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387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1.docx

八下名著阅读傅雷家书1

作者介绍

作者: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在翻译,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阳妮·葛朗台》等名著十五部。

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创作背景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当时傅聪在国外学习音乐。

期间,傅雷在国内被划为右派,庆幸的是还被允许和身在海外的儿子经常保持通讯联系。

悠悠岁月,茫茫大海,一封封家书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孩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阅读指南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是父子的真情流露。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作品评价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

它告诉我们:

一颗纯洁、正直、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堙没,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楼适夷(作家、翻译家、出版家)

内容全解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

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在信中,傅雷欣慰地认为“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虽然父子别离,但他在“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

傅雷听了傅聪的“告别音乐会”广播后,便写信说出自己的感觉和评价,并期望他“对艺术增加深度”,以此扩大自己的心胸,提升自己的人格。

不仅如此,傅雷将自己听过的音乐会、戏剧概况都转述给儿子,并对细节的感受详细描述,期待听取儿子的意见,还为儿子寄去关于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翻译资料。

他常在信中提醒儿子多抽出时间来研究乐理,并鼓励他“处处要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他写道: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

……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不仅关心着儿子的学业,对儿子的生活也关怀备至。

他深知儿子外出的寂寞,便设身处地地提出许多小办法,并告诫儿子仔仔细细地把过去种种做出一个总结。

“未来种种作一个安排,预备忍受四五年的寂寞和感情的波动。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傅雷家书》体现了作为父亲傅雷他对儿子傅聪的指导和期望,他写的信有以下多种作用:

1、讨论艺术、音乐:

傅雷先生把儿子“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傅雷先生跟儿子傅聪谈贝多芬,谈莫扎特,谈李斯特,谈肖邦,谈巴赫;谈他参加音乐会的感受,也谈儿子的演出及演奏;不仅如此,他还跟儿子谈文学,谈绘画,谈哲学,谈东西方文化。

有一次,傅雷先生在听完儿子的协奏曲钢琴部分录音后对他说:

“以音乐而论,我觉得你的协奏曲非常含蓄,绝无罗宾斯丹那种感伤情调,你的感情都是内在的。

第一乐章的技巧不尽完整,结尾部分似乎很明显的有毛病;第二乐章细腻之极。

touch(触键)是delicate(精致)之极,最后一章非常billiant(出色)。

”“我劝你千万不要为了技巧而烦恼,主要是常常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发掘自己的毛病,寻找毛病的根源,然后想法对症下药,或者向别的师友讨教。

傅雷先生就是想通过这平等的倾心交流方式和儿子谈艺术,让儿子的眼光一天天变化,去发现艺术学问的新天地;让儿子的见识一天天长进,去攀登音乐世界的新高峰。

涉及文化,傅雷先生曾对儿子说:

“知识是相通的,你对音乐的理解,十分之九是凭你的审美直觉”,然而“除了直觉以外,仍需要理论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历史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即使是你的直觉,也还需要那些学识来加以证实,自己才能放心”。

他还说,“历史知识与我们将来创作音乐也有关系”。

他还不断给儿子寄去中外经典著作,其中有《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等。

傅雷先生此举就是使儿子的学养博取广收,更加深厚,让儿子能够融汇各种文化之优长,在音乐领域里日臻化境,成为真正的文化艺术者。

二、思维碰撞:

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傅雷先生“极想激出”儿子的“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通过书信,傅雷先生与儿子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

在这种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中,一封封家书犹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傅雷先生与儿子乐享其中。

教育学上有一个“脑力激荡法则”,即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傅雷先生希望通过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教育和引导儿子,激发儿子通过书信的方式畅谈在异乡的学练和生活之收获,一方面及时发现儿子的各种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希望从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新的思想、艺术和生活的感悟。

就像他对儿子出游世界各地演出的所见所闻,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其目的正如傅雷先生所言:

“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我们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

”这也许是傅雷先生精神之树常青、《傅雷家书》成不朽之作的缘由所在。

三、训练文笔及思想:

傅雷先生欲“借通信训练”儿子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思想”。

傅雷先生认为: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

”为了这个缘故,他常常“逼”儿子多写信,“多写有内容有思想实质的信”,并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

因为“一边写信整理思想,一边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新理念;无论对人生、对音乐、对钢琴技巧,一定随时有新启发”,有助于今后的人生。

与此同时,傅雷先生非常注重在思想、道德、事业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给儿子以全面的关心和教育。

傅雷先生说过,“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这个爱绝对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如此,才能理解和表达艺术。

他教育儿子:

“做艺术家先要学会做人。

”胸襟宽广,才能容受“广阔的艺术天地”,接受“变化无穷的形与色”,从而“了解任何艺术品”,拥有真诚,“才会有虚心”,从而不断获得进步。

甚至,傅雷先生因为儿子太忙,没有经常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勃隆斯丹太太写信,而批评儿子“不要懒惰”以免招人误会,“以为我们是冷漠忘恩”之人。

傅雷先生为实现对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崇高的教育目标,可谓苦心孤诣,呕心沥血。

傅雷先生希望借写信,不仅提升儿子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人生境界,同时也传给了儿子达到此目的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写作。

四、以身作则:

傅雷先生希望随时随处给儿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先生认为,“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他不仅将此话奉为自己的信条,而且还将它变为自己的全部行动。

在他所从事的翻译工作中,他从不摆大翻译家的架势,绝不满足于有口皆碑的巨大成就,而常常以更高的标尺严格要求自己。

他认为“越是对原作体会深刻,越是欣赏原文的美妙,越觉得心长力细,越觉得译文远远传达不出原作的神韵,返工次数越来越多,结果却总是不满意”,然而他“并不因此而灰心,照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儿子树立了一个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榜样,使儿子既听其言,又学其形,在成才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傅雷先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教育儿子的同时,总是将自己也摆进去,一再作无情的自我解剖,以引导儿子认真地对待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譬如:

“你即使对自己要求很严,并无自满情绪,但因为了解的多了一些,自然而然容易恃才傲物,引人误会,我自己也有这个毛病,但愿和你共同努力来改掉。

”又如:

“从这些小事情上推而广之,你我无意间伤害人的事情一定不少,也难怪别人说我们骄傲了,我平心静气思索以后,有此感想,不知你以为如何?

”等等,全然不遮不掩,坦坦荡荡,将锋利的解剖刀直指自己心灵上的缺陷,从而将言教与身教有机地结合,为儿子做出严于律己的表率。

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

性格特征

经典情节

 

※傅雷

 

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无私的关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秉性刚毅、爱国。

1.傅雷的爱子情深在他给儿子的信里,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

2.傅雷对儿子的鼓励傅雷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的录音精细地分析以及客观地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3.傅雷的嘱咐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的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

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冤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傅聪

刻苦用功、严谨,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热爱音乐,心怀祖国。

傅聪在国外求学,努力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苦练琴技,积极进取,主动与父亲谈论艺术、文学,让父亲多给他推荐书目,对待自己的表演自我要求极高,不易满足。

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为国争光。

傅雷夫人

温厚善良、端庄贤淑、细心的东方女性。

母亲的关心: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的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从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在哪里。

傅敏

正直、善良、勤勤恳恳。

艺术特色(语言特色)

答题要点

①书信的形式。

②真挚的感情。

③文字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理解记忆

①书信的形式。

从形式方面看,只有通过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

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

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接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

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②真挚的感情。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

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

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③文字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令人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

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中获得教益。

傅雷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的音乐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要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体验看法

 

主题思想

①《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②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阅读启示

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

傅雷坚持给海外的儿子写信,教他为人处世的方法、音乐艺术的涵养,把儿子教育成才。

《傅雷家书》告诉我们:

用适当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②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心怀祖国。

一位伟大的父亲不仅在孩子的学习上会悉心教导,在人格品质上更是重视。

傅雷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自己的儿子,教导他要爱自己的国家,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事。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经典情节全练

情节索引

一九五四年(三十通)——一九五五年(十四通)——一九五六年(十四通)——一九五七年(四通)——一九五八年(四通)——一九五九年(三通)——一九六零年(十二通)——一九六一年(十七通)——一九六二年(十三通)——一九六三年(六通)——一九六四年(七通)——一九六五年(十通)——一九六六年(三通)

(一)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

①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

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

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

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

可怜过了45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②今儿一天精神仍未恢复。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分析这两天来精神的波动,大半是因为:

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

这一关对我,对你妈妈都是从未有过的考验。

别忘了妈妈之于你不仅仅是一般的母爱,而尤其因为她为了你花的心血最多,为你受的委屈——当然是我的过失——最多而且最深最痛苦。

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掉的情绪呢?

③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

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

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孩子,孩子,孩子!

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1.请你概括这封信中所抒发的情感。

(情节概述)

这封信主要写傅雷回顾自己先前管教儿子太严厉的事情,对儿子表示深深的歉意,同时表现出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2.理解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艺术特色)

(1)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埋葬”在这里指遮掩,傅雷先前的严厉要求虽然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每每回想起对孩子的伤害,总让自己愧怍。

(2)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可怜”在这里表现了傅雷对孩子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上吃苦受累的怜悯。

3.“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童年遇到了许多挫折呢?

(情节概述)

“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不少亏良心的事”,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教育严格近乎不近人情。

这也算是儿子从小遇到的挫折。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来谈谈第②段中“最多而且最深最痛苦”的情感是什么。

(体验看法)

举例合乎要求就行。

比如亲人的缺失,身患不治之症,犯下难以弥补的过错等。

(二)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

亲爱的孩子: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

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

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

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啰里啰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

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①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有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②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

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

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

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

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

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

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

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情节概述)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

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

因回忆儿子的往事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而惆怅。

2.读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

(内容理解)

(1)作者写道:

“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

”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10字以内)

儿子变成了朋友。

(2)本段画线的两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愉悦之情,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选择其中一处来分析,说说它何以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①转折或衬托;②反问

3.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内容理解)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等缺点。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般的关系。

4.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体验看法)

“略”。

(三)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

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

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