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517916 上传时间:2022-12-18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天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天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天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天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文.docx

《天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文.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文.docx

天文

天文

编写人员

韩志江姜珊

课程类别

天文

课程形式

理论与实践

授课对象

3-6年级

周课时数

每周1课时

学期时数

每学期15课时

一、课程简介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针对学生好奇好动,富于想象等特点,进行天文学教育模式的探讨,开展特色科技活动。

学习初级的天文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天文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认识、观测与学习天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天文素养,普和天文科普知识。

2.通过天文知识的学习,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天文喜好者。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4.建立我校特色天文观测站,丰富学校学校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三、课程内容

1.理论课:

昼夜交替、地球、月球、太阳、日食、月食、太阳系、太阳系七大行星、银河系、四季星空、望远镜、黄道十二宫、流星。

2.实践课:

望远镜的组装、望远镜的调试、参观天文馆、参观中心校科技园天文台、模拟星空、制作天文宣传海报。

3.复习课:

天文知识梳理、复习

课程主题

课程要点

授课时数

备注

理论课

了解大自然的昼夜交替、银河系、太阳系八大行星相关知识、了解日食、月食、流星的形成。

探究四季星空、黄道十二星座的奥秘。

掌握望远镜的各部分组成。

23

实践课

学习望远镜的组装和调试、参观天文台和天文馆、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天文报

6

复习课

天文知识梳理、复习

1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原则

该课程的设置,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

课程内容以专题形式出现,尽量使每个专题都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安排两次实际观测。

赋予课程实践性。

打破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二)学习方式方法

知识讲授、学生实践、实际观测、课件演示、搜集材料等。

五、课程评价建议

(一)教师教学评价

1.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难度。

2.教师根据每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写出相应的教学总结。

3.每学期教师作教学效果展示。

(二)学生学习评价

1.学习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际操作能力。

2.学习效果评价:

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动手操作、参观、搜集整理资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一个目标。

3.根据教学对象间的关系,从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

六、所需条件

观测台、观测仪器

 

第一课昼夜交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2.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

二、教学重点

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课件:

“白天和黑夜”的照片。

2.谈话:

这是两张同一地点的照片,你们能从时间上比较出它们的不同吗?

(学生很快答到“一张是白天,另一张是夜晚”)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师小结揭题:

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

(板书:

昼夜)大家知道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

(板书:

交替)

(二)介绍科学史

1.讲述过渡: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比较感兴趣,并做过大量的研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地心说”。

2.出示课件

(二)“地心说”,介绍。

3.(师用鼠标相机点击相关部位)

简述:

他们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都围绕地球转。

这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

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上千年。

一直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大胆地猜测,大量的实验,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地心说”是错误的,并提出“日心说”。

   

4.出示课件(三)“日心说”,介绍。

  

5.(师用鼠标相机点击相关部位)

简述:

他认为太阳是中心,太阳是不动的,而是地球在动,在公转,在自转。

(师用鼠标做出公转与自转的方式.)

所谓公转,是指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

大家看,鼠标指课件,地球对着太阳的一面显得亮一些,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白天)背面昵?

(夜晚)

哥白尼认为,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自西向东。

(师边介绍边用地球仪演示,自西向东转),就是这种转动形成了“昼夜交替”。

6.小结过渡:

这就是沿用至今的“日心说”,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呢?

大家想不想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三)模拟实验:

1.介绍实验器材

讲述:

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手电筒(边说边举起),这代表太阳,还准备了地球仪,这代表地球,还有固定手电筒的泡沫支架。

2.讨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

打开手电筒,把手电筒和地球仪的位置距离调整好。

观察地球仪,当地球仪不转时,记录你的发现;当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时,也记录你的发现。

注意事项:

(1)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调节好“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后,实验过程中,不要去移动。

(3)转动地球仪时,自西向东,方向不能转错。

(4)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5)小组中4位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四)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得出:

(1)地球仪不转时,一半是亮的(白天),一半是暗的(夜晚)。

(2)亮(白天)和暗(夜晚)的交界处,应该是日出和日落。

  

(3)地球仪转动时,原来亮的(白天),一会儿就变成了暗的(夜晚);原来暗的(夜晚)一会儿就变成了亮的(白天),不停地转动,不停地交替。

    

讲述:

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

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

(板书:

地球不停地自转)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地球不停地自传

第二课地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等概貌。

2.通过对地球及一些自然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了解地球。

探索地球的欲望和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表等概貌。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了解地球的一些情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呢?

(板书:

地球)

学生分组交流。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讲述:

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有关地球的情况。

全班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介绍文字、图片资料

(1)教师随机出现地球的全貌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从太空遥望地球,白里透蓝的星球表面罩着一层淡蓝色的“大气面纱”,在“面纱”下面,有深蓝色的海洋。

黄色和棕色的陆地,墨绿色的森林植被……,除了地球之外,再没有一个星球有如此丰富的色彩。

(板书:

球体)

(2)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大小:

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

(板书:

赤道周长约40077千米,子午圈长约40009米)

2.人类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学生发言

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

可以看从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等方法.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人类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其他故事。

3.学生认识地表情况

谈话: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关于地球你还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地表情况(教师出示演示文稿):

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以上是海洋,不足三分之一的是陆地。

同时,介绍山脉、丘陵、平原、河湖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三)总结

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地球的表面有高山、平原、海洋、河流、湖泊等。

在那里生活着人类和各种各样动植物。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可爱的家园。

(四)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关于地表情况的图片。

板书设计:

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资料: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现球形的看法。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5艘海船,用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严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17世纪末,人们对地球是正圆球的主张开始有了怀疑。

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公里。

1735~17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

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公里,极半径为6356.76公里,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公里和39941公里。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

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古代东西方人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视野比较狭窄,所以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即所谓的"天圆地方"。

公元前古希腊,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很多现象,如:

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由远驶近的船只,总是先看见船的桅杆,再看到船身等等,对地球的形状产生直觉的推测。

  公元前5.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念,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的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公元1522年,麦哲伦及其伙伴完成绕地球一周以后,才确立了地球为球体的认识。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

他测量出地球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600千米),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千米,这在2000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十七世纪末,牛顿研究了地区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

1672年法国人里歇(J.Richex)用一单摆钟放在赤道附近的圭亚那的卡宴,这种在法国巴黎是准确的,现在却每天慢2分28秒。

里歇研究了这一现象后认为,这说明地球在赤道附近凸起。

于是得到结论:

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的椭球体。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通过实测,终于得到了确切的数据。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低下去24-30米。

所以有人说,地球像一个倒放着的大鸭梨.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第三课月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训练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训练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的能力。

难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是地球的忠实伴侣,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月球的奥秘吧!

(二)认识月球概貌

1.月球—荒凉的世界

探秘月球科学:

月球资料简介。

直径大约为:

3500千米,是地球的四分之一;

重力为地球的六分之一;

没有大气层;

不能传播声音;白天最高温度127摄氏度,晚上可降至-183摄氏度;

自己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

表面的“环形山”;

平坦的“月海”;

(三)认识月相的成因

1.我们都听过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有这么两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千古名句,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月球的阴晴圆缺变化,人们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展示各种月相)

2.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讨论、交流一下。

3.Flash展示月相变化过程

4.小结:

一个月中月相变化规律:

(1)上半个月,从(缺)→(圆),月面面积从(西边)开始递增

下半个月,从(圆)→(缺),月面面积从(西边)开始递减

整个月,从(缺)→(圆)→(缺)

(2)亮的一侧总是朝着太阳。

(3)(表格)四个特殊点(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月相。

农历日期,新月、满月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关系(哪个在中间即可)

5.教师简要说明各个月中农历日期相同,月相形状也基本相同(例如每个月的十五、十六总是很圆)

6.再次用Flash展示月相变化过程,验证月相变化规律。

7.总结月相变化成因:

(1)月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发射太阳的光。

(2)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导致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的规律变化。

8.学生模拟月相变化,记录月相的形状。

教师指导月相画法

9.小结:

月相概念、月相变化规律、月相的画法

(四)(拓展)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1.介绍“阿波罗登月”壮举

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抵达其他天体,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2.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时间:

2003年10月15日9时

航天器: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航舟五号飞船

第一位航天员:

杨利伟

3.谈一谈:

对中国人登月计划的看法。

小结:

中国人载人飞天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曙光,中国人登月将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板书设计:

探索月球的奥秘

自己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

第四课时太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到事实与证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

2.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的存在;从生活中了解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

3.培养用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测量的事实和调查的证据了解人们对太阳能的应用,引导学生体验观察、测量、调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太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们热爱太阳,崇拜太阳,赞美太阳,把太阳看作是光明和生命的象征。

太阳在人类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人们一直对它顶礼膜拜。

中华民族的先民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

而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被称为“阿波罗”。

他是天神宙斯的儿子。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起来认识太阳。

(二)学习新知,探究奥秘

1.师:

同学们你对太阳了解多少呢?

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

(课件出示太阳图片)

总结:

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巨大球体。

特别强调学生在观察“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时,要注意“安全提示,保护眼睛”.正确地进行观察,不要直视太阳,以免伤害眼睛。

2.找证据证明太阳发光发热的特点

时间

地点

向阳处温度

背阴处温度

(1)发光的特点学生们很快从直观体验中找出证据。

(2)发热通过实验验证,课下提前让学生进行测量和调查活动,建议在校园或村子内向阳地区。

背阴地区进行测量。

(三)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师:

“太阳无私的将光和热奉献给大地,假如天空中没有了太阳,我们的世界将会怎样?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太阳的密切联系,以最直接、最直观的自然观进行教育。

(四)“太阳能的利用”。

1.认识太阳能: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

2.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列举)

(1)太阳能电话。

以太阳能作能源的无线电话已在英国一家无线电公司问世。

它利用顶端上装的太阳能接收板,可以不断给电池充电。

巴黎伏德瓦特公司制作的太阳能收费公用电话,耗电量极低,只要在阳光下充电几小时,便足够使用10多天。

(2)太阳能冰箱。

法国的太阳能冰箱每24小时可制冰10公斤,保鲜30公斤食物。

印度研制出一种仓库用的大型太阳能冰箱,可把光转换成电流,箱内温度保持在-2℃,可冷藏500公斤食品,每天还可制出25公斤冰来。

说明:

这部分的教学是学生展示事实和证据的过程。

课前注意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建议让学生充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认真做一做,把实验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1.如何利用放大镜点燃火柴。

2.“哪个热得快”是一个对比实验。

教师要注意在实验中的塑料袋黑白颜色不同,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如,使用的温度计的种类要一样,温度计插入水中的多少要一样,塑料袋大小要一样,装入袋中的水量也应该是一样的。

板书设计:

太阳

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课日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的成因。

二、教学重点

了解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听说过“日食”或“月食”?

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介绍日食

1.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

讨论并交流:

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

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分析过程预设:

A、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

B、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

C、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2.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

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

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

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

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3.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资料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

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三)观测日食方法

1.能用眼睛直接观测日食吗?

(切记不可用肉眼直接观测日食)

2.观测日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观察日食都用什么方法?

【土方法】

(1)用废胶片看——把新买的胶片扯出来,让它完全曝光。

两片以上的废胶片叠在一起就可以用来对着太阳看。

(注意:

一定要两片以上,不然还是很危险!

(2)小孔成像法——小孔仪外观可以做成天文望远镜的样子,主体为一根内径不小于2厘米。

长一两米的直管,管的一端蒙上一块半透明的平整的塑料薄膜或毛玻璃做投影屏,另一端用不透明的纸板密封,然后在纸板正中,用针刺穿一个小孔,就好了。

日食时,将小孔仪像望远镜一样用支架架起来,小孔对准太阳,稍做调整,就能在投影屏上得到细小而清晰的太阳像。

(3)树荫观察法——在日食的时候,树荫的缝隙就会成为天然的小孔,在树萌底下的小亮点都是太阳的小孔成像,在日食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那些小亮点由圆到亏,每一个小亮点都是一个小小的日食影像,地上,你的胳膊上,旁边散步的狗狗身上,全是这些小小的日食影像。

板书设计:

日食

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第六课月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月食的成因。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月食的成因。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日食,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2.古代曾经传说“天狗吞月”的故事,你听过吗?

3.教师讲解完整故事,并提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故事见资料)

(二)月食的成因

1.谈话:

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

月食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2.小结:

月食的形成与月球、地球和太阳有关。

3.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预设:

主要看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

当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光线无法到达向着地球一面的月球表面,这时即使在晴朗的夜空,我们也看不到完整的月亮,此为月食。

部分光线被地球遮挡时,我们看到的是月偏食,全部光线被遮挡时我们看到的是月全食。

(三)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造成了月食。

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地球挡住射向月球的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

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

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月食。

只有乒乓球转到电筒光和玻璃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乒乓球正好挡住玻璃球时,才会发生“月食”现象。

3.组织汇报、交流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

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

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