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说木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08118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说木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7说木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7说木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7说木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7说木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说木叶.docx

《7说木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说木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说木叶.docx

7说木叶

说“木叶”

林庚

预习导航(预习教材,与文本对话)

欣赏定位

本文是以诗歌艺术手法为探究对象的文论。

文章对“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

“木叶”的话题,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作者却能抓住诗歌艺术的这些精微之处,穿透概念提出躲在概念背后我们不易察觉的东西,给读者以许多启发。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此外,还要联系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独立分析鉴赏能力。

教材图解

屈原——王褒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木叶——落木

(提出问题)关键在“木”字

说“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

“木”被人喜爱的原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分析问题)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小结:

“木”与“树”一字千里

思考·发现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4.文中引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6.你能否发现古诗中类似的常见意象?

记忆书签

1.字词

厥(jué)灼(zhuó)砧(zhēn)涔(cén)恽(yùn)皋(gāo)

(xīxū)

2.积累

有关“木叶”意象的名句

秋风吹木叶,还以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沈期《古意》)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信息提纯

概念上一致:

木——秋风叶落;树——饱满

密密层层浓随的联想“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使人常想起树干“木”“叶”的形象之间不一致。

“落木”触觉上有干燥之感。

“木”有落叶的因素,还暗示它的颜色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

对比论证,结构严谨。

通解设计(对教材进行逐字逐段的详细解读)

★教材通解

1.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

作者在小处落笔,对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出现的“木叶”这一意象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对我们如何洞察诗歌语言中幽微的妙处,对我们怎样阅读诗歌作了极好的指导。

2.作者简介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夜》、《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盛唐气象》、《空间的驰想》、《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等。

3.结构思路

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提出问题,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分析问题:

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四自然段分析了“木”字在诗中出现的场合,作者从屈原始用“木叶”到此后诗人们继承这一形象而在各自诗中使用“木叶”的“场合”的时节共性上得出一个结论:

“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第六自然段分析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至于“落叶”,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三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是课文的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4.主题立意

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这暗尔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足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

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

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5.艺术特色

(1)层层设疑,说理透彻。

本文讲述的道理深奥,但作者论述得要言不繁,干净利落。

作者层层设疑,步步诱导,结构严谨,有条不紊。

(2)作者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学者,在文中按需要自由地选择和引用了许多诗赋名篇名句,文化底蕴极深,文章的文化层次颇高,引人深思,读者很容易受到其浓重文化氛围的感染。

(3)对比论证。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体会“树叶”形象魅力。

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的思维模式。

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像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学法点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句子。

其中“木”当什么讲?

“木”就是落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为我们描画了秋风萧瑟之中,漫天落叶缤纷的深阔景象,成为千古名句。

可是为什么不把这句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呢?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说“木叶”》这篇文章恰好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学习切入:

有效的阅读必须建立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围绕“木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文。

要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来挖掘“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

要先读懂这些引用的诗文,再体会作者的用意,并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本文评论的对象“木叶”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事物,也称为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知识链接

意象·意境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

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

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

可以这样区别它们: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只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考题链接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构成了一个同一的意境。

下列四句诗中与这种与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

C

分析:

本题考察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杜诗一句一景,构成安谧、和平的意境。

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两句,写诗人远眺所见的美景,“白日”与“河流”,但后两句不是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语言展示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与杜诗不同。

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全诗写出了他溪居的幽静,但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居处远离闹市的幽,显然与杜甫诗的“一句一景”不同。

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合起来才构成一幅景,与杜诗不同。

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中首句写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令人感到阵阵清香的景色,三、四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鸟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四句诗也是“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因此C项是符合杜甫的《漫成一首》诗的写法。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焦点访谈:

学生:

围绕“木叶”这一意象,作者引用了许多诗文,其中屈原的诗比较费解,老师,你能给我们详细解说一下吗?

老师:

理解文章所举的例子,是理解文章所讲的道理的前提。

下面就作者引用的这个比较典型的诗句作些评析。

此句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开篇四句是: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课文作者引用诗句的目的在于引出评论对象——“木叶”,这是现知最早的以“木叶”为诗歌意象的例子。

《九歌》中《湘君》、《湘夫人》写对配偶神,他们彼此相待,不远万里追寻、相约,因不能如愿而彼此唱出伤心的歌。

帝子:

湘君对湘夫人的尊称;古人称男女不分性别,均作“子”,“帝子”犹后世“公主”。

眇眇:

远望不清的样子。

愁予:

使我发愁。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

心上的公主降临到北洲,我望眼欲穿,心中愁肠百结;秋风轻轻吹拂,树叶纷纷凋落,冷寂的洞庭湖面波浪又起。

屈原在《湘夫人》开篇将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传的凄迷惆怅之情,特别是“木叶”更是为后世学人广为借鉴与创新。

课文作者正是从源头上努力揭开“木叶”意象的神秘面纱。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

课文第二节论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

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有不少可爱用“木叶”“落木”而较少用“落叶”“树叶”等意象。

木叶就是树叶

“树”常见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树”不常见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简称“叶”)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遇见“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不再考虑洗炼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研究性学习

专题:

古诗文中的“杨柳”意象。

问题提出:

作者在第二段最末一句强调:

中国古典诗歌中,闪光的意象秀多很多,本文所说的“木叶”仅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例子。

那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2002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问: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是否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那么,“柳”在古代诗文中是个怎样的意象呢?

思路指津:

要研究这类意象首先要了解有关它的一些典故和传统文化心理。

其次,在不同语境中,同一意象的具体寓意不同。

对诗意象的寓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

柳首先是一个恋恋不舍的别离景象。

古人以“柳”“留”谐音,表示主人挽留之心;以柳条轻柔,寄托惜别之情;以柳品性;以柳条轻柔,寄托惜别之情,以柳品性坚韧,生命力强,表达祝愿之情。

所以,古人常折柳送别,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

“上马不捉鞭,反折扬柳枝,喋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即取此意,从而形成杨柳的别离意象。

此外,杨柳还可以表达生意盎然的早春,韶华易逝的岁月,牵肠挂肚的闲愁、刻骨铭心的爱情,可可宜人的美女等寓意。

小结:

第一段借屈原、谢庄、陆厥、王褒等人的诗引出评论对象——木叶,第二段提出疑问,第三节作者提出这“木”字“大可思索”,于是就过渡到下一部分对“木叶”艺术特征的分析。

阅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焦点访谈:

学生:

老师,作者在第四段中引了吴均和曹植的诗,这两处引文的本义是什么?

老师:

吴均的诗句意是:

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指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诗中“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肃杀气氛。

曹植的诗描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现实政治气候的象征。

建发二十五年正月,曹丕继位魏王,改元延康。

他掌权后,立即把曹植的至交丁仪、丁

杀了。

好友被杀,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

《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

俗语说:

“树大招风。

”吹向高树的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了。

“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有的主观感情色彩。

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

这首诗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

学生:

引用这两个人诗是为了证明什么?

老师:

引用这两个人诗是为了证明“木”字在诗中出现的场合,作者从屈原开始使用“木叶”到后诗人们继承这一形象,而在各自诗中使用“木叶”的“场合”时节共性上得出一个结论:

“木”的意象“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在这种场合中当然也可以用“树”的意象,但“树”的形象是枝叶绵密,并非“秋风落叶的季节”中树的形象。

在曹植的诗中“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而“木”的形象则是在秋风摧打中,落叶飘尽,只剩下干燥的、枯黄的、疏朗的树干树枝,所表达的感情则是空阔、凄凉。

学生:

我明白了。

这一节说明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木空阔单纯(秋风落叶后的“树”)

树饱满

小结:

这还只是从外形上分析“木”的艺术特征,下一节又进一步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解释。

精段咀华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伪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评析:

本段文字主要是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所谓“暗示性”就是诗歌中选择的事物,也可称为诗歌的意象是经过仔细斟酌,精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性,能代表或暗示许多其他的东西,而不会仅局限于概念体系“这些潜在的力量”就是诗人暗示给读者的思想意义,这暗示的思想意义与诗的语言交织起来,就构成了很深厚的诗歌形象。

如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木”和“长江”两个意象,暗示人生的短暂、长江的永恒,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营造了沉郁雄浑的意境。

作者把诗歌语言的这种表达效果说成是“不落于言筌”,意思是,语言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思想表达了,读者也理解了,何必再从概念上去作推求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想一想从第二节的描写可以看出,乐曲主题的特色是什么?

在第三个诗节中,诗人描绘了哪些曲终情景?

音乐

希门内斯(西班牙)

在宁静的夜里,

悦耳的乐曲啊,你是一汪清水,

凉爽宜人——仿佛那夜来香,

开在一个深不可测的花瓶里——繁天满星际。

风逃进了自己的洞穴,

恐怖回到了它居住的茅舍里,

在松林的绿色丛中,

一片生机正逢勃地升起。

星儿渐渐隐退,

群山色如玫瑰,

远方,果园里水井旁,

燕子在歌唱。

关键提示:

音乐是听觉艺术,怎样把音乐效果表现出来?

必须借助于其他意象,第二节用“风”“恐怖”等意象,表现了音乐昂扬、积极、极富生命力的特色。

第三节通过对群山、燕子的描写,表出了夜晚隐退、乐曲悠悠、余音未绝,燕子的鸣叫与音乐相互应和的情景。

小结:

这一段从“树”的暗示性上论述“树”的艺术特征。

“树叶”: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

“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木使人联想树干(“叶”被排斥)

树使人联想密密层层浓阴

上文分析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但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于是,第六段又分析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阅读第六自然段:

自学引路

1.对作者引用的曹植的司空曙的诗略作赏析。

2.理清这一段的论证思路。

3.作者从哪些方面将“树”和“木”的特征作了比较?

4.“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

1.曹植的《美女篇》写一个美丽的姑娘采桑的情景。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交代人物、地点。

妖,艳丽。

闲,娴静,娴雅。

歧路,岔路。

这两句写一个美丽的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

她在来往行人较多的岔路口采桑。

后两句中,冉冉摆动的样子。

翩翩,飞的样子、飘落的样子。

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写桑树,暗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

司空曙的四句诗:

静寂的夜幕下,四周没有邻居,我的居处无比简陋,家里十分贫穷,没有家产。

黄叶之树在寒雨中摇曳,白头之上于孤灯下静坐。

这四句诗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诗歌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与悲凉。

2.这一段作者先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它的颜色性,再说明“落木”是怎样发展了“木叶”的。

3.作者从四个方面作对比,分析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对比

颜色

树干一般是褐绿色

黄色

“叶”的湿度

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干燥

“叶”的形象

缺少飘零之感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飘泊

“叶”的属相

属于雨,属于沉沉的阴天是春夏间的性格

属于风,属于爽郎的晴空,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4.“落木”与“落叶”的不同: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创新思维:

课后练习第二题列举三首有关“梅”的诗词,请作一点辨析。

你还能举出类似的诗句吗?

思维提示:

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

但作者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

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补充两首诗:

诗一:

早梅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通观全篇,首联“孤恨独明”是“早”;颔联“一支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也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

紧紧扣题,描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禀性。

诗二;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呤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首联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人胜的风韵。

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

颔联对梅花作具体的描绘,成为千古绝唱。

“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

“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

颔联重在描写梅花本身,颈联则着意作环境的渲染。

颈联通过拟人化手法,更进一步烘托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及幽居之乐。

表现了诗人一尘不染的情操和恬淡的趣味。

总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

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教你一招:

本文所讲的道理比较抽象,但如果结合实例则比较容易理解。

要学会精读课言语,辨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准确概括主要信息。

整合全案(重组、综合、迁移教材所学知识)

★整合思路

1.课文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却拟为“说‘木叶’”,惹入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2.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的形象上具有哪些特征?

4.“木叶”就是“树叶”吗?

为什么?

5.学习本文,你对诗歌的意象有什么新的认识?

★整合答案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2.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3.“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木叶”不能简单对应为“树叶”。

“木”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木”具有两个艺术特征: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田“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有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遥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特征。

5.要学会辨析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注意意象使用的场合,把握意象的特征。

同步达标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括号内)

1.[基础题]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袅袅(niǎo)凫水(fù)宁(nìng)愿寒砧(zhēn)

B.陆厥(jué)皎皎(jiǎo)灼灼(zhuó)漂泊(bó)

C.锭(dìng)药柳恽(yùn)

(sū)桅(wéi)杆

D.涔(cēn)阳褒(bǎo)奖翩翩(piān)冉冉(rǎn)

2.[基础题]下列没有错加字的一项是()

A.油腻姣好亭皋得渔忘筌

B.疏郎浓荫排斥真知灼见

C.感染缠绵歧路礼尚往来

D.飘零布署缘故励精图治

3.[基础题]下列各句横线处选择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清楚它说的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