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
【金版教程】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
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宏观概览
内容
主旨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
汉代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宋、明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明末清初
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明示: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2.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1)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
(2)兴办私学,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公平
孟子
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提出君子“四德”
荀子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道家
老子
哲学上:
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
消极悲观,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
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思想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墨家
墨子
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认识论上提出著名的三表法;逻辑学上提出“类”“故”等术语,并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
(1)背景
1.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试答
提示:
(1)客观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
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试答
提示:
否。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
试答
提示:
否。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吗?
试答
提示:
否。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5.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试答
提示: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概况
(3)影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上的一场浩劫,儒学也因此进入低潮。
2.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确立为正统思想
(1)背景
(2)确立: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
3.太学的出现
(1)概况:
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确立:
隋唐确立。
(2)特点: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3)影响
6.韩非子的“法治”等同于“依法治国”吗?
试答
提示:
否。
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7.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吗?
试答
提示:
是。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吗?
试答
提示:
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9.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
提示:
新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10.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试答
提示:
(1)政治:
设中朝加强君权、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经济:
盐、铁官营、重农抑商;(3)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但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其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
流派纷呈,学术活跃。
(4)“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5)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微考点1
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老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试答
史料解读:
无为而治。
二 ……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
——《孟子·梁惠王上》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孟子的什么主张?
试答
史料解读:
仁政。
三 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韩非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试答
史料解读:
严刑峻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主要治国思想
(1)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2)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3)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微考点2
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思考1 史料一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试答
史料解读:
认为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形成有重大积极作用,但有唯心主义倾向。
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思考2 史料二怎样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
试答
史料解读:
史料二认为新儒学禁锢、封闭了人们的思想,消极作用严重。
三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答
史料解读:
①推动人们积极学儒学。
②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四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岉,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思考4 史料四反映出儒学什么功能?
试答
史料解读:
维护封建秩序,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综合点1 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联系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1.思想特点
(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轨后,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2.相互关系
(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
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兼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针对训练]
1.[2015·贵州模拟]《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周书·泰誓上》: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A.人文精神B.民本思想
C.天人感应D.唯物主义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惟人,万物之灵”“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等信息可知,上述材料都体现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没有完全体现材料思想。
综合点2 例证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ZONGHEDIAN[要点整合]
特点
例证
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于一体
例如他提出“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