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193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检测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形与影

宗白华

明朝画家徐文长曾题夏圭的山水画说:

“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

舍形而悦影,这往往会叫我们离开真实,追逐幻影,脱离实际,耽爱梦想,但古来不少诗人画家偏偏喜爱“舍形而悦影”。

徐文长自己画的“驴背吟诗”(现藏故宫)就是用水墨写出人物与树的影子,甚至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不写实,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仿佛听到蹄声滴答,使这画面更加生动而有音乐感。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唐人司空图《诗品》里论诗的“形容”艺术说:

“绝伫灵素,少迥清真。

如觅水影,如写阳春。

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离形得似的方法,正在于舍形而悦影。

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

这里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

《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吗?

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不也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吗?

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创作的特点正是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

他最爱到哥特式教堂里去观察复杂交错的阴影变化。

把这些意象运用到他雕塑的人物形象里,成为他的造型的特殊风格。

我在一九二〇年夏季到达巴黎,罗丹的博物馆开幕不久(罗丹在一九一七年死前将全部作品赠予法国政府设立博物馆),我去徘徊观摩了多次,深深地被他的艺术形象所感动,觉得这些新创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是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异曲同工。

艺术贵乎创造,罗丹是在深切地研究希腊以后,创造了新的形象来表达他自己的时代精神。

记得我在当时写了一篇《看了罗丹雕刻以后》,里面有一段话留下了我当时对罗丹的理解和欣赏:

“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

但他的雕刻中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不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的了。

罗丹创造的形象常常往来在我的心中,帮助我理解艺术。

前年无意中购得一本德国女音乐家海伦•萝斯蒂兹写的《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文笔清丽,写出罗丹的生活、思想和性情,栩栩如生,使我吟味不已。

书中有不少谈艺的隽语,对我们很有启发,也给予美的感受。

去年暑假把它译了出来,公诸同好。

从这本小书里我们可以看到罗丹在巴黎郊外他的梅东别墅里怎样被大自然和艺术包围着,而通过自己的无数的创作表现了他的时代的最内在的精神面貌,也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他们的追求和幻灭。

这本小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罗丹的创作企图和他的艺术意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徐文长为了追求写实的技法而用扭曲的线纹画驴的四蹄,却令人感到驴从容前驰的节奏,即用了“舍形而悦影”的技法。

B.中国古代诗人、画家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这可以在唐人司空图《诗品》里找到理论根据。

C.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和《蒙娜丽莎》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的微笑都用了离形得似的方法。

D.法国近代雕刻家罗丹的雕塑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在创作的时候特别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

解析:

A项徐文长不是“为了追求写实”;B项理解错误,司空图《诗品》所评对象是诗;而且诗人画家的技法也可能与其不谋而合,未必以其论说为根据。

D项判断错误,将其一方面特色说成成功之处,扩大了范围。

答案:

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或绘画若用“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就最容易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罗丹的创作企图是通过他的作品表现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资产阶级趋向没落时期人们生活里的强烈矛盾、追求和幻灭。

C.虚化的影在艺术中有着极大的妙用,能传神地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精神、气韵和灵动。

D.创造和传承关系微妙,欧洲二十世纪初期新创的一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形象就和古希腊的雕刻境界有关。

解析:

注意“最容易”几个字。

答案:

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文长提出的“舍形而悦影”的美学理论讲求“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B.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歌颂草的韧性,是首有寄托的诗作,借物言情,虽咏物而不泥滞于物,此即所谓离形得似,不似而似。

C.罗丹的雕塑重视阴影在塑形上的价值,从形象里面发展,不讲求外表形式,不计较物质享受而关注精神愉悦。

D.徐悲鸿的《奔马》,并不是注重于细节描摹,重在表现马的内在精神,恰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灵动。

解析:

C项“不讲求外表形式”扩大范围,“不计较物质享受而关注精神愉悦”是对“使物质而精神化”的曲解。

答案: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洪荒初雪

徐 刚

站起来的我们的初祖,至少在一开始是很不习惯的,并且对爬行始终抱有怀旧情结,当他们在森林中与猛兽格斗不敌而退时,便只有爬到树上,居高临下以为躲避。

说不定他们还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我站起来干什么?

人类最早的家在树上,祖宗称之为“巢”。

我们的古籍上记载道:

“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

”最早发明并筑巢的叫有巢氏,不妨说有巢氏开创的“构木为巢”的历史,是我们家园的起点。

人类出现之初并不以万物之灵自居,也不见得比动物聪明到哪里去。

有古老的传说认为,有巢氏是看见了树上的鸟巢之后得到启发,才筑巢而居的。

在这之前,我们的先人白天赤条条地在林间野地觅食,晚上则同样赤条条地栖身于树木的枝枝丫丫间。

巢可避风,巢能挡雨,因而巢又被称作风巢、雨巢。

很久以后直到今天,还有把情侣的新居称为爱巢的。

人类繁衍后代的事业,自有巢之后,一般而言都是在房子里进行的。

有了钻木取火,不再茹毛饮血之后,房子里又出现了火光和烤肉的香味,房顶上开始冒出青烟,那是人间烟火。

约略言之。

这就是我们的家。

人只能在环境中生活。

自然环境是天然的,比如华夏先人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发祥之地,水草丰茂,林木森森,虎啸猿鸣不断,野生果实累累。

但,自然环境中的人的居住地却需要稍加营造。

人从森林里出来,亲近绿色几成天性;人怕潮湿,便要选择向阳坡地;作为简单而必要的防范,又有了枯枝朽木组成的篱笆。

当插进泥土中的枯枝中的某一根,来年春天不经意地发出新芽时,我们的人文初祖惊讶了,这使他们的目光从更多地留心天上的风雨雷电,部分地转移到了土地上。

土地一样神奇,而且离人类最近。

后来,才有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也有了播种的最早的冲动和构想。

那是一次采集归来之后,那些果实有坚壳,用石块敲开之后便冒出一阵清香,放进嘴里,味道好极了,为什么不埋进泥土中呢?

当然要埋在枯木长出新芽的那个地儿,每天都去看一次。

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近埋下种子的土地,敬畏和神秘地守望着。

相比起来,采集便如同漫游了。

采集的黄金时节是夏秋两季,夏天是采摘,秋天是捡拾,各种野果及森林中的籽实漫山遍野。

先是边采边吃,吃饱了再带回家,那时没有口袋,更不会有集装箱,便堆放在大片的树叶上,托举着走回家,相当辛苦。

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小孩,狩猎回来的男人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粮食,更有空手而归的时候,在门口等着,看见托举绿叶归来的妇人便“咿呀”欢呼。

那时的语言要比现在简单得多,好处是省了很多废话,无非是“吃饭、睡觉、出门、回来了”几句,而且还要借着手势。

冬季是寒冷而漫长的。

人们不得不节俭地使用干果及兽肉,半饥半饱,还要节俭地烧柴,小心地侍弄篝火,拥挤在灰烬旁睡觉。

比寒冷更可怕的,其实是冬季的信息,封杀一切,了无生机,常常是大雪封门,让人惶恐于看不见道路,看不见土地。

好大好大的雪带给先人的绝不是赏雪吟诗的雅致,而是好不容易从夜的黑色的恐怖中挣扎过来以后的,对白色的悲凉之感。

从白色的雪地上卷起的刺骨的风,像刀子一样割着房子,割着人的内心,恐怖与饥寒交迫让人的精神崩溃。

我们的先人把两手伸过头顶,喊出一声:

“完了!

可是,春雷响起了。

风变得暖和,与其说人的肌肤先感觉到了,还不如说心灵被揉搓后复苏了。

雪融之后,道路和土地重新显露出来了,人们高兴地呼喊着:

“好了!

好了!

真正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初雪啊!

语言不仅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也是在惊恐绝望和喜乐中随意呼叫出来的。

家家的门打开了。

“好了!

”“好了!

”人们互相打着招呼,把柴火集拢,把干肉堆在一起,把火烧得旺旺的,肉烤得香香的。

大自然的风告诉我们的先人:

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

(摘自《守望家园》)

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我们的初祖站起来的情形,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并且认为他们最初对站起来不适应。

B.“爱巢”是由“风巢”“雨巢”演化而来的,着一“爱”字,使该词充满温馨;但因一“巢”字还是给人不适感。

C.“心灵被揉搓后复苏了”使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原始人的心情由以往的绝望变得内心舒畅。

D.在作者看来,家的构成要素是房子、火光和食物的香味以及房顶上人间的烟火。

解析:

B项“爱巢”由“风巢”“雨巢”演化而来理由不足;“巢”字并没有给人不适感。

答案:

B

5.“造物主造你,就是要你立在地上,经历寒冬,守望春天”与前文哪句话照应?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个是注意照应内容,因为此句话主要讲“立在地上”,而前文第一自然段有与之相关的内容就是“我站起来干什么”,最后一句话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分析作用时应关注内容和结构。

结构上有收束全文的作用,而内容上主要是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案:

我站起来干什么?

人类能够立于地球之上,这是自然的选择;人类需要经受考验,对未来充满希望,收束全文。

此句话放在文章的末尾,有深化文章主题,引发读者深思的作用。

6.在本文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我们的祖先进化发展的历史,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文中不难发现,我们祖先发展的历史,其实是曲折而坎坷的,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使命就是要坚守,所以回答本题可以先表明观点,然后再结合文本和现实进行分析阐述,注意其条理性。

答案:

任何事物的发展没有一帆风顺的,都需要经历磨难和坎坷;只有能够经受这些磨难和坎坷,最终才会有所进步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在冬天下雪时,他们恐惧甚至是绝望,但他们坚持,最终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希望。

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也要有这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精神,因为春天终会到来,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

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便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沿线国家深入交往的全新图景。

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是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

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

从驰骋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非洲东海岸的道桥施工现场,从中南半岛的跨国铁路项目到南亚次大陆的现代化港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

”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

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

凡此种种,反映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2016年7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白俄罗斯不仅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

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税减半。

(摘自2015年7月26日央视新闻《斯诺普

科夫:

“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策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的国家则有所减少。

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和西亚、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

但是,从整体上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三点:

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2017年1月15日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

报告:

“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倡议,而且都认为该倡议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B.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实际,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支持的。

D.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解析:

第三则材料,是就《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的报道,其中指出“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

因此,不能说三则材料“都认为该倡议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答案:

A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倡议,说明最近几年“一带一路”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热点。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

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E.三则材料中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解析:

B项材料一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项“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D项“可见其是最权威的”说法过于绝对,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的报告可以说是严谨、客观的,但不能说是“最权威的”。

答案:

AE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②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

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逊,字友道。

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

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

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

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

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

及逊至郡,余乱未殄。

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

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

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

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

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

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

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

时逊代严绶镇襄阳。

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

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

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

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

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

逊请身先讨贼,不许。

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

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

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

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是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B.“迁”,官职变动。

“左迁”是升迁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D.“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解析:

“左迁”指贬官、降职。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

解析:

A项“削刻士卒”是“对待士卒非常苛刻”,而不是“裁撤了军队员额”;B项“请权益兵三千”是“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变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乱平定后就遣散”,而不是“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D项“士皆感悦”是“士兵都心悦诚服”,侧重于感服(听从),而不是“士兵都感到很愉悦”。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李逊缓缓地驱车进入濠州军营,向士兵们陈述了叛逆投顺的利弊形势,众士兵都脱下铠甲请罪,因此濠州之乱得以平息。

(得分点:

“徐驱”,乘车慢慢地走;“陈”,陈述;“释甲”,脱下铠甲;“因以”,因此得以;“徐驱其间”是省略句,需补充施事者“李逊”。

(2)不久严绶因为没有功劳而被撤销兵权,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严绶到唐州统帅军队,严绶的襄阳军归属于高霞寓。

[得分点:

既而,不久;以,因为;代,代替;隶,隶属,归属;“罢兵柄”是被动句,译为“被撤销(罢免)兵权”。

]

参考译文:

李逊,字友道。

李逊考中进士,被朝廷征召为襄阳掌书记。

又在湖南担任从事之职,很有声望和政绩,多次升迁担任池、濠二州刺史。

此前,濠州的都将杨腾,对待士卒非常苛刻,濠州三千士兵谋划刺杀杨腾。

杨腾察觉到这件事,逃到扬州,但杨腾的家属都被杀死。

濠州的士兵不能自我收敛,乘机大行掠夺抢劫。

等李逊到郡所,余乱还未平息。

李逊缓缓驱车进入濠州军营,向士兵们陈述了叛逆投顺的利弊形势,众士兵都脱下铠甲请罪,因此濠州之乱得以平息。

元和初年,李逊出京担任衢州刺史。

因为政绩特别突出,升任越州刺史,并兼任御史大夫和浙东都团练观察使。

此前,贞元初年,皇甫政镇守浙东,当时福建曾经发生兵乱,叛贼驱逐了观察使吴诜。

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变通增兵三千,等到叛乱平定后就遣散。

叛乱平定已近三十年,但当年所增的兵员保持不变。

李逊到任几天后,上奏遣散了所增的士兵。

李逊治政以平均贫富、扶助弱小抑制豪强作为自己的职责。

元和十年,李逊担任襄州刺史。

当时李逊代替严绶镇守襄阳。

严绶率领八州士兵到唐州讨伐叛贼。

不久严绶因为没有功劳而被撤销兵权,朝廷命令高霞寓代替严绶到唐州统帅军队,严绶的襄阳军归属于高霞寓。

家乡和亲人在襄州的军士,李逊用丰厚的待遇安抚他们,很多士兵舍弃高霞寓军营逃跑回家。

不久高霞寓被叛贼打败,竟然将过失转推给李逊,说李逊供应军需不及时。

高霞寓本来就出自禁军,宦官都帮助他。

在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皇上命令宫中使者到襄州探听审察谁是谁非,宦官上奏说李逊行为不公,于是李逊被贬为太子宾客分司。

元和十四年,李逊担任许州刺史。

这时候,许州刚刚经历了战乱,很难迅速恢复安宁。

等李逊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约定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发布了几百字的号令,士兵都感服心悦。

长庆元年,幽州、镇州相继发生叛乱。

李逊请求朝廷让自己独自先去讨伐叛贼,不被允许。

朝廷只是命令他率领一万兵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