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700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7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docx

地理高中教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人教版必修2

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1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3.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1.概念:

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

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3.类型划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

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

举例

我国的成都(左图)、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重庆

成都

城市形态图

兰州城市形态图

重庆城市形态图

过渡:

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读图思考

如图,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点拨

A.商业区

I.商业区的形成: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II.商业区的分布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III.中心商务区(CBD)

分布: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功能:

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

读图思考(如图:

纽约的CBD——曼哈顿)

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CBD的共同特点。

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什么作用呢?

点拨增加了垂直方向上的利用率

B.住宅区

城市的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

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

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结合如下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左)和低级住宅区(右)图,分析说明: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城市的外缘

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房屋面积

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

狭小(拥挤密集)

环境

优美

较差

配套公共设施

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

不齐全

C.工业区

I.形成:

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

这些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

II.布局: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

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

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指明重点,让学生了解城市形态和不同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联系实际,分析事例,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一、城市形态

1.概念

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3.类型划分:

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功能分区

(1)形成:

(2)功能分区的特点

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第二课时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

(若时间允许,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

模式

形成

形状

同心圆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同心圆

扇形模式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扇形或楔形

多核心模式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

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I.交通便捷程度。

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地理位置

通达度

土地价格或租金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

最好

最贵

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

次之

比较贵

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

比较低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

(本部分建议采取学生分析如下所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用地要求

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

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

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最大。

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

较小。

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

较小。

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

过渡:

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2)其他因素

I.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

II.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

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

IV.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扩大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

分异明显

工业发展方向

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

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

原因分析

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

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关键:

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

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

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

3.卫生防护带

【板书设计】

一、城市地域结构

1.概念: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I.交通便捷程度

II.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2)其他因素

I.收入

II.知名度

III.种族聚居区的形成

IV.历史因素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如北京、济南、威海等,我们知道,这些城市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城市等级是是不同的,那么城市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呢?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如何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

一、城市等级

1.主要依据:

城市的人口规模。

但是不同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等级划分是不同的。

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规模。

2.分类(从小到大):

一般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阅读此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为课下阅读处理。

通过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到:

i.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依据:

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

ii.分类(四类):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此外还有城镇型居民点。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说明:

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如果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可以大致画出这个城市的服务范围。

1.范围:

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

①不固定,②无明确的界线。

过渡探讨:

联系学生的体验和实际,引导学生讨论:

①城市为区域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服务?

②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内容相同吗?

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小城市(如我国的县城)

大城市(如省会城市)

特大城市(如上海)

服务种类

更多

级别

更高

服务范围

较小(本县)

较大(各县乃至全省)

可扩展至全国

服务设施

百货公司、县医院、高级中学、汽车站

除了有县城的一般职能之外,还有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

4.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密切相关。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发达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③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案例

通过上海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上海市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

2.能够分析上海市优越的地理位置: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工业城市,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同时也位于中国大陆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使得上海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以满足大规模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还为上海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3)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长江三角洲为城市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如下能力

(1)通过案例用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作用。

(2)结合上海市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

【板书设计】

一、城市等级

1.主要依据:

城市的人口规模

2.分类(从小到大):

一般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

1.范围:

2.特点:

①不固定,②无明确的界线

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

小城市(如我国的县城)

大城市(如省会城市)

特大城市(如上海)

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服务设施

4.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密切相关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城市的等级划分和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关系。

我们知道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

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

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一、城市等级体系

1.概念

过渡:

我们这里以德国南部为例来分析城市等级体系的有关问题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上图,完成读图思考的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说出每一等级城镇之间距离远近,比较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特点。

读图思考

1.图中的城镇共有几个等级?

点拨三个。

2.不同等级城镇的数目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城镇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少。

3.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4.试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关系。

点拨学生讨论,只要合理即可。

过渡:

从上图中还可以看出,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二、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本部分为选学内容,可根据具体实际合理安排)

1.前提条件:

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

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

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

(理解)

a.当某一货物的供应点只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应点的距离不会太近,它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

b.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会因此而缩小。

这时,该货物的供应处于饱和。

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并彼此相切。

c.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相切却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就会存在空白区。

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割咸三部分,分别属于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

讨论:

请同学们思考

①图中城市有几个等级?

②找出表示每一等级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线条颜色?

③叙述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服务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3.理论基础:

德国南部城市。

4.意义:

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5.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案例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

1.利用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成功地指导了“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2.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了解A、B、C三级各自的服务功能、人口规模。

3.阅读下图,找出A、B、C三级居民点数目,各自分布特点。

【板书设计】

一、城市等级体系

1.概念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二、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

1.前提条件:

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

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

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

3.理论基础:

德国南部城市

4.意义:

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5.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