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58615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

《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6 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docx

专题06古诗鉴赏中考语文全国通用第2期解析版

专题06古诗鉴赏

1.(2021·新疆中考真题)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这是一首登高感怀之作。

诗人登楼远眺却望不见中原;只有南北的交战,列朝的兴亡正如滔滔江水,囊括时空,气势恢宏。

B.京口曾是东昊建都之地,诗人由此展开联想。

“万兜鍪”言孙权军容之盛,“坐断”言其功业之大,“战未休”赞其斗志之旺。

C.这首词属小令,却吟咏重大的题材,气势壮阔,古今少见。

全词层次分明。

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D.这首词风格豪放雄壮。

词的下片诗人豪迈地宣称,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自己匹敌,并希望后代能像孙权一样建立功业。

【答案】D

【详解】

D.有误。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是“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

难怪曹操说:

‘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

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

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故选D。

2.(2021·天津中考真题)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答案】C

【详解】

C.“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有误。

这里的“愁心”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故选C。

(2021·青海中考真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诗的颔联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

4.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答案】

3.风飘絮雨打萍

4.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坚定信念。

(答出两点即可)

【分析】

3.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

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

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

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4.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意。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大义凌然、无畏牺牲、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

作者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

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2021·海南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6.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归类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内容

主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对偶

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对偶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

表达作者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

 

【答案】

5.白日斜吟鞭东指

6.比喻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即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

5.

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实景是作者所看到的、亲目所见之景。

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中,描写了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前两句中西斜的落日和扬鞭向东挥去,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做动作,故答案①为白日斜,答案②为吟鞭东指。

6.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将自己比作落红,将国家比作花。

故答案为比喻。

②根据表格对照可知,答案应是诗句的翻译。

在翻译时注意“落红”是指飘落的花。

③从“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诗人虽然犹如花落般离开官场,但他时刻心系国家,并非从此袖手旁观,而是想要像春泥一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报国,体现出他把自己全身心都奉献的坚定信念和无私的精神。

(2021·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8.“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答案】

7.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

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8.示例一:

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示例二:

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

“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

(或:

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

【分析】

7.

本题考查理解“雁”这个词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内涵,理解一个意向常有的情感链接。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雁”具有点缀秋冬景象,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的象征意义。

根据“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分析,此处的“雁”与“秋天”有关,与思乡有关。

此写出理由即可。

8.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在此基础上赏析即可。

示例:

本句描写的是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带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2021·北京中考真题)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9.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

10.《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

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9.①历历②芳草的茂盛

10.示例:

合理。

“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

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分析】

9.

本题考查品析词语。

题空一:

“晴川历历汉阳树”意思是: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历历:

清楚可数。

因此填“历历”。

题空二:

“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

鹦鹉洲上芳草繁茂;“萋萋”形容芳草的茂盛。

10.

本题考查探究情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在日暮时分怀念家乡,这句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诗人的思乡之情。

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远离故国,心中也有无限的家国情思吧!

当看到“日暮里”,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对家国的思念是极有可能的。

因为情感的相通,所以这种推测是合理的。

(2021·福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卜算子”为词牌的词,形式以五言为主,间或七言,句式富有变化。

B.“驿外断桥边”点明梅的生长环境偏僻,“更着风和雨”突出其处境恶劣。

C.词中“妒”的意思是“嫉妒”,作者以“妒”写梅,使梅具有了人的情思。

D.词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咏梅,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1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作者的人格写照,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C

12.【示例】“碾作尘”喻指作者屡遭挫折,“香如故”突出强调其心志始终如一。

这两句作者以梅自比,表现不惧厄运、坚持正义的精神。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作者以‘妒’写梅”理解不准确,“妒”是指百花的嫉妒,而不是梅,梅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的,它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一任群花去嫉妒。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诗句,“零落”“成泥”,写出梅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了,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

梅的这种遭遇和诗人是很像的。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

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种处境和梅被摧残极其相似。

“只有香如故”,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梅的这种高洁坚贞也像极了作者。

作者在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梅如出一辙,本词作者以梅自喻、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所以此句正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2021·广西中考真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3.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

B.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魂宏大雄壮,在小令中含如此大题材的,并不多见。

C.融典故入词,曹操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阙,毫无斧凿痕迹,融经诗史,驱遣自如。

D.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边奔放。

14.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

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

【答案】

13.C

14.示例:

我选“悠悠”。

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分析】

13.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从“不尽长江滚滚流”可知,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有诗;从“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引用了曹操的话,有史;但找不到“经”。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叠词的理解。

叠词,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本题要求从韵律、内容上谈理解。

音律上,从叠词的作用回答即可,内容上,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内涵。

“悠悠”,上句“千古兴亡多少事?

”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此处是对上句的回答,因而,又时间漫长久远之意;再从开篇之句来看,作者登上北固楼,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而,这里含包括了此人的无限感慨在其中。

下文的“滚滚”,也同样隐含着这层意思,所以,如选“滚滚”,据此作答即可。

(2021·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

16.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答案】

15.岑参

16.

(1)交代了诗的体裁——是歌行体,是送别诗;

(2)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大雪中送别好友武判官;(3)点出了送别的背景——下雪天。

17.B

【分析】

15.

此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16.

考查对诗歌标题的理解。

题目中的“白雪”,交代了差别的环境背景;“歌”表明体裁是古体诗中的歌行体;“送武判官归京”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整体来看,诗题还隐含着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7.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项,“将梨花比作雪花”有误,应该是“将雪花比作梨花”。

故选B。

18.(2021·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山坡·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答案】

示例一:

“聚”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地势险要,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好似它们守卫着潼关。

“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写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地势,表现生动形象。

示例二:

“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1)表现手法的角度

句中,“聚”“怒”二字在表达上比较生动形象,且意蕴丰厚。

“聚”字从视觉上来写,写出了包围潼关的重重高山的雄伟险峻;“怒”字从听觉上来写,写出了黄河的奔腾怒吼和势不可当,而潼关处在这样的河山之间,其险要地势不言自明。

(2)修辞手法的角度

“峰峦如聚”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波涛如怒”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考生据此可作答。

(2021·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呜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9.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

请你说服他。

20.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

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

19.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

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0.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丛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

或:

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

【分析】

19.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理解。

开始写木兰准备出征,“东市买骏马……”四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这里并不是一处买一样东西,而是到各处去购买马具,表现了木兰出征前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

20.

此题考查的是对词句的赏析。

“不闻爷娘唤女声”意思是“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浓浓暗夜,木兰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包围着木兰的只有溅溅的水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传达出木兰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突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她女子的身份。

【点睛】

译文: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

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

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