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4880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101)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哲学学科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具有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热爱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3.系统掌握哲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及最新科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能力。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

本学科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哲学,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不仅开启现代西方哲学之先河,实现了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理论超越,而且还执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功能,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哲学基础。

因此,本方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产生的深刻影响,积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形态、世界历史的思想理论,及其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所提供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学说、平等和正义的价值学说,及其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深层矛盾的科学解决所提供的理论分析工具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与意义、问题与路径以及如何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有机统一,进一步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内涵的研究和阐释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把哲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了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因此,本方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线索,积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萌芽、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问题,重点关注中外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所做出的新的审视与梳理,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的有机统一及其体系构架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在东西方国家发展中的具体情况、经验教训和当前面临的问题;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逻辑问题。

(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中包含着积极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摆正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求得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本方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相关研究现状和趋势,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进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框架、基本观点、实现途径、发展趋势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启示,着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问题。

2.伦理学(010105)

本学科研究方向:

(1)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主要研究环境保护中的伦理问题。

以环境哲学为基础,在理论上探讨要确立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物之间有没有道德关系?

如果认为有道德关系,那么,该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物之间的道德关系?

在实践上还要确立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这涉及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活方式的变革、技术发展的方向等问题。

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关系紧密,侧重研究环境保护中的哲学问题。

重点研究领域:

传统环境伦理、西方环境伦理、中国特色的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等。

(2)科技伦理

以哲学对科技的反思为前提,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技术的逻辑结构等问题,剖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互动关系,阐明现代科技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强调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家的道德责任、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同时,运用科技伦理学的基础知识和评价标准,对诸多高新技术领域的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和伦理剖析,深入探讨与揭示高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的巨大惯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科技与伦理之间形成的两难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供人们抉择和践行时参考。

主要研究领域有:

信息哲学、工程哲学、生命伦理、基因伦理、网络伦理、科学共同体伦理、生命伦理等。

(3)道德建设

以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实践应用研究为重点,关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为解决社会价值取向、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提供理论论证。

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考察伦理思想和道德建设的发展历史,研究道德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分析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揭示道德的社会实质和发展规律,立足社会现实阐发传统伦理的时代意义,着力推进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重点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的内容、路径和方法;道德建设的规律、核心价值体系等。

侧重研究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

(4)教育伦理

采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研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关系问题,旨在促进教育活动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教育者德性的完善,着重于以哲学和价值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研究教育的伦理基础、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师生伦理、家校伦理、教师集体中的伦理、课程伦理、学校管理伦理、教育伦理评价以及教育道德修养等。

3.美学(010106)

本学科研究方向:

(1)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主要研究思考的是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实现人的符合生态规律的诗意的栖居,实现美学的哲学基础由传统的认识论过渡到实践哲学,并由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该方向侧重从生态实践与生态思想中反思现代美学的根基,结合现代生态技术探讨“美”的本质。

(2)传播美学

传播美学是关注传播环境、传播技术与人协调发展的新兴应用型美学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探讨当代传媒活动中的审美生成、审美特征、审美运作、审美功能等问题,并以此推动美学的多学科、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该方向侧重实践性研究,关注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图通过美学的建构,使传播内容、传播形式更符合美的规律,并通过美育的实践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与审美素质。

(3)文艺美学

主要研究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性质、文艺美学范畴和门类艺术的美学规律,从整体的、一般的理论层面上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其中包括艺术经验、艺术创作、艺术文本、艺术接受、艺术传播、艺术教育等等的审美特征和美的规律。

深入探讨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文艺接受等方面的美学问题。

该方向侧重从感性经验层面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4)旅游美学

主要研究旅游中的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

以美学理论为基础,以旅游景观的分类为线索,以旅游者和导游的视角为出发点,在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景观学、行为学的背景下,多层面、多维度地审视旅游活动的审美内涵和本质,从主客观两方面构建旅游审美体系,具有应用性研究的特点。

(5)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是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设计普遍需要的产物,也是技术美学和设计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实应用性特征日益突出的必然趋势。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设计学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型学科。

该方向侧重通过美学的指导,打通艺术与技术的界限,实现“器”与“道”的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美学的体系。

4.科技哲学(010108)

本学科研究方向:

(1)环境哲学

主要从哲学的视角观照环境问题,把环境问题纳入哲学的研究框架,建立关于环境问题的世界观,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问题及实现途径。

通过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重新确立科学的自然观。

对中国传统环境哲学观和西方环境哲学进行深入研究、整合与创新,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哲学。

深入探讨西方环境哲学的自然观、价值观、方法论,系统挖掘中国传统环境思想中蕴含的哲学理念,对其进行理性重建。

推动环境哲学的实践应用,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方法和策略。

(2)科学技术与社会

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学、技术、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所引发的有关社会、伦理问题,科技发展战略,科学管理理论与政策等。

既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科学技术,又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社会,涉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体现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

(3)生态科技与生态文明

科技生态化研究方向主要通过研究生态科技的发展特色和规律、生态科技的哲学问题、生态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遵循生态科技规律,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技术集成配套、改善生态科技创新条件为重点,大力推动生态科技进步,突出生态科技进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升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要求

总学分最低为32学分(含实践环节2学分)。

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

对于同等学历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且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

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设置或选择范围

所占学分

A类课程

公共基础课

833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7学分

83321-1英语(上)

3学分

83321-101英语(下)

2学分

B类课程

基础理论课

8330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3学分

5学分

83318哲学动态与评论

2学分

C类课程

专业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

83399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学分

不低于6学分

83400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3学分

83328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

伦理学

83319中国伦理思想

2学分

83313西方伦理思想

2学分

83302环境伦理学

3学分

83314现代科技伦理

2学分

美学

83374中国美学史

2学分

83375西方美学史

2学分

科技哲学

83383环境哲学专题

2学分

83384科技哲学专题

2学分

83413科学技术与社会

2学分

D类课程

专业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

834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3学分

83402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2学分

83403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2学分

伦理学

83315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3学分

83316应用伦理研究

2学分

83376教育伦理研究

2学分

美学

83377文艺美学研究

2学分

83378生态与旅游美学研究

2学分

83379传播与设计美学研究

2学分

科技哲学

83404当代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

2学分

83405中西科学思想比较研究

2学分

83406生态科技专题

2学分

D类课程

专业课选修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

83380中外哲学原著导读

2学分

共11学分,如学位课多于要求学分,可抵充非学位课学分

83407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专题

2学分

83408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专题

2学分

83409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专题研究

2学分

83325西方生态思想史

2学分

834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研究

3学分

伦理学

83380中外哲学原著导读

2学分

8338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专题研究

2学分

83382西方环境伦理史

2学分

83383环境哲学专题

2学分

83384科技哲学专题

2学分

83311生命伦理研究专题

2学分

83301当代道德建设专题

2学分

83385教育伦理前沿问题研究

2学分

8330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2学分

美学

83387审美文化研究

2学分

83388审美心理学

2学分

83389文艺批评方法论

2学分

83390书画美学专题

2学分

83391旅游文化审美研究

2学分

83392环境美学专题研究

2学分

83393园林景观审美研究

2学分

83394影视美学专题研究

2学分

83395中国古典美学专题研究

2学分

83396东西方审美教育比较

2学分

83397设计与技术美学

2学分

83398美育与媒介素养研究

2学分

8330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2学分

科技哲学

83411西方科技哲学原著导读

2学分

83325西方生态思想史

2学分

83412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2学分

83314现代科技伦理

2学分

8330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2学分

E类课程

选修课

全校公选课程

2学分

必修非学位课

83373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实践环节

2学分

2学分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以导师指导为主导,采取多种形式。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校、学科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注重发挥硕士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在师生良性互动的氛围中培育研究生的个性。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格、细致、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提倡大量研读重要著作。

硕士研究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实践和学术活动为: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

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和其他教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毕业论文等。

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可抵充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考核时间一般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

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业务方面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对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程度。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3—5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

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总支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

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立研究课题,并独立完成。

论文选题应力求新颖,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

论文题目确定后,由学科组组织有关教师审议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拟定写作计划,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1.论文工作应包括的内容: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硕士论文。

2.论文的开题至完成时间(论文的全部时间):

至少一年。

3.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应含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基本组成部分,论文选题要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见解或解决实际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