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4903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docx

6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成为现实,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方式,也改变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路径。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提供了实现非遗保护和展示的无限空间。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是杭州非遗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

数字化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是对以传承人口手相传为核心的传统保护方式的辅助与补充。

本文对杭州非遗数据库的建设现状做了概要介绍,并对杭州进一步加强非遗数字化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本文写于2010年11月,收录于《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0年度调查研究论文汇编》。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现状及对策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正在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新手段,数据库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所谓非遗数据库建设,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借助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等技术,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2008年杭州市作为省文化厅数据库建设试点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非遗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一年多来,虽然非遗数据库建设在国内外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但相关工作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于2010年10月底相继通过了技术上的终验和省非遗专家组的业务论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市非遗中心课题组立足于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现状,紧扣杭州市优势和特点,对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及对策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杭州市非遗保护职能部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动传承、保护和发展,广泛开展资源普查,研究制定保护办法,切实推动保护,一系列相关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2007年11月,市政府部署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13区、县(市)及西湖景区和下沙开发区近16000名普查员,按照“四不漏”(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村镇、不漏艺人)的要求,依靠“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工匠、老艺人、老土地),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共摸排非遗线索428966条,调查登记项目30168项,其中新发现项目18542项,登记重要传承人12869人,征集到非遗实物4165件,汇编普查资料文字档案714卷,音像档案2486盒,照片15686张,录像1729盒。

2009年9月30日,以杭州为主和参与申报的“篆刻”、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18个项目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杭州国家级名录数量跃升至26项,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2009年6月,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传承人名单中,杭州9人成功入选,使杭州的国家级传承人数量达到16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茅。

同期,省政府公布的246项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杭州入围58项,至此杭州省级名录达到了122项,居全省第一。

普查和申报工作中搜集的民间文化资源种类和分布状况、传承人的记录、调查图表、保护项目清单以及创作的相关录音、影像、图片等珍贵实物资料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这些资料由几万普查者采集而来,需要将收集到的资源通过统一的整理、整合,这样才能既有利于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利用,又利于普通群众进行学习、传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息化建设滞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发展。

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杭州非遗数据库系统,已成为杭州非遗保护工作新的重点和突破口。

全国非遗看浙江,浙江非遗看杭州。

杭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省会城市,非遗保护工作全国领先的地位离不开强大经济支撑所带来的先发优势。

而在本身非遗资源不占优势的前提下,要保持这种领先性,必然要敢为天下先,超前一步做好转型升级。

因此,杭州率先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非遗数据库系统,不但具备条件,而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一)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的推进情况

2008年,作为省非遗数据库试点单位,杭州启动了非遗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确定了建设内容和框架,起草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信息化建设规划书》。

2009年3月,市文广新局办公室和市非遗中心一起制定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于2009年12月完成了政府采购程序。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成功,市非遗中心分别于2010年1月26日、4月17日和7月3日举办了三次专家论证会。

先后邀请了国家中心数据库专家、湖北宜昌非遗数据库专家来杭指导,也邀请了省内数据库专家、数字图书馆专家及省非遗数据库建设试点单位的同行共同出谋划策。

2010年11月20日,杭州非遗数据库顺利通过由市文广新局组织,数据库开发公司、监理公司、独立专家参与的,侧重于技术路线是否合理的论证。

11月30日,在南浔召开的全省非遗数据库会议上,省非遗专家组围绕业务需求对杭州非遗数据库进行论证,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杭州圆满完成了基础建设的试点任务和目标。

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在全国非遗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2010年6月,杭州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座谈会。

在会上,杭州的非遗数据库建设方案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内容

1.杭州非遗数据库的硬件设置

非遗数据库硬件即数据存储备份系统,包含2台数据容量为6T的磁盘阵列,1台数据库服务器,1台应用服务器,以及相应的备份恢复软件。

同时该存储备份系统和杭州市异地容灾备份系统连接,保证了非遗数据的存储和安全。

2.杭州非遗数据库的应用系统

杭州非遗数据库系统,由一个网站二大系统六大分系统三十三个子系统组成,基本涵盖了杭州市非遗资源全部和保护管理工作全部。

除门户网站外,基础数据库系统基本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来源和业务支撑,由普查数据库、申报数据库、名录数据库、传承人数据库、保护载体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六部分组成。

保护管理系统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业务延伸发展,由普查管理系统、申报管理系统、名录管理系统、传承人管理系统、保护载体管理系统、专家管理系统六部分组成。

普查管理系统又主要由线索收集、线索筛选、数据比对、权限管理、统计分析、考核评定六个部分组成。

申报管理系统由申报基础数据维护、权限管理、流程管理、申报材料审核、专家网上预审、终审管理、专家评定、考核评定八个部分组成。

名录项目保护管理系统由名录基本信息维护、名录项目保护管理、名录项目保护工作抽查、考核评定四个部分组成。

传承人管理系统由传承人档案管理、传承人活动管理、传承人授徒管理、传承人服务管理、传承人福利管理、传承人考核管理六个部分组成。

保护载体管理系统由保护载体申报、保护载体信息管理、保护载体活动管理、保护载体综合管理、保护载体考核管理五个部分组成;专家管理系统由专家库信息管理、专家定向抽取、专家活动管理、专家统计分析四个部分组成。

3.门户网站

根据杭州非遗工作的需要,本期数据库建设中已初步建设了门户网站,基本能满足现阶段的使用需求。

门户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构建设、新闻动态、政策法规、非遗名录、传人风采、保护载体、工作简报、文档下载、你问我答和网上展厅十大栏。

其中机构建设主要包括机构简介、领导班子、机构设置、机构职能等,对杭州市非遗中心的基本面貌做详细介绍;新闻动态包括图片新闻、信息快递(文字为主)、热点聚焦、区县(市)动态,及时传递非遗信息,宣传非遗保护理念;政策法规包括国家、省、市各级的非遗政策,争取做到上情下达,工作政策透明化:

非遗名录包括已申报成功的三批非遗项目,涉及十个类别,内容具体全面;传人风采包括传人介绍和传人所获成绩等,在对传承人进行宣传展示的同时,普及非遗知识;保护载体包括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产业基地、非遗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地区性的工作情况介绍;工作简报包括每个月的工作情况汇总,使非遗工作具体化、条理化;文档下载里可以及时下载到各类操作手册以及表格;你问我答给群众提供了互动交流下情上传的途径,包括办事大厅、办事指南、快速通道、建言献策、主任信箱等,试图提高群众参与度,推广非遗理念;网上展厅包括专家简介、传人风采、名录集成、保护载体;除此之外,还有辅助部分,包括搜索栏、杭州非遗手册、杭州地理信息图三部分。

三、杭州非遗数据库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一)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取得的成效

杭州非遗数据建设立足于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确保安全”的原则,建设成效显著,主要表现有:

建立了信息化管理与存储系统,改变了目前资料以光盘形式为主的存放方式,达到了资料能够长期、有效的保存、管理和使用的目的;建立了数据中心,实现了对非遗数据和业务的流程化、自动化管理,有效加强了非遗数据的安全性;建立了门户网站,可以有效宣传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的渠道;创建了传承人、专家、名录和延伸载体管理系统,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承管理;建立了自动办公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大幅提高了办公效率。

具体说来,杭州非遗数据库呈现四大优势、六大特点。

1.四大优势

(1)权威性和全面性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拥有全市非遗文献、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最为权威、最为全面的数字化档案库,其不漏村镇、不漏线索、不漏艺人、不漏项目、不漏种类的涵盖面,呈现出资源独一无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其综合性和单项性资源交互使用,普遍性与专业性兼顾的特色,及其示范性、导向性和标准化措施,使之成为地方非遗数据库的样板。

(2)科学性和专业性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全市最为科学规范、最为严格标准的数据库,其学术性强、分类准确、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和专业性的高度结合,以及专业水平的充分发挥。

因此,差错率低,零返工、零异议和零投诉,应该是杭州市非遗数据库科学性、专业性的终极体现。

(3)地域性和特色性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资源体现了杭州特色,体现了三江两湖一山一河特色。

其采集、存储的非遗资源均为杭州独具地域民俗风情、民族民间特色、山水人文特点的文化精萃。

正是由于这些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支撑,使其成为特色鲜明、地域色彩浓郁、吸引眼球亮点的非遗数据资源库。

(4)普及性和效能性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是普通工作人员和社会人员均可操作使用的普及型资源系统。

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权限和密级,使各层次的受众均可享用和使用数据库提供的各种资源。

同时,该系统是杭州非遗申报、名录管理、传承人管理、保护载体管理和其他非遗工作电子化、数字化的一大体系,因此,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能,是该系统一大功能特色。

2.六大特点

(1)资源普查与专项调查相结合

杭州非遗资源普查是在国家文化部和浙江省文化厅有关文件要求的指导下开展起来的,使用的文本标准均为浙文社〔2007〕102号文件规定的规范文本标准。

此项标准是在文化部有关普查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实际,总结试点工作实践经验修订而成。

本数据库严格执行浙江省普查文本标准,同时又兼顾专业调查要求,设计制订了《杭州市非遗数据库数字化加工标准规范》,为专业化调查作了充分考虑与准备,这正是本数据库区别于其他非遗数据库优势所在。

(2)静态资源存储与动态工作管理相结合

杭州非遗数据库系统包括非遗基础数据库系统和保护管理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其中基础数据库系统主要是解决普查获得的海量非遗资料的静态存储与查询使用;而保护管理系统主要是解决专业调查、名录管理、传承人管理、保护载体管理及申报工作等动态工作管理,这是其他非遗数据库没有考虑也未作建设的内容。

因系统充分考虑现有技术投资以及未来电子政务办公需求,不仅解决了以往工作所积存下来的大量资料和今后工作中将获得的大量资料的科学妥善保存,同时为专项调查、申报、评审工作,传承人管理、名录管理、保护载体管理等动态工作,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为非遗保护工作转型升级打下扎实基础。

(3)系统的灵活开放性与相对独立性相结合

由于非遗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程,而非遗本身又是一种生态文化、活性遗产,其不断变化、不断生长、不断适应环境的特点,决定了系统设计必须坚持开放、灵活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性,以应对实际工作中的种种变化需求;也就是随着非遗业务不断深入深化,系统应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和升级并正常运行,使系统成为一个应需求的不断升级而生长的活的有机体。

同时,杭州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也强调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这就是要求系统立足于杭州市非遗保护实际,突出杭州非遗特点,在与外在资源互相交流共建共享的情况下,不因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影响系统的自身运行,保证系统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独立运行,并完成多种任务。

(4)系统的实用便捷性与结构严谨性相结合

数据库建设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用便捷。

该系统严格依据杭州非遗工作实际进行研发创制。

整个系统全部采用常用语和常用图标,使用户一目了然,即使非专业人员未经培训或短时间培训即可使用,系统的可管理易维护性十分突出。

与其他数据库纯从实验室研发、忽视基层工作、带有强烈的专业特点和学术意味有很大的区别。

当然,实用便捷绝非简单粗糙、丧失科学性和严密性。

恰恰相反,该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软件设计结构学来分布设计,如普查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申报系统和系统管理四大模块六个部分三十三子系统,十分科学严谨,顾及了存储、查询、管理、维护、安全等系统所需全部元素,使之成为一个既便捷实用,又结构严谨、运行有序的有机整体。

(5)资源联网共享与安全可靠性相结合

目前,余杭等区县(市)所研发的数据库软件已与杭州数据库系统软件实现联网互通兼容。

市与区、县(市)之间实现共享和无障碍推广普及,与省级非遗数据库兼容联网正设计之中。

共享联网必然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杭州采用高可靠、高可用性技术以使系统能够保证安全性。

也就是业务和数据不被非法侵入和修改,不因意外丢失和损坏,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

这就使杭州非遗数据库必须考虑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及时调整开放的权限和级别,使该系统成为安全可靠而又实时互通的资源库。

(6)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与工作量化考核相结合

该系统研发严格根据国务院、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有关非遗文件精神和标准执行。

同时,根据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制定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资源标准规范》,将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的存储与格式的转化统一起来;将大量不同格式的表样数据[word,excel,wps等格式]的导入标准化规范化格式;同时,为了该系统操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加强了对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操作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数据库系统的高效科学的运行。

与此同时,改变了以往长期在缺乏科学标准或者有科学标准而不严格执行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量化考核来推动动态管理工作,确保保护工作在科学的监督下进行,这与其他非遗数据库仅考虑资源的存储、查询建设相比,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成功的经验

(1)组织到位

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的优越条件是各方高度重视,把它放到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确了职责和任务,为其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2009年,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顺利通过市政府信息化立项,市文广新局信息化专项资金专门切出一块用于其建设。

同时,省文化厅也在经费上给予了一定支持,为杭州市非遗数据库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基础。

市文广新局办公室、市非遗中心、数据库开发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根据任务分工,通力合作,保证了数据库开发建设的质量。

(2)技术路线先进

建设非遗数据库,就是要求用新的模式新的思路去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虽然国内外开发数据库呼声很大,但杭州是率先启动并第一个开发完成的。

杭州市非遗数据库建设坚持了高标准、高要求,软件平台选用J2EE、数据库平台选用DB2、中间件选用WebSphere、流程管理选用IBMFileNet。

业务能力强大而全面,安全性和保密性高,同时具有可用性,可靠性,扩展性,灾难保护,灵活性和可管理性等优点。

(2)实际工作支撑

浙江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杭州非遗工作又走在全省的前列。

不管是名录数量与质量、还是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都是可圈可点的。

近年来,杭州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工作,诸如开展大规模的非遗普查工作,成立6个编制的非遗中心,建设全国一流、世界领先、占地3.5万平方米的非遗展示中心等工作。

正是由于大量基础性工作的支撑,保证了杭州市非遗工作者对非遗数据建设具有很深的理解。

此外,经常与北京、省市专家,业内同仁,基层业务工作者,及文化部、省文化厅等业务主管部门沟通联系,保证了方向上的正确性。

四、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一)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难题

数字化与非遗结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全面汇总各种记录媒体提供的相关信息的资料数据库;二是利用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多媒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进行真实再现;建立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虚拟现实在内的多媒体的数字博物馆;三是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通过不断创新以及产业化使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

目前,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应该说还只属于第一方面的范畴,在内容上有待扩展和深化。

此外,杭州非遗数据库还存在技术以外的难题,诸如:

全市非遗资料绝大部分资料都散落在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及杭州十三区县(市)文化馆、非遗中心项目保护责任单位等基层单位,大量资料以手抄本、老照片、录音磁带等不易数字化的信息媒介形式存在,资源采集难度很大;现有的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要求存在差距,杭州非遗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熟悉非遗业务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难以满足杭州非遗信息化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是试点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维护水平较低等现象。

(二)进一步推进杭州非遗数据库建设的对策

(1)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是建设数据库的核心和关键,杭州非遗数据库管理人员应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丰富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如对信息的敏锐反应能力、系统的导航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整理加工文献信息的能力等。

有了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才能完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2)做好全市非遗资源的整合工作

非遗资源的数字化程度直接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应有规划、有步骤、有标准地展开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积累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收集、积累与保管作为日常业务中的一项独立工作,并从人员、物质、技术等方面提供具体保障,同时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由传统保护媒介向现代数字媒介的转换,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增强资料库的实用性和丰富性。

要加强统筹指导,强化协调,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单位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整合。

最终,力争实现在一个统一平台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的共建、共通、共有、共享。

(3)开发非遗数字应用技术

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从整体上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提升展示和研究水平。

应用范围包括建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统(主要应用于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场所),利用捕捉技术,为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分析、研究民间舞蹈、传统竞技等非遗项目提供方便,同时,提供的三维动作数据可直接应用于动画、网络游戏等数字产业内容,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资源走向产业开发搭建起技术平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通过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积极利用中得到传承和光大。

应根据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发挥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园区优势,依托重点软件企业,以项目带动为重点,鼓励科研机构、高校、软件企业与相关文化单位联合攻关,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应用技术,促进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

(4)建设网上三维非遗博物馆

杭州位于滨江奥体中心的非遗展示中心投资巨大,为了更大程度的实现实体场馆的社会效益,借鉴世博会、西博会网上三维场馆的建设经验,有必要在实体场馆推出的同时推出网上三维非遗博物馆。

网上三维非遗博物馆,是指以数字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收藏、管理、展示和处理,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借助网络环境,网上三维非遗博物馆能够向公众及时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情况和工作动态,汇集相关政策法规和研究成果,推动保护、研究、挖掘、利用。

(5)建设非遗网络市场

即开设网上商店(超市),实现非遗产品的网上销售。

同时,将民间文学、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娱乐化的创作与制作,使之融入到影视、游戏、动画、表演等当代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以期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6)推动非遗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主要是指发行多媒体出版物,包括多媒体出版和光盘多媒体出版。

多媒体出版物在创意、趣味、交互体验和视觉冲击方面具有优势,杭州多媒体出版将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加大脚步,结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和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的编纂成果,积极开展尝试。

(7)加强门户网站建设

但目前网站的建设还有许多不足,其中杭州地理信息图、互动交流等内容只是预留了页面框架,实际内容有待完善。

而在后期的完善过程中,还需加强特色展示,突出每块内容的重点,尽快落实各部分的功能,提高普通访客的参与互动。

五、总结及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建设非遗数据库,以数字技术推进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转型升级,是杭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杭州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国内外相关工作做了有益的尝试。

非遗数据库建设还有许多难点有待解决,杭州应进一步抢占先机,把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林敏.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建设工作介绍.2010,(10)

2、杨海波.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9,(01)

3、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

4、黄鸿滨.保护与传承——构建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01)

5、柳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J].东岳论丛,2008,(06)

6、郭佳慧.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刍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04)

7、沈莹.浅谈依据互联网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资源[J].消费导刊,2008,(10)

8、杨宏丽.地方图书馆参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8、杨晓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研究[J].大视野,2008,(12)

9、梅杉.浅析博物馆信息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重庆师范大学,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