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1045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 综合模拟2.docx

高中生物高考热点专题综合测试12综合模拟2

高中生物

综合模拟

(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2012·江苏百校联考)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所有的酶都含有N

B.Mg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C.在内环境中可以发现由碘参与组成的甲状腺激素

D.P是磷脂、ATP、中心体等物质或结构的组成元素

解析 酶无论是蛋白质还是RNA,都含有N元素;P是磷脂、ATP等物质或结构的组成元素,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含P。

答案 D

2.(2011·重庆)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分子可通过核膜

B.叶绿体基质中含有核酸和参与光合作用的酶

C.水分子和钾离子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轮藻细胞

D.精细胞变为精子后,尾部的线粒体与其运动有关

解析 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分子均可通过核膜;叶绿体基质中含有DNA、RNA,同时含有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而钾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精细胞通过变形成为精子后,其尾部富含线粒体,线粒体通过有氧呼吸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

答案 C

3.(2012·辽宁大连双基测试)为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下图所示安装好。

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组实验探究的分别是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的呼吸方式

B.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

C.将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滴入B瓶中变成灰绿色证明有酒精产生

D.乙组B瓶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消耗B瓶中的O2以形成无氧的环境

解析 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

答案 C

4.(2012·上海虹口调研)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密闭玻璃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他们对温室内CO2含量、O2含量及CO2吸收速率进行了24h测定,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d点光合速率最大,f点有机物积累最多

B.进行细胞呼吸的区段只有a~b段和f~g段

C.c~d之间的区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D.d~e之间的区段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解析 图中d点光合速率最大,e~f阶段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e点有机物积累最多。

整个过程都进行细胞呼吸。

c~e之间的区段植物表现为吸收CO2释放氧气,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答案 C

5.(2012·福建厦门一模)右图曲线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甲、乙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净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浓度大于a时,甲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B.适当增加光照强度,a点将左移

C.CO2浓度为b时,甲、乙总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D.甲、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

解析 CO2浓度为a时,甲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在a之前甲就能进行光合作用。

呼吸速率不变,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会增大,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a点)将左移。

CO2浓度为b时,甲、乙净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在一定范围内,甲、乙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超过一定范围,甲、乙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不再增强。

答案 B

6.(2012·山东烟台模拟)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

B.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②③

C.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

D.与甲相比,乙中细胞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解析 ①是受精卵的有丝分裂,②是细胞分化,③是细胞癌变,④是癌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

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③。

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答案 D

7.(2012·浙江台州期末)下列是关于产生精子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类的精子发生过程中(无染色体畸变),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一定都能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C.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一个基因型为AaB的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可能为AB、a或aB、A

解析 初级精母细胞含46条染色体、92条姐妹染色单体;基因重组包括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后者不会导致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aB的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可能为AB、a或aB、A。

答案 B

8.(2012·山东济宁一模)雕鸮(鹰类)的下列性状分别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有一对基因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显性纯合子在胚胎期死亡)。

已知绿色条纹雕鸮与黄色无纹雕鸮交配,F1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1:

1。

当F1的绿色无纹雕鸮彼此交配时,其后代(F2)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绿色无纹:

黄色无纹:

绿色条纹:

黄色条纹=6:

3:

2:

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F1中的黄色无纹个体测交后代比例为1:

1:

1:

1

B.F1中的绿色无纹个体都是双杂合子

C.显性性状分别是绿色、无纹

D.F2中致死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4

解析 分析F2表现型绿色:

黄色=2:

1,无纹:

条纹=3:

1,所以绿色和无纹为显性且控制绿色的基因纯合致死。

F1中的黄色无纹个体测交后代比例应当为黄色无纹:

黄色有纹:

绿色无纹:

绿色有纹=1:

1:

1:

1。

答案 A

9.(2011·海南)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

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C.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D.K+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解析 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是Na+内流的结果,Na+内流是被动运输的过程。

答案 A

10.(2012·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

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及膜电位的变化分别是(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  )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向远处传导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如①;动作电位是Na+内流,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gNa+增大,恢复静息电位后对Na+通透性降低,gNa+减小,如③。

答案 B

11.(2011·湖北襄樊二模)下图为人体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 a作用于甲状腺,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

答案 A

12.(2012·南京二模)(多选)下图表示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B.图中的演替类型既有初生演替又有次生演替

C.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强

D.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位重叠程度在下降

解析 云杉林被采伐开垦为农田,农田退耕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演替过程中群落空间结构越来越合理,生态位重叠程度下降。

答案 AD

二、简答题(共40分)

13.(2012·北京海淀模拟)(14分)酸性磷酸酶(简称ACP)在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广泛存在,它是调控磷代谢的重要酶类。

鲫鱼是我国一种养殖的淡水鱼类,但是在鲫鱼生活的水体中常常有金属离子的污染,危害了鲫鱼的生长和繁殖。

研究者从鲫鱼内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ACP,研究了金属离子对该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操作如下:

(1)取若干洁净的试管,用蒸馏水清洗以去除自来水中的Cl-,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反应体系均加入等量的pH为4.8的缓冲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b2+、Cd2+、Mg2+、Ca2+以及等量的ACP,另取一支试管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

(2)在最适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后测定酶的活力,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从曲线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酶的活性降低,可能是酶的________改变所致。

解析 

(1)去除自来水中的Cl-,可排除Cl-的影响。

各反应体系加入等量的pH为4.8的缓冲液,保持各试管内pH相同且适宜,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对照组不加各种离子,而是加入蒸馏水。

(2)从题图看出,钙离子、镁离子提高了酶的活力,铅离子、铬离子降低了酶的活力。

重金属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 

(1)排除Cl-对酶活性的影响 保证各反应体系pH最适并相同 蒸馏水和ACP

(2)随着钙离子、镁离子浓度的增高,酶活性逐渐升高,而铅离子、铬离子则正好相反 分子结构(空间结构)

14.(2011·浙江)(14分)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请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

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在仅考虑乙病的情况下,Ⅲ2与一男性婚配,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孩。

若这对夫妇再生育,请推测子女的可能情况,用遗传图解表示。

(3)B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

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________。

B基因刚转录出的RNA全长有4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仅由16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________________。

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min,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B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C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________为终止密码子。

解析 

(1)由图谱Ⅱ3和Ⅱ4不患病,Ⅲ5患甲病,判断出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Ⅱ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同样可判断出乙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由Ⅱ2患甲病可推出Ⅰ1一定为Bb,从而推出Ⅰ1可能为BbXDXd、BbXDXD。

(2)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孩,可推出双亲的基因型为XDXd、XdY。

然后写出遗传图解,写遗传图解时需注意写出亲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性状分离比;各种符号、箭头等。

(3)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RNA中4500个碱基只翻译出了167个氨基酸,说明并不是全部的RNA都翻译出氨基酸,RNA需要加工后才能翻译,进行翻译时,1min内合成了100个瘦素蛋白,翻译速度非常迅速,原因是一条mRNA分子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DNA中的ACT,转录出的mRNA应为UGA,这时翻译终止,说明终止密码子为UGA。

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bXDXd或BbXDXD

(2)

(3)RNA聚合酶 转录出来的RNA需要加工才能翻译 一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 UGA

15.(2012·徐州调研)(12分)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请据图回答:

(1)利用甲、乙试管来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可以探知酵母菌是否进行________呼吸,其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减少实验误差,空气泵泵入的气体中应去除________。

(2)在利用丙、丁试管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用石蜡油密封酵母菌和葡萄糖液,防止试管上部空气中O2进入反应混合液,为实验提供无氧条件。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葡萄糖溶液进行________处理,然后再加入活化的酵母菌。

(3)此装置能否用于探究乳酸菌的呼吸方式?

________。

(4)为减少实验材料的浪费,使酵母菌反复使用,解决的办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以上实验装置,预期可能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有氧条件下,能够进行呼吸作用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如果泵入的气体中含有CO2,则无法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

(2)煮沸可除去溶于水中的氧气和其他微生物,冷却是为保证酵母菌在其内能生存。

(3)乳酸菌无氧呼吸生成乳酸,不产生CO2,不能用Ca(OH)2溶液检测。

(5)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需要列出所有可能结果。

答案 

(1)有氧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答不完整不得分,能量不能写成E或Q或ATP) CO2

(2)煮沸、冷却

(3)不能

(4)把酵母菌改为固定化酵母细胞(答出此意即可)

(5)①甲、丁试管中溶液均变混浊,说明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②甲试管中溶液变混浊,丁试管不变混浊,说明酵母菌可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 ③甲试管中溶液不变混浊,丁试管变混浊,说明酵母菌可进行无氧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