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540912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docx

级临床免疫研究生思考题福医大最新版

2012级临床硕士研究生临床免疫学复习重点

基础免疫学的部分重点掌握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临床应用。

1.免疫应答的分类和分类依据有哪些?

请举例说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临床应用和生物学意义。

一、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发挥复杂的生理功能的总称。

其分类及分类依据如下:

1、根据是否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分类:

固有免疫应答:

不针对特异性抗原,在生物体长期进化中形成,为种系共有,并可遗传;

适应性免疫应答:

针对特异性抗原,为个体特有,不可遗传,但有免疫记忆效应。

2、根据抗原刺激后的反应状态分类:

正应答:

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诱发抗原发挥排除效应;

负应答:

抗原诱发相应的淋巴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从而对诱发抗原不发挥排除效应。

3、根据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分类:

体液免疫应答:

又称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产物为抗体;

细胞免疫应答:

又称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产物为效应性T细胞。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

正常情况:

1、对非已抗原产生正应答,抵御外源性抗原的侵害;2、对自身抗原产生负应答,保护自身组织不被免疫攻击。

异常情况:

1、对非己抗原产生过高应答导致超敏反应,或过低应答引发严重感染、肿瘤;2、对自身抗原产生正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

三、细胞分子的生物学机理:

1、识别阶段:

抗原被APC提取、加工。

2、增殖和分化阶段:

激活的APC和T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效应性T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

免疫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共同发挥作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引发免疫相关性疾病;

4、恢复阶段:

活化增殖的淋巴细胞克隆通过被动死亡及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机制而发生凋亡,免疫系统恢复平衡。

四、细胞分子的临床运用

五、细胞分子的生物学意义

1、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抗感染;抗肿瘤;介导移植排斥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2、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抗感染;介导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介导超急性移植排斥。

2、请叙述免疫分子、各群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和作用特点。

各群淋巴细胞

T细胞

CD4效应性T细胞:

①Th1细胞:

1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2增强NK细胞和CTL细胞增殖分化,增强细胞免疫应答;3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4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②Th2细胞: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抗体,增强体液免疫应答;③Th3细胞是抑制性T细胞,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TH17细胞:

活化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感染早期发挥免疫作用,主要防御胞外细菌感染。

CD4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

抑制CD4+和CD8+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并抑制DC和单核细胞功能,参与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

CD8T细胞在抗原激活后直接特异的杀伤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

NKT细胞有细胞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用特点:

可连续杀伤靶细胞,具有高效性;具有抗原特异性;具有自身MHC限制性。

B细胞:

①分泌抗体作用;②抗原提呈作用;③分泌细胞因子

作用特点:

识别TD抗原需要TH协助,主要产生IgG,引起细胞免疫和回忆反应;

识别TI抗原不需TH协助,只有产生IgM,不引起免疫记忆和回忆反应。

NK细胞:

①非特异性杀伤(抗感染、抗肿瘤);②免疫调节(抑制B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增殖;增强机体早期抗感染和免疫监视作用;诱导巨噬细胞活化产生NO和氧自由基等分子)。

作用特点:

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直接杀伤靶细胞;诱导靶细胞凋亡。

单核巨噬细胞:

①吞噬杀伤和清除病原体;②抗原提呈功能;③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④抗肿瘤。

中性粒细胞:

①吞噬杀伤;②早期抗感染;③通过补体捕获抗原异物

免疫分子

分泌型免疫分子:

一.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免疫功能:

1 IgV区功能: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从而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

  

2 IgC区的功能:

(1)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2)结合Fc段受体:

a调理作用: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Fc段与巨噬细胞上的Fc段受体结合,增强其吞噬功能  b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段受体识别与靶细胞结合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cIgE介导1型超敏反应:

IgE为亲细胞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段受体结合,使其致敏。

若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可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1型超敏反应。

 

3穿过胎盘和粘膜:

在人类,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

分泌型IgA可通过消化道粘膜,参与粘膜局部免疫。

2、补体: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毒素作用:

补体激活产生MAC,形成穿膜孔道使细胞崩解  2调理作用:

C3b附着于细菌表面,与吞噬细胞表面的CR1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  3免疫粘附:

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4炎症介质作用:

C3a和C5a是过敏毒素,引发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C5a对中性粒细胞等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前列腺素和花生四烯酸,介导炎症。

3、细胞因子:

1、调节固有免疫应答 (在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的作用)2、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B、T细胞) 3、刺激造血 4、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5、促进创伤修复

模型免疫分子:

一、MHC 分子:

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a、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 b、被MHC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MHC分子本身c、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d、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a、经典的3类基因为补体编码,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b、非经典1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科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结合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C、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2、CD分子功能主要可分为:

受体、共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其中受体可包括特异性识别抗原受体及辅助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NK细胞受体以及IgFc受体。

3、T细胞受体(TCR)复合物:

CD3参与TCR信号转导,CD4和CD8辅助TCR识别抗原,参与信号转导。

四、B细胞受体(BCR)复合物:

CD79参与BCR信号转导,CD19/CD21/CD81复合物辅助BCR识别抗原,参与信号转导。

五、粘附分子的功能:

1.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2.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3.淋巴细胞归巢。

3、T、B淋巴细胞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是如何相互协调而发挥功能的?

一①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h细胞的辅助,Th细胞的CD40L与B细胞上的CD40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②B细胞作为APC,内化、加工处理抗原,提呈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给Th细胞。

提供Th细胞活化的第一、第二信号。

二BCR识别并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此第一信号经过Igα/Igβ传入B细胞内),抗原-抗体复合物内化,抗原在加工处理后,与MHC-Ⅱ类分子结合,表达于B细胞表面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的TCR,此为活化T细胞的第一信号。

BCR识别抗原后其表面表达B7分子,B7分子与T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28分子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的协同作用下,T细胞激活。

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分子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此第二信号与BCR识别抗原产生的第一信号协同激活B细胞。

活化Th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L-4、IL-6等,诱导活化B细胞的分化和Ig的产生。

4、T细胞各功能亚群间有何关系?

这些关系的特点在临床上有哪些应用价值?

(1)Th1/Th2

Thl细胞主要分泌IL-2、IFN-r等Thl型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在清除胞内微生物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激活与分化并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反应。

IL-4、IL-2及IFN一r的相互作用是维持Thl/Th2平衡的关键。

IL-2和IL-4分别是诱导Thl和Th2细胞分化的主要细胞因子,促进它们的增殖分化,而IFN—r可拮抗IL-4的作用。

机体在正常条件下,Thl/Th2细胞的免疫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态打破,将无法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发生各种相关疾病。

Thl/Th2细胞的失衡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超敏反应等密切相关。

1、抗感染:

Thl型反应能增强宿主对病毒和胞内病原体感染的免疫防御,而Th2型反应与感染的进展、持续和慢性化有关。

2、自身免疫病:

Th1参与器官特异性AID的发生,Th2有拮抗作用,临床上应用Th1抑制剂或Th2型细胞因子可抑制AID。

3、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Thl型反应发挥重要作用,IL-2刺激NK细胞或CTL发挥杀瘤活性,而Th2型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作用,一旦由Thl反应向Th2反应漂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将受到严重干扰。

4、过敏性疾病与抗原特异性Th2型反应占优势密切相关,Th2型细胞因子促进IgE的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

临床上可用IFN-r或IL-4拮抗剂抑制速发型超敏反应。

5、在器官移植的研究中发现,Thl型细胞因子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

Th2型细胞因子可拮抗Th1,诱导移植耐受。

(2)Th17/Treg   

Thl7和Treg细胞在机体免疫和疾病发生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

Thl7细胞主要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动员、募集和活化,介导促炎症反应,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在保持机体的自身耐受性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数量、定位及功能的异常与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性反应以及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1自身免疫性疾病:

Thl7功能亢进和Treg功能低下,可能共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2感染性疾病:

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均发现存在强烈的Thl7细胞反应;Treg细胞可以通过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来限制组织损伤从而对机体有利,但同时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功能,提高了病原体的持续存在和传染给其他宿主的可能性,造成了感染持续化。

3抗肿瘤免疫:

多种肿瘤组织内Thl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织内的Thl7水平;Treg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可能存在抑制性效应。

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去除Treg细胞,消除Treg细胞的影响,降低其功能,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

(3)CTL细胞的效应功能

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穿孔素是细胞毒素,其生物学效应类似于补体激活所形成的攻膜复合物(MAC)。

穿孔素课插入靶细胞膜,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细胞导致靶细胞崩解。

     

2 Fas/FasL途径:

CTL细胞上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受体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第02章 抗感染免疫的类型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天然免疫           获得性免疫 

执行者  皮肤、粘膜、NK        Tcell

吞噬细胞           Bcell

执行时间 感染早期(数分钟-96h)    感染后期(约4h-5d后)及再次感染

执行特点 无选择性           对病原体有选择性、记忆性、

在病原体入侵前存在      能力增强

不产生免疫记忆

再次遇到吞噬力不增强

答案一

答: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机体生理稳定的一种免疫防御功能。

包括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和特异性抗感染免疫性两大类。

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

是生物在长期中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

包括:

屏障结构(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吞噬和杀伤),自然杀伤细胞,体液因素(补体、溶菌酶、防御素)。

特点:

(1)生来就有,受遗传基因控制,并能传代。

(2)正常人都有,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3)无特异性,对各种病原微生物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4)无记忆性,再次遇到相同病原微生物后,免疫功能并不增强。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

是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毒性代谢产物等抗原性物质接触后产生或者被动获得的特异性防御功能。

它是机体抗御传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特异性。

包括:

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特点:

(1)特异性强,即机体受某一种病原微生物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力,只能对该病原微生物起作用,而不能对其他无关的病原微生物起作用。

(2)后天获得,即出生后经抗原刺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才能产生,并非每人都有,也不遗传。

(3)有记忆性,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微生物时,其免疫功能增强。

这种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的抗感染作用(抗体加补体):

1抑制病原体黏附-sIgA封闭细菌黏附因子结合位点 2调理作用-促进吞噬(IgM、IgG) 3中和细菌外毒素(IgM、IgG) 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5溶菌作用-在补体(C3b)参与下对病原生物的溶解作用(IgG)。

 

细胞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免疫效应性T细胞: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1)CD4+T细胞包括Th1、Th2两型。

抗原→Th1→产生IL2、INF-γβ,TNF杀灭细胞内寄生菌,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抗原→Th2-产生IL4、5、6、10,辅助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抗细胞外寄生菌感染。

(2)CD8+T细胞:

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可高效、特异性、致死性地杀伤靶细胞。

答案二

机体的抗菌免疫:

⑴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其致病与外毒素、内毒素等毒性物质的作用和胞外菌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①.特异性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的主要免疫机制。

②补体是抗胞外菌的主要自然防御机制③CD4+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局部炎症反应,激活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

因此,CD4+T细胞在抗胞外菌感染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⑵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因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胞内菌寄居的宿主细胞内与之作用。

所以在抗胞内菌感染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中性粒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是很快进入感染部位的细胞。

免疫反应主要是以CD4+Thl细胞和CD8+Tc细胞作用为主。

抗病毒免疫:

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通过复制方式在细胞内增殖,造成感染。

与抗细菌感染不同,在抗病毒免疫中,病毒抗原兼有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特点,既可引起细胞免疫又可引起体液免疫。

⑴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抗体分子因不能入内,其作用受到限制,这时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因此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机制:

1 NK细胞在病毒感染早期,为自然免疫,可限制、延缓病毒的播散和蔓延

2 T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1)CD4+T细胞可通过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2IL-3、IFN-γ激活CD8+T细胞和NK细胞等发挥抗病毒作用,辅助产生多种抗体

(2)CD8+T细胞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但对病毒无直接杀伤作用。

  

⑵特异性体液免疫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有限,只能作用于存在于胞外的病毒

在抗病毒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是IgG、IgM和SIgA三大类免疫球蛋白。

病毒感染后最先出现的是IgM,一般在感染后2~3天血清中开始出现;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抗体急剧增加,但以IgG为主。

第03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

1、HIV是如何入侵靶细胞的?

205页

HIV病毒外膜蛋白gp120可与靶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相结合引起gp120结构改变,暴露出被其掩盖的gp41。

gp120-CD4在靶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CCR5或CXCR4作用下,病毒外膜蛋白gp41N末端的疏水肽穿入细胞膜,使病毒外膜与细胞膜融合,使病毒的核心进入靶细胞。

2、试述HIV致病的免疫学机制。

发病机制:

HIV与CD4+T细胞的结合可使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破坏,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最终导致AIDS发生。

1HIV损伤CD4+T细胞(主要靶细胞)AIDS患者体内CD4+T细胞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IL-2分泌能力下降,对各种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减弱等等。

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将其损伤,主要机制为:

①HIVgp41插入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损伤细胞膜,并在细胞内繁殖,溶解破坏细胞;

②HIV感染骨髓干细胞,使T细胞产生减少;

③感染HIV的细胞内有大量病毒,干扰细胞的功能;

④感染HIV的细胞表面表达gp120,可与未感染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导致细胞融合或形成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加速细胞死亡;

⑤HIV诱生特异性CTL或抗体,通过细胞毒作用或ADCC效应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CD4+T细胞;

⑤gp120与CD4分子交联,促使靶细胞表达Fas分子,通过Fas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2HIV对其他免疫细胞及体液免疫成分的损伤  Th1对B细胞的辅助功能减弱,诱导多克隆B细胞激活,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患者抗体应答能力下降;Th1、Th2功能改变,分泌细胞因子减少,使NK细胞功能减弱、树突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补体被激活并产生免疫损伤,免疫监视及抗肿瘤功能降低。

免疫特征:

CD4+T细胞数量减少,T细胞功能下降(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毒作用降低),B细胞功能失调(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及IG升高,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出现抗HIV抗体。

3、谈谈你对AIDS疫苗研制现状的认识。

现有资料显示,已进行临床试验的AIDS疫苗在人体均具有良好安全性,但其免疫原性却不容乐观。

曾被寄予极大期待的AIDS疫苗STEP试验,于2007年11月正式宣告对人群无明显保护作用。

目前,AIDS疫苗研制工作面临的困境为:

(1)HIV本身的生物学特征:

HIV病毒突变频率高、复制快,两种主要亚型基因序列差异超过25%,每个亚种又可根据基因序列差异而区分为10余种不同亚型。

而且,突变的、能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病毒颗粒具有增殖优势,导致CTL及中和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的表位序列发生变异,造成HIV持续性感染。

(2)实验模型:

迄今尚无可靠的HIV感染动物模型用于预测疫苗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灵长类动物作为慢病毒感染和病毒疫苗开发的动物模型对探讨HIV致病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有用信息,但数量有限,且最终仍有赖于人类临床试验。

(3)临床试验:

风险过大,不能像其他疫苗那样使用活病毒,医免造成更多的人感染。

第04章

过敏症速发相和迟发相的特点?

治疗原则?

临免P55

由IgE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所诱发的疾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又称为特应性疾病。

特应性疾病要素:

1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家族倾向性;2对异种蛋白过敏;3血清中IgE水平升高;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吸入或食人发病。

最轻持续性炎症:

无症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IL-5、粘附分子高于正常。

严重病症前期。

速发相          迟发相 

时间   开始再次接触几分钟    2-4h

高峰12.5+0.5min      5-12h

持续1.5+0.5h       1-数天

程度   较轻            较重

发生率  单纯

主要介质 组胺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三烯

速发相反应(APR)特点:

发生于与变应原接触的数分钟内,持续30~60分钟。

致敏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预先合成并储藏在细胞内的炎性介质如组胺等并引起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血压降低及组织损伤等。

迟发相反应(LPR)特点:

发生于变应原刺激后的6~12小时,可持续数日。

受刺激的细胞合成、释放颗粒基质(包括肝素、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过敏性炎症因子)并导致局部渗出增多、黏膜肿胀及分泌物增多。

治疗原则:

①环境治疗(避免与变应原接触);

②减敏治疗(反复给患者注射变应原,剂量从小到大,浓度从低到高);

③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肾上腺激动剂和茶碱类药物、膜保护剂)。

④免疫治疗(佐剂、DNA疫苗、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重组可溶型IL-4受体)

2、为什么婴儿时期是哮喘发生的关键时期?

I型超敏反应

因为婴儿时期的呼吸系统粘膜和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很多物质婴儿都没有接触过,对婴儿来说都有可能是变应原。

食物过敏原:

动物蛋白食品如水产品、乳、蛋、肉,

油料作物及坚果类如花生,水果及蔬菜类,谷类,食物添加剂;药物过敏原:

青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麻醉剂、生物制品;接触物过敏原:

对苯二胺、硫酸镍、汞制剂塑料及橡胶制品、香精。

免疫机制:

当变应原进入具有特异性体质的病人机体后,B淋巴细胞合成大量特异性IgE与支气管粘膜下的肥大细胞(及血液中嗜碱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性的IgE受体结合,成为致敏的肥大细胞,(特异性IgE也可结合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上的低亲和性受体),当再次接触特异性抗原,致敏肥大细胞上IgE和特异性抗原交联使肥大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如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导致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炎症细胞浸润等,产生哮喘临床症状。

第06章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1、试解释下列几个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多克隆增殖和单克隆增殖、轻链病和重链病、浆细胞病。

免疫球蛋白多克隆增殖:

指各种Ig产生细胞全面增殖。

这有两层含义:

一是5种Ig全面增加,二是虽只有一种Ig增殖,但κ/λ比值不变。

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增殖:

是一个细胞在某一分化阶段发生突变,然后急剧分化,增殖,并大量表达某种单一的Ig,这种恶性增殖具有如下特点:

①均一型,②含量大,③正常成分减少,④比例失调,⑤出现相关临床表现。

浆细胞病:

是由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引起的恶性肿瘤或有可能发展为恶性的一组疾病。

增生的单克隆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浆细胞病共有的特征。

重链病(heavychaindiseases,HCD):

是一组少见的淋巴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

其特征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过度产生。

轻链病(lightchaindiseases,LCD):

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

是由于异常的浆细胞产生过多的轻链,而重链的合成相应减少。

2、什么是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是由于淋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的一组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特征是淋巴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发生转化而呈克隆性增生,可伴不同的免疫学特征及细胞遗传学异常。

包括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浆细胞瘤/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