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4480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docx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反思

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

北京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

特级教师吴正宪

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分析】

统计初步知识——平均数选自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

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先让学生动手摆圆片,通过移多补少使每一行的圆片个数同样多,得到3、7、6、4的平均数是5。

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上课的铃声还未响起,面对陌生的学生,我的话题拉开了帷幕(此时正值美军攻打伊拉克)。

“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伊拉克的国土上正值炮声隆隆,战火纷飞,那里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学校,没有了课堂,整日生活在极度恐慌之中,而我们此时却在安静平和的环境中学习,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立时情绪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要珍惜和平,热爱和平,要更好地学习,捍卫祖国的和平。

三言两语,短短几分钟,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的心,拉近了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把孩子很情愿地带进了课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我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

“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足球!

”“篮球!

”“乒乓球!

”……

“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

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有!

“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

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吴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

不行!

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

再多派几个人!

”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

男生队拍球数量为:

17、19、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

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

“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我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

“必胜队胜利!

”“吔!

”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我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

”“太好了!

”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

”女生很快算出:

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

快乐队胜利!

”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

“不公平!

不公平!

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

“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

“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求平均数!

”几个孩子脱口喊了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

可爱的孩子一句“匀乎匀乎”,表明孩子们已经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

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匀乎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

(17+19+21+23)÷4=20(个)(20+18+15+23+29)÷5=21(个)通过求平均数,比较得出“快乐队”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

“快乐队拍球的平均数是21,21代表什么?

你怎么认识理解21这个数?

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

“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21呀?

“是呀,21是谁拍的数量呀?

”我俨然一个大朋友般地与孩子们一起陷入了思考。

此时的课堂很安静,我在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一个清秀的小女孩站起来说:

“21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我马上追问:

“什么是平均数呀?

生1:

“就是把大数多的部分往小数上匀乎匀乎。

生2:

“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生3:

“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拍球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

你们的学习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让我佩服!

在我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同学们很快举出例子:

在体育达标中要用到平均数;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紧接着,我又很自然地把自己捕捉到的两则平均数的信息提供给孩子们:

(1)地坛庙会日平均游人量10万人

(2)北京新闻:

2002年北京人均工资超过两万元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北京五一期间自然博物馆售出门票统计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看出什么?

我这里有三个问题请大家讨论:

1、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1000张”、“1100张”、“900张”、“15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我微笑着不动声色。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生1:

“我把1300张中的300张移到700张上去,把1100张中的100张移到900张上去,这样每天售出的门票数量都是1000张。

生2:

“我用计算的方法:

(1100+1300+1000+900+700)÷5=1000(张)

这时,我拿着话筒来到估计1500张的那个小男孩面前;“请你下去采访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好吗?

被采访的是一个扎牛角辫的小女孩:

“五一期间售出门票最多的是1300张,最低的是700张,所以平均数肯定在700~~1300之间。

我又看到图中的数据大多和1000比较接近,所以我就估计是1000张。

我转过身来,摸着小男孩的头说:

“听了刚才小朋友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憨厚的小男孩摇摇头,不好意思地说:

“人家估计的都在里边,我估计到外边去了。

一个“外边”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

我心中的感动再次溢于言表,说了下面一段话:

“我非常羡慕一开始就一次估计对的同学,你们很了不起,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男孩,虽然第一次他估计到“外边”去了(有意识地用了儿童的语言),但是他能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接受大家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可贵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

”我紧紧地握住小男孩的手,小男孩感动不已。

在我们的课上,不应该有对孩子的否定,更不能轻易地批评。

我们应该以热情的鼓励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要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每一个孩子,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不但应该关注成功的孩子,更要关注暂时失败的孩子,给他们一些等待,一些期待,让所有的孩子都扬起自信的风帆。

3、如果你是自然博物馆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

问题一出,高潮再起。

生1:

“如果我是馆长,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热情招待每一位顾客。

生2:

“我会严格管理,做一些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人们都来热爱大自然。

生3:

“可以开设儿童游乐场,吸引小朋友。

生4:

“要提高质量,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引进来。

生5:

“把恐龙蛋放进博物馆,小朋友们都会来看的。

生6:

“要扩大宣传力度,让所有的人都了解博物馆。

生7:

“可以降低门票,买一送二。

生8:

“可以请边远山区的小朋友免费参观。

……

在孩子们幼稚而有不无道理的发言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的责任感正在孩子们身上油然而生。

少儿歌手比赛

出示下图:

你知道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多少吗?

同学们经过计算得出:

(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时电脑上出现1号歌手的实际得分是94分。

“咦?

这是怎么回事?

”我煞有介事地说:

“为什么小朋友们计算1号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电脑给出的却是94分呢?

是我们错了,还是电脑错了?

教师里一片寂静。

突然,一个小朋友大声说:

“是我们错了!

我们看歌手比赛的时候,还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呢?

“噢!

想起来了,是这样的。

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症结所在。

同学们马上自觉地又伏案计算,去掉一个最高分98分,去掉一个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

电脑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一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

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

㈢、月平均用水量

电脑出现画面:

我的语调转为沉重: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们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我拿出3千克的一袋水,台上台下一片嘘嘘声。

“怎么会这么少呢?

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么一点水,怎么够用呢?

”孩子们在小声地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在这里,我还要提供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

(2)

“第

(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在这里,对应的数学思想已经渗透在学习之中。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孩子们明白了要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甚至有人提出:

“把我们多的水运到严重缺水的地区去。

我马上接话:

“你的想法真好!

我们国家正在做这项工作,进行南水北调。

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没有过多的说教,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润物无声地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㈣、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电脑画面上出现这样一副图:

此题一出,高潮再起。

全班同学迅速地分成两大阵营,一组认为没有危险,一组认为有危险。

我没有急于肯定,更没有否定,而是请各组派出代表,阐述理由。

一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

甲方:

“我们认为小明不会有危险,因为小明身高135厘米,而平均水深只有11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水不会没过他的头。

乙方:

“请问甲方,什么叫平均水深?

甲方同学挠挠头说:

“平均水深嘛,就是深水和浅水匀乎匀乎,中间的那个数。

乙方紧追不舍:

“那么,如果小明站在了深水的地方呢?

甲方同学吱吱呜呜说不出话来了,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