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795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4单元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docx

高考江苏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4单元第29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宏观把握·历史主线

[通史坐标]

[线索特征]

本单元内容一是古代中国灿烂辉煌的科技与异彩纷呈的文艺;二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同时期政治、经济极为密切、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科技、教育和文艺。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

古代中国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

现代中国科技事业曲折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也历经曲折。

科学技术方面,“两弹一星”、杂交水稻、“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成就。

第29讲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考纲要求]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的起源和演变。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4)戏曲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四大发明

发明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广泛使用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

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易错警示]      四大发明的影响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它未能使中国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独领风骚,更没有使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

[史料探究]

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和推广。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史料二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马克思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提示:

史料一中李约瑟指出了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思想原因,主要是儒家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与发展。

史料二中马克思指出了小农经济的存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

核心问题2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要点归纳]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史料印证]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史料 ①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年

郭守敬被忽必烈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年

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79年

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

1281年

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年

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②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

——李世闻《理性精神:

李约瑟问题的钥匙》

[解读] 

(1)史料信息①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和实用。

(2)史料信息②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是服务农业、手工业的经验总结,并且重人文,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世界意义。

(2)史观角度:

运用文明史观理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播到西方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历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中国传统科技未能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3)社会热点:

以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着眼,联系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及成就命题考查。

(2014·江苏高考)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命题立意] 以古文献记述为素材考查古代雕版印刷术,着重于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五代后唐时;宋朝;刻版印刷

二抓关键——“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唐朝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此之后的五代后唐时期的人不可能发明雕版印刷术

错误

B

题中材料并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材料也不能反映出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错误

C

雕版印刷从官方的“剧增”“大量”到“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正确

D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可知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1·江苏高考)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D [材料显示明代才开始使用活版印制邸报,这说明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D项正确。

材料只能说明活版印制邸报始于明朝,并不能说明活版技术使用始于明朝,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显示活版以前所有信息均用手抄,也未体现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最早活版为泥活字),故B、C两项错误。

]

2.(2017·无锡天一中学模拟)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出如下结论:

“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

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

”材料认为四大发明(  )

A.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B.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

C.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

D.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

A [根据材料“将不可能实现……我们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可知,四大发明对西欧社会转型的作用,故A项正确;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促进了西欧社会发展,而不是“改变”发展的趋势,故B项错误;在传入西方之前,四大发明在中国已经产生巨大的价值,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最大贡献”,故D项错误。

]

3.(2017·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模拟)历史学家连横说:

“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

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

”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D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得以建立,故A项正确;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题意不符,故选D项。

]

4.(2017·南京学情卷)西晋傅咸说:

“夫其何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与此相关的发明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D.火药

A [根据材料信息“夫其何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可以得出为造纸术,故A项正确;印刷术开始于隋朝,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指南针与材料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火药与材料描述也不相符,故D项错误。

]

5.(2016·南京、盐城二模)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D [北宋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材料中“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不符,故A项错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不能说明“进入黄金时代”,故B项错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注意“现存”,故C项错误;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教兴盛的表现,与材料中“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相符,故D项正确。

]

考点2古代中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辉煌灿烂的文学

(1)《诗经》

①地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内容: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③特点: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④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①特点: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②代表作: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

(3)汉赋

①含义:

以楚辞为基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②特点: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③代表作: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②代表

a.初唐:

王勃、陈子昂。

b.盛唐

c.中唐:

白居易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5)宋词

①繁荣原因:

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②代表

(6)元曲

①形成:

散曲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②特点: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③代表:

关汉卿、马致远等。

[精巧点拨]       古代中国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7)明清小说

①背景

a.政治:

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b.经济:

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②代表作

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

①起源:

六千多年前的“图画文字”。

②形成:

商朝形成完整体系。

③演变: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④趋势:

由繁到简。

(2)书法

①脉络:

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②功能:

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③特点

类别

特征

代表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

魏晋:

钟繇、王羲之;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

、文征明等

(3)绘画

①起源:

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②成熟: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是代表。

③特点:

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④发展

时期

特征

代表

魏晋

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两宋

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元明

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王冕的《墨梅图》、徐渭的《牡丹蕉石图》、郑板桥的《墨兰图》

[易错警示]      中国和西方绘画的不同

在绘画内容上,西方重写实、功利,中国重意境、非功利。

绘画技巧上,西方重物象,着意刻画,追求色彩表现力;中国则不重形似,而重淡逸、传神,往往以墨代彩,随心而欲。

(4)戏曲艺术

①演变

②京剧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 不同时代的文艺特色

[史料探究]

明中后期戏曲发展的原因

史料 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初期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风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

①王世贞说:

“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

”詹景风回答:

“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

②(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史料信息①反映了什么问题?

根据史料信息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提示:

反映的问题:

文人和商人的相互影响。

主要原因: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1)先秦: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3)隋唐:

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

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时代变迁对不同时期文艺特色的影响。

(2)史观角度:

运用社会史观理解不同文艺题材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社会热点:

以当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实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话题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突出的文艺成就。

(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汉赋,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汉景帝时

二抓关键——“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

错误

B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

错误

C

“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正确

D

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3·江苏高考)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楷体汉字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D [准确地解读图片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汉字是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发展演变的,由此判断A项表述错误;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是草书的特点,排除B项;甲骨文是一种可以识读的文字,因此排除C项;观察图片中的文字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D项表述正确。

]

2.(2012·江苏高考)“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D.唐诗

A [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

抓住“民间性情之响”“俚”“国风”等关键信息分析,楚辞、汉赋和唐诗都是士人所作,故排除B、C、D三项。

《诗经》包含风、雅、颂三部分,国风主要是采集民间诗歌汇编而成,A项符合题目要求。

]

3.(2017·常州二中模拟)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得主之一,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颁奖典礼上自释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句诗源自中国古代一部文学作品,此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D.自然主义

C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古典时代的品味作为标准,并试图模仿其风格,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这首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故C项正确;自然主义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

4.(2016·南京三模)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

“(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于心。

”此书体应该是(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D.隶书

A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隶书结构更为端正整齐,呈秀丽端庄之美,其用笔,如以汉隶为例,主要是横画的变化,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尽情地舒展,呈委婉波状之势,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

5.(2016·南通一模)右图为明朝的《墨葡萄图》,图中水墨葡萄一枝,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不求形。

该画作(  )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C [综合材料图画和文字信息得知,该画作属于文人画,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是风俗画,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以水墨点染”与选项“工笔重彩画”矛盾,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C项正确;由材料“叶不勾脉”“不求形”得知,该画作注重写意而非写实,故D项错误。

]

6.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使公众进一步走近了这位“蓄须明志”彰显民族气节的文化名人。

据报道,在京剧艺术家中,梅兰芳(1894—1961年)是出访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艺术家。

这说明(  )

A.京剧是世界最有影响的剧种

B.梅兰芳对京剧艺术走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C.京剧艺术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

D.作为“同光十三绝”的梅兰芳德艺双馨

B [京剧在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这和梅兰芳的贡献分不开,B项正确;A项的说法太绝对;C项的说法也不妥当,国际交往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京剧只是文化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梅兰芳不属于“同光十三绝”,D项错误。

]

历史非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说明论证类

说明论证类非选择题运用史料文献、图表等资源材料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一般是指在试题中先以史学观点、新闻评述、热点问题争论等作为试题主题,以此为依托,分析比较两则材料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性历史问题,考查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学科能力,体现了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功效,具有创新性、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特点,是实现新高考《考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即“命题以实现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目标考核,更注重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背景材料短少,但蕴含信息丰富,考生的阅读量小,但思维含量大,可以更充分地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学科逻辑思维和学科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深入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成果和精神。

[运用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二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地图并最大限度地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够选择好角度,说明问题即可。

东汉的十四州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占大多数,比较集中;唐朝的道分布比较均衡;体现了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可以从名称的变化说明问题,唐朝的道多以山川河流命名,体现了山川地理形势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答案】 示例一:

信息: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

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

信息: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备考技法]

(1)认真分析题设要求,明主旨:

通过认真分析题设,找出答题的主旨和切入口,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如果答题的方向错误,后期答案的组织都将是无效的。

(2)仔细观察提信息,粗列提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