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5484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14后赤壁赋含答案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

后赤壁赋

苏 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赏析: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下片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这首词情由景而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

“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

他回答:

“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

“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临皋(ɡǎo) 黄泥坂(bǎn) 翩跹(qiān)

B.霜露(lù)薄暮(bó)摄衣(shè)

C.携酒(xié)斗酒(dǒu)栖鹘(ɡú)

D.虬龙(qióu)寂寥(liáo)戛然(ɡā)

解析:

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C项,“鹘”读“hú”;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答案:

B

2.下列对“诸”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诸:

B.投诸渤海之尾诸:

之于

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诸:

之乎

D.告诸往而知来者诸:

他们

解析:

A项,诸:

之于。

答案:

A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

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

B.行歌相答

C.履巉岩

D.襟三江而带五湖

解析:

D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

穿着羽衣、唱歌、登上。

答案:

D

4.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放乎中流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助词,的;②连词,表承接;③④均为介词,相当于“于”。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2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而不答。

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一)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望:

十五

B.顾而乐之顾:

回头看

C.今者薄暮薄:

迫近

D.行歌相答行歌:

主客唱歌

解析:

B项,顾:

看到。

答案:

B

6.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介词,到”;A项,指示代词,这/形容词,正确;C项,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D项,兼词,之于/代词,他(们)。

答案:

B

 

7.“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对其为人称道的理由,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山之高”与“月之小”相互映衬,突现了赤壁景物的特征,这种特征与“水落石出”合在一起看,既是季节性的,又是地域性的。

B.用极为精练的语言,写出了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景物,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C.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山高月小”写出了静态美,“水落石出”又给人以动态的感受。

D.运用对比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因“山高”而“月小”,因“水落”才有“石出”。

 

解析:

D项,“运用对比手法”错,用的是相互映衬的手法。

答案:

D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答案: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

认识

B.适有孤鹤适:

正好

C.掠予舟而西也西:

西方

D.道士顾笑顾:

回头

解析:

C项,西:

方位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答案:

C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

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飞鸣而过我者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B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地方。

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

B

11.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

C项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衬而已。

答案:

C

1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

“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曰:

“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

”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

“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科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兵:

士兵

B.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

余威

C.常以肃杀而为心肃杀:

严酷萧瑟的样子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

其中

解析:

D项,中:

内心,心中。

答案:

D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但闻人马之行声②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①其色惨淡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解析:

B项都是“只是”;A项,①代词,代指声音,②助词,的;C项,①代词,它,②代词,其中的;D项,①和前面的“以”连用,译为“把……作为”,②动词,表判断,是。

答案:

B

15.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秋声由远到近,由大而小的过程。

B.第二段是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

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第四段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解析:

C项“由感慨人生而感叹自然”错,作者应是“由感叹自然而感慨人生”。

答案:

C

16.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答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2)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