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716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docx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

初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小结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关系(猫捉老鼠)、竞争关系(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合作关系(蜜蜂一起分工合作生活)等。

4.生物在生存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5.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者缺一不可。

非生物部分如:

阳光、空气、水和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6.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叫做消费者。

真菌或细菌会将死亡的动植物遗体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归还土壤,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

7.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高级的消费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8.食物链的组成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如:

草→虫→鸟。

食物链中,生产者的数量最多,所含的有机物的总量最多。

9.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若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生物数量多、种类多、食物网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调节能力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

10.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绿色水库”,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自然之肾”;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1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3.转换器:

转换镜头,调换物镜

5.遮光器:

有大小不一的光圈,可调节光线的强弱。

8.反光镜:

有平面和凹面,反射光线使光线射入物镜。

(光线强时用平面,光线弱时用凹面)

9.粗准焦螺旋:

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

(粗调)

10.细准焦螺旋:

调节镜筒升降,精细调节焦距。

1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物像越大,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

从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

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口腔上皮细胞(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

擦、滴(0.9%生理盐水)、漱、刮、涂、盖、染、吸。

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中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防止细胞胀破,维持细胞形态。

染色中使用稀碘液。

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是细胞核。

普通光学显微镜中一般不容易观察到细胞膜。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14.

15.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在于: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16.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液泡内有细胞液,溶解多种物质;在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利用光能将co2和h2o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动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它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能够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

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17.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

细胞分裂时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然后是细胞质分成两份,接着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细胞壁。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细胞分裂后产生的两个新细胞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

18.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组织。

动物和人体的组织有四种: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19.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

植物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植物的各种组织都是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的。

20.人体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动植物体结构层次不同之处是,植物体没有系统。

21.单细胞生物是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它们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常见的单细胞生物如:

草履虫、衣藻、变形虫、酵母菌等。

22.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才具有生命活动。

病毒对人类生活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

23.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水是通过植物根部成熟区的根毛吸收。

24.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主要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主要是向下运输有机物。

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

25.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它属于分生组织。

它能不断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使茎不断长粗。

有些植物(如竹、草本植物等)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

26.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

蒸腾作用能带动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而且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绿体

27.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内有叶绿体;表皮细胞无)围成的空腔,它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28.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水+二氧化碳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9.光合作用实质上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30.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1.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意义是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3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

(2)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棚温室种植可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高产量(3)温度。

33.在农业生产上,应该让农作物尽量多地照射阳光。

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34.降低环境温度、适当减少氧气供给、减少植物细胞的含水量(如粮食入库前晒干),可以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加。

在贮藏农作物产品时,常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晒干的方法,延长种子、果实和蔬菜的贮藏时间。

35.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中:

(1)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

将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或淀粉)消耗掉,确保碘液检验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是:

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3)用碘液检验淀粉,因为淀粉遇碘变蓝色。

(4)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有光部位变蓝,说明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

而黑纸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从而说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36.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它们需要被消化成简单的成分才能吸收。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三类物质结构简单,不需要消化即被吸收,不能提供能量。

37.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储藏在人体内的脂肪一般是备用能源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38.无机盐在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

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缺少含铁的无机盐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

如果饮食中缺碘,会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可多食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

39.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求量很小,但很重要。

缺维生素a易患皮肤干燥、夜盲症;缺维生素b1易患神经炎、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易出现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缺乏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40.人体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和消化腺。

41.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使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所以在咀嚼米饭时感觉到甜。

胃液由胃腺分泌,内含胃蛋白酶。

肠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42.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只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43.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44.如右图所示,糖类(如淀粉)最先在口腔内初步消

化成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消化为葡萄糖。

蛋白质最

先在胃内被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内消化为氨基酸。

脂肪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形成脂肪微粒并在小肠内被

消化,消化分解的最终产物为脂肪酸和甘油。

它们消

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45.小肠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

长达5~6米(与消化吸收有关);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与消化吸收有关);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等)(与消化有关);小肠绒毛中毛细血管壁、绒毛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与吸收有关)。

46.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47.血细胞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它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48.白细胞有细胞核,能够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起防御保护作用。

血小板能加速凝血,促进止血。

49.在血常规化验单中,如果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低于正常参考值)时,此人有可能患贫血,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果白细胞数目过高,则有可能体内出现炎症;血小板数目过少则容易一有伤口便会流血不止,血小板过多则容易形成血栓。

50.人体内的三种血管及血液流动方向: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四肢静脉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51.动脉是指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具有管壁较厚、弹性大、管腔小、血流速度快的特点。

静脉是指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具有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的特点。

若动脉出血应该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

若静脉出血应该在伤口的远心端止血。

手臂上看到的“青筋”及打点滴、抽血刺入的血管都是静脉。

52.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毛细血管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肺静脉

房室瓣

动脉瓣

左边都是动脉血

53.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是血液循环的

动力器官。

它分为四个腔:

左心房、左心室、

右心房、右心室;其中左心室的壁最厚。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

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

静脉。

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血液

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心室和动脉之间

有动脉瓣,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

54.人体的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两条途径同时进行。

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共同特点是: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55.体循环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体循环过程中,在组织细胞处发生了物质交换(包括气体交换)使细胞得到氧气和养料,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

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56.肺循环是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肺循环过程中,在肺部毛细血管网处发生气体交换,将静脉血转换成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57.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

58.最常见的abo血型系统将人类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血。

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如果受血者和输血者的血型不合,会使红细胞凝集成团,发生凝集反应。

59.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

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应该输入红细胞;大面积烧伤患者应输入血浆;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输入血小板。

60.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组成。

61.呼吸道具有保证气体顺畅通过的结构,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62.咽是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所以吃饭时不大说大笑。

63.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连续过程:

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64.肺与外界进行气体的交换过程就是肺的通气,它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65.呼吸运动的过程是:

吸气时,呼吸肌(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相反。

(口诀:

肌缩胸扩氧气来,解释:

当呼吸肌收缩时,胸廓扩张,氧气进入肺;)

66.人体细胞吸入氧的实质是:

通过血液循环运过来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参与有机物的分解,释放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

67.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携带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至肺部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最终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68.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如h2o、co2、尿素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为排泄,主要以尿液(泌尿系统)、气体(呼吸系统)、汗液(皮肤)的形式排出体外。

排便是排除食物残渣,叫排遗。

69.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叫做肾单位,它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70.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如图所示)

7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

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

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7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

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剩下的液体形成尿液。

73.人体排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

重要作用。

74.若某病人尿液中有较多的蛋白质或红细胞时,可能是

肾小球发生病变。

血浆

原尿

尿液

肾小管

肾小球和肾小囊壁

滤过作用

(水、蛋白质、葡萄糖、

无机盐、尿素)

(水、葡萄糖、无机盐、尿素)

(水、无机盐、尿素)

重吸收作用

76.平常看到人的“白眼球”实际指的是巩膜,“黑眼珠”指的是虹膜,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照相机的光圈相当于眼球的瞳孔,所用的胶卷相当于人眼的视网膜。

77.视觉感受器是视网膜;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最终成像落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78.近视的形成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甚至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应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79.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有些人乘车时会发生晕车现象,这与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有关。

80.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其中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81.脑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小脑有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功能;脑干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中枢,称为“活命中枢”。

82.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

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83.反射的类型有:

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简单

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脊髓和脑

干中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如膝跳反射、缩手

反射、眨眼反射、排尿排便反射等。

复杂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

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如谈虎色变,听到感人的故事流泪等。

84.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是有无导管。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

垂体、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等,它们共同组成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85.胰腺的外分泌部位能分泌消化液—胰液,属于外分泌腺;内分泌部位—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属内分泌腺。

所以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也属于内分泌腺。

86.生长激素在幼年时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分泌过多易患巨人症;甲状腺激素在幼年时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饮食中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可采取注射胰岛素治疗。

87.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调节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88.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89.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方式;如豌豆粒的形状。

遗传学家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粒有圆粒和皱粒。

90.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dna分子,如人体有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

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生殖细胞。

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是:

基因dna染色体

9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上。

在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单存在的。

92.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3对,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3条。

93.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dd或dd,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是dd。

94.男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x。

95.就性染色体来说,精子有两种:

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一种是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卵细胞只有一种,都是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

因此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96.男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22对+xy;女性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22对+xx

精子中染色体组成:

22条+x或22条+y;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22条+x

97.生物体的变异根据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有关系,但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98.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遗传病发生的几率。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有:

白化病、红绿色盲、苯丙酮尿症、血友病。

99.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如流感病毒、hiv病毒、蛔虫卵、肺炎球菌等。

100.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0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如对传染病人尽量做到“五早”,对患病动物及时处理,对病人实行隔离,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封锁疫区等)、切断传播途径(如搞好个人卫生,喷洒消毒液,消除各种传播媒介等)、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等)三个方面。

102.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生来就有的,对多数病原体都有作用。

103.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组成。

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104.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该细胞就会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105.平时我们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疫苗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抵抗该疾病的能力,这种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

106.免疫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第一,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第二,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死亡的细胞;第三,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会出现过敏反应等;过敏原属于抗原。

107.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的的病原体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是①母婴传播②血液传播③不安全的性行为;艾滋病不会经蚊虫叮咬传播。

物(第五单元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鱼

1、运动器官:

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

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

2、呼吸器官:

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判断鱼是否新鲜可以辨别鱼的鳃丝是否鲜红)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08中考)

4、鱼离不开水的原因:

呼吸器官是鳃,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辨认是否是鱼可看它是否用鳃呼吸)

5、模拟实验:

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6、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

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

7、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鲢鱼、镛鱼。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08中考)

(1)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2)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气管和肺(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4)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5)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2、环节动物

(1)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2)蚯蚓:

生活环境:

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食性:

枯枝落叶、垃圾

运动:

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呼吸:

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黏液溶解氧气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

(07、09中考)

3、哺乳动物:

(1)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如兔、大熊猫(07、08中考)

牙齿:

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呼吸:

用肺呼吸;

循环:

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

体腔:

有膈分为胸腔和腹腔,

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2)陆地中生活的动物所要的基本条件是:

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

(3)兔:

体表:

被毛(保温)

呼吸:

用肺呼吸,

循环:

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

消化:

牙齿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神经:

神经系统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