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4411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docx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

【摘要】:

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李白游赏山水,原始的驱动力不在于官场的得志与失意,而来自于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

李白的山水诗俊逸清新,意境开阔,情景交溶,韵味悠长,雄奇奔放,气势磅礴,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关键词】:

李白;山水诗;特点与风格

【提纲】:

一。

与漫游结缘的李白

二.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三。

李白山水诗的风格

一、与漫游结缘的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1],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

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游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

四十一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2],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于是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3]”满怀激情前去赴任。

但是,在长安工作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倍出。

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

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李璘幕府工作。

后来,唐肃宗李亨借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天南地北、大河上下,凡精美之处,几乎没有李白没去过的。

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他对待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和这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联系起来,看待一切都有他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审美判断,因此,他在诗歌的表现上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二、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1.李白山水诗中的自我意识。

自汉以来,中国传统士人以儒学为宗,等级观念森严,崇尚修身养性,为人克己内敛,行事循规蹈矩,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李白却不然,他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我的超然与纯真。

究其原因,一方面,盛唐初期的国运昌隆与政治文化开明增强了李白等布衣阶层知识分子的自信心,所以李白感受到了盛唐时代精神,同样是怀抱理想,热衷功名;另一方面,儒家的正统思想又直接促使了李白的一种雄心壮志与社会责任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唐朝是门阀士族政治的转折点,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扫荡和李唐王朝的打击,长期左右中国政治的门阀大地主退出了政治舞台。

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大批士人得以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

魏征、张九龄、张悦等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际会,鼓舞着一代知识分子以积极上进、建立功勋为己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5];还有,申管、晏婴、鲁仲连、陶朱、吕尚、留侯,诸葛亮等是李白所崇尚的功成名就与青史留名的人物,他们对于李白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6]。

因而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之下,盛唐之音表现在李白身上,则是在追求人生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等诸多方面的统一。

李白以坚持独立人格为人生最高理想,对自我价值认识特别强烈,这有别于历代封建知识分子。

当然,李白的这种独立人格在其山水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等.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7]”,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

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无法比拟的巅峰之作。

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因此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李白的山水诗是难以脱离社会生活对其影响的.李白并没有把他的山水诗按山水诗写,他完全是用自己的心灵任意挥洒.因此,李白的山水诗也就拥有了他自己的灵魂。

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太阳照孤帆本是常事,两岸青山相对也是很平常。

青山像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看到红霞照耀就感到那片帆是从“日边来”,有李白对太阳的特殊观念。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日乃人君之象。

所以,他才把孤帆飞驶和他的被征联系在一起,而觉得那种景象特别壮丽,以致觉得天门特意为他大开.这里,李白对常人不易动情的事物产生了感情,是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的。

2。

李白山水诗的时代精神

李白山水诗数量之广,涵盖面之宽,对风格、内容之开拓创新,实在是其他诗人所不能比拟的.李白忘情山水并非抛却功名,相反,李白极重功名。

在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的盛唐时期,李白也是意气风发,他时常以大鹏作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现存李白诗作中有大量的干谒求仕、酬赠往还的作品,清晰地记录了李白为走上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对他的人生理想作了详细地描绘:

“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

吾未可去也。

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莺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

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8]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虽然极度强盛,但同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

这在李白的(《古风》第三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李白历来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权贵的清高人物,故而当李白于希望与梦想落空之时,再加之其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所见所闻,他对统治阶级极端厌恶蔑视,于是他便把他的哀愁、苦闷寄向了山水.从而在这时,李白又形成了另一种与“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并行不悖的人生价值趋向,那就是通过对山水田园的吟咏,表达洋溢着乐观情绪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追求,探索人的精神价值与生命自由解放的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白与一般山水诗人不同,自然山水在他心中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非常热烈的情绪。

山水与李白的个性精神与思维表达方式浑融一体,折射着李白傲岸不群,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

在李白看来,追求功名和山林之志并无实质性的冲突,都是对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李白游赏山水,原始的驱动力不在于官场的得志与失意,而来自于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审美的冲动。

这种热爱在诗人的诗篇中也有着坦率地表露。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等。

3。

李白山水诗的水意象

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既有大江大河,也有山涧小溪,既有波澜壮阔,也有涓涓细流,可谓意态多姿,风情万种.

李白诗“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常常是全诗气势奔放,先声夺人。

那些奔腾不息的水便起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公无渡河》中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

”比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词六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些大水创造了雄伟奇特的气势,增添了李白诗的豪情。

  水有澎湃的,也有宁静的。

宁静的水烘托出诗歌优美的意境。

李白的诗充满了天真朴素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9],李白诗中的静水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清。

清清的河水,清清的溪水,清清的涧水,清清的江水,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营造出一个个清新自然的意境。

比如《送友人》写道:

“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

”一条清亮的河在城边曲折地流淌,远处是一带青山,绵延在人们的想象之中,共同描绘出送别时清幽宁静的环境.

三。

李白山水诗的风格。

1、李白的山水诗俊逸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于是他漫游天下,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俊逸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从峨眉山上的明月写到平羌江水中的明月,空间距离的跨度很大。

但因明月常在诗人心头,又因江水长流,伴诗人远游,所以能够统一起来,谱成一曲人与月无限亲情的月光曲,寄寓了游子初次离乡时的深深眷恋之情。

[1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

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

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的远景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青年意气和时代豪情,显示了清新流丽,境界开阔的特点。

就此而言:

它比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清,烽烟望五津"、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艺术境界,就更为壮阔。

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望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楚江;《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山月等等,无不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画出壮美的山光水色,给人以俊逸清新,境界开阔的感受。

2、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时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

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

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切念情,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之中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又如《夜宿山寺》: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诗的语句看,诗人只是写了山中的一座小寺院,但仔细咀嚼,山寺的静穆,环境的净谧,以及超脱凡世喧嚣的佳境,都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味外之旨,正是作者抒发的厌弃世俗,向往自由的情怀。

同样,《山中问答》也是一首含蓄蕴藉,情趣盎然的佳作: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问答形式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的闲情意趣,语出自然,浑然天成,秀雅的画面,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11]。

李白有的诗,虽通篇不以写景为主,但以一二写景语而显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住孤舟远影没入水天之际的动人景色,造就一种高远无穷的意象,表现出对故人的无限神往.诗人仅以一二写景之语,即穷形尽相地描状了景物,真切地显示出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深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感情。

3、李白的山水诗雄奇奔放,气势磅礴

在李白咏叹山水的佳篇中,《望庐山瀑布》、《横江词》、《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一类缘江山之助,表现大自然宏伟壮丽,抒发自己逸思豪情的作品最具特色。

例如《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神奇英姿,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动气势,用夸张比喻,奇思异想,使境界不断升华,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的壮观,创造了无比壮阔的艺术形象。

《横江词》六首,极力夸张当涂一带长江风涛的险恶,如第四首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似连山喷雪来”,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以梦游驰骋想象,用变幻莫测的神笔,描绘出了天姥山的种种图景,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自然美景,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的恐怖奇景,还有“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神奇仙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

最后,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感慨,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人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唱出了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抒发了他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的执着之情[12]。

再者《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

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全诗色泽光怪陆离,结构回旋往复,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充分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崇高雄壮的美。

李白的山水诗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13]中创作的结晶.它们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向往雄伟不凡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激情。

就中国山水诗发展而言,唐宋两代是山水诗成熟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在李白之前,具有浪漫气质,创作上显现出“气势雄伟,劲健有力”[14]特点的诗人有王维、高适、岑参,后有韩愈、刘禹锡、苏轼,但其作品的山水形象和所表现出的气势,都不及《蜀道难》等杰作。

因此李白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这就是李白在山水诗创作上超过前人,启迪后来的功力所在。

总之,李白热爱大自然。

他曾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融铸清辞。

他写月、写山、写水,明朗清新,境界开阔;他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情景交融,韵味悠长;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并给予了汪洋恣肆的描绘,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简言之,李白的山水诗,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他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注释: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郁贤皓·〈<吴筠推荐李白说辨疑〉〉·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3]林家英庆振轩等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5]彭庆生张仁健主编·<<唐诗精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6]林家英庆振轩等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7]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齐鲁学刊·1992年第05期

[8]林家英庆振轩等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9]林家英庆振轩等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0]林家英庆振轩等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1]林家英庆振轩等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2]林家英庆振轩等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13]龚锡珪·<<李太白年谱>>

[1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林家英庆振轩等主编·<<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彭庆生张仁健主编·<<唐诗精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日)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中华书局·2001年

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张厚余·太白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许林·论李白山水诗的内在意蕴·中国李白研究·1999年(下)

刘方·生命的诗性之思·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致谢

论文在写作、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兰州大学文学院庆振轩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