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644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docx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证明一含答案

第十章证明

(一)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

1.定义:

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在定义中,必须提示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区别.

2.命题:

(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命题,反之,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一件事情做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2)每个命题都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组成.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导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导的部分是结论.

(3)命题可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采用举反例的方法加以否定.

3.公理、定理与证明

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二)本套教材(北师大版新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主要方法

(1)公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定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定理: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其他方法

(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性质

(1)公理: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定理: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定理: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证明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五)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

作平行线转移三角形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角,构造平角或同旁内角

(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二、考点与命题趋向分析

(一)能力

1.了解证明的含义

(1)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2)通过具体的例子,了解含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3)通过具体的例子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4)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

(1)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3)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或两角及其夹边,或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利用2中的基本事实证明下列命题

(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和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则两直线平行).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二)命题趋向分析

本章内容在中考中单独命题时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有时也作为一个大题的一个步骤出现.

【例1】(2003年天津市)如图,△ABC中,∠B=∠C,FD⊥BC,DE⊥AB,∠AFD=158°,则∠EDF=_______.

【分析】由∠BDE+∠EDF+∠FDC=180°,由∠FDC=90°知,∠EDF与∠BDE互余,而∠BDE与∠B互余,故只需求∠B.由∠AFD=158°,可求∠C,而∠C=∠8.

【解】∠EDF=68°

∵∠AFD=∠C+∠FDC

∴∠C=∠AFD-∠FDC

=158°-90°=68°

∵AB=AC

∴∠B=∠C=68°

在Rt△BED中,∠B+∠BDE=90°

又∵∠EDF+∠BDE+∠FDC=180°,

而∠FDC=90°,

∴∠EDF+∠BDE=90°

∴∠EDF=∠B=68°

【规律总结】遇到这个基本图形,要注意∠EDF=∠B.

【例2】(2003年陕西省)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平角都相等.

(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直线AB与CD垂直吗?

(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延长线段AB到C使AC=2AB.

(6)若│a│<0,则a是一个负数.

【分析】

(1)、

(2)、(4)是真命题;(6)是假命题;(3)是一个疑问句,它没有判断的意思,因而它不是命题.(5)是一个画图语句,是陈述句,因此(5)也不是命题.

【解】

(1)、

(2)、(4)、(6)都是命题,其余不是.

三、解题方法与技巧

方法1:

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例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若AB=AC,且BD=BC=AD.

求:

∠A的度数.

【思路分析】由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及三角形外角知识,可求得图中各角间的关系,设∠A为x°,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出x的值.

【解】设∠A为x°

∵AD=BD

∴∠1=∠A=x°

∴∠2=∠A+∠1=2x°

∵BD=BC

∴∠C=∠2=2x°

∵AB=AC

∴∠ABC=∠C=2x°

在△ABC中,∠A+∠ABC+∠C=180°

∴x+2x+2x=180

∴x=36,即∠A=36°

方法2:

分类讨论方法

【例2】小明是一个数学迷.一天,他与同学一起研究质数时得到这样一个猜想:

“若P为质数,P3+5也为质数,则P5+7一定为合数.”你能肯定他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吗?

【思路分析】我们不妨从质数的分类(奇质数、偶质数)入手.若P为奇质数,则P3为奇数,则P3+5为大于或等于32的偶质数,这是不存在的,则P为偶质数,则P=2,问题变得很简单了.

【解】若P为奇质数,则P3+5为偶质数,∵P3≥27,∴P3+5≥32,因为不存在这样的偶质数,所以可知:

P一定为偶质数,即P=2,∴P5+7=39为一个合数.

方法3:

转化方法:

将非常规图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例3】如图所示,是一个正五角星.即∠A=∠B=∠C=∠D=∠E,求∠A的度数.

【分析】在△AMN中,∠A+∠1+∠2=180°,而利用∠1是△MCE的外角知∠1=∠C+∠E,∠2是△NBD的外角,可得∠2=∠B+∠D,故∠A+∠B+∠D+∠C+∠E=180°.从而可求∠A的度数.

【解】在△AMN中,∠A+∠1+∠2=180°,

又∵∠1=∠C+∠E,∠2=∠B+∠D

∴∠A+∠C+∠E+∠B+∠D=180°

又∵∠A=∠B=∠C=∠D=∠E

∴5∠A=180°

∴∠A=36°

【规律总结】我们常常见到正五角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可以发现它周围的五个等腰三角形顶角均是36°,通过前面的学习,也知道这五个等腰三角形均是黄金三角形,其底边与腰长的比为

,使其看起来令人感到很舒服.

本题体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把求∠A的度数转化为先求五个顶角的度数和,再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方法4:

利用外角知识解决角度计算问题

【例4】如所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O点,过O作OE⊥BC于E.

求证:

∠BOD=∠COE。

【思路分析】如图所示,∠BOD与∠OCE互余,∠1和∠OCE互余,

∴∠BOD=∠COE.

【证明】由题意∠3=∠2,∠4=∠5,

∠6=7,而∠BAC+∠ABC+∠ACB=180°

∴∠4+∠3+∠7=90°

∵∠BOD=∠3+∠4

∴∠BOD+∠7=90°

又∵∠1+∠7=90°

∴∠BOD=∠1

【规律总结】在有关角度计算问题中,要灵活运用外角知识,构建图中各角间的联系,使角度计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例5】如图所示,已知AB=AC,AD=AE,其中D在BC上,E在AC上,∠BAD=30°,求∠EDC的度数.

【思路分析】如图10-5所示,∠AED是△EDC的外角,∠ADC是△ABD的外角.灵活运用外角知识将顺利解决问题.

【解】∵AB=AC

∴∠B=∠C

∵AD=AE

∴∠ADE=∠AED=∠EDC+∠C

∴∠ADC=∠ADE+∠EDC=2∠EDC+∠C

∵∠ADC=∠BAD+∠B

∴2∠EDC+∠C=∠BAD+∠B

∵∠B=∠C

∴∠EDC=

∠BAD=

×30°=15°

方法5:

数学建模思想

【例6】地面上有10条公路(假设公路是笔直的,并且可以无限延伸),无任何三条公路交于同一个岔口,现有31位交警刚好满足每个岔口有且只有一位交警执勤,请你画出分路的示意图.

【思路分析】把分路抽象成10条直线,岔口抽象或点,由交警的人数及题意可知这10条直线刚好有31个交点,而平面上的10条直线,若两两相交,最多可出现45个交点(

=45),按题目要求只出现了31个交点,即要减少14个交点,通常有如下两种方法:

①多条直线共点;

②出现平行线.

但①不符合题意,故考虑方法②.若在同一方向上有5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可减少10个交点,若有6条直线平行,则可减少15个交点,故在这个方向上最多可取5条平行线,这时还需要减去4个点,转一个方向取3条平行线,即可减少3个交点,这时还剩下2条直线和1个需要减去的点,只需让其在第三个方向上互相平行.

【解】如图的三组平行线即为所求公路的示意图.

【规律总结】

1.平面上n条直线,最多有

n(n-1)个交点;

2.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则平行,是两直线平行的又一判定方法.

3.很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

四、中考试题归类解析

(一)按规律推理

【例1】(2004,呼和浩特)下列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

1、2、4、8、16…,第2004个数是()

A.22004B.22004-1C.22003D.以上答案均不对

【思路分析】1=202=214=228=2316=24…可以得到规律是第n个数2n-1所以第2004个数是22004-1=22003

【解】答案:

C

(二)命题、定理

【例1】(2004年,黄石)下列四个命题()

(1)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底角的度数为75°.

(4)三点确定一个圆.

其中不正确的命题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思路分析】

(1)等腰梯形符合条件但不是平行四边形.

(2)没有符合这个条件的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3)当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时底角的度数不为75°.

(4)应加上“不在同一直线上”才能正确.

【解】答案:

D

【规律总结】证明是假命题只要能举出一个反例说明不成立就可以.

(三)证明

【例1】(2004年,宜昌)已知:

如图,点C、D在△ABE的边BE上,BC=ED、AB=AE,求证:

AC=AD。

【思路分析】从图形分析可以证△ABC与△AED全等来证AC=AD.

【证明】∵AB=AE∴∠B=∠E

在△ADE和△ACB中

∴△ADE≌△ACB

∴AD=AC

【规律总结】此题还可以过A作AF⊥BE,垂足为点F证明,AF是DC的垂直平分线.

【例2】(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中,∠BAC=90°,延长BA到点D,使AD=

AB,点E、F分别为边BC,AC的中点.

(1)求证:

DF=BE.

(2)过点A作AG∥BC,交DF于点G,求证:

AG=DG。

【思路分析】欲证DF=BE而BE=EC可证明△DAF≌△EFC欲证AG=DG,可证明∠DAG=∠D.

【证明】:

(1)∵EF是△ACB中位线

∴EF=

AE

又∵AD=

AB

∴EF=AD

而AF=FC

∵EF∥AB,∠BAC=90°

∴∠EFC=90°

在△DAF和△EFC中

∴△DAF≌△EFC

∴DF=EC

而EC=BE∴DF=BE

(2)由

(1)得∠D=∠FEC而∠FEC=∠B

∴∠D=∠B

∵AG∥BC

∴∠B=∠DAG

∴∠D=∠DAG

∴AG=DG

【规律总结】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底边且等于底边一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定理,要善于利用它.

 

五、中考试题集萃

(一)选择题:

1.(2004年,淄博)观察下列数表:

1234…第一行

2345…第二行

3456…第三行

4567…第四行

┇┇┇┇

第第第第

一二三四

列列列列

根据数表所反映的规律,第n行第n列交叉点上的数应为()

A.2n-1B.2n+1C.n2-1D.n2

2.(2004,福州)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B.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C.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3.(2004,岳阳)给出下列四个命题,正确的个数为()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A.4B.3C.2D.1

(二)解答题

1.(2004年,长沙)请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写一个命题:

________.

2.(2004,荆州)如图,D是△ABC的边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且AE=CE,FC∥AB,求证:

CD=AF。

 

3.(2004,岳阳)如图,已知:

.求证:

BD=CE。

 

4.(2004,玉林)如图,在△ABC中,AB=AC,BE平分∠ABC,DE∥BC,求证:

DE=EC.

 

5.(2004,郴州)如图,在ABCD中,DE=BF,求证: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6.(2004,四川实验区)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BEF交CD于点G,∠1=50°,求∠2的度数.

 

答案:

一、选择题:

1.A2.D3.C

二、解答题:

1.答案不惟一,略.

2.证明:

∵FC∥AB,∴∠DAF=∠FCE

又AE=CE,∠AED=∠CEF

∴△ADE≌△CFE

∴AD=CF又AD∥CF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CD=AF.

3.证明:

过点E作EM∥AB交BF于点M

在△BDF中∵EM∥BD∴△FME∽△FBD∴

在△ABC中∵EM∥AB∴△ABC∽△EMC∴

又∵已知

∴BD=CE.

4.证法一:

∵DE∥BC∴

又AB=AC∴DB=EC

∵DE∥BC∴∠DEB=∠EBC而∠DBE=∠EBC

∴∠DEB=∠DBE∴DB=DE∴DE=EC.

证法二:

∵AB=AC∴∠ABC=∠ACB

∵DE∥BC∴四边形BCED为等腰梯形

∴DB=EC∴DE∥BC

∴∠DEB=∠EBC而∠DBE=∠EBC∴∠DEB=∠DBE

∴DB=DE∴DE=EC.

5.证明:

因为平行四边形ABCD,所以DC=ABAD=BC

∵DE=BF∴CE=AF∵∠D=∠B∴△ADE≌△CBF

∴AE=CF∴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6.解法一:

∵AB∥CD∴∠BEF+∠1=180°

∴∠BEF=180°-∠1=130°

∵EG平分∠BEF∴∠BEC=∠FEG=

∠BEF=65°

∵AB∥CD∴∠2=∠BEG=65°.

解法二:

∵AB∥CD∴∠BEF+∠1=180°

∴∠BEF=180°-∠1=130°

∵EG平分∠BEF,∴∠BEG=∠FEG=

∠BEF=65°

∵∠1+∠2+∠FEG=180°∴∠2=180°-∠1-∠FEG=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