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384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

《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考历史 专题1 第3课 宋明理学学练 人民版必修3.docx

学年高考历史专题1第3课宋明理学学练人民版必修3

第3课 宋明理学

情景问题切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体现了朱熹怎样的思想主张?

学习目标引领

课标

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

比较理学和心学的异同、分析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整体结构感知

本课第一目“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主要讲述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

本课第二目“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主要通过北宋五子的观点讲述理学的开创;

本课第三目“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主要讲述宋明理学的发展、完善;

本课第四目“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主要讲述陆王心学的主要概况。

本课四目关系如下:

 

自主预习梳理

【答案】①东汉 ②魏晋 ③仁义 ④道统 ⑤“性命之源” ⑥儒家伦理纲常 ⑦儒经义理 ⑧周敦颐 ⑨张载 ⑩程颐 

“理”生万物 

自然结构 

的精神结构 

宇宙规律 

人类命运 

基本宗旨 

精神 

天理 

仁 

南宋 

二程 

先理后气 

日积月累 

道德论 

《大学》 

《论语》 

经典 

孔孟 

官方正统儒学 

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南宋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人生日常处 

人心之弊 

明代 

系统的心学理论 

灵明 

致良知 

知行合一 

重建儒家信仰

重难疑点探究

1.如何认识宋明理学?

兴起的背景:

(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益趋于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为更有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有哪些?

同: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以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宇宙结构,主张“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宰万物,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人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3.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局限性: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

典型例题示例

【例1】 (2011·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下图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①项是“迎江寺”,是佛教建筑,排除;③项是“老子庙”,含道家理念,排除;②项“牌坊群”和④项“包公祠”与儒家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伦理吻合。

【答案】 B

【例2】 (2011·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 抓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对应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两汉之际,与题干不符,C项与题意无关,D项更是无法体现。

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例3】 (2011·上海市单科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 区分朱熹和王守仁二人在“良知”主张上的不同。

前者指圣贤书的道理;后者强调内心反省。

【答案】 A

【例4】 (2011·海南省单科历史·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

“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解析】题中材料主要说明了明初重视儒学教育,而儒学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选B项;其余三项都强调制度,这不是儒学的主要功能,而是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调整问题。

【答案】B

随堂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增城四模)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下列与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对应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开眼看世界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发表自己的言论;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理学强调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

故选D项。

2.(2011·江苏南通模拟)《论语·颜渊》曰: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义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本心之全德”、“私欲”、“天理”等关键词即可知是理学。

3.(2011·汕头六都中学模拟)明代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看,它比较接近于(  )

A.道家的“无为”               B.佛教的禅宗

C.儒家的“仁”                 D.“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 B

【解析】 宋明理学是儒学、佛教、道教思想融合的产物。

佛教禅宗要求弟子作佛偈(佛教唱词)展示其心得,这与“发明本心”类似。

故选B项。

4.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  )

①佛教 ②道教 ③墨家 ④儒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醍醐灌顶”指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修身养性”是道家修炼的目的;“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封建道德要求。

5.清朝有一位叫秦间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时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切入,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状元秦间羞与秦桧同姓,其强调要忠君,符合儒家的思想,该时儒学发展表现为理学。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道: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因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

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王守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答案】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都不存在。

他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他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树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加强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

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课后强化作业

一、选择题

1.(2011·山师附中打靶卷)朱熹曾说:

“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他强调的是(  )

A.“理”是世界的本原           B.“仁”的重要性

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朱熹强调了克服私欲而归仁的方法和途径。

2.(2011·厦门双十中学模拟)朱子说: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该材料中的观点可能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主要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行为规范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广泛谴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理”指的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

3.(2011·扬州模拟)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参加完与陆九渊的鹅湖学术辩论后,途经武夷山分水关,写下《题分水关》: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暗喻朱、陆二人在理学上有“异”有“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西东”指朱熹认为理是“生物之本也”,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②“西东”指“陆之教人为太简”、“朱之教人为支离”。

③“合处”指都强调格物致知以“致良知”

④“合处”指两人思想基础都是儒学,沿袭着封建伦理道德观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不尽相同,但都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故选A项。

4.(2011·浙江联考)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

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 B

【解析】 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

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家对妇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极端强调由此而发。

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守仁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佛教禅宗的说教入手,考查学生对陆王心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项目

人物

观点

特点

实质

慧能

唯有

心动义

 否定客观,

强调主观

主观唯

心主

王守仁

心外

无物

 否定物质,

强调意识

主观唯

心主义

由上表可以看出,慧能与王守仁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6.程朱理学的建立(  )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

B.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落后腐朽

C.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可取之处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程朱理学的理解,程朱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未曾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高度,故B项不正确;C、D两项在对待传统思想文化上犯了绝对化错误,只有A项符合要求。

7.东汉以来,许多新的词句在社会上的使用日益频繁。

如:

报应、造孽、来生、浮屠等。

这反映了(  )

A.佛教日渐流行               B.道教传播广泛

C.“仁”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入       D.人民生活越来越困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的“报应、造孽、来生、浮屠”等词体现了佛教的思想。

道教主要是关于哲学方面,“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与题干不符,排除B、C两项,D项明显错误。

8.成语“鹅湖之会”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800多年前在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场著名的哲学辩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该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应邀参与和朱熹争辩的陆九渊,可能在辩论会上阐述的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             B.主张仁政

C.“非圣无法”               D.“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 A

【解析】 “宇宙便是吾心”是陆九渊的观点。

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他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非圣无法”是李贽的观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主张。

9.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

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  )

A.传播“无为而治”的思想         B.淡化儒家重视现世事功的主张

C.体现出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      D.努力强化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D

【解析】 周敦颐强调的是“无欲”,不是“无为”,所以A、B两项不正确;C项不是“主静”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

强调“无欲”,实质上就是要人们安分守己,放弃任何反抗,服从封建统治秩序。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  )

A.孔孟之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格物致知

【答案】 C

【解析】 宋代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明代王阳明吸收佛教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

这种哲学思想与佛教中这个佛偈修炼的意境相吻合,正确答案为C。

11.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

③由个人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12.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和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

“忠、孝、廉、节”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 D

【解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一种民本思想,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和题目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不符合。

二、非选择题

13.(2011·韶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②《周易》有这样的话: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

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著名学者阮炜在《中外文明十五论》中引用《中国必然强大》比较分析说明中国文化是“家文化”和“官文化”,中国人太重视家庭观念和“忠君”意识,“续香火”意识强;中国人是“天生的协调专家和政治家”。

(1)就历史学而言,材料一中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是(将句子前的序号写出来)                   。

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

(2)扼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

(3)概述秦(西)汉统治者对儒、道、法思想的实践结果。

(4)“官”“家”结合,国家统一;天人合一,到了宋代,天人结合,产生了什么新的哲学思想?

其对我们现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答案】 

(1)学术价值最大的句子:

②(属于原始文献)。

主要流派的主张:

①孟子提出: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观。

②荀子提出: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性本恶、君舟民水。

③庄子提出: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2)原因:

生产力的进步,农耕经济的发展;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教育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实践结果:

秦朝“焚书坑儒”,运用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但运用失度,导致二世而亡。

西汉初年,运用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然而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为外儒内法),完成“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新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

最大影响: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构建和谐社会等。

【解析】 第

(1)问,②是原始文献,学术价值最大,它的意思是治理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义,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2)对“天道”和“人道”的解释回答战国时期的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主张即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

(3)秦朝时奉行法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4)宋代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14.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

“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下表反映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填写相应的内容。

历史人物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主要思想主张

 

 

 

 

 

(2)王涉臣在《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中指出: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据材料指出儒学思想对韩国产生的影响。

(3)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结合儒家思想特点和当前的国际形势,分析“孔子学院”为什么能在许多国家开办。

【答案】 

(1)

历史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孔子

仁、礼,“有教无类”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

倡导儒学,实行“德政”

融合众家之长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朱熹

理”是世界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

“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2)影响:

儒学的集体协作意识和自强抗争精神。

(3)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适应了当今形势的发展,和平是主题;儒家思想为当今世界各种矛盾的缓和化解提供了思想依据。

视野拓展升华

程颢(1032~1085),世称明道先生。

程颐(1033~1107),世称伊川先生。

二人是亲兄弟,河南洛阳人,著作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程颢和程颐在十几岁时就被其父送至周敦颐门下受训学业。

程颐50岁以前从未当过官,但他的文章在士大夫中流传,影响很大。

哲宗继位后,司马光等人极力保举他,宋哲宗下诏任其为国子监的教授,他未接受。

后来诏令他专门为皇帝讲学。

他每次进讲都很认真,并按君臣礼制的要求参预政事。

苏轼不喜欢程颐的一套说教,于是两人的门生互相攻击,程颐先是被降职使用,后被削夺官职。

宋徽宗时一度恢复官职,后又被罢官。

程颐的为官经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理学在当时的地位。

宋朝重文轻武,因此学术活跃,当时很多学士名流都出自程颐门下,他在士大夫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程在南宋时都被追封爵位,享受与孔子一样被祭祀的待遇。

二程将“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天上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它不生不灭,无所不在,不仅是自然界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原则。

“理”体现在伦理道德上,就是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程颢强调“正心诚意”,程颐强调“格物致知”。

程颐说: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理而已。

”“穷理格物便是致知”。

(《遗书》卷十五)所谓“格”,不过是悟道思辩的功夫而已;所谓“致知”的“知”也不是一般的知识主要是道德修养。

他们认为具体事物的“物理”是次要的细微末节,唯有道德知识才是最根本的。

二程都认为道德观念为人心所固有,后来“因物而迁,迷而不悟,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遗书》卷二十五)。

这实际上是把宗教修炼换上儒家的道德修养的内容罢了。

你是如何看待理学的历史地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