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495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高考学习网()

来源:

高考学习网

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一、整体把握

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

点读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

是新闻的主体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点读 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

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

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点拨 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有何作用呢?

点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

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点拨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点拨 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完全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中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它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一、中心主旨

《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戕害波兰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二、写作特色

《别了,“不列颠尼亚”》

1.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真实地向读者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况,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

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内涵。

2.结构层层递进。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英方的活动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

如报道的第4、5自然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以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

气氛恐怖、沉重、压抑。

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

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主题。

2.对照手法的运用。

例如:

“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另外本文还首尾照应,结尾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与开篇相照应。

三、结构图解

别了

“不

列颠

尼亚”--

--

--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漂扬  濛濛细雨  撤离  降旗仪式

B.掩映 世人瞩目 汽艇 阳光明媚

C.刍菊 草地碧绿 详细 不由自主

D.追逐 表情茫然 窒息 绿树成茵

答案 B

解析 A项“漂扬”应为“飘扬”;C项“刍菊”应为“雏菊”;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3)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   竟然   注视

B.消逝竟然凝视

C.消逝居然凝视

D.消失居然注视

答案 D

解析 消失:

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

同“消失”,侧重时间上慢慢成为过去。

居然:

表示出于意料。

竟然:

同“竟”,表示出乎意料。

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

注视:

注意地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1月8日表示,境外很多媒体有关中国禁止外国运动员携带《圣经》到奥运村的报道纯属谣言。

B.2008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日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四条措施,要求各地按照有保有压,统筹规划,确保城市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住房用地。

D.气象专家根据目前的气候资料预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这个冬季,本市平均气温将比往年同期偏暖至少1°C以上。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放在“促进”前面,数量短语置前;C项成分残缺,在“有保有压”后加上“的制度”;D项意思重复,可删掉“以上”。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D.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答案 C

解析 A项冒号改为破折号;B项“义勇军进行曲”的引号改为书名号;D项中间的句号改为破折号。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8题。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④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

⑤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⑥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5.选文第①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

为什么?

(3分)

答案 不能,因为调换后的词语顺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6.选文第②段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请分析:

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

答案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这样写,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

7.选文第④段中“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一句交代了有关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5分)

答案 第④段交代了历史背景。

文章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8.“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

从语言方面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5分)

答案 含意是:

英国曾经强占中国领土,开始殖民统治,港督府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象征,现在港督乘船离开香港,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这句话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一语双关,点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没有讽刺挖苦,没有痛骂,但在平实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

三、课堂延伸(20分)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9~12题。

冰雪中的“温暖行动”

杨明方 张春雷

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冰雪灾害的袭击,团中央两次发出紧急通知,组织团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