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281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6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docx

强烈推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冀教版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1.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

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先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给予评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1)、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摸到什么?

闻到什么?

……体会他们欢快愉悦的心情。

抓住“追着……追着……追着……”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

       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

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进行感情朗读。

    (3)、第三小节讲的是孩子们融入自然。

在前两小节的感情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深切的爱。

   4、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达到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2.火烧云》教学设计

一、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

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

这霞光从何而来?

原来“火烧云上来了”。

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学这一段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

(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二、写变无“变”,无“变”显变;动中见静,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文中却不用一个“变”字,以四个“一会儿”构成的排比句式,把火烧云的色彩变化一一描绘出来,景色醉人,气势壮观。

用“一会儿”既突出变化之快,又暗示色彩繁多。

四个“半”字象四支彩笔将“紫”与“黄”、“灰”与“百合色”均匀揉和为一体,这不仅让我们领会到色彩的层次美,而且能领略到色彩调配的和谐美。

最后一句用了两个“……也……”的句式说明还有无数奇妙多变的色彩。

可见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去品读体会。

  课文四——七自然段写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

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就……”、“跪着”、“跑着跑着”、“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

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跪着的……”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态。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句中“两三秒钟”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过了”一词,又说明“跑马”一动不动。

这些动态和静态描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有哪些变化?

课文中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

(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云状变化按什么顺序写的?

(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

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

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结篇自然,耐人寻味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既照应了课题和篇首,又点明该文是刹那间的实录,同时显示了火烧云变化之神速。

末段的两个“象……”和“什么也……”的排比句,留下了似是而非,若有若无,虚实相兼的感觉;拟人句“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很有情趣,尤其是“偏偏”一词,突出了火烧云似乎故意逗弄孩子,也表达出孩子懊恼悔恨未曾看清的心情和依依不舍、迷恋向往的感情。

为了解除孩子这种懊悔的心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合拢课文,想象回忆火烧云的景象,以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3.会说话的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文,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我想》这手小诗吗?

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学生背诵《我想》。

小作者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展开遐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会说话的草》和这首诗有些相象,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理解文中词语。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会说话的草》与《我想》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体会小作者置身于自然,置心于自然的真实情感。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讨论。

   4、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

    我们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之中,在柳阴下、小河边、星夜里、草地旁……静静地坐一坐,躺一躺,去领悟大自然为你带来的独特感受。

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4.诗的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10个字。

能正确理解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有关荷花的图片或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

课前播放乐曲《出水莲》,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音乐带给你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交流音乐给每个人带来的感觉。

    师: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人们描写、喜爱的对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师: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学生可能会问“本来是写荷花的内容,为什么叫‘诗的材料’呢?

”如果出现这个问题,就放在理解课文之后解决。

    师:

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

    (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

    教师鼓励学生有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看到的荷花。

    如:

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洁白无暇、冰清玉洁、含苞欲放、翩翩起舞、争奇斗妍……

    利用优美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利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进入美的意境,便于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品位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师:

作者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叫它“诗的材料”呢?

快速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生读课文,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

“冒出来”、“展开”、“破裂”等词语可以利用荷花图片加以理解,随即也体会的荷花不同姿态的美丽。

     如:

“隔壁”、“舒坦”等可以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识字,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识字的效率。

    利用荷花图片,不但能形象的理解文中的部分词语,还能很好的体会荷花的美丽多姿。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所谓“授之与渔”。

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再次自由读文,思考:

“通过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独立思考)

     预设:

读完课文给学生们最大的感受应该是:

荷花的美丽。

   2、同伴交流从哪里能够感受荷花的美丽。

   3、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品位语言。

    A:

作者看到的:

抓住“”清香、“挨挨挤挤”、“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冒”、“有的……有的……有的……”来体会荷花的美丽多姿。

鼓励学生具体的说,有感情的读。

     教师引导:

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来用语言描述。

     在此基础上再次感情朗读,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

    B:

师:

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答自然的喜爱。

有感情的自由读课文的第二段。

    C:

作者想到的:

主要方式是“读占鳌头”。

     在学生结束读第二段后,教师立即播放音乐,配乐范读第三自然段。

     师:

美吗?

喜欢吗?

想读吗?

那就美美的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下身临其境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表演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学生在音乐声中闭眼自由想象荷花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音乐结束后,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刚才想到的。

    D:

理解为什么题目是“诗的材料”。

     教师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

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歌颂大自然!

     预设:

有的会有相机留驻永恒;有的会写首小诗来歌颂荷花,歌颂大自然……

     教师随即引导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诗,我要试试看——当然还要好好的想。

   4、教师小结:

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大自然是神奇的,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吧,这样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人类!

也让我们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人生将是美丽而精彩的!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

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

     在美好情境的渲染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体验、感悟。

升华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表达,既丰满了文本内容,更深刻的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教给了学生表达时应该做到的条理性、完整性、生动性、形象性及语言组织的科学性,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梦境,更需要诗一般的教师导语,有了这样的导语,会为文本增添色彩。

  四、拓展延伸

    师:

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野花也有许许多多,也有各种美的色彩,也有好的品格,你们觉得那一种野花最美?

为自己出个题目写一写吧。

    (如果有人写到蒲公英就更好,为《金色的草地》做铺垫。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乐于写作,善于投身自然良好情趣。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如:

编有趣的儿歌、归类比较来记忆等),同时要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方面予以指导(结构、偏旁等)。

   2、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5.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一、目标:

   1、理解词语和句子,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2、结合课文理解,学习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外国文学《金色的草地》,齐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自由读一读课文。

(读之前让学生相互提提初读课文的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或自己进行指导。

    3、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或是你想说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了解蒲公英:

出示蒲公英的花和种子图,说说你看到过哪种蒲公英,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补充,在认识蒲公英种子时相机学习生字“绒”。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草地会是金黄色的?

    

(1)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看满地盛开蒲公英花的图理解草地是金黄色的,结合感受读一读句子。

  第二自然段

   1、同桌齐读,感受文中的哥弟俩是怎么玩的。

   2、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像他们这样玩一玩,一名学生上台帮忙读一读文本。

课件播放蒲公英四处飘散的样子。

   3、师生评一评,相机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几个词语。

   4、再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请两位学生上台演一演,一生帮忙读。

   5、一起来玩一玩,体会玩蒲公英带来的乐趣。

(课件播放无数蒲公英飘散远去的情景。

   6、一起在读一读本段最后一句,理解“引人注目”一词。

  第三自然段

   1、指名一生朗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自由说。

   2、出示填空题:

     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

     早晨,花朵,是,草地是。

     中午,花朵,是,草地是。

     傍晚,花朵,是,草地是。

    

(1)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加上动作说一说,不看提示说一说。

   3、齐读本段。

  第四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又发现了什么或新的想法?

    (理解最后一句话,为什么一起起床,一起睡觉?

  四、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你理解的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啊?

  五、机动:

摘抄好句子。

  叶老师的建议:

    因为我不熟悉这篇课文,所以我的建议可能不对。

我是凭着你的教案猜课文内容的,呵呵老师厉害吧?

   1、可以把课题教学和整体感知及第一段的学习结合起来。

从提问入手,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读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2、第二段的学习表演太多,而且是重复的。

建议在理解之后安排一次就可以了。

读读玩玩。

   3、第三段的填空太多,而且不够灵活。

建议改为:

()花朵()草地(),引导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这里的表演就不要了。

一堂课里有一次表演就差不多了。

 

 第二单元:

《6.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合一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方法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学法、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感情和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体会乡情和友情的真挚情感,体会爱所蕴涵的魅力和价值。

并学会关爱他人,以人为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贺知章和李白的诗篇。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李白和贺知章写的古诗吗?

(齐背《增汪伦》、《咏柳》)

   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篇贺知章和李白的诗。

揭示课题《回乡偶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古诗,教师指名读。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回乡偶书

    1、师示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问:

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

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5、齐读、背。

边读边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

    6、角色扮演,你能表演当时的情景吗?

(学生试着表演)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学生自由读

    2、问:

你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

    4、齐读、背古诗。

    5、问:

如果你最要好的朋友离开了你,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积累贺知章和李白的诗篇。

 

附(分开的):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

思考:

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

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

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

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1、揭题,读题。

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5、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