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313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5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课时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

【知识结构】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课时)

备课时间:

2016.2.20授课时间:

2016.2.23

教学方式:

电教,指教

课题:

第2页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例1第3页练习一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大胆想象验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根据从一个地方看到的平面图形,能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突破重点方法】:

教师引导,动手操作,想想验证,等方法来突破。

【教学难点】:

根据从几个地方看到的平面图形,能正确地摆出原来的立体图形。

【解决难点方法】:

亲自体验,重复研究,找规律,做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电视机。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

“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

”(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

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

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

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

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教学练习一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教学练习一第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组织学社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正面看是有:

1,3。

左面看是有:

6

2)有7中摆法。

教学第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学第7题

3

1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按要求动手操作,然后按小组回答问题。

并总结。

1、【课堂总结】:

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板书设计】:

第2页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例1第3页练习一1~7

【练习设计】:

内容:

课本第3页第2,3题,按要求摆出小正方体。

目的: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要求:

能摆出多少种都要摆出。

查法:

结合下节课指名学生操作。

(2课时)

备课时间:

2016.2.20授课时间:

2016.2.

教学方式:

电教

课题:

观察物体,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

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突破重点方法】:

教师引导,动手操作,想想验证,等方法来突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解决难点方法】:

亲自体验,重复研究,找规律,做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电视机。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http:

//www.xkb1.c

师:

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与内容】: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例2。

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

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

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第2页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例2,做一做

 

1、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摆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2、知道从三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推断并摆出唯一的立体图形。

3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

根据从三个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的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作业设计】:

内容:

练习册第1~页。

目的: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要求:

能摆出多少种都要摆出。

查法:

收集,批改,评语,打分,总结。

审批: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

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

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渗透分类的思想。

4、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课时)

备课时间:

2016.2.20授课时间:

2016.2.

教学方式:

.电教

课题:

第5页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例1,2,3第7页练习二(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过程与方法】:

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突破重点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的知识,教师讲解,学生比较,整理等方法来突破。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解决难点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总结。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电视机。

【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5页例1。

12÷2=69÷5=1.830÷6=52÷3=0.6

26÷8=3.519÷7≈2.7120÷10=221÷21=163÷9=7

(1)观察。

引导:

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

引导:

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

12÷2=620÷10=230÷6=521÷21=163÷9=7

第二类

9÷5=1.819÷7≈2.712÷3=0.626÷8=3.25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与内容】: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教师引导。

教师指出: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

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

师:

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

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

如果a÷b=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教学例2)

出示例2:

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学生独立思考。

师:

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

18÷2=9,2和9是18的因数;

18÷3=6,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

1,2,3,6,9,18。

(2)小组合作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

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

明确:

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

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

老师举错例。

(1,2,3,4,6,6,9,12,18,36。

师:

这样写可以吗?

为什么?

生:

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

(教学例3)

出示例3:

2的倍数有哪些?

师:

你会找2的倍数吗?

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

准备好了吗?

开始!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追问:

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

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思维扩展:

教学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集体订正。

36的因数:

1,2,3,4,6,9,12,18,36.

60的因数:

1,2,3,4,5,6,10,12,15,20,30,60。

教学第二题。

首先让全班学生按照今天学的方法来独立写出,然后指名学生很板上写,最后总结。

10的因数:

1,2,5,10。

17的因数:

1,17。

28的因数:

1,2,4,7,14,28。

32的因数:

1,2,4,8,16,32。

48的因数:

1,2,3,4,6,8,12,16,24,48。

4的倍数:

4,8,12,16,20……7的倍数:

7,14,21,28,35……

10的倍数:

10,20,30,40,50,…6的倍数:

6,12,18,24,30……

教学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学第四题。

先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15的因数:

1,3,5,15。

15就是这四个数的倍数。

【课堂总结】: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板书设计】:

第5页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例1,2,3第7页练习二(1~4)

12÷2=612是2和6的倍数

2和6是12的因数

18的因数有1,2,3,6,9,18。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练习设计】:

内容:

课本第7页第5题。

目的:

巩固学过的知识。

要求:

独立完成。

查法:

结合下节课指名学生回答。

 

(4课时)

备课时间:

2016.2.20授课时间:

2016.2.

教学方式:

.电教

课题:

第7页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练习题第8页练习二(5~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练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突破重点方法】:

教师引导,做练习,小组讨论,等方法来突破。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解决难点方法】:

亲自体验,重复研究,做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电视机。

【导入新课】:

10,28,42的因数有哪些?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

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

最小的是几?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5题中的第

(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

第六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做。

4

2

1

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组讨论再回答。

1)这个数是18。

因为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倍数也是它本身。

2)这个数是1。

因为一个数的最小倍数也是它本身。

3)这个数是42.因为42的因数里面2和三的倍数的是42。

【课堂总结】

(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板书设计】:

第7页第2单元因数与倍数练习题第8页练习二(5~8)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作业设计】:

内容:

练习册第1~页。

目的:

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要求:

能摆出多少种都要摆出。

查法:

收集,批改,评语,打分,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