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41119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docx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

古代不诚信的事例30个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

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2.食言而肥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说话一贯无信,鲁哀公对他很不满。

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孟武伯照例参加,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

这郭重长得很肥胖,平时颇受哀公宠爱,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讥辱。

这次孟武伯借着向哀公敬酒的机会,又向郭重道:

“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

“食言多也,能无肥乎!

”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3.齐襄公言而无信

春秋时,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

连称问齐襄公:

“我们何时能回来?

”当时正是西瓜上市季节,齐庄公一边吃瓜一边说:

“明年吃瓜时派人替换你们。

一年之后,齐襄公却忘了约定。

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并提出按时替换的要求。

齐襄公十分振怒,平静下来之后,对送瓜的人说:

“他们要想回来,在等一次瓜熟吧。

”连称、管至父见齐襄公言而无信,又气又恨。

后来,他们二人参加叛乱,杀死齐襄公。

齐襄公言而无信,最终落得被人推翻,死于非命的下场。

告诉我们人是要讲信用的,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

言而无信,必然失信。

4.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

“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

“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5.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

“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

“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6.立木为信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

“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地说:

“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

”有地说:

“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

“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7.梁国志教子

梁国志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从小就聪明好学。

可是他家里很穷,父亲想让他放弃学业,做些小生意来养家糊口。

梁国志为此苦苦哀求父亲,让他再读几年书。

街坊邻居见了,也觉得梁国志不读书太可惜了,就帮着说情,有的还愿意帮他出学费。

父亲也盼着将来儿子能有些出息,家里日子就好过了。

于是就答应让他继续学习。

村子里的乡亲们都是忠厚老实的人,心肠很好;虽然都不富裕,还是经常帮助贫困的梁家。

全村的人都盼望着梁国志将来能出息,好给他们村子争争光。

小国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学习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于梁国志从小就在这样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下成长,他从小就形成了善良、诚实、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国志就中了举人;二十四岁那年,他又中了头名的状元。

梁国志在朝廷当了官以后,不忘家乡父老,经常用自己的俸银为乡亲们办事。

无论在哪里当官司,他都替老百姓着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梁国志不但学问高,人品好,而且还擅长书画,谁要是得到的书画作品,都当做宝贝收藏起来。

他的儿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吵着让梁国志教他画画儿。

一天,儿子又拿着画笔来找父亲,还弄得满脸都是墨汁。

梁国志见了就想笑,帮儿子擦了擦脸,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

“学作画之前,要先学会做人,没有人格的永远也不会成为优秀的书画家。

”儿子抬起幼稚的小脸,很疑惑地问爸爸:

“画画儿就画画儿呗,和做人有什么关系?

”梁国志说:

“一个真正的画家,是用心在画,而不是用笔在画。

如果你是一个诚实、正直的君子,你的话也就会充满正气,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灵气。

儿子眨眨眼睛,好像还不是很懂,于是梁国志就讲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桧的例子。

他说:

“秦桧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书法相当好,可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恶劣。

他死了以后,人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齿地骂他,没有人愿意收藏他当时留下的书法作品,都认为留着他的字会带来灾难,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毁后仍到粪坑里就是让人用火烧掉。

他的字现在留下的已经很少了,人们讨厌他的字其实是讨厌他这个人。

”儿子点点头,好像听明白。

梁国志又说:

“诚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说谎话、讲信用的人,才会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做人。

儿子听了,牢记父亲的教导,一生坚守诚信的品格,后来他真的成了当时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画家。

8.越王勾践

吴王国攻越国,勾践为保国家,为夫差做努力,后的范蠡计谋返国,在范蠡与文仲的辅佐下,十年生计,十年教训,终打败吴王国。

而吴王国覆灭之际,也是范蠡看透了勾践之时,临走留书于文仲,说“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可惜文仲并不相信,他没有相信自己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君王会背信于自己,直到一日勾践送伍子胥自尽的剑给文仲,质问其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只用了三个灭掉吴王国,剩下四个准备用给谁?

”文仲最终自尽。

相信如果范蠡没有先见之明,下场不会好到哪里。

想想当初,勾践落魄至马夫田地,越国人才凋零,这种时候有才信主,为其鞠躬尽瘁,何等大义?

勾践都可以毫无顾忌地灭杀,此之为真正的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9.朱元璋

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大量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他生性多疑,对一些功臣总是实行一种白色恐怖统治,加强特务机构,许多臣子都没有落得个好结果。

由于担心一些臣子功高盖主,他便找一些理由将他们的权力架空,甚至是将其随意以一个理由处死,以恐夜长梦多,例如徐达、常遇春等就是这样冤死的。

10.孟武伯

六月,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

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

“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

”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

“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季康子说:

“武伯该受罚吃肉!

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

“食言多也,能无肥乎!

”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11.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

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

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

他只好连夜抄书。

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

他母亲说:

“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

“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

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

“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

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

”宋濂说:

“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

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

“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12.晏殊诚实守信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

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

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

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

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13.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

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

郭汲不知情,就问:

“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

”孩子们回答说:

“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

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回到。

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回到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14.查道吃枣留钱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

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样办呢?

仆人推荐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

查道说:

“那怎样能呢?

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

我们要讲信用,怎样能偷吃呢?

”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

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

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

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

仆人奇怪地问:

“这是什么意思?

”查道说:

“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给钱。

”仆人说:

“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

”查道严肃地说:

“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给钱。

15.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

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16.季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17.晏殊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

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

“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

“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18.郭汲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

郭汲不知情,就问:

“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

”孩子们回答说:

“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

”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

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

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19.曾参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

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

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

“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

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

“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

曾参说:

“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

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

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

20.卓恕

卓恕,字公行,浙江上虞人。

他为人笃实讲信义,答应办的事就立即去办;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疾雨、雷电冰雪,也都没有不如期到达的。

有一次,卓公行从建业回会稽(今浙江绍兴)探家,去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问道:

“你什么时候返回呢?

”卓公行回答说:

“某日当再来亲自拜见。

”到了那天,诸葛恪想做东宴请一些宾客,不停地饮酒品菜,以便等候卓公行。

当时,赴宴的宾客都以为,从会稽到建业相去千馀里,路途之上又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么一定能如期到达呢?

管众宾客怎么说,诸葛恪坚持要等卓公行,因为他了解卓公行,知道他是一个诚信君子,他说今天到就一定会到。

不一会儿,卓公行果然到了。

所有的人都很惊诧。

诚实守信,践诺履约,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做不到就不要随便说,说出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像卓名行那样的笃实守信之人。

21.陶四翁

陶四翁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用高尚的品质言传身教。

陶四翁是个开染布店的,他为人忠厚,做生意讲求信誉,在镇上有口皆碑。

一天,有人来推销染布用的原料紫草,陶四翁并不怀疑,就用四百万钱通通买下了那些紫草。

不久一个卖布的商人来店里进货,看见了这些紫草,便告诉陶四翁说这些都是假的。

陶四翁大吃一惊,还有些不相信。

商人教了陶四翁一些检查紫草的方法,陶四翁照商人说的一试,果然是些假紫草。

这时商人说没关系,这事包给我了,假紫草仍然可以用来染布,价钱便宜点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就行了。

第二天,商人再来进货,陶四翁却没有一匹染布,他还当着商人的面把那些假紫草全都烧了。

其实,当时陶四翁并不富有,却宁可受损失也不去坑害别人。

他用高尚的品质言传身教了他的后代,他的子孙们也像他一样诚信不欺,最后都成了大富商。

22.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

他在吴国为将时,主张以法治军,曾率兵攻破楚国,使吴国强大起来。

他所著《孙子兵法》一书,总结了古代的作战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

  

春秋末期,出生于齐国贵族的孙武流亡到了南方的吴国。

吴王阖闾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迫切需要拜请一位能够领兵作战的将军。

恰在这时,他得到了孙武写的《兵法》十三篇,读完之后十分着迷。

于是派人把孙武请进王宫(一说是孙武结识了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经伍子胥推荐,孙武带着他所著的兵书进见吴王)。

吴王阖闾见了孙武后,很客气地说:

“您的《兵法》我已经拜读过了,其中的见解很精辟,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实际演示演示呢?

” 

孙武非常爽快地回答说:

“当然可以!

不论男的女的,经过我列阵演练,都可以成为勇武善战的好兵!

”“从未见过战阵的娇弱女子,您也能把她们训练成为好兵吗?

”吴王似信非信地问。

“能!

”孙武斩钉截铁地回答。

这一天,吴王把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孙武训练。

他想考察一下孙武的实际指挥能力,就坐在演练场旁边的高台上观看。

孙武开始演练,先让每个宫女手持一支戟,把她们分成左右两队,分别指定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

接着,孙武问她们:

“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

众宫女回答:

“知道!

”她们也好奇地揭看看孙武究竟要怎么操练。

只听孙武严肃地说:

“现在,由我擂鼓发令。

令向前,就朝着心所对的方向进击;令向左,就沿着左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右,就沿着右手的方向进击;令向后,就朝着背的方向后退。

你们能做到吗?

”,众宫女说:

“能!

”孙武又强调说:

“如果有人不听从军令,就依法斩首!

众宫女平时只会唱歌跳舞,哪里晓得军法的厉害。

尤其是那两个队长,仗着吴王的宠爱,根本没有把孙武放在眼里。

因此,当孙武发出军令后,鼓声咚咚,令旗挥舞,众宫女不但没有依令进退,反而嘻嘻哈哈闹个不停,把队形都搞乱了。

见此情景,孙武没有动怒。

他说:

“大家第一次参加操练,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我没有讲清楚。

”他把军令和操练要求又反复地向宫女们作了讲解,再次强调:

“如果有人不听军令,是一定要斩首的!

”孙武把宫女们的队形整理好以后,再次下令击鼓向左进击。

宫女们还是嘻嘻哈哈,两个队长依然笑得前仰后合。

队形又被搞乱了。

这时,孙武威严地宣布:

“我已经讲明军令和操练要求,可是队长却带头不听军令,依法应当斩首!

”于是,他下令把担任队长的两个吴王宠姬绑了起来。

坐在高台上观看演练的吴王阖闾闻听此言,大吃一惊,赶忙派人传旨要求赦免二姬。

孙武断然回答:

“现在我是主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他的坚持下,两个宠姬被斩首示众。

众宫女见孙武说话算数、执法如山,操练时再也不敢怠慢。

一会儿鼓声又起,令旗挥舞。

众宫女奇迹般地排列成了一支步调整齐的队伍:

前后左右,卧倒起立,就是在泥泞的草地上,也是按照军令进退起止,完全符合要求,一点差错也没有,嘻嘻哈哈的吵闹声更是听不到了。

通过这次演练,孙武显示了他的治军才能。

吴王阖阊尽管心疼他的两个宠姬,但更庆幸发现了一位很有气魄和胆识的将才。

于是,他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军。

23.皇甫绩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

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

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

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

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扰他。

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

“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

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

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

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

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

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

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塾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

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

“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

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

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24.魏文侯

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举行了宴会,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了。

魏文侯看看天色说:

“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

”众臣中有一个自告奋勇的人说:

“那好,我马上去。

”魏文侯把手一摆,说:

“慢,要告诉也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

魏文侯在这件对于他来说很小的事情上都信守诺言,也正因为他这一点,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与爱戴,才得以使国家繁荣昌盛,作为一代君王均能如此诚实守信,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应诚信待人,诚信做事。

25.桴鼓不鸣董少平

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

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法逮捕。

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

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的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当场杀死。

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

董宣叩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

”光武帝说:

“你想说什么?

”董宣回答:

“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

我不须用杖打,请准我自杀!

”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

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

董宣就是不肯;硬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支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对光武帝说:

“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保护逃亡的人,官吏不敢进门抓人。

现在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小地方官吗?

”光武帝笑着说:

“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不一样啊!

”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下边官员。

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

京城里称他为“卧虎”,歌颂说:

“桴鼓不鸣董少平。

26.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诸侯,可以说周天子都拿她没办法,鲁庄公与其过交战,曹沫为将,结果连败三仗,鲁庄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齐桓公答应与鲁国停战会盟。

可是在会盟之上,曹沫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