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94023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docx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CVC)操作规范

血透用中心静脉导管分为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也叫非隧道导管non

tunneledcatheter,NTC,或无涤纶套导管non-cuffedcatheter,NCC,或称临时导

管)和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cuffedcatheter,TCC,或称长期导管),

但建议后者仅用于口头交流且不引起其他误解时使用。

一、总则

1.当患者需要中心静脉插管时,医生需要认真查看患者了解病情;是否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呼吸困难等危重情况;能否平卧或Trendlenburg

体位配合中心静脉穿刺;既往是否有CVC史,穿刺部位,置管次数和有无感染

史,以往手术是否顺利等。

2.了解患者有无严重出血倾向,防止置管后或置管造成严重出血,有高危出血风险应注意提前处理并制定应急预案。

3.建议采用超声波定位或超声波引导穿刺插管。

特别是颈部有肿物,或者颈部手术后,因局部解剖关系发生变化,静脉定位不准确,容易误伤血管、神经和胸膜顶,不宜盲目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既往有中心置管史、心脏起搏器植入式或进行过其他有可能造成中心静脉狭窄操作或手术的患者建议在介入室进行置管。

4.颈部静脉NCC原则上使用不得超过4周,如果预计需要留置4周以上,

则应当采用TCC。

股静脉NC建议不超过1周,长期卧床患者可以视情况酌情延

长至2~4周。

5.导管长度的选择:

①建议NCC(导管体内长度):

右颈内静脉通常选择12~15cm,左颈内静脉选择15~19cm,股静脉需要选择19cm以上长度的导管;

②TCC(导管全长):

右颈内静脉通常选择36~40cm,左颈内静脉选择40~45cm,

股静脉应当选择45cm以上的导管。

6.儿童患者:

不能配合置管操作的儿童患者施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时建议采用基础麻醉或镇静方法;术前注意准备与儿童身高相匹配的导管型号。

二、中心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置管术

(一)适应证

1.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

2.某些慢性肾衰竭①慢性肾衰竭急诊透析。

患者无法提前制作AVF或者

已经建立内瘘但尚未成熟,由于心力衰竭、肺水肿、严重电解质紊乱、尿毒症

脑病或消化道出血等需要急诊透析。

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通路失败。

当维

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原来的长期通路因为功能不良或者感染,栓塞

等并发症不能继续使用,又不能及时修复,为保证维持性透析不至中断,可采

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

3.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因病情需要的临时血液透析。

4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常见有血栓性微血管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进行血浆置换、免疫吸附治疗等。

5.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6其他如顽固性心力衰竭需要单纯超滤、人工肝的血液净化治疗等。

7.其他原因需临时血液净化治疗。

(二)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

1.广泛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2.穿刺局部有感染。

3.凝血功能障碍。

4.患者不合作。

(三)术前评估

1.患者能否配合。

术前测量血压,行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等,询问透

析病史(特别是末次透析时间)

2.是否有可以供置管用的中心静脉:

颈内静脉、股静脉及锁骨下静脉。

前可行双下肢静脉彩超、颈部动静脉彩超,必要时行血管造影排除血管狭窄、

血栓等。

已有静脉导管者同时行胸片或腹部立位片。

3.根据条件选择患者的体位和穿刺部位。

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困

难、颈部较大肿瘤者不选用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

4.必要时可采用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穿刺。

5.操作可在手术室或治疗室内,紧急情况可在床旁进行。

6.操作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医生完成。

(四)器材及药物

1.穿刺针。

2.导丝。

3.扩张器。

4.双腔导管

5.肝素帽。

6.注射器、缝皮针、缝线、小尖刀片、无菌纱布等。

7.2%利多卡因、肝素100mg和生理盐水200ml。

(五)操作方法

标准置管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置管部位优选次序如下:

颈内静脉、股

静脉、锁骨下静脉。

1.根据穿刺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如颈内静脉采用头低仰卧位(Trendelenburg

体位)。

2.穿刺部位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戴无菌手套。

4.0.5%~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5.采用穿刺针或套管针静脉穿刺,穿入静脉后有静脉血液抽出。

6.固定穿刺针并插入导引钢丝;如用套管针者,先将套管针拔出,将套管留置在中心静脉内,沿套管插入导引钢丝,并拔出套管针。

注意插入引导钢丝困难时,不可强行插入。

7.应用扩张器沿导引钢丝扩张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及中心静脉。

8.插入导管取相应的导管,导管各腔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沿导引钢丝

插入中心静脉。

9.抽出导引钢丝。

10.分别检查导管各腔血流是否通畅。

11.用20~40mg/dl肝素生理盐水充满导管各腔,并盖好肝素帽。

12.将导管缝合固定到皮肤上。

13.局部行无菌包扎。

(六)并发症及处理

1.感染的预防与处理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每次血液透析更换局部插管伤口的敷料。

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出口感染原则上拔管。

一般分为导管口感染、隧道感染和血液扩散性感染。

导管口感染可给予局部消毒,更换敷料,外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口服抗生素,一般炎症可消退。

隧道感染在加强换药的基础上可口服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拔管。

血液扩散感染立即更换导管或拔管,并抽导管血行血培养和(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合理使用抗生素。

2.出血:

表现为导管出口处出现或局部血肿,一经发现,可给予局部压迫止血,调整抗凝剂药物剂量,必要时拔管止血。

3.血栓的预防与处理选择合适材质和长度的导管,合理使用肝素封管(包括正确的导管容量和肝素浓度),建议使用肝素浓度l0mg/ml的普通肝素溶液封

管。

少数高凝患者可以采用更高浓度的肝溶液,甚至纯肝素溶液。

当患者有严

重活动性出血或者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抗体等不能使用肝素的情况时,可采用

枸橼酸溶液封管(详见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章节)。

一旦发生导管内血栓,可采

用溶栓处理(详见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章节)。

溶栓无效,视导管动静脉腔血栓

情况,可以考虑通过导丝原位更换导管(一般是通过静脉腔)。

如果动静脉双腔

均血栓形成栓塞,则拔除导管,另选部位重新置管。

4.导管脱落:

一般情况下立即给予拔管并局部压迫止血;若导管脱出部分较

短,患者无其他通路行血液净化治疗,可酌情考虑将导管重新固定,加强病患

教育,避免导管再次脱出。

 

中心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置管术——经皮颈内静脉置管

1.适用范围

见中心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置管术,但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

困难、颈部较大肿瘤者不选用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

2.穿刺部位

因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且右侧胸膜顶低于左侧,右侧无胸导管,故首选右颈内静脉插管。

根据穿刺点的不同分前、中、后

三种路径,以中路最为常用。

(1)前路法

1)定位:

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即喉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

触及颈总动脉,旁开0.5~1.0cm。

2)进针:

针干与皮肤冠状面成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

此路径位置高,颈内静脉深,合并气胸机会少,但易

误入颈总动脉。

(2)中路法

1)定位:

胸锁乳突肌三角(以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端作为穿刺点,距锁骨上缘3~5cm。

颈总动脉前外侧。

2)进针:

锁骨内侧端上缘切迹作为骨性标志,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穿刺时左拇指按压此切迹,在其上方3~5cm进针,针干与

皮肤成30°~45°,针尖略偏外。

此路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机会大。

(3)后路法

1)定位:

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作为进针点(锁骨上缘3~5cm)。

2)进针:

针干呈水平位,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柄上窝。

4.操作方法

(1)器材准备:

20~40mg/d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针、扩皮器及双腔管。

(2)体位:

以右颈内静脉穿刺为例,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左侧,肩背部

垫一薄枕,取头低位10°~15°。

(3)穿刺点选择:

选择中路法进针部位。

(4)常规消毒:

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0.5%~1%利多卡因做穿刺

点局麻。

(5)用含一定量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冠状面成30°~

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进针过程中边进边回抽。

有突破感后如见暗红色回血,

说明针尖已进入静脉内,如不能确定是否为静脉,可拔出注射器,保留针头,

观察血液流出速度。

如血液喷射状,或呈鲜红色,可能误穿动脉。

(6)进针深度一般1.5~3cm,肥胖者2~4cm,置管长度男性13~15cm,

女性12~14cm,小儿5~8cm。

(7)保持穿刺针固定,由导丝口送入导丝。

(8)导丝进入15~20cm后拔出穿刺针,将导丝留在血管内。

(9)沿导丝将扩皮器送入皮下扩皮,如皮肤或皮下组织较紧,可以小尖刀

侧切小口。

(10)拔出扩皮器,将已预冲肝素生理盐水的导管沿导丝插入颈内静脉,导管进入后即拔出导丝,关闭静脉夹。

(11)分别回抽导管动静脉两端观察回血是否顺畅,再于两端分别注入肝素生理盐水3~5ml,冲净残血,肝素帽封管。

(12)用皮针与缝线将导管颈部的硅胶翼与皮肤缝合,固定导管,再以敷料覆盖包扎。

(13)建议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了解导管位置。

5.注意事项

(1)颈内静脉穿刺较股静脉穿刺并发症相对要多,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并签知情同意书。

(2)如患者曾行同侧静脉插管,可能会存在颈内静脉狭窄或移位,术前建议行血管造影或CTV血管成像检查。

(3)颈内静脉穿刺对体位要求较高,正确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前提;但心衰较重难以平卧的患者建议做股静脉置管。

(4)定位欠清晰时可先用5ml注射器探查,穿刺针穿入血管后如见暗红色血液,说明进入静脉的可能大,如推注压力小,则静脉的可能性更大;但心衰患者静脉压较高,而低氧血症患者动脉血颜色较暗需要注意鉴别。

(5)当需要穿刺左侧颈内静脉时,因该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左头臂静脉后形成一定角度,注意扩皮器进入不要太深,以免损伤血管。

(6)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变换不同部位,以减少组织和血管的损伤。

(7)如穿刺针误入动脉或难以确定是否静脉,则应拔出穿刺针充分压迫,

一般穿入动脉需压迫20min左右,确认无出血后再继续穿刺,但建议改换其他

部位。

6.并发症及处理

(1)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局部压迫即可。

(2)误穿动脉:

常见于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

处理:

立即拔出穿刺针,指压20min,否则易发生血肿。

(3)气胸及血气胸:

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少见,大多发生经锁骨下或锁骨下凹切迹穿刺患者。

1)原因

①患者不配合。

②胸廓畸形,胸膜有粘连。

③穿刺点过低。

2)临床表现

①一般发生局限气胸,患者可无症状,自行闭合。

②呼吸困难,同侧呼吸音减低,胸片确诊。

3)预防及处理:

防止穿刺点过低,避免扩皮器进入太深,发生后可按一般气胸处理。

(4)空气栓塞:

少见,但可致命。

1)临床表现:

突发呼吸困难、缺氧。

2)诊断

①心尖部可闻及水轮样杂音。

②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

③应与心律失常、大面积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压塞鉴别。

3)处理

①左侧头低位。

②经皮行右心房或右心室穿刺抽气。

③呼吸循环支持,高浓度吸氧。

(5)感染:

远较股静脉导管感染率低,但长期留置可增加感染的机会。

1)临床表现

①出现不能解释的寒战、发热,尤其是透析过程中。

②局部压痛和炎症反应。

③白细胞数增高,血培养确诊。

2)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确诊后即应拔除导管,并做细菌培养,应用抗生素治疗。

(6)心律失常

1)原因:

导丝插入过深或导管过长。

2)临床表现:

多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且为一过性;存在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有时可引起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

3)预防:

对于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应避免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操作可在心电监护下进行。

(7)窒息

1)原因:

穿刺过程中损伤颈内静脉后压迫不准确,或者误刺动脉后继续操作造成大出血压迫气管。

2)临床表现:

皮下血肿进行性或急骤增大,短时间内压迫气管,造成窒息甚至死亡。

3)处理:

对持续性增大的血肿切开皮肤减压并压迫或缝合出血点,如患者已出现严重的窒息症状,应及时做气管插管,必要时立即行气管切开。

避免当

日透析,如确实需要,应采用无肝素透析。

(8)导丝断裂或导丝留在血管内

1)原因:

操作不当,或患者配合不当。

2)处理:

请血管介入科或血管外科协助解决。

 

中心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置管术——经皮股静脉置管

1.适用范围

(1)操作较容易,所以适合新开展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单位或术者。

(2)卧床及全身情况较差者。

(3)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颈内、锁骨下静脉插管有困难者。

(4)无需长期留置导管或即插即用者。

(5)插管后需紧急透析者。

2.优缺点

(1)优点

1)操作简单、安全。

2)适用于需紧急抢救,神志不清、不能主动配合及不能搬动的患者。

(2)缺点

1)邻近外阴、肛门,易污染,感染率较高,保留时间短。

2)易误穿入股动脉。

3)导管易折,且不易固定。

4)下肢活动相对受限。

3.操作方法

(1)双腔管,导管长度19~20cm。

(2)腹股沟穿刺处常规备皮。

(3)体位:

患者仰卧位,屈膝、大腿外旋外展45°,特殊患者如心衰,不

能平卧可采用半坐位。

完全坐位或前倾位则不宜行股静脉置管。

(4)穿刺点选择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内侧0.5~1cm处。

(5)其余操作步骤同颈内静脉穿刺操作方法。

4.注意事项

(1)股静脉穿刺为有创性的治疗措施,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

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征得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

(2)如患者血管条件差,术前触摸不到股动脉,应做血管超声检查。

如有

条件可在超声引导下操作。

(3)预冲导管时应注意避免混入气泡。

(4)如定位欠清晰或术者不熟练,穿刺前可予5ml注射器探查血管。

(5)穿刺针穿入血管后如见暗红色血液,说明进入静脉的可能性大,如再

推注压力小,则静脉的可能性更大。

(6)如穿刺针误入动脉或难以确定是否静脉,则应拔出穿刺针充分压迫。

(7)导丝进入过程中如遇阻力切勿强行推进,转动方向后再进。

如仍有阻

力,则需退出穿刺针和导丝,重新选择穿刺部位。

(8)扩皮器扩皮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将导丝压折。

(9)插导管前注意留在体外的导丝长度应长于导管,沿导丝插管时应及时

打开静脉夹使导丝露出。

(10)需要较长的导管,一般股静脉临时导管的长度至少应为19cm。

(11)由于股静脉影响患者活动,易感染,不宜长时间使用。

5.并发症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包括腹膜后),局部血肿压迫处理即可,腹膜后大血

肿需要外科处理。

其余同颈内静脉置管术。

 

中心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置管术

一、适应证。

1.拟行AVF/AVG成形术或内瘘尚处于成熟期,但因病情需要应起始血液

透析且无法等待4周以上者。

2.肾移植前过渡期。

3.部分预期生命有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合并终末期肾病

者。

4.各种原因无法建立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且无法或不接受腹

膜透析或肾移植者。

5.患有严重的动脉血管病或低血压等致使内瘘血流量不能满足透析处方要

求者。

6.患有严重心力衰竭,建立内瘘可能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者。

二、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症:

1.手术置管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存在破损、感染、血肿、肿瘤。

2.患者不能配合,不能平卧。

3.患者有严重出血倾向。

4.患者存在颈内静脉解剖变异或严重狭窄甚至缺如。

5.既往在预定插管血管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

三、置管部位

选择置入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中心静脉的顺序依次是:

右颈内静脉、右颈外静脉、左颈内静脉、左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

有技术条件且上述血管资源耗竭时,也可选择DSA引导下无名静脉或上腔静脉穿刺置管或超声引导下髂外静脉穿刺置管。

如果患者可能考虑建立上肢动静脉内瘘,则不建议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以减少中心静脉狭窄风险。

四、器材及药物

1.静脉穿刺包,包括穿刺针、注射器、导丝、隧道针、留置导管、扩张器、

撕脱鞘、手术刀。

2.静脉切开包。

其他同中心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置管术。

五、操作步骤

1.操作一般在操作室或手术室进行,有条件时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或在放射介入科进行,在X线下调整导管位置,并建议进行心电监护。

2.以右侧颈内静脉插管为例,患者仰卧位,头略偏向左,充分暴露右侧颈部三角区(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及锁骨上缘组成的三角区)。

3.术者戴帽子、口罩、穿刺区局部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单。

4.用0.5%~1%利多卡因局麻后,以此麻醉注射器试穿。

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与皮肤成30°~45°进针,注意进针过程中保持注射器内轻度负压,如成功进入静脉,记住方向、角度及进针深度后拔出试穿针。

5.以穿刺针沿麻醉针穿刺方向进针,保持注射器适当负压,当有突破感后,回抽血流通畅,推注压力不大,血液颜色暗红,可判定穿刺针进入静脉中。

6.由穿刺针导丝孔送入导丝后,拔出穿刺针。

7.于体表标记好长期导管的出口位置,使导管的涤纶套在出口内1~2cm处,并使导管尖端位于右侧胸骨旁的第3、4肋间。

8.用0.5%~1%利多卡因局麻后,于做好标记的长期导管出口处皮肤切2cm左右的小口,沿切口向上分离皮下组织,形成皮下隧道至导丝出口处,并于

导丝出口处做一2cm切口。

9.用隧道针将长期导管的末端从皮肤出口处沿皮下隧道引出至导丝处,调整长期管Cuff的位置于离出口1~2cm处的皮下。

10.沿导丝送入扩张器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沿导丝置入带芯的撕脱鞘。

11.拔出导丝及撕脱鞘芯,同时立即以指腹堵住撕脱鞘口以避免血液流出或空气进入血管。

12.沿撕脱鞘腔置入长期导管,向两侧撕开撕脱鞘至长期导管全部进入,注意避免导管打折。

13.注射器分别于留置导管的动静脉端反复抽吸、推注,确定两端血流通畅。

14.X线下检查(若血流通畅可考虑术后再检查)留置导管的末端位置,正常应位于上腔静脉接近右心房的开口处。

15.肝素生理盐水封管,关闭夹子,拧上肝素帽。

16.缝合切口,缝合固定留置导管于皮肤上,无菌敷料包扎。

六、注意事项

中心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静脉置管基本注意事项与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静脉置管相同,需要特殊注意的是:

1.如有条件应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或在放射介入科进行操作,既往有中

心静脉置管史、PICC置管史、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考虑有中心静脉狭窄可能的

患者建议在DSA下置管。

2.选择左侧颈内静脉置管时应注意该侧头臂静脉角度大,撕脱鞘不要全部进入体内以免损伤静脉壁。

3.皮肤切口应足够大,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已减少鞘管针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阻力,避免鞘管针通过坚韧的皮肤时引起鞘管口开裂。

4.沿撕脱鞘放置导管时注意动作要快,以免空气进入血管内造成空气栓塞。

5.应注意避免导管在皮下打折、扭转,确保管腔通畅。

七、并发症及处理

1.导管功能不良的预防:

定期采用尿激酶封管可以降低导管的血栓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所用尿激酶的浓度差别较大,(10000~50000IU/ml),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有文献报道,每周3次透析者,其中2次透析时采用普通肝素封管、1次采用

t-PA2mg/ml封管,也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经常发生导管血栓或流量不佳

的高凝患者,可考虑服用血小板抑制剂或抗凝剂,长期服用患者定期建议(1~

3个月)复查凝血指标。

1.1溶栓:

导管发生流量不畅或上机时导管抽吸困难,需要采用尿激酶导管

1.2内溶栓。

建议采用至少5000IU/ml的尿激酶。

尿激酶溶栓时在导管内保持25~

30min。

也可以保留lOmin后每隔3~5min推注尿激酶溶液0.3ml。

还可以采

用t-PA溶栓,根据药品或器械产家的说明书处理。

反复发生血栓和流量不畅通

常需要尿激酶持续滴注。

建议方案为尿激酶25000~50000IU/48ml生理盐水浓

度以2~4ml/h流量经每只透析导管缓慢注入,持续时间至少6h以上。

导管失

功能建议采用下列处理流程见表4。

1.2更换失功能导管:

如果多次溶栓无效或导管异位,可以更换新导管。

可供选择的处理手术方法有:

①通过导丝更换导管,换新导管时,多数人认为导

管顶端最好比原导管深入约1~2cm。

②更换部位穿刺,放置新导管;③球囊破

坏纤维蛋白鞘重新放置新导管。

2.导管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感染可分为:

①导管细菌定植,②导管出口感染,③导管隧道感染,④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也即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⑤导管相关性迁移性感染,包括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等。

导管感染是导管拔除的首要原因,导管感染挽救成功只有25~30%。

临床怀疑

为导管相关菌血症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可能时,立即行微生物检查,并开始

通过静脉及导管途径经验性应用抗生素;不建议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感染未经

判断而草率拔除,以避免损失透析通路。

(1)出口感染:

导管距离出口2m以内的感染。

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可以采用出口局部消毒,或口服抗生素治疗。

(2)隧道感染:

导管皮下隧道内距离出口2cm以上的感染。

导管出口部位的日常维护很重要。

涤纶套以上近心端感染的导管,积极抗感染后72小时仍不

能控制者,必须拔管。

隧道感染一般不在原位更换导管,除非排除静脉入口部

位无感染,此时可以使用相同的静脉入口点,重新做隧道可以更换新的隧道式

导管,需要创建一个新的隧道。

同时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1~2周。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血液透析开始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是血流感染的典型表现。

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延迟发热,即血液透析结束后低热,这与感染的细菌数量和毒力有关。

导管感染或高度怀疑导管感染时,①立即采血培养,通常导管动、静脉腔内和外周血各采血标本进行培养并比较细菌生长时间,一般认为导管内血液细菌生长时间早于外周血细菌生长时间2h以上,可考虑为导管相关感染;②血常规检查,但有些细菌感染并不一定导致白细胞升高;③留取血培养后立即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初始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后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

外周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