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826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法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平法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平法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平法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平法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法问题.docx

《平法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法问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法问题.docx

平法问题

问:

1、梁的下部纵筋一定要在中间支座锚固吗?

2、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两边钢筋的切断点都在中间支座上,可否理解为两边钢筋在中间支座搭接?

3、不是说“能通则通”吗?

支座两边直径相同的钢筋贯穿中间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处的钢筋拥挤程度吗?

答:

1、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

其锚固长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LaE

(2)≥0.5hc+5d(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2、第54页图中所示的“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构造”,说的是“钢筋锚固”,而不是“钢筋搭接”。

“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

图中所标出的“锚固长度”是每根钢筋从支座边缘到切断点的距离。

按锚固长度两个条件之一的“≥LaE”来看,下部纵筋的切断点一般应该伸过支座的另一边了,而不是“在支座内部”了。

3、“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连接。

但是,梁的下部钢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则通”、而让钢筋在下部跨中进行连接。

因为,下部跨中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钢筋是不允许在此范围内连接的。

问:

“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几种?

在何处使用?

答:

1、综观03G101-1到04G101-3图集,“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两大类,一类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另一类是水平方向的加腋(侧腋)。

2、03G101-1图集第60页“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具体说是在框架梁底部的加腋。

其构造特点是加腋部位的主筋伸进框架梁或框架柱内的长度≥LaE(≥La)。

这种加腋构造是设计指定的。

例如,在梁的集中标注中注写梁截面高度时标明

300*700Y500*250

其中“Y”后面的“500”表示腋长,“250”表示腋宽。

知道腋长和腋宽,就可以求出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加上直锚长度LaE,就可以计算出加腋主筋的长度。

此外,加腋部位的箍筋是变截面高度的。

框架梁加腋构造也可以在原位标注时标出,其注写格式同集中标注。

同时请注意,当在集中标注中规定了“梁加腋”的时候,如果在某跨梁的原位标注中注写相同尺寸的矩形截面(例如:

300*700),则表示这跨梁取消“加腋”。

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具备在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中进行“加腋”标注的功能和钢筋计算功能。

3、04G101-3图集第33页和第38页分别为基础主梁和基础次梁的“梁高加腋构造”。

这也是垂直方向的加腋。

其加腋构造的特点与上述框架梁加腋构造相同,只是上下方向相反——“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在梁底部,而“基础梁加腋构造”是在梁顶部。

基础梁的“梁高加腋构造”也是设计指定的。

其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的方式同框架梁。

4、04G101-3图集第31页表示“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

这是水平方向的加腋构造。

值得注意的是,基础主梁的这种“加侧腋”的构造不在施工图上进行标注,施工图也不给出结构详图,施工人员和预算人员自己根据04G101-3图集图集进行施工和计算。

“基础主梁加侧腋”的条件是:

当基础主梁的截面宽度≤柱截面宽度时,基础主梁在柱的附近就必须加侧腋,以实现“梁包柱”的构造要求。

问:

1、什么时候执行“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

2、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Ln1——由于它离开了支座,会使梁失去支座的支承吗?

3、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Ln1

而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05Ln1,如果现在执行用00G101-1图集设计的旧施工图,我们是采用“0.05Ln1”还是“0.1Ln1”?

答:

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

当在下部纵筋的规格后面加上“(-k)”这样的注写时,就表示有k根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

例如:

6φ252(-2)/4表示上排纵筋为2φ25且不伸入支座;

下排钢筋为4φ25全部伸入支座。

2φ25+3φ22(-3)/5φ25上排纵筋为2φ25和3φ22,其中3φ22不伸入支座;

下排钢筋为5φ25全部伸入支座。

2、03G101-1图集第60页规定了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位置:

(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Ln1(本跨的净跨)

(2)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限于梁的第二排下部纵筋。

第一排下部纵筋按照以前的规定伸入支座。

由于有第一排下部纵筋伸入支座,所以梁不会失去支座的支承。

此外,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每跨梁的正弯矩最大值在跨中,而在还未到达支座的地方,弯矩包络线就已经上升为负弯矩了。

所以,在支座附近是没有正弯矩存在的,第二排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也就不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了。

然而,如果考虑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在支座附近是存在正弯矩的。

这个正弯矩的大小如何,第二排下部纵筋该不该伸入支座,这些问题只有设计师才知道。

所以,“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是由设计师指定的。

当设计师没有指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的时候,施工人员不能自作主张执行“梁下部纵筋不伸入支座”。

3、虽然00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05Ln1,但是03G101-1图集规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断点距支座边缘0.1Ln1,陈青来教授在讲课时说过,新规定更加合理。

而且,03G101-1图集的发行,宣告了00G101-1图集的废止。

所以,现在施工的工程,应该执行现行的03G101-1图集的规定。

问:

执行“梁插柱”做法时,

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顶梁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的直段长度≥1.7LaE

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顶梁第一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LaE+20d,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LaE。

现在的问题是:

如何计算“顶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

答:

1、“梁上部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梁上部纵筋(如果有两排钢筋的话,两排都要算)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

梁有效截面积为梁宽乘以梁的有效高度。

梁的有效高度:

当配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2、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当用户在“系统参数”中选择“梁插柱”的做法后,软件不但能自动地按“梁插柱”来计算柱纵筋和梁纵筋,而且能够自动地计算“顶梁的上部纵筋配筋率”,当计算出这个配筋率>1.2%时,就自动执行“1.7LaE+20d”的修正算法。

问:

执行“柱插梁”做法时,

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1.5LaE

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LaE;另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1.5LaE+20d。

现在的问题是:

如何计算“边柱的外侧纵筋配筋率”?

答:

1、“柱外侧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柱的总截面积。

2、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当用户在“系统参数”中选择“柱插梁”的做法后,软件不但能自动地按“柱插梁”来计算柱纵筋和梁纵筋,而且能够自动地计算“柱外侧纵筋配筋率”,当计算出这个配筋率>1.2%时,就自动执行“1.5LaE+20d”的修正算法。

问:

03G101-1图集第55页和第56页都是讲“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其实,主要讲的是抗震屋面框架梁和边框架柱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把这种关系称作“顶梁边柱”。

这两个图的区别是:

第55页是边框架柱的外侧纵筋插入屋面框架梁的顶部(简称为“柱插梁”);第56页是屋面框架梁的上部纵筋插入边框架柱的外侧(简称为“梁插柱”)。

现在的问题是:

1、“柱插梁”和“梁插柱”在钢筋构造上各有什么特点?

2、何时选用“柱插梁”?

何时选用“梁插柱”?

答:

“顶梁边柱”涉及了框架结构中的两种主要构件:

框架柱和框架梁。

在抗震作用上,框架柱和剪力墙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而框架梁起到“耗能构件”的作用——这就是当水平地震力到来的时候,框架梁能够通过自身的弯曲变形,来消耗由框架柱传递过来的地震力。

在抗震过程中,框架结构的顶角部位是应力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所以,加强“顶梁边柱”的钢筋构造,对于整个框架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重大的意义。

1、下面讲解“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各有什么特点。

(1)先看03G101-1图集第55页,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

(图集第37页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一)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

第55页:

(上图)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

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1.5LaE(注意:

从梁底算起)

WKL上部纵筋的直钩伸至梁底(而不是15d),当加腋时伸至腋根部位置。

(下图):

当边柱外侧纵筋配筋率>1.2%时,

柱外侧纵筋的两批截断点相距20d——即:

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LaE;另一半的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1.5LaE+20d。

(2)再看03G101-1图集第56页,也就是“梁插柱”的做法。

(图集第37页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二)也就是“梁插柱”的做法。

第56页:

(上图)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

WKL的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的直段长度≥1.7LaE(从拐点算起)

边柱外侧纵筋伸入WKL顶部后,弯直钩12d。

(下图):

当顶梁上部纵筋配筋率>1.2%时,

梁上部纵筋的两批截断点相距20d——按图示的要求就是:

屋面框架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LaE+20d,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入边柱外侧1.7LaE。

(3)无论55页还是56页,在屋面框架梁与边柱相交的角部外侧设置一种附加钢筋(当柱纵筋直径≥25时设置):

“直角状钢筋”边长各为300mm

间距≤150mm,但不少于3φ10

有人提问:

这几根“直角状钢筋”的作用是不是为了防止柱外侧角部的混凝土开裂的?

其实不然,大家注意看本页右上角图就明白了,那是因为柱纵筋伸到柱顶弯90度直钩时有一个弧度,这就造成柱顶部分的加密箍筋无法与已经拐弯的外侧纵筋绑扎固定,这几根“直角状钢筋”正是起到固定柱顶箍筋的作用的。

2、比较“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呢?

(1)“柱插梁”:

做法:

边柱外侧纵筋伸入顶梁,与梁上部纵筋搭接1.5LaE。

优点:

施工方便。

缺点:

造成梁端部水平钢筋密度增大,不利于混凝土的浇筑。

我们大家都知道,梁柱交叉的节点区域是钢筋密度最大的地区,要保证梁的上部纵筋之间达到规定的“水平净距”(上部纵筋的净距为不小于30mm和1.5倍的钢筋直径)已经相当困难,现在又加上从柱外侧拐过来的柱纵筋,不就更加拥挤了吗?

(2)“梁插柱”:

做法:

顶梁的上部纵筋下伸与边柱外侧纵筋搭接1.7LaE。

优点:

梁端部能保证钢筋的水平净距,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

其实这不是本做法的“缺点”:

就是有些施工单位还在遵循“把施工缝留在梁底50mm”的坏习惯做法——之所以说它是“坏习惯”,是因为这个部位正是地震最容易破坏的地方。

现在,不少地区已经发出强制性规定,整个一层的柱墙梁板必须一口气现浇完成,不允许把把施工缝留在梁底。

另外,使用“梁插柱”方法所用的钢筋略多于“柱插梁”方法。

3、何时选用“柱插梁”?

何时选用“梁插柱”?

这应该是在施工图设计时加以说明的问题,或者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加以说明。

4、“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同时编制了“柱插梁”和“梁插柱”这两种做法的程序。

为了方便用户的调用,软件特地设置了下面的“系统参数”:

边框架柱与屋面框架梁节点构造:

1、边柱外侧纵筋伸入屋面框架梁内1.5LaE

2、屋面框架梁上部纵筋弯直钩伸入边柱外侧1.7LaE

这是一个“算法”类型的参数。

有了“系统参数”,用户就不用打开我们的程序,而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系统参数”,来改变钢筋计算的算法进程。

这样,用户在完成结构平面图的钢筋标注之后,可以通过分别选择上述的系统参数,在软件输出的《工程钢筋表》中看到“柱插梁”和“梁插柱”对框架柱和框架梁纵向钢筋的影响。

值得向大家指出的是:

“顶梁边柱”并不是只有到了建筑物的“顶层”才会出现这样的构造。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出现“高低跨”这样的建筑结构,当处于“低跨”部分的框架“局部到顶”时,也要执行“顶梁边柱”的构造做法。

——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具有自动判断框架“局部到顶”的功能,从而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下,都能正确地执行“顶梁边柱”的构造做法。

所以,我曾经讲过,“顶梁边柱”是平法图集的一个精彩之处,也是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一个精彩之处——只有真正吃透平法技术“一平二整”的精髓,才有可能使“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达到这样的效果。

研制“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除了要全面掌握软件编程技术以外,还要熟练地掌握“平法”技术,这就需要具备较深厚的建筑工程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的理论知识,以及施工管理的实践经验,甚至钢筋工的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我们所具有的。

因此,专业技术的优势,必然造就软件的优势。

问:

有的工程设计采用了“大跨度”的框架梁,例如一个单跨跨度大于10米,这样的框架梁一个单跨的净跨长度就超出了钢筋的定尺长度,此时,钢筋的连接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如何进行钢筋连接呢?

答:

1、对于“单跨宽度≥定尺长度”的情形,钢筋的连接是不可避免的。

2、施工规范不是禁止钢筋的连接,而是如何保证钢筋连接的可靠性。

施工规范指出,钢筋连接要避开箍筋加密区和构件内力(弯矩)最大区。

箍筋加密区是明摆着的,可以看得见的,因此也是可以避开的。

但是,“弯矩最大区”在施工图上是看不出来的,而且设计师一般也不向施工人员进行“弯矩最大区”的交底。

同时,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框架梁的下部难以找到“正弯矩较小”的地区。

所以,要想不折不扣地执行“规范”,确实很困难。

3、关键的问题是“钢筋连接的质量”。

如果钢筋接头是高质量的,在进行钢筋拉力试验时,被拉断的地方都不在钢筋接头处。

陈青来教授在讲课中说过,这样的钢筋接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应用。

陈教授尤其推荐采用“一级机械连接”,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这种机械连接接头是十分可靠的。

问:

如果按“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锚固”的原则进行配筋,对于中间跨的下部纵筋来说,其钢筋长度=净跨长度+2*LaE显然这是比较费钢筋的。

有没有可以连接框架梁下部纵筋的办法,从而可以节省一些钢筋呢?

换句话说,框架梁的下部纵筋有没有“连接区”呢?

答:

1、如果是“非抗震的框架梁”,在垂直荷载的作用下,每跨框架梁的最大正弯矩在跨中部位,而在靠近支座的地方只有负弯矩而不存在正弯矩。

所以,框架梁的下部纵筋可以在靠近支座Ln/3的范围内进行连接。

03G101-1图集第57页中间的“右图”就给出了“非抗震框架梁”的这种连接构造。

2、但是,作为“抗震框架梁”,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

在水平地震力的往复作用下,框架梁靠近支座处会成为正弯矩最大的地方。

因此,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纵筋找不到可供连接的区域。

(跨中不行、靠近支座处也不行,在支座内更不行——在梁柱交叉的节点内,梁纵筋和柱纵筋都不允许连接。

所以说,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

3、然而,在满足钢筋“定尺长度”的前提下,相邻两跨同样直径的框架梁下部纵筋可以而且应该直通贯穿中间支座,这样做既能够节省钢筋,而且对降低支座钢筋密度有好处。

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中,既设计了“框架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锚固”的算法,又设计了“在满足钢筋定尺长度时相同直径的下部纵筋贯穿中间支座”的算法,用户在计算钢筋时可以对上述算法进行选择。

问:

在一些网上的造价论坛常常能看到说钢筋预算和钢筋下料是两回事情,换句话说就是预算是大概的,下料是精确的。

本人认为钢筋预算和钢筋下料是一回事情,工地上怎么下料的,预算就应该怎么算,比如箍筋工地下料要考虑弯折角度的调整,预算、结算也要做相应的弯折调整。

请问陈教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另外我想知道您的钢筋软件,对于钢筋的计算考虑了以下因素了没有?

1.对于箍筋的计算除了按平法图集中保护层表计算外,还要考虑03G101保护层表中的附注:

1.受力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除符合表中规定外,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注6.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中相应数值减10,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15mm.也即保护层要取表中和附注中的较大值2.考虑了钢筋互相穿叉的影响没有?

比如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在暗柱端头部位,就不是减一个保护层,而应是减一个保护层再加一个暗柱纵筋直径;剪力墙结构的连梁、暗梁等纵筋是从墙竖筋的内侧穿入,这时连梁、暗梁钢筋的保护层就比较大,要减一个墙筋保护层再加两根墙筋的直径,箍筋、拉筋在墙厚度方向要小一些。

3.关于钢筋的锚固值,是按构件本身的强度等级取值还是按支座的强度等级取值(按支座的强度等级取值就得软件自动判断支座的强度,然后取值,处理起来可能复杂一些,还有比如一根梁的支座一端为柱另一端为梁,这样的话两端的锚固长度是不一样长的),4.对于梁端支座的锚固,梁纵筋锚固长度的计算应首先判断能否直锚,当不满足直锚时用弯锚,公式是max(0.4Lae,hc/2+5d)+15d当满足直锚(但不一定要直锚)时公式是min[max(0.4Lae,hc/2+5d)+15d,max(hc/2+5d,Lae)](本条肯定是没有考虑。

这是根据陈青来教授的最新理论我写的公式,请达飞教授指正。

既然只要进入锚固带就可以弯锚了,就没有必要再伸到支座外边了,那么当直锚较弯锚浪费钢筋是我们就采用弯锚,当弯锚较直锚浪费钢筋时我们就采用直锚。

这也符合目前所提倡的凡事有讲求节约,我们国家资源有限呀,省点也好。

答:

1、“预算是大概的,下料是精确的”——这句话肯定不对。

“预算”应该准确,不能多算,也不能少算。

至于“下料”是准确的,似乎没有异议,因为下料不准确,钢筋就安装不上去了。

2、“工地上怎么下料的,预算就应该怎么算”——这种说法也不对。

工地下料与现场“钢筋料库”里的钢筋直料和钢筋盘条有关,一个工程下来,会剩下一大堆“钢筋头”废料,如果把这些东西作为“钢筋预算”,那就成了“实报实销”,这不符合当前“工程预算”的原则。

3、那么,工程预算的原则是什么呢?

作为“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就是根据“图示尺寸”,把各个“细部标注尺寸”加起来,就形成这根钢筋的“每根长度”;然后,按照钢筋的“每根长度”和“根数”来计算钢筋的重量。

——当年设计院绘制《工程钢筋表》的蓝图时,就是按这个算法计算的。

现在,做“工程预算”也还是这个算法。

4、在计算“下料长度”时,也是遵循上述原则的。

只不过在计算钢筋的“每根长度”时,还要考虑钢筋在加工制作时的“弯曲伸长”,即在计算每根钢筋的“下料长度”时,要扣减这个“弯曲伸长值”,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钢筋的制作和安装。

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钢筋下料表》,在钢筋形状和细部标注尺寸上,与预算用的《工程钢筋表》是一模一样的,只是《钢筋下料表》的“每根长度”比《工程钢筋表》的“每根长度”小一些,其原因就在这里。

5、在计算《钢筋下料表》时,还要考虑工程施工的做法和习惯。

在进行“工程预算”时,只要把“钢筋总量”计算准确就行,不要求“分层”进行计算。

但是,万丈高楼总是一层一层地盖起来的。

所以,《钢筋下料表》就要考虑分层计算的问题。

例如,柱纵筋的计算,我们是按照03G101-1图集第36页的规定进行“分层计算”的。

6、以上所说的这些,就是我们“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的总体思想。

当然,你提出的03G101-1图集几个具体的规定,我们也是考虑了的。

(1)“箍筋的计算”:

03G101-1图集33页的几个“附注”,我们正是这样做的。

(2)“剪力墙的水平钢筋在暗柱端头部位,应是减一个保护层再加一个暗柱纵筋直径”;“剪力墙结构的连梁、暗梁等纵筋是从墙竖筋的内侧穿入,这时连梁、暗梁钢筋的保护层就比较大,要减一个墙筋保护层再加两根墙筋的直径”等问题,我们在软件中已经实现了。

(3)“钢筋的锚固”——应该按支座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来取值。

这一点,我们是明确的。

但是在我们的软件中,目前每一层楼层只设定了一个“混凝土强度等级值”——以后我们要按柱、墙、梁、板分别设定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4)至于梁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陈青来教授10月21日在宽银幕影院的讲座我也听了,我也考虑了这方面的问题——不过问题并没有你说的那样简单。

你想想看:

如果梁的“第一排纵筋的直钩”在max(0.4LaE,hc/2+5d)上布置的话,同时再有“第二排纵筋”其直钩岂不是要在“0.4LaE”之内或者“hc/2+5d”之内进行设置?

同时再有“第三排纵筋”(或下部第一排纵筋)又怎样办?

——总归要保证“最靠里面的一排纵筋的直钩到支座内表面的距离≥0.4LaE”吧?

而实际工程所遇到的框架柱的宽度一般较小——例如03G101-1图集31页的例子工程,其KZ1的宽度(700)就不大,GDZ1的宽度(600)就更小了——以至于从“柱外侧”算起,最靠里面的一排纵筋的直钩到支座内表面的距离还不够0.4LaE。

——我在前面的“平法讲座”中已经清楚地讲述了这个问题。

请大家看看2005-9-17我与“老用户”的讨论“框架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哪个算法正确?

”和2005-10-7我与“老用户”的讨论“最里面的一层钢筋的直锚水平段长度<0.4LaE,怎么办?

”。

问:

03G101-1图集35页右上图给出“非接触性锚固”的做法。

04G101-4图集27页的图中给出“非接触性搭接”的做法。

“非接触性锚固”和“非接触性搭接”的意义是什么?

如何实现?

答:

1、钢筋混凝土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钢筋和混凝土的协同作用,其关键是混凝土要充分地包裹钢筋。

因此,保证混凝土360度圆周地包裹钢筋是十分必要的,这就是“非接触性锚固”和“非接触性搭接”的意义。

2、如果两根钢筋是“平行接触”——传统的“绑扎搭接连接”就是这样做的——在连接区的每根钢筋都有1/4左右的表面积没有被混凝土充分包裹,这就严重地影响了钢筋混凝土的质量,进而影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实验证明,在受拉试验中的“绑扎搭接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杆件,其破坏点都在“绑扎搭接连接区”。

尽管一再增加“绑扎搭接连接区”的钢筋长度,仍然无济于事,破坏点还是在“绑扎搭接连接区”。

3、如何实现“非接触性锚固”和“非接触性搭接”呢?

在03G101-1图集35页右上图给出“非接触性锚固”的做法,就是使用垂直方向的梁纵筋或插入一些钢筋头,把可能平行接触的两根钢筋隔离开来。

在04G101-4图集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具体的施工图例,但是我们可以参考03G101-1图集35页右上图所给出的方法,使用垂直方向的钢筋头,把绑扎搭接的两根钢筋隔离开来。

04G101-4图集27页注2中的这段话:

“在搭接范围内,相互搭接的纵筋与横向钢筋的每个交叉点均应进行绑扎”,就是这个意思。

施工工艺的新要求不可避免地带来工程预结算方面的问题。

现在有的监理和审计人员,对“传统的绑扎搭接连接”所增加的钢筋用量尚且不同意计入钢筋工程量,现在新工艺又增加了“横向的垂直钢筋”,使得绑扎搭接连接的钢筋用量大大增加,这些“绑扎搭接连接增加的钢筋用量”就更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