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3377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docx

几十年矿井地质工作经验总结

矿井地质工作

一:

前言:

1.为了更好的贯彻矿井地质规程,提高矿井地质工作程度,根据我局实际情况,对某些地质工作内容说明如

下.

2.矿井地质人员的基本职责:

系统、准确、全面收集和研究煤系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资料及其变

化规律,查明影响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进行矿井地质勘探、观测、编录、综合分析和储量管理,及时提

供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达到满足采掘工程的合理布局、日常生产的合理安排、煤炭资源的合理开

采的需要,并对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致力作出预测,提出处理措施和建议.

二.矿井地质资料的收集:

1.各类观测点描述内容要求:

(1)煤层点:

(A)煤厚(巷道不能揭露煤层全厚时,每100m要有一个探煤厚点)、产状.

(B)煤层结构(分层厚、夹石岩性及厚度、坚硬程度、与煤分层接触关系等).

(C)煤层顶底板特征(包括其与煤层接触关系:

明显、过渡、冲蚀接触;伪顶、直接顶、老顶和伪底、

直接底等的名称、分层厚度、岩性特征、裂隙发育情形及其与煤层接触关系.也应收集其物理

力学性质数据)

(D)煤的结构:

条带状结构:

(宽:

>5mm;中:

3~5mm;细:

1~3mm;线理状:

<1mm).煤的组成部分交互成条带状,向

一个方向延伸,常见于中变质的烟煤,褐煤和无烟煤中不明显.

木质结构:

煤的外表具有植物木质组织的结构,褐煤中常见,有时也见于低变质的烟煤.

透镜状结构:

镜煤、丝炭或粘土矿物、黄铁矿透镜体散布在暗煤或亮煤中,半暗型煤、暗淡

型煤中常见.

纤维状结构:

煤具有一向延长的细长纤维状,疏松多孔,为丝炭所特有的结构.

叶片状结构:

煤的断面表现为许多薄片,这是某些残植煤所具有的结构,如角质残植煤.

粒状结构:

煤表面粗糙,由煤中散布的大量稳定组分(如孢子)或矿物所造成,常见于某些半暗

型或暗淡型煤.

均一状结构:

煤的组成部分较单纯,均匀.多见于镜煤、腐泥煤、腐植腐泥煤、和某些无烟煤.

线理状结构:

镜煤、丝炭或粘土矿物等常以小于1mm的线理断续分布在煤层各部分,呈线理状

结构,半暗型煤中常见.

(E)煤层的后期改造特征:

描述构造煤的类型,如:

碎裂煤:

煤被密集的相互交叉的裂隙切割成碎块,这些碎块保持着尖棱角状,相互之间没有大

的位移,仅在一些剪性裂隙面表面上煤被磨成细粉.

碎粒煤:

煤以碎成粒状,由于在运动中颗粒间相互磨擦,大部分颗粒失去了棱角并重新压紧,其

粒径在1mm以上.

糜棱煤:

煤已被碎成细粒状并被重新压紧.其主要粒级在1mm以下,有时煤粒磨得很细,相当于

岩石的粉砂级.是在强烈形变和发生塑性流动情况下造成的,常见流动构造,如长条形

颗粒的定向排列.

煤层赋存状况.

全部构造变动标志:

揉皱构造:

由煤的条带形成的强烈的小褶皱.可称为"揉皱煤".这种煤的原生条带仍清晰可见,

鳞片状构造:

煤破碎再压紧并呈片理化的状态.可称为"鳞片煤".其颗粒可以呈碎粒状或糜棱

状,鳞片煤常分布于断层附近,亦可顺煤层分布,且其鳞片方向往往斜穿煤的层理.

镜面和揉皱镜面:

呈镜面状的擦光面.由于构造煤经历过塑性流动,所以镜面往往被揉皱,而反

映塑性流动的"流层"也都是以磨光镜面相隔.

(F)按平均光泽划分的宏观煤岩类型:

光亮型:

光泽最强,主要由亮煤和镜煤组成,可夹有暗煤和丝炭的透镜体或薄层.一般条带结构不

明显,近似均一结构,内生裂隙发育,脆度较大,常具贝壳状和眼球状断口.

半亮型:

光泽较强,主要由亮煤与夹于其中的镜煤、暗煤、丝炭等薄层或透镜体交互而成,条带结

构明显,常具棱角状或参差状断口,性脆.

半暗型:

光泽较弱,主要由暗煤、亮煤、丝炭的条带或透镜体互层构成,有时比较均匀,只夹一些

镜煤的细线理.比较坚硬,断口呈参差状,条带状结构明显,内生裂隙不发育.

暗淡型:

光泽暗淡,主要由暗煤组成,可夹有镜煤和丝炭的透镜体线理,常呈粒状、均一状、线理

状结构,多为块状构造.坚硬韧性大,内生裂隙不发育,常为棱角状或参差状断口.

*.与同变质程度的镜煤比.

(G)宏观煤岩成分:

?

镜煤:

煤中颜色最深,深黑,光泽强,结构均一,内生裂隙发育(内生裂隙常具眼球状特征),贝壳状

断口,脆度仅次于丝炭,易碎成棱角状的立方体或多面体小块.镜煤的颜色、庠蟆⒛谏?

隙数目均随变质程度作有规律变化.在煤层中常呈透镜状或条带状,有时以线理状存在于亮

煤和暗煤之中,与其它煤岩类型的界线明显.

亮煤:

光泽较强,较脆,易碎,内生裂隙较发育,比重较小,有时也具贝壳状断口,均一程度较镜煤差

表面隐约可见微细层理,在煤层中常组成较厚的分层或呈透镜状出现.

暗煤:

暗黑,光泽暗淡,致密坚硬,韧性较大,一般层理不清晰,有时为粒状结构,断面粗糙,断口不

规则或平坦,在煤层中常以较厚的分层出现或单独成层.

丝炭:

象木炭,疏松多孔,性脆易碎,易染指,暗黑,丝绢光泽,纤维状结构.在煤层中多呈扁平体或

透镜体断续出现.

要确定煤岩分层厚.

(H)煤的物理性质:

颜色:

断口:

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呈凸凹不平的表面,常见的有:

阶梯状断口:

是由两组以上的裂隙面相交而成,形似阶梯,在条带状烟煤中常见.

贝壳状断口:

形如贝壳,为均匀煤的特征,在腐泥煤、光亮煤、无烟煤中常见.

棱角状断口:

是由几个破碎面相交而成,呈棱角状,不均一的亮煤中常见.

参差状断口:

煤的表面凸凹不平.

眼球状断口:

在煤的裂隙面上常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表面,形似眼球,见于均一而脆度较大的

镜煤中.

粒状断口:

硬度、脆度、韧性:

光泽:

指煤的表面的反光能力.包括沥青光泽、油脂光泽、玻璃光泽、金属光泽、似金属光泽、

金刚光泽.

内生裂隙、外生裂隙{延续长度、产状、密度、裂隙性质(开口的、充满矿物的、充满煤屑或岩

屑的、挤得很紧闭的)}.

(I)煤层中所含结核与包裹体的成分、形状、大小、坚硬程度及分布特征等.

(J)观测点控制程度以反映清楚煤层赋存状态与巷道关系为准(起码要用经纬仪点控制煤底与巷道

顶底交点,测量巷高、煤厚、产状).

(K)当有古河床冲刷时,必需观测冲刷标志,判明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

(L)当出现煤层变薄和分叉、尖灭时,要重点观测煤层结构、煤质、煤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围岩岩

性特征.要确定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方向和范围、刹杀呓纭⒎趾锨缦?

(M)煤层含水性:

干燥(无水)、潮(滴水)、湿(淋水)、含水(涌水).

(2)断层点:

(A)性质(包括力学性质鉴定)、地层断距或落差、产状(包括两盘煤岩层产状)、两盘煤岩层描述及

层位、含水性.

(B)断层面特征:

平直的、舒缓波状的、锯齿状的、粗糙的、平滑的、闭合的、张开的,面上擦痕的密度、深度

、长度及其侧伏角、倾伏向,面上的正反阶步及磨擦镜面.

(C)断层带:

宽度、构成形式、充填胶结情况、构造岩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力学性质、碎裂物的成分、大小

、排列和胶结情况,片状矿物和构造透镜体的分布方向、充填胶结特点.

(D)裂隙带:

宽度、裂隙密度、分组方向、被裂隙分割的煤岩块体的大小、形状.

(E)断层两盘伴生、派生构造:

牵引、导脉、煤岩层厚度变化、牵引挤压小褶皱、羽状节理、派生旋扭构造、入字型小断层.

(F)断层与褶曲、与裂隙、与断层的相互关系,断层之间的相互切割、截止关系,组合特点等.

(3)砂岩点:

(A)名称、产状、分层厚度、岩性、

颜色(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及成因、

矿物或碎屑成分及百分含量

硬度:

抗外力程度,分:

坚硬:

用地质锤敲击,仅岩石受力表面受破坏,而岩石一般不破碎.

半坚硬:

用地质锤敲击不易碎.

松软:

用地质锤敲击,易碎或变形.

断口、解理、裂隙,同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其分布,?

结核:

指成分、结构和颜色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团块状矿物集合体.描述其成分、大小、与岩层

面的关系,内部结构等.从成因上可把结核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

包裹体:

指陆源沉积物堆积时,由于水流冲刷而包裹在沉积物中的泥质岩、粉砂岩、煤或炭质泥

岩的碎块,其特点是未经分选和磨圆.描述其成分、大小和形态.

分选(好:

主要粒级百分含量>75%;中等:

主要粒级百分含量75~50%;差:

主要粒级百分含量

<50%).

圆度(棱角状:

颗粒具有尖锐的棱角;次圆状或次棱角状:

颗粒的棱角已被磨蚀;

圆状:

颗粒的棱角已被全部磨圆).

球度.

结构:

(a:

砾状结构:

颗粒直径>2mm.

b:

粗砂状结构:

颗粒直径2~0.5mm

c:

中砂状结构:

颗粒直径0.5~0.25mm.

d:

细砂状结构:

颗粒直径0.25~0.1mm.

e:

粗粉砂状结构:

颗粒直径0.1~0.05mm.

f:

细粉砂状结构:

颗粒直径0.05~0.01mm.)

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缝合线等)

填隙物质:

a:

砾岩的填隙物质包括充填物和胶结物.

充填物:

指粒径<2mm的陆源碎屑物质.

胶结物:

指化学及胶体成因的、起胶结作用的物质.

b:

砂岩填隙物资包括杂基和胶结物.

杂基:

粒度<0.0315mm的非化学沉淀颗粒.其性质和含量可作为搬运介质流动因素

(介质的粘度和密度)的标志.按成因和形态分为:

原杂基:

弱固结岩石中未结晶的粘土质点及细粉砂.

正杂基:

重结晶的碎屑质点或原杂基.

假杂基:

指软弱的碎屑颗粒因受挤压而形成类似杂基充填的物质.

非杂基:

为成岩交代作用或次生渗滤的粉砂或粘土物质.

c:

胶结类型:

指胶结物的分布状况及胶结物与碎屑颗粒之间的关系.

基底胶结:

胶结物含量多,颗粒互不接触,呈游离状;

孔隙胶结:

胶结物含量较少,充填于颗粒之间的孔隙之中,颗粒与颗粒之间

有点接触;

接触胶结:

胶结物很少,只是在颗粒接触处才有胶结物.

d:

胶结物成分:

肉眼观察可根据胶结物颜色、岩石硬度、固结程度及加酸反应来初步

判定.

粘土质:

土状,硬度小,水可泡软,并稍具粘性,胶结疏松,常有泥土味,粘土质

易变成绢云母、绿泥石、甚至黑云母.

硅质:

白色,致密状,硬度>小刀,重结晶时与碎屑界线不清,岩石坚硬,多为玉

髓、石英.

铁质:

岩石多被染成黄褐、褐红色、黄色,比重大.

碳酸岩质:

白色、淡黄.硬度<小刀,5%的HCI点上,剧烈起泡,为方解石;不起泡

或粉末起泡为白云石.

岩层接触关系、碎屑颗粒大小、磨圆.次生变化.

(B)对于层理:

类型:

a:

均匀层理:

是指用肉眼辩认不出层内纹理和其它定向排列的均匀岩层.

b:

水平纹理:

是指在粉砂或更细的沉积物中,由弱水动力条件形成的,细层水平、连续或不

连续的,厚度一般为几毫米的层理.

c:

水平互层层理:

指不同成分的沉积层交互形成的水平或近水平层理,细层厚一般为数厘米.

互层近于等厚或不等厚.

d:

平行层理:

是指在砂质和比砂质更粗的沉积物中,由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细层、层系

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层理.

e:

爬升波痕纹理:

是指在砂质沉积物中,由于水流波痕或波痕向前迁移并同时向上生长所形

成的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波痕纹理.

f:

波状层理:

在砂质和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都较为有利,强、弱水动力条件交替的情况下

形成.其特点是砂层与泥层呈交替的波状连续层.

g:

透镜状层理:

在水动力条件较弱,泥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砂更有利的情况下形成,其特

点是砂质沉积物呈透镜体被包在泥质沉积物中,这些透镜体在空间上呈连续?

分布.

h:

斜波状层理:

细层多为同向倾斜,倾角较小,相互间近于平行,延伸不远,有时零星分布.层

系为波状或断续波状,厚度小,层系间界线不明显.常是在介质运动强度较弱

且作定向流动下形成的.一般多见于河漫滩的洪水期.

g:

缟状层理:

纹层交替出现的水平层理,细层在1mm左右.多出现在深湖相,粘土或粉砂物里.

h:

韵律层理:

指由成分、结构或颜色等略有不同、厚度一般<5mm的纹层交互所形成的层理,

实际上是极薄的水平互层层理.其特征是不同成分的纹层在垂向上呈韵律式交

替出现.

i:

递变层理:

是以粒度递变为特征,而且层理面基本上相互平行,没有交切现象,话阄弈诓?

细层,与下部地层总是呈明显接触.单个递变层的厚度变化较大,有的仅数毫米

一般为几厘米到数十厘米,个别可达1m以上.如果递变层理从下到上,颗粒由

粗变细,可称为正向递变层理,反之称反向递变层理.

j;脉状层理:

在水动力条件较强,砂的供应、沉积和保存比泥更有利的条件下形成,其特征

是泥质沉积物呈脉状分布在砂质沉积物中.泥质脉状体的形状各种各样:

孤立

的、分叉状的、断续波状的、分叉波状的等等.

k:

变形层理:

指沉积物沉积的同时或以后,固结或成岩以前发生的变形构造,亦即沉积物还

在塑性状态下所发生的变形.它不包括固结成岩后因构造变动而产生的变形,

以及因化学作用而引起的次生变化.

l:

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m:

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n:

大型楔状交错层理:

o:

羽状交错层理:

是涨潮流形成的前积层与退潮流形成的前积层交互而成,或其它具有周期

性反向水流的环境中形成.在剖面上层系互相叠置,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相反,相差

180度(±10度),呈羽毛状或人字形,层系间常夹有薄的水平泥质层,一般出现在潮间

带的下部及潮汐通道中.

p:

小型交错层理:

q:

小型槽状交错层理:

r:

斜层理:

细层与层面呈角度相交,层系面平行层面.分急流型和缓流型.

*:

交错层理:

凡细层与层系成角度相交或层系界线彼此相交者,为之.分大型和小型:

大型交错层理:

凡层系厚度>5cm的为~.

小型交错层理:

凡层系厚度<5cm的为~.

还可按层系厚分为:

小型<3cm、中型3~10cm、大型10~200cm、特大型>200cm

根据层系的形状分为板状、槽状、楔形、羽状等.

描述:

要注意对细层和层系的描述,并尽可能的了解其成因.

对细层:

a:

内部颗粒的分选性,清晰成度,成分和结构有无渐变特征.

b:

厚度(mm为单位)及其均匀性.

c:

形态:

平面,曲面.

断面形态:

直线、简单弯曲、S形、波状、复杂弯曲形.

d:

与层面的关系:

平行的

斜交的:

锐角相交,切线相交.角度大小(指缓的或陡的).

e:

细层间的关系:

平行的,收敛的.

f:

细层间的界线的连续性与清晰程度.

对层系和层系组:

a:

相邻关系:

平行的,交错的.

b:

层系的方向:

同向,异向.

c:

之间的界线的清晰程度

d:

厚度.

(4)粘土岩:

(A)颜色,名称.

(B)物理性质:

硬度、断口、滑腻程度、粘舌性、水泡软的难易程度、膨胀性、可塑性、固结程度.

(C)结构(a:

粉砂质泥质结构:

粘土含量>50%,粉砂含量25~50%

b:

砂质泥质结构:

粘土含量>50%,砂含量25~50%

c:

泥质结构:

粘土含量>95%,粉砂和砂含量<5%

d:

鲕状泥质结构:

泥质鲕粒直径<2mm

e:

豆状泥质结构:

泥质豆状直径>2mm

f:

粒状和角粒状泥质结构结构:

由形状不规则的泥质砾或角砾组成其直径>2mm的砾.?

g页理:

)、

(D)构造:

劈理,层理(页理)及其显著程度.

(E)生物化石:

种类、数量、保存完整程度、分布等.

(F)混入物:

首先注意有无碎屑物质,可用手指搓捻或用牙咬的感觉来判断,有无其它矿物,如方解石

或其它碳酸岩矿物,注意加酸是否有起泡现象.

(5)褶曲:

(A)确定褶曲名称、轴的位置、延展方向、延伸长度及是否倾伏、倾伏方向、倾伏角的大小.

(B)枢纽的位置、倾伏向和倾伏角.

(C)两翼煤岩层和褶曲枢纽、轴面的产状要素,在褶曲的转折端要加密观测(要达到接近实际的反映

出转折端特点.

(D)与煤厚变化、煤层结构、顶板破碎等的关系.

(E)描述褶曲的形态特点,确定褶曲的宽度、幅度和形态分类类型,有条件时确定褶曲的成因类型,较

准确的确定褶曲的起伏大小,疏密程度.

(F)观察层面构造:

层间擦痕、虚脱、节理、劈理、岩层挤压厚度变化、拖拉褶曲等.

(G)与断层、节理的关系及褶曲群的组合特征.

(6)构造裂隙:

(A)裂隙组发育方向、发育程度(单位长度裂隙条数(条数/每米),单位面积裂隙条数及总长度(条数/

每平方厘米).

(B)被裂隙组分割的煤岩块的大小和形状.

(C)裂隙面形态、宽度、充填成分和充填程度.

(D)确定裂隙性质、与断层、褶曲的关系.

(7)岩浆岩:

(A)颜色、名称、结晶程度、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和形态、侵入层位、厚度及延展范围、对

煤厚煤质的影响(变质分带宽度、变质程度)、侵入体与断裂的关系.

2.常见矿物鉴定特征:

(1).石英:

三方、六方晶系,晶体呈柱状及锥状,集合体为粒状、块状.颜色:

无色,乳白色,也可呈灰白烟

色、紫黑等色.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无解理,断口贝壳状.硬度7(大于小刀).比重

2.5~2.8,质纯者2.65.

(2).正长石:

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颜色肉红,褐黄或浅黄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001},

{010}完全,两组解理交角90度.硬度6~6.5.比重2.54~2.57.

(3).斜长石:

三斜晶系,晶体呈板状、粒状.颜色白~灰白色,也有浅蓝、浅绿、肉红色.玻璃光泽.解

理平行{001},{010}完全,两组解理交角86度.硬度6~6.5.比重2.6~2.76.晶面或解理面上可见

细而平行的双晶纹.

(4).方解石:

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状.集合体为晶蔟状、粒状、鲕状、钟乳状及块状等.颜色白色,也

有浅黄、浅红、紫、褐、黑等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1010}完全.硬度3.比重2.6~2.9.

性脆,透明~半透明,遇冷的稀盐酸反映微弱,加热则明显.

(5).菱铁矿:

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状.集合体为粒状、土状、致密块状、鲕状、结核状.颜色灰白、

黄褐、深褐、黑色.玻璃光泽.解理11{1010}完全.硬度3.5~4.5.比重3.7~4.性脆,透~半

透明,遇冷稀盐酸缓慢起泡,且常产生黄绿色氯化铁(FeCl3)的沉淀.

(6).白云母:

单斜晶系.颜色无色、白、浅黄、浅灰、浅绿、浅褐色.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

解理{平行{001}极完全.硬度2~3.比重2.76~3.1.透明或半透明,薄片具弹性.

(7).黑云母:

单斜晶系.颜色黑、深褐色.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解理平行{001}极完全.硬

度2.5~3.比重3.02~3.12.薄片具弹性.

(8).绿泥石:

单斜晶系.颜色浅绿~暗绿色.玻璃光泽(解理面珍珠光泽).解理{001}完全.硬度2~2.5

比重2.6~2.85.薄片具挠性.

(9).辉石:

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横断面为近等八边形,集合体为粒状.颜色暗绿~黑色,浅绿或褐色.

玻璃光泽.解理{110}完全,斜方辉石中{110}^{110}=92度,单斜辉石{110}^{110}=87度.硬度5~6

比重3.1~3.6

(10).角闪石:

单斜晶系.颜色暗绿~黑色.玻璃光泽.解理{110}完全,组解理夹角区主大和124度.

硬度5~6.比重2.9~3.55

(11).黄铁矿:

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晶面上有晶纹.集合体为粒状、致密块状

结核状、团块状或透镜体等.颜色淡黄色,铜黄色.强金属光泽.无解理.断口参差状、贝壳状.

硬度6~6.5(大于小刀).比重4.9~5.2.不透明,性脆,溶于硝酸和热硫酸.

(12).赤铁矿:

三方晶系,晶体呈板状.集合体为片状、鳞片状、鲕状、肾状、块状、粉末状.颜色铁黑~

钢灰色,隐晶质的集合体为暗红色.金属~半金属光泽、土状光泽.无解理.有菱面体裂开.硬?

度5.5~6.比重5~5.3,土状者则降低.不透明,性脆,微溶于酸.

(13).磁铁矿:

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或菱形12面体.集合体为粒状、致密块状.颜色铁黑色.半金属

~金属光泽.无解理,有时具{111}裂开.硬度5.5~6.比重4.9~5.2.不透明,性脆,具强磁性,可

溶于酸.

3.矿物相对硬度:

1~10分别为: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钢石(滑石方萤磷、长

英黄刚金)

4.几种岩石判别方法:

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

结构:

不均匀不均匀均匀

断面:

粗糙感有砂感滑感

牙咬:

粗砂感细砂感无砂感

粒度:

见砂粒粒不清不见粒

5.观测要求:

(1).资料收集的基本要求:

要满足设计、开拓、开采的需要,达到能指导生产正常进行,满足综合分析和致

力预测的需要,对一切沉积建造特征、煤系聚煤特征、后期改造特征观测描述.

(2).单帮素描要求:

a:

凡地质条件变化不大,已描石门50m范围以外的,>50m的穿层巷道及井筒、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一切

穿层巷道,均应进行单帮素描.<50m的石门只作岩性柱状.

b:

对煤层、煤层顶底板、构造、标志层、层理、岩性等要重点观测,必要?

可采集标本,进行专门研

究描述.

c:

现场观测时,重点内容要作素描图.

d:

在现场资料收集后2天内作完该巷道描述段的单帮素描图,在作图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下井,重新

观测,采取补救措施.

e:

对于煤层厚度或煤层结构变化大,用点观测不足以反映其变化特点时,要作素描图反映.

f:

很少穿层或沿同一层掘进的巷道,一般每50m编录一个柱状,当构造复杂或穿层多时,要进行单帮素描.

(3).对于掘进巷道,要及时收集煤岩层、构造、工程地质问题及巷道的支护方式、施工中采取的安全技术

措施,资料整理在阶段性综合分析成果本中.

(4).有条件的要系统收集相旋回分析资料,分析资料装订在阶段性综合分析成果本中.

(5).煤厚观测点间距按地质规程执行,但对巷道端点或煤层临近可采边界附近则必需有煤层观测点.

(6).在一个工作面范围内至少要有4个煤层观测点同时收集和上全煤层伪顶伪底岩性、厚度,当煤层有特

殊顶底板(如软岩层)时,观测点要加密.

6.岩石的分层:

(1).凡厚度>0.5m的不同岩层应单独分层.

(2).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层、煤层顶底板、有益矿层等,厚度虽<0.5m,亦应单独分层.

(3).当两种岩石厚度均<0.5m,且交互出现时,采用"互层"一词.薄煤层、凝灰岩等具标志层意义的不受此

限制,煤层顶底板则需适当细分,伪顶、伪底可单独分层.

(4).岩层单层厚:

巨厚层>2m厚层2~0.5m中厚层0.5~0.1m薄层状0.1~0.01m

微层状0.01~0.003m页片状(页理)<0.003m

7.关于构造:

(1).断层分类:

(A).根据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分:

纵断层:

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平行.

横断层:

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直交.

斜断层:

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斜交.

(B).根据断层走向与地层产状的关系分:

走向断层:

断层走向平行地层走向.

倾向断层:

断层走向平行地层倾向.

斜交断层:

断层走向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