支架,被皮和感觉器官系统→附属。

局部解剖学:

兽医班的实验课(45学时)。

比较解剖学:

研究不同类家畜同类器官的特点。

功能解剖学:

x射线解剖学等:

三、学习解剖学的目的和意义:

动物解剖学是医学和生物学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必修课。

四、学习解剖学的方法:

1.多看标本,多画图,随时复习好。

2.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而记其形态。

例:

乳房泌乳(功能)→发育(形态)按摩

3.发生发展的观点。

4.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

五、畜体各部名称:

头、躯干和四肢

1.头部:

包括颅部和面部。

2.躯干部:

包括颈部、背胸部、腰腹部、荐臀部和尾部。

3.前肢部:

包括肩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

4.后肢部:

分为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后脚部。

六、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1.三个基本平面:

矢状面,横断面,水平面(额面)。

2.躯干常用术语:

前后,背腹侧,内外侧,浅深等.

3.四肢常用术语:

近侧和远侧,背侧、掌侧和跖侧,桡侧和尺侧,胫侧和腓侧。

【思考题】

1.畜禽解剖学的概念是什么?

2.畜体划分为哪几个部位,各部位名称是什么?

 

第二章运动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骨和骨骼的含义、骨的类型、骨器官的结构、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以及全身骨骼的划分;

2.熟记畜体全身骨的的名称,比较牛(羊)、猪、马骨的特点;

3.了解骨连接的概念和类型,认识关节的构造;

4.熟记四肢关节的名称,了解关节的运动;

5.了解肌器官的构造、肌肉的作用和命名及肌肉的辅助器官;

6.认识全身部分肌肉的名称和位置,躯干部常用肌肉结构和部位,如颈静脉沟、腹股沟管、髂肋肌沟等。

◆教学内容

一、运动系统的功能:

构成生物体框架,起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

同时骨是钙、磷库。

二、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运动的杠杆。

骨连接------运动的枢纽。

骨骼肌------运动的动力。

骨骼:

由骨和骨连接两部分构成。

肌肉有个原则:

必须附着在两快以上的骨上,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

骨:

1.构造:

骨膜、骨质、骨髓、血管和神经。

⑴骨膜:

(长骨关节面无骨膜)

分两层:

骨外膜和骨内膜

骨外膜纤维层(外):

结缔组织(含脂肪),营养、坚固性。

成骨层(内):

即细胞层。

有成骨细胞(使骨生长、加粗)和破骨细胞。

骨内膜:

靠近骨髓腔。

骨膜的作用:

①营养、坚固性。

②使骨生长、加粗。

③修复再生。

⑵骨质:

骨密质,位于外周以及长骨的两端,坚硬致密。

骨松质,位于内部,轻便。

⑶骨髓:

红骨髓,骨髓腔(幼、青年)及骨松质内。

造血功能。

黄骨髓,骨髓腔(成、老年),富含脂肪。

当失血过多时可转化为红骨髓。

⑷血管、神经:

并行,由骨端的滋养孔穿入骨内。

2.骨的类型:

长、短、扁、不规则骨,含气骨。

3.骨的理化性质:

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⑴有机成分:

骨胶原,脂肪,弹性。

浸酸脱去无机成分,变柔软。

幼畜多,易变形。

⑵无机成分:

钙、磷,硬度。

燃烧后剩余成分,变黑、脆。

老龄多,易骨折。

例:

小牛肋骨(标本),骨是钙盐的沉积,缺钙时会动用骨钙。

怀孕母牛孕后期或产后,尾椎缺失几块;胎儿的钙来自母体的骨,易造成产后虚弱;小鸡的钙来自蛋壳;婴儿长得快要补钙、铁;哺乳期补钙,因钙能随乳汁排出。

.全身骨骼:

中轴骨骼、四肢骨骼、内脏骨骼

头骨颅骨----枕、顶间、顶、额、颞、蝶、筛骨。

面骨---鼻、泪、颧、上颌、切齿、腭、翼、犁、下颌、舌、鼻甲骨。

脊柱:

①典型椎骨构造:

椎体-----椎头、窝。

椎弓-----椎孔(管)、椎间孔(由前后椎弓切迹形成,供血管神经通过)。

突起-----棘突、横突、关节突(前、后)。

②各段椎骨的特点:

颈椎:

7枚,椎体发达,关节突明显,横突分前、后两支。

胸椎:

马18,牛、羊13,猪14(15),犬、猫13,兔12枚。

棘突发达,固定前肢。

还与肋骨成关节。

腰椎:

6,犬、猫、兔7枚。

横、棘突均发达,增加腹腔容积。

荐椎:

5,愈合成荐骨,荐骨岬(第一荐椎体腹侧前突出部),棘、横突发达,形成盆腔。

尾椎:

变化大,数目不定,突起不发达,要运动。

除前3、4枚外退化。

③脊柱定义:

一系列椎骨借关节、软骨、韧带连接在一起构成畜体的中轴,起支撑作用,分颈、胸、腰、荐、尾五段。

一系列椎骨的椎孔形成椎管,容纳脊髓。

肋:

真肋,假肋,浮肋。

①构造肋骨—肋骨小头(与胸椎椎体肋窝成关节)、肋骨结节(与横突成关节)。

肋软骨

②肋间隙:

相邻肋骨间的空隙。

③肋弓:

最后肋骨与各假肋的肋软骨依次连接形成的弓形结构,为胸廓的后界。

胸骨:

①构造胸骨柄(前)

胸骨体(中)两侧有肋窝。

剑状软骨(后)

牛:

胸骨较长,上下压遍。

马:

胸骨呈舟状,左右压扁。

②胸廓的定义:

胸廓是由背侧胸椎,两侧肋骨、肋软骨以及腹侧的胸骨围成的结构。

前口:

(小)第一胸椎,第一对肋,胸骨柄。

后口:

(大)最后胸椎,肋弓,剑状软骨。

胸廓的作用:

前部小,坚固,保护心、肺等重要器官;后部大,利于胸廓运动,辅助呼吸。

骨盆:

①构造:

由背侧的荐骨、前4枚尾椎和两侧的髋骨(髂、坐、耻)、荐坐韧带围成。

前口:

(大)荐骨岬,髂骨体,耻骨前缘。

后口:

(小)第4尾椎、坐骨弓、荐坐韧带。

②骨盆联合:

耻骨联合、坐骨联合。

注:

a.坐骨弓:

两坐骨后缘凹陷形成,重要血管、神经从此走行。

b.髋臼:

髂、坐、耻骨在外侧中部结合处形成,与股骨头髋关节。

c.坐骨大孔:

荐坐韧带与髂骨翼后缘之间形成。

(二)骨连接:

1.类型纤维连接:

不动,例头骨。

软骨连接:

小范围活动性,例骨盆联合、椎间盘。

滑膜连接:

活动性大,又称关节。

例四肢的关节。

2.关节的构造:

(1)基本结构:

a.关节面与关节软骨:

b.关节囊:

分纤维层和滑膜层

c.关节腔:

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围成,内有滑液。

d.血管和神经

(2)辅助结构:

a.韧带:

不进入关节囊,在纤维层与滑膜层之间。

例膝直韧带。

b.半月板(关节盘):

例膝关节中的半月板。

3.全身主要关节:

下颌关节、肩、肘、腕、指关节,荐髂关节、髋关节、膝、跗、趾关节等。

(三)肌肉:

1.基本构造:

肌腹=肌纤维+结缔组织膜(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

肌腱

血管和神经

2.辅助结构:

(1)筋膜:

浅筋膜、深筋膜。

(2)黏液囊:

骨和肌腱之间。

(3)腱鞘:

由黏液囊卷折而成。

3.皮肌:

面皮肌、颈皮肌、躯干皮肌、肩臂皮肌等。

4.全身主要肌肉:

头部肌:

a.闭口肌:

咬肌、颞肌、翼肌。

b.开口肌:

枕颌肌、二腹肌。

肩带肌:

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臂头肌、下锯肌、胸肌、肩胛横突肌(马无)。

腹壁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

胸壁肌:

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背侧锯肌。

膈:

由肌质缘(腰部、肋部、胸骨部)和中心腱构成。

其上有三个裂孔:

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后腔静脉裂孔。

背部肌:

背最长肌、髂肋肌。

髂肋肌沟。

注:

a.腹白线:

腹底壁正中线上的白色纤维索,由剑状软骨一直到耻前腱,由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与腹横肌腱膜交织而成,中部有脐的痕迹。

b.腹股沟管:

位于耻前腱的两侧,由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之间的锥状裂隙构成,内容纳精索、输精管等器官。

c.项韧带:

位于枕骨后方、颈椎背侧及前3-4个胸椎棘突之间的正中矢状面处、由弹性组织构成的黄色强韧带,可分为索状部和板状部。

在鬐甲部项韧带索状部和棘上韧带的前部向两侧扩展,形成一梭形部分,特称为帽状韧带。

 

【思考题】

1.运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2.骨有哪几种类型,全身骨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3.椎骨有哪几部分组成?

4.胸廓及骨盆组成如何?

5.肩带肌及腹壁肌各包括哪些肌肉?

6.关节由哪些结构组成,畜体主要关节有哪些?

 

内脏学(3-6章)

第三章内脏总论

◆教学目标

1.明确内脏的概念

2.明确体腔、浆膜及浆膜腔的不同含义

3.认识内脏器官的特点

4.了解腹腔的分区

◆教学内容

一、内脏定义:

大部分位于体腔内,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有天然孔(一端或两端)与外界环境相通,直接参与动物体新陈代谢活动。

二、内脏器官结构特点:

(一)管道器官一般特征:

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外膜)构成。

(二)实质性器官:

由实质和间质构成。

注:

“门”的概念:

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实质性器官的部位。

例肝门、肺门等。

三、体腔和浆膜腔:

1.体腔:

由骨骼、肌肉、皮肤围成,位于躯干的腔洞,容纳内脏及其他器官,包括胸腔、腹腔和骨盆腔。

2.浆膜:

由一层间皮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光滑、透明,位于体壁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外表面,分壁层和脏层,起联系、固定和润滑的作用。

包括胸膜和腹膜。

3.浆膜腔:

位于浆膜壁层和脏层之间不规则的腔隙,包括胸膜腔和腹膜腔。

4.浆膜褶:

网膜、系膜、韧带。

例胃网膜、肠系膜、肝脾韧带。

 

【思考题】

1.什么叫内脏?

2.胸、腹膜及胸膜腔和腹膜腔的组成如何?

 

第四章消化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特点

3.掌握马、牛、羊、猪消化器官的位置、形态、内部构造及功能,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4.重点理解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与动物生活习性的关系

5.掌握马、牛、羊、猪消化器官的体表投影

◆教学内容

§1.马消化系统

一、组成:

1、消化管:

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2、消化腺:

壁外腺(肝、胰、唾液腺等),壁内腺(唇腺、颊腺、胃肠腺等)。

二、各器官的构造:

(一)口腔:

位于上下颌骨之间,以齿弓为界划分为口腔前庭(唇、颊)和固有口腔(齿、舌、腭、口腔底)。

1.唇:

灵活,上下唇间称口裂,结合部称口角,有唇腺,神经末梢丰富,以口轮匝肌为基础。

2.颊:

构成口腔的侧壁,以颊肌为基础,外被皮肤、内衬黏膜,有颊腺和唾液乳头。

3.齿:

切齿(门齿、中间齿、隅齿)、犬齿、臼齿(前臼齿、臼齿)。

4.舌:

舌尖、舌体、舌根。

舌背黏膜有四种乳头(丝状、菌状、轮廓、叶状乳头)。

5.腭:

硬腭(上有横向的腭褶和纵向的腭缝),软腭。

6.口腔底:

(1)舌系带:

舌尖与舌体交界处的腹侧有一条与口腔底壁相连的黏膜褶,称为舌系带。

(2)舌下肉阜:

舌系带两侧,口腔底壁黏膜上的一对乳头,是下颌腺管的开口。

唾液腺:

(三对)

腮腺:

又称耳下腺,为不正四边形,开口与上第三臼齿相对处颊黏膜的唾液乳头上。

下颌腺:

在腮腺内侧,月牙形,开口与舌下肉阜。

舌下腺:

长而薄,腺管30于条,直接开口与口腔底壁黏膜上。

(二)咽:

消化管和呼吸道的交叉通道,又称咽交叉。

分三部分,有七个孔道与周围相通。

鼻咽部:

鼻后孔(2个)→鼻腔,咽鼓管口(2个)→中耳。

口咽部:

咽峡→口腔。

喉咽部;食管口→食管,喉口→喉和气管。

(三)食管:

前2/3为横纹肌,向后过度到平滑肌。

颈段;位于气管的背侧→颈后1/3向左折转→胸前口又回到气管背侧。

胸段:

胸前口→膈的食管裂孔。

腹段:

食管裂孔→贲门。

(四)胃:

单室混合胃。

1、位置:

腹腔前部偏左,前邻接膈、肝,后接肠管。

2、形态:

(1)两端:

贲门(左)→食管,幽门(右)→十二指肠。

左端形成胃盲囊。

(2)两面:

壁面→肝、膈,脏面→肠管。

(3)两缘:

大弯→大网膜(腹侧),小弯→小网膜(背侧)。

3、黏膜面:

无腺部、有腺部(贲门腺区、幽门腺区、胃底腺区)。

(五)肠:

小肠和大肠。

1、十二指肠:

(1)位置:

右季肋区,肝后方,起于幽门→乙状曲→右肾后方左转向前→空肠。

(2)特点:

系膜短(活动性不大),肠管平直,长约1米,乙状曲处有十二指肠憩室,十二指肠小结肠韧带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2、空肠:

(1)位置:

左髂区,部分与小结肠混在一起。

(2)特点:

壁薄,腔大,盘曲多,呈袢状。

系膜长、宽,发达呈扇形集中固定于1、2腰椎下方,称空肠系膜根(内有A、V、N、L管等)。

3、回肠:

位置:

左侧(即盲肠的内侧)以回盲韧带与盲肠相连。

特点:

壁厚、管直,以回盲口入盲肠,入口处有回盲瓣。

4、盲肠:

位置:

右髂区。

特点:

发达,长约1米,呈逗点状。

盲肠尖:

游离、向前,达剑状软骨。

盲肠体:

沿右腹壁走行,有纵带和肠袋。

盲肠底(基):

腹侧小弯处有回盲口(内侧)和盲结口(外侧)。

5、结肠:

⑴大结肠:

长约3-4米,呈上下两层蹄铁型,占据腹腔下半部,分4段3曲,有纵带和肠袋。

走向:

盲结口→右下大结肠→胸骨曲→左下大结肠→骨盆曲→左上大结肠→膈曲→右上大结肠→胃膨大部→小结肠。

小结肠:

左髂区,与空肠混在一起,与之区别:

有肠袋和纵带。

借助发达的小结肠系膜悬吊于腰下部,活动性大。

6、直肠:

前段细,称直肠狭管部,有浆膜覆盖。

后段粗,称直肠壶腹,无浆膜。

7、肛门:

为消化管的末端,有内、外括约肌,司肛门的开张和关闭。

内括约肌为不随意肌,耐疲劳。

外括约肌为随意肌,受意识支配,易疲劳。

(六)肝:

1、位置:

2/3位于右季肋区,膈后、胃前,为不规则的四边形。

2、两面:

(1)壁面:

凸,邻接膈,与其相连的韧带有(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一条镰状韧带、一条圆韧带).

(2)脏面:

凹,接胃、肠,中央有肝门(门V、肝A、神经、淋巴管和肝管等出入肝的地方)。

3、两缘:

(1)背缘:

厚,左有食管压迹,右有后腔静脉压迹和右肾压迹。

(2)腹缘:

薄,有两个深切迹将肝分成左、中、右三叶。

4、分叶:

左叶(又分出左内叶),中叶(又被肝门分成上尾叶和下方叶),右叶(腹侧无胆囊)。

5、肝脏的作用:

1.是体内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

2.合成体内重要的物质,如白蛋白等。

3.储存糖原、维生素、铁等。

4.解毒、净化、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5.胎儿时期是造血器官。

(七)胰:

偏右,位于十二指肠乙状曲内,呈不正的三角形,分左叶(胰尾)、中叶(胰头)、右叶胰体),主胰管从胰头穿出后与肝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

 

§2.牛、羊、猪消化系统

一、猪的消化系统特点:

(一)口腔:

1.吻突(上唇与鼻孔之间),以吻骨为基础。

2.口裂大。

3.舌:

舌乳头基本同马,还有锥状乳头(位于舌根背侧),舌窄而长,舌尖薄,无舌下肉阜。

4.硬腭前端有切齿乳头,腭褶较密。

软腭短而厚。

5.唾液腺:

腮腺呈三角形,开口于上第4、5臼齿相对处颊黏膜的唾液乳头上。

下颌腺椭圆形,开口于口腔底壁黏膜上。

(二)咽:

食管口背侧有咽后隐窝(或称咽憩室)。

(三)食管:

平滑肌少(只在靠近贲门处有一小段),大部分是横纹肌,始终位于气管背侧。

(四)胃:

单室胃,形态基本同马。

1.比马胃相对容积大,胃大弯与腹底壁接触(而马胃腹侧为大结肠)。

2.左端有胃憩室,比马的胃盲囊小。

3.有幽门圆枕,位于幽门小弯处的鞍形隆起,司幽门的开闭,防止食物倒流。

马(无)。

4.胃黏膜无腺部很小,仅在贲门口附近。

5.大网膜发达,具有脂肪,称网油。

空肠系膜脂肪称花油。

(五)肠:

形成总肠系膜。

1.小肠:

均位于右侧,(马)空、回肠居左。

2.大肠:

位于左侧。

(1)盲肠:

圆筒状,盲肠尖向后,由3条明显的纵带,有回盲瓣(周围淋巴组织发达)。

(2)结肠:

形成肠圆锥,分旋袢(向心回、离心回各3圈)和终袢两部分。

(3)直肠:

周围脂肪丰富,又称肥肠.有直肠壶腹。

(六)肝、胰:

1.肝分叶明显,分为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叶和中叶(上方叶、下尾叶),右内叶内侧有胆囊窝,无右肾压迹(牛马有)。

2.肝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胰管单独开口。

3.猪胰:

呈三角形。

二、牛、羊消化系统特点:

(一)口腔:

黏膜角质化。

1、唇:

鼻唇镜(上唇与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羊)鼻镜。

2、颊:

黏膜上有许多尖端向后的锥状乳头。

3、齿:

无上切齿,有齿垫(齿板)。

4、腭褶上有锯齿状突起,软腭不发达、利反刍。

5、舌:

舌尖灵活,舌根和舌体较宽厚,有舌圆枕,无叶状乳头,有锥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十几个,位于舌根两侧)。

6、腮腺:

呈倒三角形,开口于上第五臼齿相对处颊黏膜的唾液乳头上(羊开口于第3、4上臼齿)。

下颌腺:

“V”字型,开口于舌下肉阜。

(二)咽:

无喉囊、无咽后隐窝。

(三)食管:

全长均为横纹肌,受意识支配,利反刍,食管口开阔。

(四)胃:

胃的组成:

多室混合胃。

瘤胃

网胃前胃(无腺部)

瓣胃

皱胃———有腺胃(真胃)

各胃特点:

1.瘤胃

(1)位置:

占据腹腔左半部,其下部有小部分伸到腹腔右半部,前端与第7、8肋间隙相对,后端达骨盆腔前口。

左侧面(壁面)与左腹壁相接触,右侧面(脏面)与内脏相接触。

(2)外部形态:

前后稍长,左右略短的椭圆形囊,占腹腔3/4。

左、右纵沟,前、后沟,后背、后腹冠状沟分别将瘤胃分成背、腹囊,瘤胃前庭、瘤胃隐窝,后背盲囊、后腹盲囊。

(3)粘膜面:

瘤胃乳头(肉柱无)和肉柱(由胃壁环形肌束集中形成)

(4)入口:

贲门。

出口:

瘤网口。

2.网胃

(1)位置:

瘤胃前下方,正中失状面上,前邻接膈,与第5、6肋间相对。

(2)外部形态:

前后稍扁的椭圆形囊,最小的。

(3)粘膜面:

网格状,似蜂房,又称“蜂巢胃”。

(4)入口:

瘤网口。

出口:

网瓣口。

(5)食管沟:

位于瘤网胃壁内表面,起自贲门,沿瘤网胃右侧壁下行直达网瓣口。

由左、右唇和食管沟底组成。

意义:

当幼畜吮吸乳汁或喝水时,两唇闭合成管,奶水通过食管沟-瓣胃沟直达皱胃,防止进入瘤胃而奶变酸,引起拉稀。

注意:

成畜不闭合。

3.瓣胃

(1)位置:

右季肋区,瘤网胃右侧偏下,7-11肋间。

(2)外部形态:

球形、坚实。

背侧:

大弯

腹侧:

小弯,有入口和出口。

(3)粘膜面:

瓣叶(分四级),吸水力强,干燥,又称“百叶干”。

(4)入口:

网瓣口

出口:

瓣皱口

(5)瓣皱沟:

瓣胃底壁沿小弯有一沟,连接网瓣口和瓣皱口,沟底无瓣叶,与食管沟相连通。

4.皱胃

(1)位置:

右季肋区,瓣胃腹侧后方,大部与腹底壁接触,由剑状软骨部沿肋弓向后伸到最后肋间下部。

(2)外部形态:

葫芦形(前大后小)

(3)粘膜面:

光滑,有14-16条螺旋大皱褶,增加总面积。

三个腺区贲门腺

胃底腺

幽门腺

(4)入口:

瓣皱口

出口:

幽门

牛、羊网膜特点:

1.大网膜:

浅层—起自瘤胃左纵沟

深层—起自瘤胃右纵沟

2.小网膜:

(同马胃)

(五)肠:

1.位置:

右侧。

2.特点:

借总肠系膜悬吊于腹腔顶壁之下,形成肠圆盘,中央为大肠,周缘为小肠。

(1)盲肠:

圆筒状,盲肠尖朝后,前以回盲口为界直接转为结肠。

无纵带和肠袋。

(2)结肠:

分为初、旋(向心回、离心回)、终袢,无纵带和肠袋。

(3)直肠:

无壶腹。

(六)肝、胰:

1.肝:

略呈长方形,分叶不明显,有胆囊,(牛)肝管与胆囊管汇合成一条胆管,开口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