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616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docx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

尾矿库渗漏危害分析在安全评价中的作用

四川成都江光平

尾矿库安全评价中,评价人员容易偏重于坝基稳定性验算和防洪设施泄洪能力等验算,从设计可靠性角度分析其安全程度,而忽略对日常操作中可能导致的坝体渗漏危险隐患的分析。

事实上,尾矿库坝体渗漏危险往往是造成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

1985年7月19日意大利特塞罗镇尾矿库溃坝,经缜密调查确认:

阿尔卑斯山冰雪融化增大的地下水已经对库区形成较大的水压,矿山维修排水管道致使管道接口裂隙,不仅未起到疏排流水作用,反而直接将流水注入库内,形成库区水压增大,渗透坝体至外坡浸泡,最终坝体溃决。

2008年山西襄汾“9.8”尾矿库溃坝,新塔公司擅自在已经闭库的尾矿坝体之上筑坝,坝体下游坡比远陡于规范要求已经增大风险;尾矿坝子坝脚多次出现渗水现象,新塔公司采取在子坝外坡用黄土贴坡的方法防止渗水并加大坝坡宽度;为增加库内储水甚至用塑料膜铺于沉积滩面上,阻止尾矿水外渗,使库内水边线直逼坝前,无法形成干滩。

以上两个案例均为造成250人以上死亡的特大灾难事故,都是筑坝操作过程中渗漏危险防治不力而触发事故发生,说明渗漏危险尤其是尾矿库运行管理过程中应该重点排除的危险隐患。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渗漏危害在尾矿库日常运行管理中极易被视为小隐患,但正是由于这些“小隐患”的日积月累,我们将很难防范最终爆发的大崩溃!

一、尾矿库渗漏危害辨析

(一)导致渗漏的工程建设原因

按渗漏的部位分类,渗漏可分为坝体渗漏、坝基渗漏、接触渗漏和绕坝渗漏。

1.坝体渗漏的建设因素

造成坝体渗漏的设计原因,有土坝体单薄,边坡太陡,渗水从滤水体以上溢出;压力管道强度不够或管道地基处理不当,管身断裂;坝后滤水体排水效果不良等。

造成坝体渗漏的施工原因,有土坝分层填筑时,碾压不透致使放矿后形成水平渗水带;没有严格控制及调整填筑土料的含水量,碾压密实度不达标;料场取土与坝体填筑部位分布不合理,致使浸润线抬升,渗水从坝坡溢出;坝后滤水体施工时,砂石料质量不好,级配不合理,或滤层材料铺设混乱,致使滤水体失效,坝体浸润线升高等。

2.坝基渗漏的建设因素

造成坝基渗漏的设计原因,有坝址地质勘探工作不够,未能采取有效防渗措施;黏土铺盖与透水砂砾石地基之间,未设有效的滤层,铺盖在渗水压力作用下破坏等。

造成坝基渗漏的施工原因,有水平铺盖或垂直防渗设施施工质量差;施工管理不善,在库内任意挖坑取土,天然铺盖被破坏;岩基的强风化层及破碎带未处理或截水墙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岩基上部的冲积层未按设计要求清理等。

3.接触渗漏的建设因素

造成接触渗漏的主要原因有:

基础清理不好,未做接合槽或做得不彻底;土坝两端与山坡接合部分的坡面过陡,而且清基不彻底或未做防渗齿墙;涵管等构筑物与坝体接触处,因施工条件不好,回填夯实质量差,或未设截流环(墙)及其他止水措施,造成渗流等。

4.绕坝渗漏的建设因素

造成绕坝渗漏的主要原因有:

与土坝两端连接的岸坡属条形山或覆盖层单薄的山坡而且有透水层;山坡的岩石破碎,节理发育,或有断层通过;因施工取土或库内存水后由于风浪的淘刷,岸坡的天然铺盖被破坏;溶洞以及生物洞穴或植物根茎腐烂后形成的孔洞等。

(二)导致渗漏的日常管理原因

1.作业过程中违规操作

(1)放矿支管开启太少,造成沉积滩坡度过缓,导致调洪库容不足;

(2)未能均匀放矿,沉积滩此起彼伏,造成局部坝段干滩过短;

(3)长期独头放矿,致使矿浆顺坝流淌,冲刷子坝坡脚,且易造成细粒尾矿在坝前大量聚积,严重影响坝体稳定;

(4)长时间不调换放矿点,造成个别放矿点的矿浆外溢,冲刷坝体;

(5)巡查不及时,放矿管件漏矿冲刷坝体;

(6)坝面维护不善,雨水冲刷拉沟,严重时会造成局部坝段滑坡;

(7)每级子坝高度堆筑太高,致使坝前沉积厚层抗剪强度很低、渗透性极差的矿泥,抬高了坝体内的浸润线,对坝体稳定十分不利;

(8)片面追求回水水质而抬高库水位,造成调洪库容不足;

(9)长期对排洪构筑物不进行检查、维修、致使堵塞、露筋、塌陷等隐患未能及时发现。

2.管理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对勘察、设计、施工和操作进行必要的审查和监督;对设计意图不甚了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未按设计要求指导生产;对防洪、防震问题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有隐患,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未经原设计同意,擅自修改设计等。

当矿石性质或选矿工艺流程变更,引起尾矿性质(粒度组成、粒径、比重、矿浆浓度等)改变时,未能及时调整操作流程以确保消除隐患;对库区上游甚至库区内的乱采、滥挖问题未及时制止等。

(三)其它环节的影响

1.尾矿粒度对渗漏的影响

我国多数矿山矿石嵌布粒度细,共生复杂,为获得高品位精矿,多数采用细磨后选别。

因此,排出的尾矿中的有价物质多以细粒、微细粒存在,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尾矿泥化、氧化程度和水分含量较高。

尾矿粒径直接影响其在库内的沉积分布位置:

粒径大于0.037mm的称为沉沙质,在动水中沉降较快,是沉积滩的主要部分;粒径在0.019~0.037mm的为推移质,在动水中沉降较慢,是形成沉积滩的次要部分,是水下沉积坡的主要部分;粒径在0.005~0.019mm的为流动质,在静水中沉降较慢,为矿泥沉积区的主要部分;粒径小于0.005mm的则为悬浮质,在静水中也不易沉降,是水中悬浮物。

尾矿库后期坝一般采用水力冲击而成。

由于水力冲击的自然分级作用,粗粒尾矿在放矿口附近沉积,距离放矿口越远,尾矿越细,所以尾矿沉积的规律是自放矿口向库内水边逐渐变细。

此外,由于堆积边坡较缓,在上述同样沉积规律下,使堆积坝垂直剖面上粒度分布规律是上粗下细,即自上而下逐渐变细。

尾矿后期坝是一个特殊的水工构筑物,实质上是尾矿沉积体,其外坡的稳定性取决于外围粗、中粒尾砂的分布状况,外坡前(通常称坝前)粗、中粒尾砂沉积越多,稳定性越好,反之越差。

为此,上游式尾矿堆坝要求在坝前均匀分散排矿,是保证筑坝质量的最关键的措施之一,而不能把后期坝的施工质量片面理解为仅对堆筑子坝而言。

2.矿物成分组成对渗漏的影响

当尾矿中高岭土、蒙脱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时,一般堆坝较困难,即使是粒径比较粗的尾矿,在黏土矿物含量高时堆坝也比较困难,其水力自然分级差,脱水困难,浓缩也难,碰到这种尾矿要慎重对待。

这种矿物含量小于15%还可以堆低坝,但其含量超过30%时,堆坝就很困难。

3.矿浆浓度对渗漏的影响

尾矿浓度低,有利于水力自然分级,对堆坝有利。

浓度过高,分选性差,对堆坝是否有利还有待研究。

从堆坝的角度来讲,浓度在30%~40%时比较有利。

4.坝前取矿位置对渗漏的影响

在沉积滩上取尾矿堆子坝时,不允许挖坑取尾矿,也不允许形成倾向下游的倒坡,以免放矿时形成积水坑,造成矿泥沉积。

浸润线的高低也是影响尾矿堆积坝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5.边坡设计坡度对渗漏的影响

有人认为在考虑堆坝时堆积边坡越缓越有利,这是不全面的认识,边坡放缓以后相当于作了削坡减载,对稳定有利;但另一方面,放缓边坡后,浸润线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放缓的边坡离浸润线更近,甚至导致浸润线溢出,这种条件对尾矿库动力稳定极为不利,很容易出现振动液化,对渗流稳定也不利,而且又减少了库容,因此放缓设计堆积边坡不一定安全。

二、尾矿库渗漏危险治理措施

(一)守法经营、警钟长鸣

尾矿坝是一种散粒体堆筑的水工构筑物,当上游存在高势能水位时,坝体内必然形成复杂的渗流场;在渗流作用下,坝体极有可能发生渗漏破坏,严重时将导致溃坝;同时,坝体浸润线还直接影响坝体静力和动力稳定性。

尾矿库是人类生产活动必然派生的一种重大危险源,除非人类停止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否则尾矿库就是长期高悬在矿山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自尾矿库诞生以来,就有大大小小的灾难和事故不断发生,至今未绝。

无论何种政治经济制度的社会,执政当局都将尾矿库纳入了国家安全法制的管理范围。

我国与尾矿库安全生产相关的法规有《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矿山安全法》、《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条例》、《尾矿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尾矿库安全监测技术规范》(AQ2030-2010)、《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技术规范》(GB50547-2010)、《尾矿砂浆技术规程》(YB/T4185-2009)、《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YS5418-95)、《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尾矿库实施指南》(AQ2007.4-2006)等。

这些法规基本上涵盖了尾矿库从建设选址、一直到闭库管理各个阶段的安全生产要求。

矿山企业负责人应清醒认识到,尾矿库的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纳入国家相关法规的监督管理控制之下,自己在尾矿库日常运行中的一言一行都得接受安全生产法规的评判和惩处,没有例外和侥幸!

同时,尾矿库溃坝引发重大灾难性事故的风险是客观存在,没有任何人可以承担由此引起的惨痛后果,唯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时刻不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切实从每一项细节上一丝不苟地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才是自己唯一的正确之举。

(二)综合治理、系统规划

尾矿库渗漏问题产生的原因,涉及到设计、勘察、工程建设及日常运行的各个阶段。

从技术角度,矿石的类型,尾砂的粒径,矿浆的浓度,放矿的速度及频次,以及筑坝取砂的位置,沉积滩尾矿粒度分布,干滩长度控制,浸润线监测与控制,渗漏、管涌、流土隐患的识别及应急处置等等。

其中任一环节出现纰漏,均可能埋下坝体溃决的隐患。

所以渗漏危险的治理是尾矿库从项目立项开始就要考虑的综合治理过程,需要系统设计、长久规划。

1.设计阶段渗漏控制的内容

(1)确定满足维持边坡稳定条件(包括动力稳定和静力稳定)的浸润线(也称控制浸润线),并根据此浸润线提出坝坡疏干厚度要求(也就是浸润线最小埋深要求)。

(2)确定与控制浸润线相应的沉积滩的长度(也称控制沉积滩长度,简称控制滩长),此滩长一般是在计算浸润线时所取尾矿池水位所相应的沉积滩长度,比较可靠的取法是取最高洪水位来计算水位,其相应的沉积滩长度作为控制沉积滩长度。

(3)尾矿库的渗透坡降

渗透坡降有平均渗透水力坡降和出口水力坡降之分,出口水力坡降反映渗流是稳定渗流还是出现渗流破坏,如果出口水力坡降大于出口土料的临界坡降,就会出现渗流破坏,反之就不会出现渗流破坏。

2.工程阶段渗漏的控制方法

坝体浸润线的高低直接影响坝体静力稳定、动力稳定和渗流稳定,因此,为提高坝体稳定性,工程上常采取在尾矿坝体增设排渗降水设施的措施降低浸润线,常用的排渗降水方法有:

管井法、虹吸管法、轻型井点法、垂直—水平排渗系统、水平排渗管方法、辐射井排渗系统、空间排水系统等。

尾矿堆积坝的排渗设施有底部排渗设施和冲积坝体的排渗设施。

3.运行阶段渗漏的控制原则

渗漏处理的原则是“内截、外排”。

“内截”就是在坝上游封堵渗漏入口,截断渗漏途径,防止渗入。

“外排”就是在坝下游采用导渗和滤水措施,使渗水在不带走土颗粒的前提下,迅速安全地排出,以达到渗透稳定。

除少数库后放矿的尾矿库(坝前为水区)可考虑采用在渗漏坝段的上游抛土作铺盖等方式进行“内截”外,一般的尾矿库主要采用坝前放矿,在坝前迅速地形成一定长度的干滩,起到防渗作用。

若某坝段上无干滩或干滩单薄,则应在此处加强放矿。

“外排”常用的方法有反滤、导渗、压渗等。

(三)常备不懈、防微杜渐

尾矿库后期坝的堆筑既是生产过程,也是尾矿坝的继续施工过程;后期坝往往比初期坝高得多,作业过程长达十多年甚至数十年,施工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也比初期坝多,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尾矿坝的安全。

通常将后期坝的堆筑划为生产管理范畴,因此,《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专门设置“尾矿排放与筑坝”一节。

1.尾矿排放的渗漏控制

(1)放矿时应有专人管理,做到勤巡视、勤检查、勤记录和勤汇报,不得离岗。

(2)排放尾矿时,应根据排放的尾矿量,开启足够的放矿支管根数,使尾矿均匀沉积。

(3)经常调整放矿地点,使滩面沿着平行坝轴线方向均匀整齐,避免出现侧坡、扇形坡等起伏不平现象,以确保库区所有堆坝区的滩面均匀上升。

(4)严禁独头放矿,因独头放矿会造成坝前尾矿沉积粗细不均,细粒尾矿在坝前大量集中,对坝体稳定不利。

(5)严禁出现矿浆冲刷子坝内坡的现象。

(6)放矿主管一旦出现漏矿,极易冲刷坝体。

发现此情,应立即汇报车间调度,停止运行,及时处理。

特别是沉积滩顶接近坝顶又未堆筑子坝时,是矿浆漫顶事故的多发期。

在此期间放矿尤须勤巡查、勤调换放矿点,谨防矿浆漫顶。

(7)尾矿排放时露天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在强风天气放矿时,应尽量使矿浆至溢水塔的流径最长且在顺风的排放点排放。

若流径短,矿浆在沉淀区域的澄清时间缩短,回水水质降低。

如果逆风放矿,矿浆被强风卷起冲刷子坝内坡,同时使输送尾矿管道悬空,可能产生意外事故。

(8)放矿支管的支架变形或折断,会造成放矿支管、调节阀门、三通和放矿主管之间漏矿,从而冲刷坝体。

因此如支架松动、悬空或折断,应及时处理修复。

(9)在分散放矿过程中,每个分散放矿管的粒度组成、浓度都有所不同,自第一个放矿口至最末一个放矿口,粒度由粗逐渐变细,浓度逐渐由高变低,由于这个原因,前几个放矿管堆坝快,最后一两个放矿口堆坝上升慢,甚至会出现拉成沟的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将最后l~2个放矿口沿末端坝肩往库内积水区或远离放矿口的滩面延伸后排放。

另外,还可以在分散放矿口与主管连接的位置上下工夫,也就是分散管不要都接在主管的底部,可将分散管的接管部位自高到低,即第一个分散管接于主管中心标高附近,最末一个分散管接于主管的底部,其他各管逐渐变化,这样做需有一个摸索过程,才能得出最合适的接管部位组合。

2.沉积滩纵坡的渗漏控制

(1)变浓度。

提高浓度可使沉积滩坡度变陡,改变全部浓度需要时间,还要增加设施。

前述将最末端几个浓度低、粒度细的放矿管接到库内积水区排放,而用前几个浓度高、粒度粗的分散管排出的尾矿形成滩面,也就是相当于提高了浓度,并可适当提高纵坡坡度。

(2)变流量。

减小流量的同时,也会使沉积滩的纵坡变陡。

减小流量,只需减小分散放矿口的直径,增加放矿口的个数即可。

(3)采取简单的浓缩措施也能提高排放浓度。

3.坝体裂缝的治理

(1)对坝内裂缝、非滑动性很深的表面裂缝,由于开挖回填处理工程量过大,可采取灌浆处理。

一般采用重力灌浆或压力灌浆方法。

灌浆的浆溶剂化物,通常为黏土泥浆;在浸润线以下部位,可掺人一部分水泥,制成黏土水泥浆,以促进基体硬化。

(2)对于表面裂缝的每条裂缝,都应在两端及转弯处、缝宽突变处以及裂缝密集和错综复杂部位布置灌浆孔。

灌浆孔距导渗设施和观测设各应有足够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3m,以防止因串浆而影响其正常工作。

(3)对于内部裂缝,则采用帷幕灌浆式布孔。

一般宜在坝顶上游侧布置1~2排,必要时可增加排数。

孔距可根据灌浆压力和裂缝大小而定,一般为3~6m。

4.浸润线控制措施

尾矿堆坝浸润线位置的高低是影响坝体渗透稳定和抗滑稳定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较矮的低等别尾矿坝,只要抗滑稳定满足安全要求,通常允许浸润线从坝坡溢出。

但应在其溢出范围内用贴坡反滤层加以覆盖,如图1所示。

其原理是让渗透水顺利流到坝外,而坝体的土粒受到反滤层的保护。

否则,溢出点的渗透坡降较陡时,坝坡就会发生流土、管涌,甚至滑坡、垮坝。

这种办法不能降低浸润线,只能消散坝体内的孔隙压力,但施工简单,费用低。

对于较高等别的尾矿坝,一般不允许浸润线从坝坡溢出。

特别是在地震区的尾矿坝,浸润线的深度要求达到6~8m以下。

为此,国内矿山曾采取过以下降水措施来降低坝体内的浸润线:

(1)预埋盲沟排渗法

在沉积干滩上垂直于坝长方向每隔30~50m敷设一道横向盲沟。

再在平行于坝长方向敷设一道纵向盲沟,与各条横沟连通。

在纵沟上每隔50~80m联接一根导水管,通道坝坡以外。

横向盲沟汇集的渗水先进入纵向盲沟,再与纵向言沟汇集的渗水一起进人导水沟,排向坝外。

盲沟的坡度及尺寸根据排水量确定,沟内的滤料应选用有一定级配比例的砂石,上部覆盖尾砂即成,如图2。

当堆坝长度太长,盲沟数量太多时,也可用顶制好的钢筋笼架外包无纺土工布代替盲沟,施工简单。

近几年来,有采用各种软式透水管取代传统盲沟者,施工更加方便,但是造价较高。

为了充分发挥盲沟的作用,可在盲沟的上部均匀设一些垂直滤水井,随着坝体的升高可继续向上延伸,形成三维排渗系统,效果较好。

上述措施是在堆坝期间由人工敷设的,造价较低,施工简单,所以一直普遍采用。

但盲沟的反滤层选料不当或盲沟纵坡控制不严,排渗效果会大受影响。

(2)轻型井点管抽水排渗法

该法先使用钻机在子坝顶部平台竖直向下敷设井点管(下端带有针状过滤器的钢管),各井点管的上端用胶管与地表敷设的水平总管连接,总管一端封闭,另一端引人地表泵房,接在泵(真空泵或射流泵)的进水口上。

由泵造成负压(真空),通过总管和井点管传到埋入地层的过滤器,在其周围形成负压带,则尾矿渗水在重力作用下沿负压合力的矢量方向流向过滤器,进人井点管和总管,由泵的出排到坝外,如图3所示,从而达到降低浸润线的目的。

此法属于强制性抽水,可以使浸润线聚降到预计的位置,应防止大量的细粒尾砂被抽吸带出坝外,造成坝坡或坝面的塌陷;由于是长时间的动力抽吸,机械磨损程度有差异,在并联泵中往往会造成抽水不匹配,产生倒流现象;此外,连接胶管老化开裂,露天电源保护困难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正常使用。

因此,在设备运转的过程中,应勤观察、勤保养,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由于该法存在上述问题,目前应用不多。

(3)水平滤管—塑料插板联合排渗法

该法是在尾矿坝外坡上采用水平钻机按照一定仰角向坝内钻孔,同步跟进套管。

套管到位后,拔出钻杆,洗净孔内的残沙,将预先制作好的滤管用钻机推进孔内,最后拔出套管,坝内渗水立刻由滤管流出,如图4所示。

因为滤管仰角很小,一般为1°~3°,就简称为

水平滤管。

施工时应特别注意钻孔的角度,严禁钻成俯角,否则水不能流出孔外;同时在推送滤管时,严禁将土工布磨损,否则产生漏砂现象,造成隐患。

滤管的间距、长度、直径、开孔率等参数应根据浸润线的现状和降深的要求确定。

滤管的外包滤布一般采用无纺土工布;管材根据承受压力的大小,可选择普通硬质塑料管、增强塑料管或钢管。

钢管强度高,但易结垢和腐蚀,采用较少。

°

大量勘察资料表明:

尾矿沉积体内部或多或少地会有细泥夹层,特别是一些较厚的矿泥层严重阻碍了水的垂直下渗,导致浸润线升高。

为此,可在敷设了水平滤管的上部坝面上垂直插入塑料排水板,将各细泥夹层上部的积水导入排水板,使其富集到水平滤管附近,通过滤管排出坝外。

该法施工手段虽比预埋法复杂些,但收效快、效果好、不耗电、属自流,不易损坏、平时不需管理。

目前受各种条件所限,滤管长度多为50~80m左右,因此浸润线降低深度一般为5~8m。

这基本上能满足了绝大多数尾矿坝的稳定和抗震的构造要求。

该项技术自1989年在南京九华山铜矿的尾矿坝闻世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在技术上也在大力发展。

(4)辐射井内水平滤管排渗法

在坝坡或沉积滩面的适当位置先施工预定深度的钢筋砼竖井,在井内用小型水平钻机敷设水平滤管,如图5所示。

由图可知,只要竖井有多深,水平滤管就相应可随之降深,浸润线也应随之降低。

必要时,还可采用分层敷设水平滤管,以求更佳效果。

此法的优点与地表水平滤管排渗法相类似,且浸润线的深度有可能降得更低些。

但其水平滤管均以辐射井为中心,向外辐射,井壁附近的滤管分布过密,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另外,施工难度较大,在软弱的地层上沉井较困难,工程费用高,竖井深度越深,费用越高。

实践结果,要想使用少量辐射井将浸润线降到8m以下甚至更深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

或者说,工程和费用将需要很大。

除上述因素外,放矿方式是否合理也影响尾矿堆坝的高度。

故在放矿堆坝时,要考虑矿物的组成和粒度组成,控制合适的浓度,在子坝周边均匀放矿堆坝,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四)密集监测、优化预案

尾矿坝监测系统是为了获取尾矿坝的运行状态和安全状况,依据尾矿坝稳定性评价准则,采取的观测手段。

根据观测方式的不同,尾矿坝监测系统通常分为人工观测和全自动在线监测两类。

与渗漏防范相关的监测方式有使用传统仪器对尾矿坝的坝体位移、浸润线等进行测量,再通过离线计算与比对,评估尾矿坝安全状态的库水位观测设施;也有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网络、通信、传感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通过安装在尾矿坝待检测目标中的传感器,实时获取尾矿坝的各项运行状态的全自动监测设施。

1.浸润线观测

尾矿坝浸润线观测通常是在坝坡上理设水位观测管。

观测管的开孔渗水段的长度取1m左右为宜。

观测管埋设深度是个关键,浅了测不到水位;深了所测得的水位往往低于实际浸润线。

为此,事先必须了解设计者为确保坝体稳定所需要的浸润线深度,这从初步没计的坝

体稳定计算剖面图中可以找到。

生产过程中浸润线的位置会受放矿水、干滩长度、雨水以及坝体升高等因素的影响,经常有些变动。

因此,观测管渗水段没置在设计所需浸润线的下面1~1.5m处为宜。

这样测得的水位比较接近实际浸润线。

如果测不到水位,说明浸润线低于设计要求值,坝体安全;如果测得水位较高,说明需要采取降低浸润线的治理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盲目将观测管的渗水段埋设得很深,或将观测管从上到下都开孔渗水,这样测得的水位往往比实际浸润线低得多,使人误认为浸润线很深,坝体很安全,这是非常危险的。

坝体浸润线监测一般选择尾矿坝坝上最大断面或者一旦发生事故将对下游造成重大危害的断面作为监测剖面。

大型尾矿坝在一些薄坝段也应设有监测剖面。

每个监测剖面应至少设置5个监测点,并应根据设计资料中坝体下游坡处的孔隙水压力变化梯度灵活选择监测点。

浸润线监测仪器埋设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中规定的计算工况所得到的坝体浸润线位置来埋设。

在作坝体抗滑稳定分析时,设计规范规定浸润线须按正常运行和洪水运行两种工况分别给出。

设计时所给出的浸润线位置应是监测仪器埋设深度的最重要的依据。

在各种浸润线测试仪器中,振弦式渗压计以其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振弦式渗压计可埋设在水工建筑物、基岩内或安装在测压管、钻孔、堤坝、管道和压力容器里,测量孔隙水压力或液体液位。

其各种性能非常优异,其主要部件均用特殊钢材制造,适合各种恶劣环境使用。

特别是在完善电缆保护措施后,可直接埋设在对仪器要求较高的碾压混凝土中。

标准的透水石是用带50μm小孔的烧结不锈钢制成,以利于空气从渗压计的空腔排出。

图6为振弦式渗压计在尾矿坝浸润线监测中的安装示意图。

有些尾矿坝采用内装传感器的金属测头取代观测管,使用高级绝缘导线引至室内仪表上,进行半自动或自动检测浸润线。

这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但由于尾矿坝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使用中必须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调整相关参数,因此尚未见能普遍推广的系统。

2.观测数据的使用

绕坝渗漏溢出点如离坝址较远,岸坡地质较好,可予以监视,以观其变化和影响;如果岸坡比较单薄、节理发育、溢出点较高而又距坝址较近,则应在渗漏部位安装测压管进行观测,岸坡可适当增设测压管,进一步了解三向渗流对坝体浸润线的影响。

根据观测资料,掌握渗漏量与库水位、渗漏量与浸润线的关系。

如库水位到达某一高程以上,坝后的溢出点便急剧抬高或渗漏量突然增大,则应在该水位线附近仔细检查坝体和坝端岸坡迎水面有无裂缝和孔洞等现象。

必要时,可做渗水染色观察。

土坝渗漏易引起浸润区扩大,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并增大浮托力,对坝坡稳定不利。

因此应对坝坡稳定性进行核算,特别是核算最高洪水位情况下的坝坡稳定。

为此,应根据库水位与测压管水位关系曲线的延伸线,推求出最高洪水位时的测压管水位。

按推求所得的测压管水位,绘制出最高洪水位时的浸润线。

正常渗流和异常渗漏可由表面观察和对渗漏观测资料的分析进行判别。

从排水设施或坝后地基中渗出的水,如果清澈不含土颗粒,一般属于正常渗流。

若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