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893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docx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

  《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小班艺术领域音乐教案20篇!

  【设计意图】

  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指出让幼儿“能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本次音乐活动《奶牛和小老鼠》选取了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惊愕》。

它的节奏单纯,速度平稳,有明显的行进感,由小提琴轻柔地奏出,第二次反复时声音更轻,两段音乐有较明显的强弱变化与力度变化,最后一个强有力的和弦发出爆发性的声音使听众愕然,适合小班幼儿欣赏。

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结合最近主题,我设计了音乐欣赏活动《奶牛和小老鼠》,在活动中通过故事情节、图谱、肢体节奏、乐器演奏和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重音的出现和音乐的强度与力度的变化,鼓励孩子用身体动作的幅度力度的变化来表现乐曲力度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活动目标】

  1.感受弱力度音乐造成的神秘感和突然出现的强力度和弦造成的惊奇感,学习把握音乐的节奏,用身体动作、敲打乐器的幅度和力度变化来表现音乐的力度变化。

  2.初步学习看指挥按节奏演奏,学习分组演奏,“轻轻奏”时仍可听到声音,“重重奏”时不发出难听的声音。

  3.乐意玩音乐游戏,体验活动的快乐。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有玩过打击乐活动经验

  2.物质准备:

《惊愕交响曲》片段、图谱、爱心魔力棒、狮子出场音乐、轻快活泼的音乐、自制乐器(装有黄豆的口香糖瓶子人手两个)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感受重音表现的音乐特色

  1.第一次欣赏音乐,感受重音出现的惊奇感。

  

(1)情境语:

奶牛和小老鼠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最喜欢在一起打鼓啦。

听!

  (幼儿倾听,师用手偶演示)

  

(2)师:

“哎哟!

刚才我们都被(吓了一跳),连奶牛和小老鼠也吓得躲了起来。

心里有点(害怕)!

曲子最后一个音声音很(大)很(重)。

这个重音宝宝藏得可好了,我们一起来把它找一找!

  2.第二次欣赏音乐,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随音乐有节奏表演,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讲出平时在生活中听到的类似曲子中“惊愕”的现象。

  

(1)师:

“重音宝宝原来藏在曲子的最(后面),把我们突然吓了一跳。

(教案出自:

快思教案)你觉得会是谁来了?

(幼儿自由猜想)出示大狮子图片,师:

“你们说的都有可能,看!

原来是森林之王大狮子来啦!

  

(2)师:

“请你想一想,你平时听到什么声音,也会把你突然吓一跳?

  (3)教师小结:

凶猛动物的吼叫声、天空中的打雷闪电声、鞭炮声都会把我们突然下一跳,但我们是坚强勇敢的孩子,不害怕。

  二、结合图谱,感受乐曲表现的强弱变化

  1.学习用身体动作幅度和力度变化来表现音乐的变化。

  

(1)师:

“今天天气真好,奶牛和小老鼠又在一起打鼓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指图,幼儿欣赏,感受曲子强弱变化。

  回忆交流:

故事里谁先打了鼓?

(奶牛)奶牛打鼓的声音比小老鼠要(大、重);奶牛打鼓结束了谁接着打鼓?

(小老鼠)它打鼓的声音怎么样?

(小、轻)。

重音宝宝原来是谁来了的声音?

(大狮子)

  

(2)启发幼儿用肢体动作(打鼓)来感受曲子强弱,第二遍时加入声势“咚咚”

  师:

“我们也来学学老牛和小老鼠打鼓!

小鼓棒准备好!

  师:

“如果你在打鼓时发出好听的咚咚的鼓声就更能干了!

  2.学习看指挥用乐器演奏,通过幅度和力度变化来表现音乐的变化。

  师:

“瞧!

我们的打鼓声把瓶子宝宝给邀请来啦!

  第一遍时完整演奏,第二遍时分组演奏。

  师:

“瓶宝宝玩累了,让它在椅子下面休息一下!

  三、结合故事,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特色

  1.师哼唱,幼儿分角色一拍一下向前走学老牛和小老鼠打鼓。

  师:

“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

森林音乐会就快要开始啦,小朋友,我们一起跟着奶牛和小老鼠去表演打鼓的节目!

谁愿意学奶牛打鼓?

请你站在这边。

  2.随音乐完整玩游戏

  师:

“表演真精彩,现在动物音乐会正式开始啦!

……让我们面向客人老师”

  “看!

谁来了?

”(教师弹奏大狮子出场音乐)配班老师扮演大狮子,幼儿蹲下或跑下座位以示保护自己。

  3.教师弹奏轻松欢快的曲子,幼儿跳舞欢庆,结束活动。

  师:

“大狮子走了,奶牛、小老鼠我们出来跳一跳、玩一玩!

  教学反思

  《小老鼠上灯台》是一首比较老的歌曲,但是歌曲诙谐幽默,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有很多家长在家教孩子唱的也是这首歌。

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有个别孩子已经会唱了这首歌曲。

  活动时,我先出示手偶小老鼠,让孩子在《小老鼠上灯台》的音乐声中,和小老鼠一起锻炼,活动活动身体,激发幼儿的情趣,让幼儿投入到活动中。

接着我根据歌词内容,用手偶讲述故事,我边操作,幼儿边学习,孩子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

在学唱时,我除了让幼儿完整欣赏以外,还和孩子们分段欣赏了歌曲。

幼儿说出哪句,大家就一起学唱哪句,在这个过程中,我针对歌曲的难易、孩子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练习歌曲。

<教案来.自:

快思教案>游戏是小班孩子的最爱,这个活动中自然也少不了。

在游戏《猫和老鼠》中,配班的俞老师做猫,小朋友做小老鼠,孩子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有个别孩子还被大猫的出现给吓哭了呢!

在游戏中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是猫什么时候出现,而不是歌曲本身。

我想,小班孩子要求他们边唱边游戏还是有些困难的,因为孩子的注意点不是在歌曲的演唱上,而是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猫给抓住,真的是很天真。

  歌曲可以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恰当地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使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理解歌曲,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

音乐活动中让幼儿身临其境,增强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自然地将自己角色化,与角色融在一起。

  活动虽然结束,但留给我的思考依然很多,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的磨练,不断的思考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是“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被新的教学理念所取代,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艺术活动中要重视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感受音乐,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真正的乐趣。

《骑转马》这首歌曲节奏感强,富有童趣,而且建立在孩子玩的经验基础上,木马孩子百玩不厌,乐此不疲,通过幼儿骑木马的生活经验来大胆地创编肢体的动作,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让孩子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快乐,进一步体验骑转马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唱问答句,初步感应歌曲中的拍子。

  2、能够利用道具大胆地表演歌曲,体验活动的快乐。

  3、能够根据人物名称进行简单的语词替换。

  4、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重点:

学唱问答句,大胆进行语词替换。

  难点:

问答句的掌握,创编肢体动作。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呼啦圈。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引题

  星期天,妈妈不在家,宝宝一个人玩好没劲,他跑去问奶奶:

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奶奶告诉他:

妈妈一会就回来。

可是过了好久,妈妈还是没回来,(教案出自:

快思教案)宝宝更不开心了,又跑去问奶奶:

妈妈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奶奶看了看时钟对宝宝说:

当长针先生和短腿小姐都指到12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宝宝就盯着时钟看,可是好久好久长针先生都没追上短腿小姐,于是宝宝就骑着小木马帮助长腿先生一起去追短腿小姐来找妈妈。

(目的:

故事引导带动幼儿尽快进入活动状态,增强趣味性)

  

(1)提问:

你们会骑转马吗?

你们是怎样骑的?

  

(2)请幼儿模仿骑转马的动作。

  2、倾听音乐学唱歌曲做简单的肢体动作。

  我们也来跟着宝宝学习骑转马,并仔细听一听,宝宝在骑木马的时候喊了谁?

(让幼儿有目的地去倾听,可以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

  

(1)听音乐一起律动做骑马的动作。

  提问:

我们刚才听到宝宝在骑转马的时候喊了谁呀?

(出示图卡辨认)

  

(2)借助图卡,再次听音乐一起律动。

  骑转马真有趣,让我们继续来跟宝宝学习骑转马,唱到“妈妈、妈妈在哪里”,你们就赶快把妈妈的图片找出来。

  3、分角色表演歌曲

  

(1)教师唱问句,幼儿拿卡片唱答句。

  宝宝骑着心爱的小转马终于找到了妈妈,现在我来当宝宝,你们当爸爸、妈妈和奶奶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吗?

(教案出自:

快思教案)我要问:

妈妈、妈妈在哪里?

当妈妈的要举起卡片答应:

妈妈妈妈在这里。

(角色表演更好的学习问答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互换角色表演

  4、语词替换

  想一想宝宝还会骑着小转马去干什么?

还会喊谁?

(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1)幼儿创编语词

  

(2)全体一起唱创编的语词。

  5、呼啦圈游戏。

  骑转马真好玩,今天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好玩的木马,我们一起来骑一骑好吗?

(道具的表演把活动推向高潮,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2)全体幼儿一起游戏。

  6、在音乐声中结束。

  骑转马真有趣,真快乐!

我们骑着小转马到外面去找找好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幼儿,让幼儿始终做活动的主人,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教师主要引导幼儿去做什么,接下来就是实践与即兴创作,让幼儿似乎感到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这是以后每一堂课都需要追求的目标。

  【设计思路】

  从《36指南》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领域相比以往更多地注重幼儿的感受与表现,注重幼儿活动的过程。

(教案出自:

快思教案)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挖掘素材,要确定活动所要体现的价值。

本次活动选择的素材是教参中“熊的故事”中“三只熊”的音乐,三段音乐性质明显,形象鲜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非常适合欣赏感受的。

而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来自于家庭,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是非常熟悉,“三只熊”的音乐形象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易于理解的。

通过引导幼儿听听音乐性质、说说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做做相应的肢体动作,从而达成最终让幼儿体验表现乐趣的目地。

  【活动目标】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能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熊的一家,体验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活动准备】,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

小熊来了

  过渡语:

今天我们要和小熊一起来玩了。

  小熊音乐起,大家一起跳跳快乐小熊。

  二、表达表现:

熊的一家

  1、小熊的家人

  ——完整倾听音乐。

  ——提问:

谁知道小熊家里还有谁?

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2、熊爸爸

  ——倾听熊爸音乐

  ——提问:

熊爸长得怎么样?

他在家里会做什么事情?

(个别幼儿说说做做)

  ——起学做熊爸爸

  3、熊妈妈

  ——倾听熊妈音乐

  ——提问:

熊妈长得漂亮吗?

你最喜欢妈妈做什么事?

(个别幼儿说说做做)

  ——一起学做熊妈妈

  三、情感体验:

快乐熊一家。

  三段音乐完整播放,一起做做熊的一家人。

  活动反思:

  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专注度高,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能够大胆、自信地表达创造。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充分自主地探索和交流,有良好的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审美体验以及同伴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交往能力,通过操作作品的展示,可以看出幼儿的个体水平经验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

  游戏目标:

  1、在舞蹈中初步知道邀请舞的规则。

  2、体验与同伴共同舞蹈的乐趣。

  3、鼓励幼儿乐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